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78.92 KB
- 文档页数:3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 2022年1月第2 期Jan. 2022No.2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为例沈雪峰1,2,郑殿峰1,2,冯乃杰1,2,赵黎明1,2,饶刚顺1,2(1.广东海洋大学 滨海农业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海洋大学 深圳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108)[摘 要] 农学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入分析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平台、革新考核评价标准,创新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的成功实施可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农科;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010*********)[作者简介] 沈雪峰(1982—),男,河南宁陵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逆境生理研究;冯乃杰(1970—),女,黑龙江庆安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教授(通信作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化学调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2-0057-04 [收稿日期] 2021-05-06引言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涉农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农业学科与其他学生的深度交叉和融合,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1,2]。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实践能力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定位、建设思路的思考与实践摘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人才协同培养的重要模式,然而基地高质、高效、持久运行是基地建设成功的关键。
本文在分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困境的基础上,以广东海洋大学-广西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为例,深入探讨并确定超“1+2”(即1个基地,2个支撑单位)的基地定位和构建基地群网络平台的建设思路,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将所有实践教学基地融为一体,使基地平台成为多个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破解学生实践过程监管难,效率低等问题,显著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此经验可为同类基地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基地群网络平台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136-03收稿日期:2018-01-01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粤教高函(2015)133号)作者简介:林华娟(1970-),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博士研究生,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系副主任,研究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建了大量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浪潮的掀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等教育应回归综合能力素质培养这一根本目标的育人责任感和社会价值感,同时也折射出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大学生能力素质受到社会质疑等问题。
大学生能力素质下降的因素固然有多方面,其中自高等院校扩招以来,一部分院校不顾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过度追求数量规模、大学门面和经济效益。
另外,由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不到位等原因,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一边倒倾向比较严重,对于教学质量敷衍了事,学风不断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出现民营企业比例不断上升,国营企业比例不断下降;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化,小规模企业的数量比例不断上升,而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则不断下降等发展态势。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
21,。
“”,,“”,“,”[1-2]。
,,。
,,,、,。
,、,。
、,。
(),。
、、。
,,,[3-4]。
,,。
,,。
,,、。
,。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010*********);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海洋科学(570320016);广东海洋大学2020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580320039)。
作者简介:谢辉(1987.01—),男,讲师,目前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大陆边缘构造与盆地分析。
*通信作者:侯庆华(1979.04—),女,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海洋化学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生态学。
海洋科学类专业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谢辉侯庆华*石红才(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要】目前我国海洋高层次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相对不足,特别是复合型、技能型海洋人才严重缺乏。
如何提高海洋科学类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东海洋大学通过持续推进“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实践教学湛江海洋环境监测站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和共享实习基地和学校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及师资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完善实践教学条件、规范实习基地管理、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打造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提高了我校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还促进了学科和专业建设发展,达成了我校和实习基地单位共建共赢。
【关键词】海洋科学类;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与实践;海洋强国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1.19.023. All Rights Reserved.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实践教学基地基本情况简介“”。
人才培养分层化教学改革机制化广东海洋大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分层化教学改革机制化广东海洋大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乔玉香,安立龙,张光亚(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摘要:文章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出发,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提出了其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并分析了其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73-0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已成为国内高校改革的方向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大课题。
广东海洋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根据国家、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推进海洋人才的分类培养,开展教学机制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一、基于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一)分类培养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升学生生命价值,是基于生命关怀的“全人教育”的本质诉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高校应为所有学生的成人成才创造机会,为公平选择提供制度保障。
分类培养,推进改革,是高校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好的诠释和应答。
(二)学校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及信息化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特殊时期,随着我国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以及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职业教育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3,2024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22年继续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校成教〔2022〕29号);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粤教高函〔2021〕29号);广东省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遴选认定项目(粤教高函〔2022〕10号)
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以兽医药理学为例
丁月霞,彭金菊,刘远佳,马 驿通信作者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就需要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继续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了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必要性,以广东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兽医药理学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机制等方面,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旨在培养一批思想觉悟高、专业技术强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关键词 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兽医药理学;教学改革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4.03.012
0 引言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继续教育提倡终身学习,将思政元素引入继续教育课程中,对于再塑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最早始于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中心环节,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在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纲要中再次重申了高等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将对学生价值塑造、专业知识传授以及各方面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统一[1]。
1 课程思政理念产生的意义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育人和育才2部分。以往高校在低年级开设思政类课程,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育人效果不显著。按照新时代要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细化思政点,教学效果较好。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为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