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陆游和辛弃疾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20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陆游的文学交流与影响概述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词作兴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辛弃疾和陆游是两位杰出的词人,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学交流,并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交流的背景、交流形式以及互相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他们之间的文学关系。
1. 交流背景宋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这也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创作环境。
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他们经历了金朝和元朝两次统治变迁。
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辛弃疾和陆游对于国家失陷、百姓苦难以及士人身世均有深刻感悟。
2. 交流形式2.1 文书往来辛弃疾和陆游通过信函互致问候、赞扬与嘉奖。
他们在书信中分享彼此对诗词创作的心得体会,并相互传达自己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
### 2.2 作品相互赏析辛弃疾和陆游对彼此的词作给予高度评价,并通过公开场合或私下拜访进行互相赏析,以促进彼此的创作水平的提升。
3. 影响与成就3.1 文学创作上的影响辛弃疾和陆游的交流使得两位词人在文学风格、题材选择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们对彼此的作品赞赏和借鉴,从而促进了自己词作技艺的提高。
例如,在辞章富丽豪放、慷慨悲凉等方面,两位词人都能从对方那里得到一定启发。
### 3.2 文化传承上的影响辛弃疾和陆游共同努力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国家兴衰命运的关怀。
他们通过诗词表现出自己对时局动态变化、国家命运、民间百姓苦难等问题关注,并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
总结宋代词人辛弃疾与陆游之间展开了深入的文学交流,他们以书信往来、作品相互赏析为主要形式,通过对彼此作品的赞扬和借鉴,以及共同关心国家命运等方面的努力,促进了彼此词作技艺的提高,并对后世词坛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时代背景下的民生苦难和士人境遇,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命运的关怀,成为宋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陆游和辛弃疾一次相遇的故事作文《陆游和辛弃疾的一面》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的故事,是关于两位大诗人陆游和辛弃疾的。
话说有一天,年老的陆游和辛弃疾在一个小酒馆里相遇了。
他们的头发都白了,脸上也有了好多皱纹。
陆游拄着拐杖,慢慢地走进酒馆,一眼就看到了同样满脸沧桑的辛弃疾。
辛弃疾连忙起身相迎,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他们坐下来,回忆着过去一起为国家担忧、想要赶走敌人的日子。
陆游说:“辛老弟啊,咱们年轻时都想着能为国家出力,把那些坏人都赶跑,可如今……”说着,眼里泛起了泪花。
辛弃疾拍了拍陆游的肩膀说:“陆兄,别太伤心,咱们的心意天地可鉴!”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感叹着时光的飞逝和未能实现的抱负。
他们相互道别,这一别,也许就是永别。
但他们的爱国之情,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难忘的相遇》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两个很了不起的人,一个叫陆游,一个叫辛弃疾。
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安静的小村子里碰到了。
那时候,他们都已经很老很老啦。
陆游穿着一件旧旧的长衫,辛弃疾的胡子也都白花花的。
他们看到对方,就像见到了好久不见的亲人一样。
他们坐在村子里的大树下,说起以前打仗的事情。
陆游激动地说:“我真想再上战场,把敌人都打跑!”辛弃疾也点点头说:“我也是啊,可惜咱们都老啦。
”
虽然他们知道自己可能再也没办法去打仗了,但是他们的心还是充满了对国家的爱。
太阳慢慢落山了,他们互相拥抱了一下,然后就各自回家了。
这就是他们一次见面,是不是很让人感动呀?。
陆游和辛弃疾的最后一次相遇的作文那是一个有些阴沉的日子,风似乎也带着几分沉重的气息。
陆游坐在自家的小院中,望着那被风吹得微微晃动的树枝,心中满是愁绪。
他想起自己这一生,怀着满腔的报国之志,却始终未能在仕途上一展宏图。
那些曾经的理想和抱负,如今都如同这风中的落叶,飘零而无处可依。
这时,家人匆匆来报,说是辛弃疾前来拜访。
陆游一听,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喜,连忙起身相迎。
辛弃疾踏入小院,只见陆游迎上前来,两人四目相对,一时间,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稼轩,你可算来了。
”陆游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辛弃疾紧紧握住陆游的手,感慨道:“务观兄,别来无恙啊。
”两人走进屋内,相对而坐。
陆游让人端上酒菜,虽说不算丰盛,但在这乱世之中,能有这样的相聚已实属难得。
“务观兄,这些年,你过得可好?”辛弃疾率先打破了沉默。
陆游苦笑着摇摇头:“你看我这白发苍苍,壮志未酬,又何来的好?”辛弃疾长叹一声:“我又何尝不是?想我辛弃疾,一心想要收复失地,却……”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陆游也跟着喝了一杯,缓缓说道:“稼轩,你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至今仍在我心中回荡。
只可惜,朝廷……”辛弃疾拍了拍桌子,大声道:“那些个主和派,只知贪图享乐,哪管国家的安危!”屋内的气氛一时有些沉重,两人都陷入了对过往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之中。
过了一会儿,辛弃疾像是想起了什么,说道:“务观兄,还记得当年我们一同畅谈国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陆游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怎能忘记?那时的我们,满怀信心,以为定能为国效力,驱逐外敌。
”“可如今……”辛弃疾的声音低了下去。
