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水皮关于股改的文章吗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水皮谈最严厉炒新政策郎咸平靠耸人听闻赚了1千万水皮:深交所严打炒新的新政策治标不治本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深交所发布了新规,新股上市首日还手达到或者超过50%,涨跌幅达到或者超过10%的将临时停牌,这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严打炒新政策,会对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华夏时报的总编辑水皮认为这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水皮:我觉得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这还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为忽略了一个前提:并没有取消新股上市首日没有涨跌幅限制的规定,涨跌停是按照集合竞价之后的价格而不是根据新股发行的价格,所以这个办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新股被爆炒的很重要的诱因就是当天的集合成交价不受发行价的基础价格上下10%的限制,导致很多人利用上市首日疯狂拉抬炒作,现在深交所在做努力,但是上市首日过50%与过45%或55%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这还是陷入了技术的烦琐主义,把一个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我建议设涨跌停幅限制就可以了,如果IPO价值合理,在这个基础上上市首日有涨停10%,跌停10%的限制本身是跟平时的交易接轨,如果IPO价格本身是不合理的,更应该采取上市首日的涨跌幅限制了。
(中广网)郎咸平靠"降房价中国完了"赚了1千万“房价若降中国完了”,对于这个题目,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从2011年初起,郎咸平教授靠着这个耸人听闻的命题,赚了不下一千万大洋。
首先来看看郎的观点:“今天中国绝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只剩下最后一个产业还有强劲需求,那就是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是中国最后一个支柱产业。
”在郎教授眼中,房地产业,这可是国家弥足珍贵的支柱产业、宝贝疙瘩,要好好呵护啊!接下来郎教授演绎了一旦房价下跌可能导致的苦难情节。
估计郎教授一想到这种情形发生,他本人必然是极其难受甚至痛哭失声的:“近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压楼价。
要是打压成功了,房价降下来了,那就是中国完了!房地产业现在好比是一座火山,如果强制压住了,熔岩不会自动消失,一定会从岩层中更为薄弱的环节漏出来,其后果是:恶性通货膨胀、经济再次探底,甚至引发火山爆发,最后一个支柱产业画上句号。
水皮:王健林超越李嘉诚是必然且正常的
李嘉诚的重组是加法,得到市场肯定,因此股价飙升15%;王健林的创新加了金融概念是乘法,效果如何有待检验,越玩越大则是这两位华人
首富的共同特征。
有钱就可以任性吗?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不同的选择却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结
果或许现在并看不清楚,但是十年或二十年后就清楚了。
李嘉诚和王健林,或者倒过来说,王健林和李嘉诚,2014 年底和2015 年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上演出的换防大戏既热闹又诡异,既让人兴奋又让人
困惑,既有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有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
无论如何,李嘉诚也是过去的、现在的华人首富,而李氏江山的一半
正是源于房地产,此番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重组堪称大手笔,长和、长地
一个从事地产,一个从事非地产,也就是说只要李嘉诚还做地产,那么不管
他把公司注册地迁到哪里,不管在香港还是开曼,长地的业务都还是在中
国,既包括内地也包括香港,道理最简单不过,房地产是不动产!李嘉诚重
组迁册更多的意味并非撤资而是换岗,审时度势的精明正如当初汇丰迁册一样,时代在变,李嘉诚的玩法也在变。
水皮无意去对比王健林和李嘉诚的选择,因为一定程度上,王健林是
没有选择的,万达集团主营也是房地产,尽管是商业地产,但是中国内地的
资本市场也没有法外开恩,因此王健林只有登陆香港股市,对于香港市场而
言既填补了阿里巴巴赴美的遗憾,一定程度上现在又成为李嘉诚的替代,一
个是星夜赴港,一个是衣锦夜行,一进一出,华人首富的未来或许已经完成
了交换。
扎根于中国内地的万达,依托内陆的巨大市场和香港的桥头阵地一。
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一再表明,纸媒发展令人堪忧。
但也有奇迹。
2013年华夏时报实现了78%的年增长率,营业收入达到3.88亿元。
本刊专访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以求探寻“以报立业”的发展路径。
挖掘资源,把资源变成增长点记者:各种数据表明,纸媒广告额逐年下滑,但2013年华夏时报营业收入达到3.88亿元,是怎样实现的?水皮:的确,我们的报纸内容跟对手没有太大区别,但相对来说,广告并没有像其他媒体一样大幅度下降,老客户也没有流失。
