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总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高频考点(而、与、其、且、因、于)六、“而”1.用作连词“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也”等。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例句:博学而笃志《论语》例句: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例句: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例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例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3)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例句:杂然而前陈者。
《醉翁亭记》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4)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例句:敏而好学。
(《<论语>十二章》)(5)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关系。
《论语》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例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2.用作副词。
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①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诚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五)音节助词。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也、若、所、之、为、焉、以、与、则、者、因、于。
在复习备考中应结合教材熟记这些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高考中,此类试题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综合考查考生对虚词的掌握情况。
因此,掌握课文中常见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有助于考生正确解答此类试题。
可以使考生根据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
高考试题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词性一般都相同,大多数虚词的位置也相同,只区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即可。
因此,考生可以结合课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试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用列表的形式把18个考试大纲规定的文言虚词分类讲练如下:。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1、之: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结构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动词,译为“到”。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狼》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2、以: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狼》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屠惧,投以骨《狼》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表连接,可译为“而”。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3、而: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慍《论语》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表修饰,可译为“地”。
默而识之《论语》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4、其: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狼》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
婉曲含蓄虚字传情
——文言文虚词复习
扫宋中学王萍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虚词知识点,引起学生重视虚词的学习;
2、举一反三,正确解释课内外虚词的含义;
3、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在连续几年的陕西中考中,这个二分值的题总是以选择题出现,单答题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
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
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
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
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
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
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探究点拨。
1、结合课内文言句子探究常见虚词“之”“其”“而”“以”“于”“为”“然”的意思。
经探究,“之”的主要用法有如下六种:
①代词:他(她)、他们、它、它们、此、这(这件事、这个);
②结构助词“的”;
③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不译;
④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凑足音节,不译;
⑤在句中起将宾语提前的作用;
⑥动词,去、往、到。
“其”的用法如下:
①代词:它(它们)、他的、他(他们),这、那、那个
②语气词:难道、哪里(反问),大概(推测)
“以”的用法如下:
①介词:凭借、把、因、用、按照等;
②连词:来、以至、如果、假使等;
③常与动词“为”结合,有“以为”的意思。
①介词:替、给、向、被、对、
对于、跟等;
②动词:是、做、当作、认为、
“为”的用法如下:
①介词:替、给、向、被、对、对于、跟等;
②动词:是、做、当作、认为、
“然”的用法如下:
①代词:这、这样、的样子
②连词:但是、然而
“而”的用法如下:
连词:表并列。
而前后的两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表递进,相当于“而且”,“而”后面的意思比前面更近一层。
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却”。
表修饰,相当于“地”,这种情况下后面的词语是中心词,“而”前面是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
表承接,动作一个接一个,有先后关系。
这一部分的学习尤为重要,为让学生能有兴趣并且能力范围内能达到总结归纳,所以以课内句子为主,这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外的阅读中灵活运用。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见优化指导179页阅读十三“苏秦之楚”
要求,三分钟独立完成课文翻译,注意虚词的用法。
三分钟完成课后习题。
知名学生板演,集体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三)当堂检测
1、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之:二世杀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B.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杀之以应陈涉
C.其:百姓多闻其贤惧其不已也
D.为:项燕为楚将皆次当行,为屯长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指朝廷) B.是进亦忧,退进亦忧(这样)
C.先天下之忧而忧(然而)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
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于鲁,行十日十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
C.不足为外人道也山峦为晴雪所洗衣
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温故而知新
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自立为将军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公将鼓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焉置土石
B.吾妻之美我者虽欲言无可进者
C.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些题全部以选择形式出现,贴近中考,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准确答题,并未学生树立了信心。
(四)对照目标,总结归纳。
(五)布置作业。
优化179页名师权威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