“但我们也不能就此放弃!”陆游突然提高了声音,“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这报国之心就不能灭!”辛弃疾重重地点了点头:“务观兄说得对!哪怕前路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这时,外面下起了小雨,雨滴打在窗户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
陆游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雨幕,喃喃自语道:“这雨,不知何时才能停啊。
陆游与辛弃疾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陆游与辛弃疾: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陆游与辛弃疾则是这个时代的两位最为杰出的文学巨擘。
他们以他们独特的文风和才华横溢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一、陆游——豪放派文学巨擘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洞仙,与辛弃疾并称为南宋文学的“豪放派双雄”。
陆游的诗歌作品凝结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旷达的胸怀,表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
他的作品以自然山水和忧国忧民为主题,既有咏物抒怀的田园诗,也有抨击时政的豪放之作。
他以他独特的时代感和热衷于实事求是的思想理念,为后人树立了学习、忠诚、责任的典范。
二、辛弃疾——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也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
他擅长诗、词、赋等多种文学体裁,常以抒发爱国怀古之情为主线,表现出他才情横溢的一面。
辛弃疾的文学作品大胆、奔放,语言生动,意境深远。
尤其是他的《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词作,流传广泛,被广大读者誉为不朽之作。
他以其文学才华和爱国情操成就了自己,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三、陆游与辛弃疾的相似之处尽管陆游与辛弃疾在文学作品中风格各异,但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对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他们的作品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表现出对祖国兴衰的深刻关注。
再次,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真实、真诚与真理,力图追求文学表达的极致。
四、陆游与辛弃疾的差异之处虽然陆游与辛弃疾有着相似之处,但在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两位文学巨擘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陆游的作品豪放奔放,富有激情和激昂的语言,表现了他崇尚自然和追求真实的个性;而辛弃疾的作品则更多地展示了他的才华横溢和细腻的情感,常用对景抒怀、怀人怀古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深情。
总结:陆游与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才华横溢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辛弃疾与陆游的词风比较研究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和陆游都是宋代重要的文人。
他们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而脍炙人口,成为了后世传世名家。
本文将对辛弃疾和陆游的词风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文学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2. 辛弃疾的词风2.1 文学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充满豪放、激情和壮志豪情。
他善于使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和挣扎。
此外,辛弃疾善于运用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其词作更加抒情、动人。
2.2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词作常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政治抱负。
他对南宋政权的衰落感到深深忧虑,并通过自己笔下的英雄形象表达不屈不挠的精神。
此外,他还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悲伤以及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3. 陆游的词风3.1 文学风格陆游的词作则以细腻、含蓄而著称。
他运用典故描写和象征手法使得他的词作富有深意,常常婉转、隽永。
此外,陆游在选材上注重细节,用心独特,给人以艺术享受。
3.2 主题思想陆游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
他通过词作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并倡导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此外,陆游也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4. 辛弃疾与陆游词风比较4.1 文学风格比较辛弃疾和陆游在文学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
辛弃疾的词作豪放奔放、激情四溢,常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陆游则更多地通过含蓄婉转、典故描写等手法来传递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4.2 主题思想比较辛弃疾和陆游在主题思想上也有一些异同。
辛弃疾关注社会政治现实,并表达对南宋政权衰落的忧虑,同时也倾诉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而陆游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关注国家命运,批判社会不公,并督促人们团结抵抗外敌。
5. 结论辛弃疾与陆游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他们在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各具特色。