我认为,纯粹依靠内容来保持对广告市场的影响是行不通的,我们的优势在于手中能给客户带来价值的资源越来越多,比如电影广告代理、空间展示、LED屏、各种会议论坛,还有新创刊的《华夏理财》杂志。
我们的广告客户还是那些广告客户,但华夏时报可以整合的资源越来越多,都是他们需要的广告资源、销售资源和渠道资源,客户跟我们合作的价值也越来越大。
应该说,华夏时报的价值并不只是这张报纸本身,在报纸广告之外开展的每项业务并非都能够产生利润,但却都是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这一宗旨来做的,能够让华夏时报服务广告客户的方式更加多元,这提升了华夏时报对于广告客户的服务能力。
现在华夏时报整合的资源具体有6大板块,包括华夏时报这张报纸、万达银幕、万达空间、万达视屏、《华夏理财》杂志和沃伦创富会。
6大板块的收入有多有少,但几个几千万凑起来就有两三个亿了。
可以说,我们的经营是以报纸和杂志为平台进行的一个组合经营。
这样的成功其实是他人难以复制的。
像万达银幕、万达空间、万达视屏这3个板块的资源都是借助了华夏时报大股东万达集团的资源。
事实上,每一个媒体都需要去挖掘自身的资源。
大部分媒体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独特资源,就要看它有没有在整合资源上动脑筋下功夫。
并不是说有资源就能看得到,也不是说有资源你就能经营得好。
记者:您刚才介绍说华夏时报整合的资源有6大板块,尝试多板块经营的初衷是什么?水皮:因为我们也不确定未来哪一个板块会爆发,我们只是多播几个种子。
龙源期刊网 创业板狼来了作者:水皮来源:《卓越理财》2014年第03期创业板的指数在2013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在1304点,这个点位和2012年底的最低点585点相比,涨幅超过122%,进入马年,创业板更是一马当先,横冲直撞连破1400点和1500点两个整数关口,并在周一创下1559.77点的历史新高,创业板不败好像已经变成神话,在IPO重启的时候是如此,在IPO进入空当期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的是创业板开盘秒停的壮景,却早已忘了,当初IPO暂停其实是浙江世宝发行失败的结果。
市场究竟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始终有效还是时不时失效?失效的话用行政调控合理还是优胜劣汰纠偏?三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两个答案,组合起来就是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所以,二级市场,在理性的人看来始终是疯狂的,在感性的人看来玩的就是心跳,席勒说的非理性繁荣真的点到市场的本质,不然你找个理性繁荣的我们看看,道琼斯创新高的涨幅是理性的结果吗?QE还没完全退出呢,指数已经越过2007年的14198点,冲到16588点,和2012年底的12938点相比,涨幅都超28.21%,QE没退干净说明什么,说明还在刺激期,正常的强劲复苏还用刺激吗?反过来,不打吗啡的话,美国经济还能活蹦乱跳吗?美国股市一样透支,跌过头,才能拿到割肉盘,涨过头,才能套牢解放军,即便是理性的机构也要装成非理性的傻逼,博傻的游戏,不装逼还真不成。
用郑板桥的话讲叫“难得糊涂”。
创业板的疯和主板败都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两个极端的表现,跷跷板的根本在于资金有限,而中小板则可以成为我们观察行情的一个基准点。
历史上,中小板和创业板是如影随形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k线图上可知,2012年底的12月4日底部算起,中小板的涨幅虽然不及创业板一半,但是方向是一样的,节奏也是一样的,这种同步一直持续到2013年的10月中旬,创业板冲到1423点的同时,中小板也冲到了5412点附近。
但是,这之后分化出现,创业板调整后不断创新高,但是中小板则三起三落,迄今没有冲破前期的高点,表现之欲很乏力,欲罢不忍的状态,这一方面说明资金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也说明风险系数聚沙成塔!风水轮流转,股市投资有对错之分吗?没有!只有输赢之分。
创业板替谁创业———杂谈中国股市“千点论”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多哈曾经就创业板的问题回答香港记者的提问。
朱镕基的回答是,在国内主板市场整顿好之前,创业板是不会推出的。
收看凤凰卫视转播的水皮如释重负,尽管第二天,国内的股市场为此而下跌了不少,但是他依然由衷地感到,朱镕基对宏观经济大局的把握能力远远超过一些经济学家的臆测。
水皮是一贯反对开创创业板的,道理很简单,在一个连主板市场都问题成堆的国家里面,再开设另一个市场,除了添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如果我们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做事,就会发现,股市场有那么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我们为什么不好好下点功夫在股市场上;如果我们不想解决问题,幻想着绕过问题市场就能开辟一个没有问题的市场,到头来我们依然会发现,回避矛盾多么的幼稚。
何况,创业板从开始到现在的名称演变已经说明这种创意是多么的不成熟,多么的即兴、多么的富有青春期的冲动。
但是,吴敬琏先生不这么看。
吴先生认为现在推出创业板的时机已经成熟,理由是,按市场方式监管,二板风险不大。
在吴先生的描述中,二板与主板的基础不同。
首先在二板挂牌的不是国有企业为主,其次监管方式将按国际惯例,真正按市场方式而不是按行政审批的方式。
