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孤立子
- 格式:ppt
- 大小:948.50 KB
- 文档页数:21
孤立波与孤立子王振东摘要简要阐述了孤立波与孤立子发现和研究的历史,并由此可看出力学基础研究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孤立波孤立子力学基础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非线性科学贯穿着数理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成为当代科学研究重要的前沿领域。
孤立波与孤立子正是推动非线性科学发展的重要概念之一,而此概念最初的提出,正好又来源于流体力学的研究。
孤立子起源于孤立波,它已在非线性光学、磁通量子器件、生物学、等离子体及光纤孤立子通讯等一系列高科技领域有了令人瞩目的应用,所以了解孤立波与孤立子的研究历史,对于学习与研究力学史和科学史,均是很有必要的。
孤立波的发现历史拉塞尔(John Scott Russell 1808~1882,注:曾有译为罗素,现根据周光坰先生所译,译为拉塞尔)是苏格兰一位优秀的造船工程师,对船体的设计有独到的见解,作过重要的贡献。
1834年8月为研究船舶在运动中所受到的阻力,他在爱丁堡格拉斯哥运河中,牵引船舶进行全尺寸的实验与观测。
最初,牵引船舶的动力是两匹马,以后改用滑轮和配重系统。
在实验中,他观察到一种他称作孤立行进波的现象。
当时他骑着马追踪观察一个孤立的水波,在浅水窄河道中的持续前进,这个水波长久地保持着自己的形状和波速。
这一奇妙现象的发现,就是孤立波和现今关于孤立子研究的起始。
拉塞尔后来在做学术报告和发表文章时,是这样描述他的发现的:“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船舶给予流体的运动上,立刻就观察到一个非同寻常而又非常绚丽的现象,它是如此之重要,以致我将首先详细描述它所表现出来的外貌。
当我正在观察一只高速运动的船舶,让它突然停止时,在船舶周围所形成的小波浪中,一个紊乱的扰动现象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船身长度的中部附近,许多水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廓线很清楚的水堆,最后还出现一尖峰,并以相当高的速度开始向前运动,图1 拉塞尔像到船头后,继续保持它的形状不变,在静止流体的表面上,完全孤立地向前运动,成为一孤立行进波,直到河道的转弯处才开始消失掉。
什么是孤立子1834年J.S.罗素在一篇报告中提到他观察到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当一艘快速行驶的船突然停下来,船头出现一圆形平滑、轮廓分明的孤立波峰急速离去,滚滚向前,行进中形状和速度保持不变。
1895年D.J.柯脱维格和G.德维累斯研究浅水波时建立一个非线性波动方程(称为KdV方程)得出类似的解,才在理论上作出说明。
通常线性的波动方程具有行波解,时间和空间坐标不是各自独立的变量,而是以它们的线性组合作为变量,随着时间推移,波形向前传播。
20世纪60~70年代,通过计算机计算和关于浅水波的实验观测,表明孤立波碰撞后仍保持各自原来的形状和速度,犹如粒子,因而称为孤立子,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KdV方程外,还有一系列在应用中十分重要的非线性演化方程,孤立子解反映了自然界的一种相当普遍的非线性现象;并发展了一套求解这类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强有力的解法,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
孤立子被应用于粒子物理、固体物理以及各种非线性物理问题中,取得不少成功,也还存在不少困难。
1834年秋,英国科学家、造船工程师罗素在运河河道上看到了由两匹骏马拉着的一只迅速前进的船突然停止时,被船所推动的一大团水却不停止,它积聚在船头周围激烈地扰动,然后形成一个滚园、光滑而又轮廓分明的大水包,高度约为0.3~0.5米,长约10米,以每小时约13公里的速度沿着河面向前滚动。
罗素骑马沿运河跟踪这个水包时发现,它的大小、形状和速度变化很慢,直到3~4公里后,才在河道上渐渐地消失。
罗素马上意识到,他所发现的这个水包决不是普通的水波。
普通水波由水面的振动形成,振动沿水平面上下进行,水波的一半高于水面,另一半低于水面,并且由于能量的衰减会很快消失。
他所看到的这个水包却完全在水面上,能量的衰减也非常缓慢(若水无阻力,则不会衰减并消失)。
并且由于它具有圆润、光滑的波形,所以它也不是激波。
罗素将他发现的这种奇特的波包称为孤立波,并在其后半生专门从事孤立波的研究。
孤立子解法及其在非线性光学中别具一格摘要:孤立子是一种特殊的非线性波动现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移动性,广泛应用于非线性光学中。
本文将介绍孤立子的解法以及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并重点讨论孤立子的特性和优势。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非线性光学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孤立子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线性波动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孤立子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移动性的波动现象,其在信息传输、光纤通信、光存储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孤立子的解法以及其在非线性光学中的独特性。
一、孤立子的基本概念孤立子最早由约翰•斯科特•拉塞尔(John Scott Russell)在19世纪初期的苏格兰運河上观察到。
孤立子是一种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的孤立波,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稳定性:孤立子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保持波形的稳定性,不会扩散或变形。
2. 可移动性:孤立子可以相对稳定地自由传播,不会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
3. 可变形性:孤立子波形可以改变,同时保持特定的形态。
4. 和谐性:孤立子是和谐振荡的,其波形是周期性的。
二、孤立子的解法孤立子的数学描述常使用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on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简称NLSE)。
NLSE是由非线性项引起的薛定谔方程的一种扩展形式,它描述了非线性介质中的光波传播过程。
常见的NLSE包括标准NLSE、色散NLSE和非线性色散NLSE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NLSE,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法用于描述孤立子。