辛弃疾豪放奔放、富于激情,关注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情感;而陆游则以含蓄细腻、典故描写为特点,注重爱国主义和社会正义。
辛弃疾和陆游:南宋时期两大抗金名将的诗文对比概述辛弃疾(1140年-1207年)和陆游(1125年-1210年)是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和抗金名将。
他们以其优秀的诗文作品,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对辛弃疾和陆游的诗文进行对比,并探讨他们在抗金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辛弃疾与陆游的背景1.辛弃疾:生于北宋末年,家族世代务农,有“宋传国玉龙”之称,为南宋文化繁荣时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2.陆游:出生于北宋末年,来自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父祖三代皆曾参与抵御金兵,并倡导复兴儒学。
艺术风格对比1.辛弃疾:•词章浑厚豪放、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才情横溢,能够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善于描绘自然风景,以及对家国沉浮的悲愤之情。
2.陆游:•诗歌作品以清新含蓄、自然朴素为特点,不拘一格。
•含有更多对生活琐事和个人感受的描写,展现出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感。
•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抗金斗争中的表现1.辛弃疾:•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别董大”等词作中表达了他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对时局动荡的关切。
•在辽东抗金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并用其激昂豪放的词章鼓舞士气。
2.陆游:•他身世底层,更能体察百姓苦难,倡导减轻赋税,为百姓谋福祉。
具有较强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理想。
影响与评价1.辛弃疾:–其词章雄奇豪放,影响了后世文人。
–辛弃疾对唐宋古风的承继和诗体形式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陆游:•其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展现了南宋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陆游的诗歌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深受后世文人推崇。
结论辛弃疾和陆游是南宋时期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抗金名将。
他们各自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抗金斗争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辛弃疾以其雄浑豪放、激情四溢的词章,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社会变迁的关切;而陆游则以其清新朴素、充满感染力的作品展现了对百姓苦难宏大关怀。
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忠心耿耿抵御外敌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陆游辛弃疾对比阅读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陆游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介绍三、陆游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四、辛弃疾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五、陆游与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异同比较六、对他们作品的读后感悟七、结尾正文:【引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星空中,陆游与辛弃疾无疑是其中闪耀的两颗明星。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及主题,进而体会他们对人生、社会、国家的深沉思考。
【陆游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
他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动荡时期,因此他的作品既有豪放的爱国情怀,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
他在官场上几经波折,但始终坚守爱国立场。
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悲壮著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陆游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陆游的诗词作品具有浓厚的个性特点,他的诗歌创作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为特点。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
陆游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抒发爱国情怀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又有表达忧国忧民心情的《示儿》。
【辛弃疾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激昂、悲壮的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主题紧紧围绕国家命运、民族存亡,表达了他对国家沉沦的悲痛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如《青玉案·元夕》,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如《临江仙·夜登三峰》。
【陆游与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异同比较】陆游与辛弃疾的诗词创作在风格、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然而,陆游的诗词作品更注重对个人命运的抒发,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更关注国家命运。
另外,陆游的诗词风格较为奔放、激情,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显得悲壮、激昂。