而二板之所以迟迟不能开,主要在有关方面有顾虑,特别是主板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另一方面也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准备在二板上市的公司在当地党政领导支持下,准备上演在主板的那一套,两种因素结合起来了。
资本市场要以所有制性质不同的企业来划分,恐怕全世界除了中国找不出第二家;在已经股份制了的背景下还强调不同的市场按不同的方式来监管,吴先生不是在走回头路,又是什么?理论上讲,资本市场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但是如果我们10年前就固守成规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沪深股市。
也正因为有这个异型的市场,中国国有企业的改制才可能迈出第一步,当然这种步伐是不规范的,但是方向是对的、尤其在今年证监会取消额度制后,这个市场已经为市场方式的监管打下了基础,也正朝着吴先生一贯倡导的严厉监管在过渡,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再用力推一把呢?否则的后果,其实吴先生自己都提到了,那就是有人准备在二板重演主板的把戏。
水皮股市离长期牛市并不远
孙春艳
【期刊名称】《中外管理》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政治分已够,经济分欠佳。
2014年初预测中国股市,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前段时间国泰君安认为,2014年的A股市场,将是转型之年和估值重建之年,意即A股不存在牛市的可能。
这与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开始大牛市的判断有相当距离。
但是,好饭不怕晚,长期牛市的希望之光已经出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无疑为牛市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央政府改革的坚定决心和路线图更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稳定的将来。
三中全会后股市为何没飙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股市没有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开始飙升,我们来看一下原因:首先,现在的A股市场分化严重,【总页数】1页(P47)
【作者】孙春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股市接近中期顶部长期牛市不变 [J], 成宝德
2.水皮:三大下跌因素已消退今年股市将攀上3500点 [J], 谭天
3.水皮:牛市能维持多久 [J], 井华
4.小牛市!大牛市?--股市下一步怎么走? [J], 周宇
5.水皮:新一轮牛市行情已悄然启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皮杂谈:满仓等待最后一次暴跌救市进入什么阶段?进入到3.5的阶!为什么这么说?参加水皮私享会的同学都知道,在无数个内部场合,水皮都反复提醒大家,一般而言,针对中国股市的救市会经历六个阶段。
哪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喊话阶段。
至于内容,包括当然不仅限于基本面向好转的不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变,机构投资者预期不变,等等。
第二阶段是利好频出阶段。
顺应市场呼吁,管理层会推出一些利好。
典型的如“四箭齐发”,即印花税减半征收,IPO暂停或收紧,定增从严控制,甚至降低融资担保比例。
第三阶段则是动员大股东或上市公司护盘。
或增持或回购,的确拿的是真金白银,但不过基本还属于大家伙自救性质。
第四阶段则是国家队进场的阶段。
典型的代表是国有券商或者证金或者汇金进场扫货,彰示主权行为,扫货对象或是权重蓝筹个股或是ETF。
第五阶段则是修改交易规则。
典型的如港府进场交易,或是限制股指期货的空单,或者在汇率市场调整交易规定。
第六阶段则是公安进场抓人阶段。
恶意做空的、高频交易的、跨境套利的、自买自卖的、操纵股价的,各种罪名总能落实一二。
总之,老虎不发威不能总把别人当病猫。
救市在中国,只要想救没有什么救不了的。
关键是该不该救,值不值得救,又是否到了非救不可的时刻。
汇金公司昨天公告,已经开始增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股票。
资金一共就4.77亿,不算多,平均到四家公司,每家也就一个多亿,相对四大行这样的体量,充其量是三两酒水,意思意思。
但是就是这么点意思,反映的都是有关方面的态度——那就是,A股的确到了非救不可的时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汇金进场一共有六次,第一次是2008年9月18日,第二次是2009年10月11日,第三次是2011年10月10日,第四次是2012年10月10日,第五次是2013年6月13日,第六次是2015年8月19日。
2023年10月11日则是第七次。
汇金增持之后股市并非每一次都上涨的,除了2008年9月18日隔天上涨9.8%,2009年10月11日隔天上涨4.5%之外,其他的时间不但短期没有涨,反而持续下跌创出新低。
水权交易改革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管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水权交易改革成为解决水资
