《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知识梳理
- 格式:docx
- 大小:13.09 KB
- 文档页数:2
6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淤.泥( ) 籼.稻( ) 分蘖.( ) 贬.斥( ) 田埂.( ) 粳.米( ) 【答案】 yū xiān niè biǎn gěng jīng二、多音字屏⎩⎨⎧( )屏风( )屏气 奇⎩⎨⎧( )奇迹( )奇数扎⎩⎨⎧( )扎裤腿()挣扎( )驻扎模⎩⎨⎧( )模式( )模样 【答案】 píng bǐng qí jī zā zhá zhā mó mú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j ǐn ( )慎 饥jǐn ( ) ⎩⎨⎧分niè( )niè( )障 ⎩⎨⎧g ěng ( )塞田gěng ( ) ⎩⎨⎧雄ruǐ( )笔xīn ( )【答案】 谨 馑 蘖 孽 梗 埂 蕊 芯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力排众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所不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极力反驳、排除各种不同的意见。
(2)指毫不顾全惋惜,绝不吝惜(多用于付出大的代价)。
2.理解辨析(1)协作·合作“协作”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侧重于协助。
“合作”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侧重于相互配合。
(2)偶尔·偶然“偶尔”①副词。
间或;有时候。
表示情况并非经常出现。
②属性词。
偶然发生的。
“偶然”①副词。
有时候。
②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3.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11月2日,有消息人士称,特朗普将力.排众议...,坚持将国会共和党人本周四将公布的税改议案命名为“减减减法”,以此表明减税决心。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
者袁隆平》文本解读
在语文新教材中,纳入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语重心长地说,只有把课本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入选(教材)的事情得到了我的授权。
”一大早,袁隆平就从家里步行来到位于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行政楼三楼的办公室。
处理了半个多小时工作后,他语气轻松、带着笑容对记者说,“很不好意思,我就是个普通人,只想做好自己的科研,大家把我捧得太高了。
”
“书本知识很重要。
我是搞水稻研究的,但是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面才长得出水稻,要实践!”袁隆平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叮嘱孩子们和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一定要手眼结合、注重实践。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探界者”钟扬》知识素材积累字词积累1.词义辨析(1)摸索:①试探着(行进);②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2)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蜕化:指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
(3)乃至”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分句,表递进关系,多用于书面语。
“甚至”强调程度和“乃至”相同,但说成“甚至连”时表示更加强调,可以说成“甚至于”“甚而至于”,可用于口语。
(4)“犹豫”指拿不定主意,侧重描写心理状态。
“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侧重描写动作状态。
(5)“告诉”指说给人,使人知道。
常用来指一般的告诉。
“正告”指严正地告诉。
适用于郑重的场合,侧重“严正”。
(6)“接受”指收取(给予的东西);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
对象多为无形的东西,比如考验、感情、馈赠等。
“接收”指收受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接纳。
对象多为有形的东西,如信件、等。
2.词语积累(1)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2)力排众议:极力排除、反驳各种不同的意见。
(3)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4)亲昵:十分亲密。
(5)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6)凌辱:欺侮;侮辱。
(7)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8)调侃:用言语戏弄:嘲笑。
(9)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
课内素材曾让中国刮起过一场浩大的“绿色旋风”的袁隆平,几十年默默地在农业科研领域中作出了伟大贡献。
袁隆平能从一名农校普通教师跻身于科研界,主要缘于他那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谋幸福的理想,缘于他那份追求不已的坚韧。
他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是一个无数次失败乃至失望和无数次的希望重生的艰巨历程,他始终不言放弃,愈挫愈勇。
是他那份坚韧让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充满希望,也让他最终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和古诗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人物通讯与新闻评论”和“文学阅读与写作——古代诗歌”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
几篇课文或记叙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事迹,或反映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或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片段,旨在引导我们,从中感受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抱负、责任与使命,以及人们的奉献精神和对劳动的热爱。
学习本单元,可以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课文导引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他的水稻养活了世界上几十亿人口,他怀着一个质朴而平凡甚至稍显稚拙的梦想,用辛勤的双手成就了不凡的梦想。
优秀共产党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植物学研究专家钟扬,一位拥抱时代的先行者,一位播种未来的追梦人,他是先行者,更是奉献者。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追逐梦想,都在奉献祖国,他是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实现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全体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工匠精神的根本在于坚守,只有不忘初心、执着专注、严谨认真、摒弃浮躁,才能坐得住,做得好。
对生活最好的尊重,就是有一颗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的匠心。
芣苢插秧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文学起源于劳动,诗歌也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两千多年前的《芣苢》中走出一群活泼开朗的女子,她们一边采着叶儿,一边唱着动听的歌谣,那悠扬的美妙的歌声中,充满着对劳动的热爱和向往;你看,那一家人,冒着瓢泼大雨,正在田间抢插秧苗,那一幕生动鲜活的劳动场景经由杨万里的诗笔缓缓地走入我们的视野。
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含答案)第二单元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1、进一步学习并掌握通讯的写法。
2、学习课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了解并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人物通讯的新闻体裁,掌握这一体裁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快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新闻特写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以及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新时代劳动者责任担当与使命,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继承他们为祖国、社会和人类的进步的奉献精神。
重点:学习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概括人物主要事迹,学习袁隆平一生的奉献精神。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是谁吗?为什么他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赞誉呢?二、写作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三、作者介绍沈英甲(1948年生),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曾多年担任机动记者。
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主要作品有《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
四、题目解说文题正标题引用了毛泽东同志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美之情。
副标题,点明了所报道的人物是袁隆平,同时也告诉了读者他所获得的荣誉。
5、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吃饭的事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
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知识梳理: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就是袁隆平。
今天,我们将赏读作家沈英甲的这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认识这位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人物通讯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表现人物的崇高思想。
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是在梳理概括袁隆平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探究并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思想品质。
重点之二是研读这篇通讯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行动、语言,矛盾冲突、细节描写)。
而其中作者选择细节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学习。
人物通讯作为实用类文体的一种,是阅读考试中必须掌握的考点,今天我们将从其文体特点入手,学习怎么阅读鉴赏人物通讯。
课文人物事迹品质概括:
①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人物品质: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人物品质:善于发现,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人物品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驳斥有关杂交稻的不实文章。
人物品质:实事求是,勇担责任
⑤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人物品质:立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课文精讲:
一、重点研读:多角度刻画人物
1. 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的行动,是展示人物的性格、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在千变万化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
”
例如文中第三部分,面对“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贬斥杂交稻的文章的做法,袁隆平选择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而他采取的方式不是冲动愤慨,而是“用平和的语气”理性解说,并且列举了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如“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给造谣者当头一棒。
这一系列行动,生动地刻画了袁隆平心系农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