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新版)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9.84 KB
- 文档页数:4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知识梳理(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____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
液氧是__________液体,固态氧是__________的固体。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_____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现象:氧气的主要用途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合反应: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应。
疑难突破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很多物质(如H2、C),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都能与氧气“和平共处”而不发生反应?剖析: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之所以在通常情况下都能与氧气“和平共处”,只是因为缺乏发生反应所必需的条件,如:“点燃”“加热”等。
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受到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因(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是变化的根本,外因(点燃或加热)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人们控制化学反应进行的途径之一就是控制反应条件。
问题探究问题 我们知道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否一定需要纯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某化学探究小组进行了探究。
猜想: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需要纯氧。
探究:①取5个大小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号为1、2、3、4、5并分别使瓶内留有占集气瓶容积10%、20%、30%、40%、50%的水(余下为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于装有水的水槽中。
②分别用排水法向上述5个瓶子中通入氧气,小心地把5个瓶内的水排完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立放好。
③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5个瓶中,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数据分析和结论:从观察到的现象可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分数介于3号瓶与4号瓶之间。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第一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至-183℃时,凝结为淡蓝色的液体,继续降温至-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空气密度为1.293 g/L,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氧气不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0.03体积的氧气。
(2)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①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注意:氧气浓度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如果不复燃,不能说明一定不含氧气,只能说明氧气浓度不够或不含氧气。
②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物质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表达式)磷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4P+5O22P2O5木炭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CO2铁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3Fe+2O2Fe3O4镁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2Mg+O22MgO铜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2Cu+O22CuO蜡烛火焰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上有水雾,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2.探究实验(1)木炭燃烧实验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原因:为了充分利用氧气,以便有较长时间观察。
如果一开始就把木炭伸入集气瓶的中下部,测燃烧会把上面未反应的氧气排出,木炭不能继续顺利燃烧,甚至很快熄灭。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①用砂纸把细铁丝打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铁锈。
②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的受热面积,便于提高温度。
③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温度达到细铁丝的着火点。
④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过多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课题】: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水溶性等);2)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4)理解化合反应的定义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2、化合反应的定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工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细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方法】:讲授法【知识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3、化合反应【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氧气的有关知识◆教学情景导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你了解氧气吗?你知道氧气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吗?你知道医院中放氧气瓶的原因吗?◆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 1.为什么各种生物在消耗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几乎保持恒定? 2.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学生交流: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相关的整理:将学生所描述的有关性质列于黑板上)教师引导: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66页的部分内容。
师生整理: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不易溶于水3、比空气的密度大4、有三态变化,液氧、固态氧是淡蓝色问题情景: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请举例说明。
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实验演示: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教师设疑:1.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2.铁丝在纯氧中又能否燃烧?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学生整理: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表格中。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学问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状况〔101.3kPa,20℃〕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101.3kPa,0℃〕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1.293g/L〕。
3、溶解性常温下,氧气不易溶于水〔1L水只能溶解30mL氧气〕。
4、三态变化气态 (183℃) 液态 (218℃) 固态无色气体→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学问点2:氧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1、供应呼吸: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都离不开氧气。
潜水、登山、太空行走、医疗急救都需要氧气。
2、支持燃烧〔助燃性、氧化性〕: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气体,能够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响。
气割气焊、炼钢、航天、化工等都需要氧气。
3、常见物质与氧气之间的反响碳+氧气二氧化碳C+O2CO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Fe+O2Fe3O4硫+氧气二氧化硫S+O2SO2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石蜡+O2CO2+H2O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镁+氧气氧化镁Mg+O2MgOCu+O2CuO铜+氧气氧化铜考前须知:〔有助燃性〕,但其本身无可燃性;物质燃烧一般要发光放热。
2.可燃物燃烧猛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燃烧更猛烈,甚至有的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反响的猛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4、详细试验操作与现象学问点3: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1、氧化反响:但凡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响称为氧化反响。
〔1〕猛烈氧化: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2〕缓慢氧化: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铁生锈、酒醋的酿造等;2、化合反响: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叫作化合反响。
通式:A + B + … → X特点:多变一3、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比拟化合反响不肯定是氧化反响氧化反响也不肯定是化合反响但有氧气参与的化合反响肯定是氧化反响3.2 制取氧气学问点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的作用图1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氧气少。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S + O2 ==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4Al + 3O2 ==2Al2O3碳C+O2==CO2 (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磷4P + 5O2 == 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3、氧化反应:凡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4、缓慢氧化:有的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叫缓慢氧化5、用途:供给呼吸、气割气焊、炼钢、支持燃烧。
3.2制取氧气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P34、P35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P37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