源配置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水权交易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就水权交易改革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水权交易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地区积极推动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了一批水权交易平台和机构,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大了水权交易改革的力度,为水权交易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次,水权交易改革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水权交易市场的发
展不够成熟,交易主体有限,交易规模较小,交易价格波动较大。
另一方面,水权交易的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监管漏洞和法律空白,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水权交
易市场的建设,扩大交易主体,提高交易规模,稳定交易价格,推动水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完善水权交易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防范交易风险,确保水权交易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为水权交易提供法律保障。
总的来说,水权交易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推动水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水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撑,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财经媒体的机遇与挑战——访《华夏时报》总编辑吕平波(水皮)张晓燕【期刊名称】《中国报业》【年(卷),期】2007()8【摘要】水皮,本名吕平波,男,著名财经评论家,现为《华夏时报》总编辑。
198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同年随报人丁望创办《中华工商时报》,曾为《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后开办财经评论专栏,拆"波"字为"水皮",遂名"水皮杂谈"。
于是世人皆晓水皮,而不知吕君。
"水皮杂谈"以文风犀利幽默,观察细致入微,评论入木三分而著称,其文如匕首、如投枪,颇得几分鲁迅风骨。
其专栏散见于全国各大财经类报刊和都市报,在业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为管理层所重视。
著有《猴市》、《黑庄》、《搏傻》等书。
【总页数】3页(P37-39)【关键词】《华夏时报》;财经媒体;副总编辑;《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评论专栏;财经类报刊【作者】张晓燕【作者单位】《中国报业》记者【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6【相关文献】1.在文人和老板之间游刃行走——访《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 [J], 杨春兰;左志新2.财经媒体如何担负当下使命——访《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 [J], 赵智敏3.财经媒体能够预警金融危机吗——访《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 [J], 赵金4.财经媒体能够预警金融危机吗——访《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 [J], 赵金5.财经媒体的发展新趋势——访《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 [J], 赵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融风暴下的A股“灾情”作者:薛瑞来源:《英才》2008年第11期论坛主持人:《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论坛嘉宾: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学军IDG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中国区主席刘二飞由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动荡,已经将恐慌情绪蔓延到了全球金融市场。
而自2007年10月间中国A股上证指数写下6124的纪录后,短短10个月重挫至3000点,正当彼时人们认为A 股已至合理估值,下跌空间有限时,A股市场却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传染,迅速击穿了信心防线,继续飞流直下。
为什么华尔街金融风暴会对中国股市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而面对低迷的中国证券市场,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危机离尾声尚远水皮:2008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
我们先请刘二飞先生谈谈他的感觉和感受,他是怎么看待美国金融危机的?刘二飞:大家都说这是80年以来危机最严重的一次。