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表现1. 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和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两位杰出诗人,同时也是重要的爱国志士。
他们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闻名于世。
2. 陆游的爱国情怀与表现•反抗金朝统治:陆游深受北方民众被金朝统治所压迫的苦难影响,因此他一直以反抗金朝为己任。
他经历了多次战乱,亲眼目睹了金朝对中国士人的残酷镇压。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祖国失去领土、灭亡文化等问题的忧虑,并号召同胞奋起抵抗。
•乡土情怀:陆游热爱自己的家乡,尤其是江南地区。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故乡风景、民俗、风物和人情的深思和赞美之情。
这种乡土情怀并不仅仅是个人感情的表达,他认为爱自己的家乡是在爱国,因为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倡导改革:陆游对中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社会弊病感到极度忧虑。
他主张进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以重振中华民族的雄风。
3.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表现•仕宦生涯:辛弃疾曾在北方少陵节度使府任职,亲眼目睹了金朝割据南宋区域的情况。
他积极参与抵抗金朝入侵,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增兵救援。
他始终致力于恢复国家统一,保卫边疆。
•词作传唱:辛弃疾以其豪放洒脱、激昂曲折的词作闻名于世。
他通过抒发个人愤懣、忧国忧民的感受,引起广泛共鸣。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他直指时局不公和当时朝廷内外腐败现象,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集大成者:辛弃疾不仅本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爱国词作,还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其他爱国诗歌,如《宋江七斩赵全》等丰富多样的作品。
他通过这种方式向后世传递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表达,并为后代诗人树立了标杆。
4. 结论陆游和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爱国志士和文人,在个人创作中充分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他们反抗外敌、关心民生、倡导改革,并以自己深挚的文字感染着广大读者,激发了社会上更多人爱国、敢于抵抗侵略的动力。
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后世崇尚爱国精神的楷模。
宋代诗人陆游与辛弃疾关系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陆游是爱国诗人,那么陆游辛弃疾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陆游辛弃疾什么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陆游辛弃疾什么关系陆游和辛弃疾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一个擅长作诗是另一个擅长写词,并且对于国家都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政治或者仕途都抱有强烈的信心和渴望。
陆游所作的诗气势磅礴充满了豪情壮志。
而辛弃疾的词和陆游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两个人除了同时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之外,他们之间还有着一段真挚而特殊的忘年交的感情。
在南宋的北伐战争期间,陆游因为没有被重用而是对当时的统治阶层失望,在公元1203年陆游结束了编修的官职,想要回乡隐居过上安逸的生活。
而在这个时候辛弃疾也被任命为绍兴知府,两人所在的是同一个地方,而辛弃疾对于陆游也是非常敬仰和敬佩的,便主动拜访了陆游。
两人在交谈的过程中一见如故。
双方都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在之前的时间里被不同的原因所致使闲置,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处境,很快就要两人就产生了惺惺相知的感情。
两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战争不断社会不安,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当时不少诗人都作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反对战争,陆游和辛弃疾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两个人的作品又有所不同,陆游的诗内容广泛包罗社会万象,做作的作品大多拥有豪气的气势,其中不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而辛弃疾又有所不同,他用非常熟练的技巧作出的作品有含有非常悲伤的情绪。
诗人陆游简介关于陆游,大家了解最多的是他最著名的身份——爱国诗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过这句诗就可以看出他对国家深深的爱意。
在生命的最后,他关心的不是后代子孙的安危,而是期望朝廷能够收复失地,统一河山,甚至于有种死不瞑目的感觉,强烈的要求自己的后代在祖国统一后,要祭奠并告知自己。
这个出生在战乱年间的诗人,从小就在国家割裂,民族矛盾,甚至家庭的流离失散中成长,却并没有因战乱而磨灭了自我的光辉。
陆游和辛弃疾最后一次见面的作文那是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落叶随着秋风,时而盘旋,时而纷飞。
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南宋文坛的巨擘,迎来了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相见。
地点是在陆游的简陋居所。
辛弃疾带着满心的忧虑和期盼,匆匆而来。
院门半掩,辛弃疾轻轻推开,那“吱呀”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走进院子,陆游正坐在一棵老树下,手持书卷,却目光游离,似是在沉思。
听到脚步声,陆游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很快又被深深的疲惫所掩盖。
“稼轩,你来了。