其中,Hirota方法、贝尔多多方法和逆散射方法是应用较广泛的数学工具。
1. Hirota方法:Hirota方法是一种直接构造孤立子解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NLSE转化为一个适合求解的方程,然后通过变换和代数运算求解方程,最后得到孤立子解。
Hirota方法简单明了,适用于各类非线性波动现象的求解。
2. 贝尔多多方法:贝尔多多方法是一种量子力学中常用的方法,用于求解非线性波动现象。
复合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及其控制措施复合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及其控制措施复合光纤是一种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光导纤维,它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在光信号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非线性效应的影响,这给光纤通信系统设计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非线性效应是指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过程中,光强度与光场强度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现象。
这种非线性效应主要包括自相位调制(SPM)、互相位调制(XPM)、光学孤立子效应等。
自相位调制是指在光信号传输中,由于光强度的变化会导致光场相位的变化,从而影响信号的传播。
这种效应会导致信号的失真和噪声增加。
为了控制自相位调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优化光纤的材料和结构,选择适当的光纤长度和光强度等。
互相位调制是指在复合光纤中,由于多个光信号的交叉作用,其中一个信号的光强度会影响到其他信号的相位。
这种效应会导致信号互相干扰和交叉调制,从而降低信号质量。
为了控制互相位调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调整光信号的频率和相位,使用信号的解调技术等。
光学孤立子效应是指在非线性介质中,光信号可以形成特殊的波形结构,这种波形结构能够在传输过程中保持稳定,并且能够自我修正。
光学孤立子效应可以用来提高光信号的传输容量和距离。
为了控制光学孤立子效应,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优化光纤的非线性特性,控制光信号的功率和频率等。
综上所述,复合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在光纤通信系统设计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克服非线性效应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优化光纤材料和结构、调整光信号的参数等。
只有通过有效地控制非线性效应,才能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和高容量的光纤通信传输。
孤立子与非线性光学现象在物理学领域中,孤立子和非线性光学现象都是一些极具研究价值且引人入胜的课题。
孤立子是指一种特殊的波动现象,其具有非常有趣的性质,而非线性光学现象则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出现的一系列非线性效应。
本文将针对这两个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带领读者进入这个奇妙而迷人的物理世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孤立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孤立子是一种可以在非线性系统中传播且保持形状和速度不变的波动现象。
最典型的孤立子是著名的“solitons”,这是一种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的信号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情况下,波动会因为介质的色散而导致频率成分的分散,从而造成波包的扩散和形状的改变。
然而,孤立子却可以通过非线性效应抵消色散效应,使得波动可以保持形状和速度不变,如此才能够成为稳定的孤立波。
孤立子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其中非线性光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非线性光学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非线性效应的科学。
在传统的线性光学中,物质的响应是与光强度成正比的,而在非线性光学中,物质对入射光的响应不再是线性的,而是与光强度的平方、三次方甚至更高次幂相关。
这种非线性响应可以引起一系列非线性光学现象,例如自聚焦效应、光孤立子、光闪烁等。
自聚焦效应是非线性光学中一种非常重要和常见的现象。
当光强度很强时,光束在光学介质中会产生非线性折射率变化,从而使得光束逐渐变细并自动聚焦。
这种非线性自聚焦效应可以用于实现激光聚焦、光束传输和光通信等领域。
同时,光孤立子也是非线性光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非线性效应的作用,光波可以在光传导介质中形成孤立子,这种稳定的孤立子可以在无色散和无衰减的条件下传播。
光孤立子的出现带来了光通信和光计算等领域的突破。
除了自聚焦效应和光孤立子,非线性光学还涉及许多其他的现象和应用。
光闪烁是指光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强度抖动现象。
这种抖动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如非线性吸收、非线性色散和非线性散射等。
2014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读书报告、研究报告)考核科目:光波耦合理论学生所在院(系):理学院物理系学生所在学科:光学姓名:王磊学号:13S011062学生类别:统招光折变空间孤子的基本理论1 引言“孤子”是非线性科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
最早发现并给予科学记载的孤子现象可追溯到1834年,英国科学家Scott Russell在一条浅且狭窄的河道中的观察到一个轮廓分明的圆形水峰向前行进,在行进的过程中水峰的形状和速度都不变,水峰两侧的河水依然保持平静如初。
Russell认为他所观察到的这个水峰是流体运动的一个稳定解,并称之为“孤立波”。
六十多年后,荷兰著名数学家Korteweg和de Vires建立了描述浅水波运动的KdV方程,证明了孤子波的存在。
1995年,美科学院院士Kruskal和物理学家Zabusky提出,孤立波在等离子体中发生碰撞后保持各自的波形不变,且能量和动量守恒。
根据孤立波的这一特点,他们将其命名为“孤立子”,简称“孤子”。
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在光折变介质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空间孤子——光折变空间孤。