有人认为美国政府已经出手了,有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是不是就接近尾声了?我个人来看这场危机离尾声还远着呢,还是要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实际上我最担心、最不愿意看到的是雷曼倒闭,因为我知道雷曼到底意味着什么,雷曼一有问题会波及到美林,美林一有问题就会波及到摩根,摩根一有问题就会波及到高盛。
这是连锁性反应,是不可抗拒的海啸。
我想起一句话,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新政的时候说:“现在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是对金融系统的信心尽失,加上对冲金融基金落井下石,就把美国的金融推向崩溃的边缘了。
所以,美国政府和全球各个中央银行的联合行动,就是要稳住信心,不要让信心崩盘。
这场危机对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从短期和长期来讲,我觉得短期影响不大,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经济,美国经济影响其进口,从而影响全球经济,全球经济会走向衰退。
但这个传导速度是相当慢的,我们目前不需要太多的担心。
很多人说我们A股掉下来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水皮中石油回归A股是场噩梦谁痛谁知道2013年09月05日07:5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蒋洁敏被抓,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国资委而是中石油,原因倒不是蒋洁敏在国资委主任的位子上坐的时间太短,而是因为他在中石油干的时间太长。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中石油干的时间太长就一定会出事吗?答案不在水皮这,答案在中纪委的专案组那里,在双规蒋洁敏之前,中石油一口气被收拾进去了四名高管,王永春是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兼大庆油田的总经理,李华林也是中石油集团的副总经理,冉新权是中石油股份公司的副总裁,王道富则是中石油股份公司的总地质师。
从媒体的报道看,这四个人和蒋洁敏的仕途有很多的交集,而蒋洁敏又和不久前被双规的四川省副省长郭永祥在中石油同过事,如此一来,中石油岂非成是非之地。
多年前,水皮曾奉劝投资者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中石油,没成想一语成谶,中石油不但套牢了无数的股民,同样毁掉了不少像蒋洁敏一样在中石油奋斗了一辈子才爬上来的官员,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中石油是在2007年11月5日上市的,换句话说是在上一轮牛市的顶峰上市的,那一年的报纸《华夏时报》头版头条题目叫《王者归来》,为什么叫这个题目呢?一方面中石油的体量非常大,当年的利润也非常惊人,2006年就达1362亿,几乎是其他上市公司的总和,所以市场当时就流行一句话,和中石油比,其他上市公司都是垃圾,而中石油的总股本达1830亿,以发行价16.7元计算,发行A股40亿股,募集资金就达668亿,市值更是在开盘之后达到惊人的88938亿,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上市公司。
另一方面,中石油发行H股在前,发行A股在后,作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标杆,中石油的回归之路为众多的香港红筹股回归本土资本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借鉴,而红筹股无一例外都是市场的巨无霸。
“王者归来”对A股是祸是福当时就有不同的评价,肯定者认为,这些巨无霸增加了市场的实力,提升了股市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A股晴雨表作用得以发挥;否定者认为,A股容量有限,这些巨头的回归让市场空间变得狭窄。
中国股市当断不断反被其乱水皮【摘要】@@ 2010年末CPI公布的数字让包括水皮在内的很多人都大跌眼镜,5.1%的意义不仅仅在破五这么简单,也不在于超出了一般4.8%的预测那么复杂,而在于我们历次的预言又一次破产,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不断的声音告诉你,本月就是今年的高点,下个月的CPI会回落.但是事实上如何呢?事实上就是预期每一次都落空.【期刊名称】《中国市场》【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2页(P42-43)【作者】水皮【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国人的参与感是很强烈的,一点都不比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差,不然的话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投资者对CPI会娴熟到如此的地步,每个月都会有那么几天心神不定,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国家统计局的那几个数字和小数点。
2010年末CPI公布的数字让包括水皮在内的很多人都大跌眼镜,5.1%的意义不仅仅在破五这么简单,也不在于超出了一般4.8%的预测那么复杂,而在于我们历次的预言又一次破产,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不断的声音告诉你,本月就是今年的高点,下个月的CPI会回落。