”陆游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辛弃疾快步上前,紧紧握住陆游的手,“务观兄,别来无恙。
”两人相视一笑,可那笑容中却饱含着无尽的苦涩。
他们在树下的石桌旁坐下,桌上摆着一壶浊酒,几个粗瓷碗。
“这酒,还是我自己酿的,味道虽不醇厚,倒也能解解愁。
”陆游说着,给辛弃疾倒上了一碗。
辛弃疾端起酒碗,一饮而尽,“好酒!只是这愁,怕是解不了啊。
”陆游轻轻叹了口气,“如今这局势,山河破碎,百姓受苦,我等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辛弃疾猛地一拍桌子,“务观兄,莫要如此消沉。
想我当年,率义军抗击金兵,何等的豪迈!只可惜……”说到此处,他的声音哽咽了。
陆游看着辛弃疾,眼中满是理解和同情,“稼轩,你的功绩,世人皆知。
只是这朝廷……”风,吹过院子,吹落了几片枯黄的树叶。
“想当年,你我初相识,都怀着收复失地的壮志,以为能有所作为。
”陆游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往昔的怀念。
辛弃疾点了点头,“是啊,那时的我们,意气风发,总想着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
”“可如今,你我都已老迈,这愿望怕是难以实现了。
”陆游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奈。
辛弃疾站起身来,走到院子的角落,望着远方,“务观兄,只要这信念还在,就还有希望。
”这时,陆游的妻子端来了一些简单的饭菜,“二位,先吃点东西吧。
”饭菜很简单,只是一些粗茶淡饭,但两人吃得却很沉重。
“嫂夫人,这些年,多亏了你照顾务观兄。
”辛弃疾说道。
陆游的妻子微微一笑,“这是我应当做的。
只盼着国家能早日太平,你们的心愿能达成。
【中考现代文阅读】陆游与辛弃疾余秋雨陆游和辛弃疾,提起这两位杰出的诗人,立即让人想起宋朝风雨飘摇的军事危难。
很奇怪,这种危难其实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文化人都感受到了的,包括朱熹在内,【甲】我想,这就是诗人和哲学家的区别了。
诗人是专门来感受时代风雨的。
他们按捺不下性子来像朱熹他们那样常坐在屋宇的书架前,深思熟虑,而总是急急走到廊外领受骤变的气温,观察可疑的天色。
他们敏感,他们细致,他们激动。
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衣衫飘飘地消失在荒野间了。
人们可以远远地听到他们的声音,不知是呐喊,还是歌吟。
辛弃疾获知朱熹去世的消息后,又听说有关当局严禁悼念仪式。
他立即起身前往,并致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便是诗人特有的勇敢。
如果不是当局严禁,辛弃疾倒是未必亲自前往。
这样的诗人,面对外族入侵时的心灵冲撞,当然远远超过朝廷战将和广大民众。
因此,陆游、辛弃疾不仅成了宋代而且也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最爽利、最典雅的抗战话语的营造者。
在中国历史上,慷慨激昂的抗战话语并不缺少,【乙】我曾经带着这个问题,一遍遍诵读他们的诗句,渐渐得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他们有理由比别的时代更热爱神州大地,也就是热爱唐宋以来展现的臻于充分成熟的赫赫文明,因此,由衷地产生了捍卫的责任,这与古代枭雄死士们的气吞河山,很不一样;其次,他们有参与军事、政事的切身经历,在朔北风尘和沙场剑戟中培养起了一种男子汉气质,这与其他文人墨客们的纸上纵情,大不相同;第三,他们始终笼罩在屡战屡败的阴云中,巨大的危机感铸就了一种沉郁、苍凉、豪迈、无奈的美学风格,这与尚武时代的长风马蹄、纵横九州,又大相径庭;第四,他们深受唐宋文化的濡养,又处于一个文学写作特别自由的时代,在表述万里山河与书生情怀之间的诗化关系上,达到了娴熟、自如、醇洌的境界,这又非一般英雄豪杰的铿锵言词所能比拟。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拥有了不管什么时候诵读都会心跳不已的那些诗词。
我在动手写作这篇文章前有一个自我约束:千万不能多谈陆游和辛弃疾。
陆游与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南宋文学的两大巨擘陆游与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南宋文学的两大巨擘南宋时期,陆游和辛弃疾两位文学巨擘犹如繁星般在文坛上闪耀,他们都以豪情壮志的作品与时代对话。
陆游以其深沉的笔墨和真挚的情感,辛辣地批判社会现实;而辛弃疾则以激昂的文笔和激情澎湃的爱国情怀照亮整个文学世界。
1. 陆游——深沉的笔墨与真挚的情感陆游,字务观,号樊南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深沉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对社会之艰难与命运之残酷的感受。
在陆游的作品中,他常以自然景色作为背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这些简短精练却富有意境的诗句,不仅描绘出了秋夜的美景,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幽怨。
另一方面,陆游也通过作品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
在他的著名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千里无言谁会妄来。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当时社会乱象的不满和对道德沦丧的悲愤。
2. 辛弃疾——激昂的文笔与激情澎湃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是南宋文坛上的一颗明星,他的作品以饱满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成为了后人瞩目的焦点。
辛弃疾的作品充满了激昂的文笔,他用激情满怀的笔触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现出来。
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写道:“何日归家洗冤愤,书生世业谩颠沛。
心乎既已矣,口奚存戎怒。
”这些文字中透露出的爱国情怀和对伤心事的愤慨,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激情与不羁。
另外,辛弃疾的许多作品都以爱国主题为中心,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太常引·道悲欢离合总无情》中,他写道:“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句词句先送出了对深爱之人的思念,但最终却以国家命运为重,表达出辛弃疾内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挚爱。
总结南宋时期的陆游和辛弃疾是文学史上的两个巨擘,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陆游《读书》与辛弃疾《读书》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概括写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 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 辛诗三、四句写读到古人有趣的情节时,诗人常常会心微笑、流连忘返。