所谓空间孤子指的是光束的线性衍射效应和非线性的自聚焦效应达到平衡时的光束波形保持不变(图1)。
光折变空间孤子则是指存在于具有光折变效应的电光材料中空间光孤子,这种空间孤子对入射光强没有明显的阈值要求,其成因为光照情况下,光折变介质内部可以激发出自由电荷,这些自由电荷或因浓度梯度扩散,或在电场作用下漂移,或由光伏效应而产生迁移运动,造成正负电荷的分离,从而产生空间电荷场,在线性电光效应作用下空间电荷场会使晶体中形成折射率透镜或是波导,就会对光束产生一定的空间约束会聚作用,从而抵消由于衍射导致的波形展宽,使得光束能够保持空间波形不变的在晶体中传播。
图1 空间光孤子形成示意图。
实线为光束强度空间包络,虚线为光束波前。
(a)光束发生自聚焦; (b)光束发生衍射展宽; (c)孤子传播2 光折变空间光孤子分类根据折射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将稳态光折变空间光孤子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中心对称光折变空间光孤子,其折射率的变化遵从线性电光效应(普克尔效应);二是中心对称光折变空间光孤子,其折射率的变化遵从二次电光效应(克尔效应) 。
流体力学的发展趋势21162P21吕鹏2012.3定义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液体和气体)的力学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主要研究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流体本身的状态,以及流体和固体壁面、流体和流体间、流体与其他运动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学分支。
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流体本身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以及流体和固体界壁间有相对运动时的相互作用和流动的规律。
在生活、环保、科学技术及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重要性上上个世纪在运河河道中发现的孤立波在60年代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既推动了力学和数学的发展,也迅速导致在其它学科如光学、声学中发现类似的现象。
现在孤立波(光学中称孤立子)已成了光通信的基石。
上世纪60年代,为探索为何基于流体力学方程的数值天气预报只能准确到很少几天,通过简化这组方程之后,得到了现在已十分著名的Lorenz方程。
数值计算表明,它的解对初值十分敏感,以致一定时间之后,其值变得几乎完全不可预测的了。
这一发现开辟了混沌研究新领域,奠定了非线性科学的基础。
这一事实还说明,流体力学方程(NS方程)的内涵十分深邃,对它的了解还远不是充分的。
水波中各种波的非线性作用的研究,也丰富了非线性科学的内容。
凡此种种,显示出了本世纪流体力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流体力学在工程技术中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的。
飞机的飞行速度得以超过声速,是空气动力学发展的结果。
人类登月的成功,大型火箭和航天飞机的实现,需要解决成千上万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而力学问题往往首当其冲。
为此形成了高超声速气动力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稀薄气体力学等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并极大地推动了计算科学的发展。
为解决喷气机的噪声问题,提出了流体噪声理论,它完全不同于经典的声学理论。
各种高速、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的军用飞机和安全、舒适的大型民航机的研制成功,同样需要流体力学提供的新思想和新成果。
70年代兴起的海上采油工业,若没有流体力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设计、建造单台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海上采油平台是不可能的。
孤立子物理学的新理论及其应用孤立子是指一种特殊的非线性波,当它在介质中传播时,它的形状和速度都不会改变。
这种波在数学上被称为“孤立波”,在物理学上被称为“孤立子”。
孤立子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自此以来,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孤立子物理学的新理论及其应用。
一、孤立子物理学的新理论孤立子物理学是研究孤立子现象的学科。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孤立子物理学理论,为孤立子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全反射干涉法研究员提出了一种全反射干涉法,用于确定孤立波的振幅、波长和速度等参数。
该方法通过对孤立波在两个反射界面之间反射和干涉的分析,可以精确地测量孤立波的参数。
2. 分形理论分形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科学理论,其在孤立子物理学领域的应用也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分形理论可以研究孤立子的分形特征和分形维数等参数,进一步理解孤立子的本质特征。
3. 束缚态反射法束缚态反射法是一种新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孤立波的局域特征和光学耦合特性。
该方法通过构造束缚态光学系统,实现对孤立波的反射和耦合,可以直接观测到孤立波的光学性质。
二、孤立子物理学的应用孤立子物理学不仅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光子学光学中的孤立子是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它具有不变形、不分散的特性,可以用于光通信和光存储等领域。
孤立子在光子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被广泛应用于光子计算、光随机数生成、波长转换和超快光学等领域。
2. 生物医学孤立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通过观测孤立子的传播特性和分形特征等参数,可以研究生物体内的微观结构和生理特征。
例如,在肺癌诊断中,孤立子技术可以通过对血液和尿液中的孤立子特征的分析,实现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测。
3. 材料科学孤立子在材料科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研究孤立子的形成机制和传播特性,可以制造出一些具有特殊物理性质的材料,如孤立子电路和孤立子磁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