但是事实上如何呢?事实上就是预期每一次都落空。
年前部分股有望一飞冲天! 秘闻!行情近期将出现逆转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生巨变! 主力资金正密谋全新布局。
如果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有季节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话,工业品出厂价格实际上也就是原材料的价格出现上涨就不是时间和结构可以解释的。
从好的方面理解,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政府刺激计划的作用下完成V字型反转,现在开始进入自主呼吸时期,经济恢复增长,而且一定程度上是摆脱了对房地产的依赖;从坏的角度去分析,中国政府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在增加,加息恐怕是难以回避的一种选择,周小川说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话说得有道理。
关键看决策的立足点站在哪里,站在国内还是站在国外,站在国内是对付通胀,站在国外是对付热钱,通胀是目前的主要矛盾还是热钱?投资者会有自己的思考,管理层更应该有自己的把握。
金口直断——“死多头”水皮的四张脸水皮原名吕平波,中国著名财经评论家,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特约评论员。
18岁时水皮以“苏州高考状元”的佳绩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86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深造;1989年与中国知名报人丁望先生一起创办《中华工商时报》。
随后负责主编领导当时风气之先的《中华工商时报·新周刊》,拉开财经报纸进军“厚报时代”的序幕;现任《华夏时报》总编辑。
拆“波”字为“水皮”,因其擅长“以新闻手法解读经济方略,以专家视角点评财经事件”而开办财经评论专栏“水皮杂谈”,于是世人皆晓水皮,而不知吕君。
“水皮杂谈”以文风犀利幽默,观察细致入微,评论入木三分而著称,专栏散见于全国各大财经类报刊和都市报,在业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为管理层所重视。
其所著著作有《猴市》、《黑庄》、《搏傻》等。
水皮初入股市是在1994年4月,上海股市从1558点一路滑落至777点附近,上海证交所发动“777保卫战”,水皮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中国股市;到了8月份在行情的推动下,水皮的股本从10万翻到了20万;在1999年,中国股市的大牛年,水皮进行了最辉煌的5·19逃顶;而后仔细观察整个市场的行情,在2001年的1800点重新入市;随之又经历了2005年股改与汇改带来的股市牛市,08年的金融危机的熊市···在这么多股市经历中,水皮进行了无数的股市走向预测,被称为“股市鲁迅”、“股市牛人”、“股市赵本山”等,下面让让我们一起看看水皮的四张脸。
股市鲁迅脸。
水皮杂谈致力市场健康发展,影响股改进程。
水皮乃“京城十三新锐”之一,人称“股市鲁迅”。
水皮主笔的“水皮杂谈”是国内目前最受欢迎的财经评论专栏,风格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堪称中国股市现实版《呐喊》。
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至今,“水皮杂谈”全程追踪,急市场之急,忧股民之忧,想管理层所想。
有效的影响了股改的进程,维护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还记得当年水皮关于股改的文章吗?B股股改为了救谁?
还记得2006年水皮的一篇关于股改的文章吗?每一次股改都是为了一个救赎。
资本市场的建立是为了给中国经济打入一针强心针,不再不死不活;第一次股改完成了对一大批国企的救赎,让快破产的国企们重新有了生机,也保证国有经济在市场中的份额;第二次股改也就是全流通,是为了完成对社保的救赎,让可怜的社保基金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每一次股改都在经济最需要的时候出手,由股改完成“伟大”的救赎。
那这次B股股改为了救赎谁呢?
来分析一下再状吧!不知道大家看过各地政府年鉴中的数据没有?基建投资额巨大,与中央政府投资遥相呼应,那这些钱哪里来的?对了,借债,发行债券。
政府本来就是因为没钱才借债,中央政府投资造成转移支付减少,而现在税收收入(取消农业税和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地方税)入不敷出(政府系统和事业单位收入里地方甚至还要补贴一部分)。
人在江湖,一切总是要还的,政府借了债也总是要还的,可地方政府资不抵债,好多都快成了“破产政府”,细看年鉴就可发现甚至到了用项目采用BT的方式来隐瞒或推迟债务。
这下大家知道这次B股股改为了救赎谁了吧?所以,东电B最终采用肥瘦兼搭的方案,也不难想出原因了,再结合这次人大中一堆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大家也可以听出国家层面背后在人事和经济上的弦相。
只不过B股这一斤瘦要搭十斤肥,显得吃相有点太难看了。
每一次股改又牺牲了谁?答案也很明确:中产阶级。
试想,农民工买股票的有多少?纺锤形的结构是一个良性结构,中产阶级应该是一个国家的主要部分,富的和穷的是两头。
现在中国是金字塔结构或正梯形结构,穷多富少,政府想把中产阶级的钱分点给穷人无可厚非,但是应该是把匀顶拉底,不要最后反而弄成了个不男不女的“工”字形。
再想想前几年的重庆,也许B=X=L的政策是对的,那才是往纺锤形做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