D. 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6.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
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
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
③学会从书中寻找解决现实困境的办法。
如正因为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难分难明,辛弃疾便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
④读书既要苦读又不要盲从,要深入思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
如辛弃疾对古人古书可笑之处的思考与探寻。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会心微笑、流连忘返”错,“堪笑处”是指可笑之处,“摩腹”指揉着肚子大笑,“步长廊”指在长廊上散散步,以纾解笑痛的肚子。
辛诗三、四句写读到古人有趣的情节时,诗人会大笑,笑过之后,站起来揉揉肚子,到长廊下散散步,回味思考。
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陆诗第一句“归老宁无五亩园”意思是: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
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
陆诗第三四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意思是: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
陆游与辛弃疾陆游是我国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中国古代诗坛享有极高声誉。
辛弃疾则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们是中国文坛的两座丰碑,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爱戴与景仰,人们对他们的爱国诗词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还有一段超越年龄的友情佳话。
1203年6月,在浙江绍兴山阴一所破旧的草堂边,两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相遇了,他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肯放开,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两位老人就是当时名满天下的陆游与辛弃疾,陆游生于1125年,当时已78岁;辛弃疾生于1240年,比陆游整整小了15岁,但也已六十有三。
他们彼此倾慕已久,在经历了时代动荡和坎坷的人生之路后终于见面,所以显得分外激动。
陆游返回绍兴老家还不到一个月,辛弃疾就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在此次任命之前,他被冷落在江西上饶闲居达8年之久,此次之所以能够复出,也与韩仛胄的北伐策略密切相关。
到了绍兴,辛弃疾立即前往拜会陆游。
虽然两人久未谋面,但他们彼此相知,互相敬佩着对方。
他们虽然相差了整整15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心灵的沟通。
交谈之余,他们发现彼此有着太多的相似,有着太多的共同语言与志趣爱好。
陆游与辛弃疾都有过颠沛流离的早年生活,都具备爱国爱家的赤胆忠心,都有着奔放豪爽的性格,都视恢复中原为己任。
陆游有过火热的军旅生涯,辛弃疾更是有着万马丛中取敌将首级的壮举。
陆游文采飞扬,是闻名天下的大诗人,辛弃疾才情出众,是南宋豪放派的一代宗师。
在仕途上,他们又都有着被冷落的失意,被排斥的无奈,以及抱负无处施展的苦闷。
辛弃疾到绍兴任职之前,已整整被罢免了8年,陆游在此次出仕之前更是闲居了12年。
相同的身世加深了他们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使他们更加心意相投,英雄相惜。
陆游与辛弃疾深深地为对方所吸引,彼此叹为千古难逢的知己。
在度过了大半个人生之后,此时相见,真正是欲说还休,相见恨晚。
他们回忆往事,陆游当年曾“匹马戍梁州”,辛弃疾则“气吞万里如虎”,那些峥嵘岁月让他们热血沸腾,共同的英雄豪迈让他们千杯不醉,万语嫌少。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1.12世纪下半叶,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至高峰。
2.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成为“苏辛”。
3.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4.词的创作手法不仅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取散文的创作手段,“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
5.词人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内容,利用一切创作手段和蕴藏在生活中、历史中的语言,空前的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词体地位的正式确立并得到普遍认同,约始于宋南渡前后。
)6.姜夔、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张辑等人另成一派,形成与辛派双峰对峙的局面。
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今存《稼轩词》、《稼轩长短句》。
2.创作道路(1)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3.创作主张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
把词当做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辛弃疾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辛词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健,有一种雄豪壮大之美。
二、辛词的艺术世界(辛弃疾在词境开拓上的贡献)(一)、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1、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崇拜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述说英雄的使命:“道男儿、到死心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