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金属活动性顺序
- 格式:ppt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八单元课题二第二学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学情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是中考的重难点,在初中化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学生经过半年对化学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知道实验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与酸、与盐溶液的反应,已经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但对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何应用还不清楚。
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应该能够判断出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反应能否发生,但是可能存在判断有误的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能准确判断金属和酸能否反应、金属和盐溶液能否反应(2)根据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现象,能准确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3)能够设计实验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4)掌握简单的与金属有关的除杂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实验方案,使学生知道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常见方法和思路,逐步形成全面细致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比较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为了突出金属活动性与生活的联系,采取了播放视频——鉴定真假戒指的形式,让班里王露瑶同学灼烧金戒指,教师录制视频,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突破难点,先通过讨论鉴定真假黄金的方法,让学生复习回顾学过的金属的三个化学性质,复习回顾金属活动性顺序,检测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能否判断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反应能否发生。
然后提出问题,能不能反过来,根据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进而总结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先设计实验比较两种金属Fe、Cu的强弱,再升级到比较三种金属Fe、Cu、Ag的活动性强弱。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及应用1.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氢后的金属则不能。
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他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注:①置换时如有铁参与,铁在生成的化合物中显+2价,例②很活泼的金属(如K、Ca、Na)与盐溶液反应时,金属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碱,碱再与盐溶液反应,一般不会生成金属。
例: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③若盐溶液中含有许多溶质,而某金属又能同时置换此盐溶液中的多种金属时,按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依次置换。
例:当把铁投入到含有溶质AgNO3和的溶液中时,由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因此铁先置换银,把银置换完后再置换铜。
考点1: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溶液或盐溶液发生反应判断下列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不能发生反应的说明原因,发生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1)铁和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铜和稀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铜和氯化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铁和氯化铜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位于氢的后面,因此,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3)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位于锌的后面,因此铜不能和氯化锌反应。
(4)。
考点 2. 根据几种不同金属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例:现有X、Y、Z三种金属,只有X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Y、Z则不能,但有下列反应关系:,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A. Z>Y>XB. X>Z>YC. X>Y>ZD. Z>X>Y解析:只有金属X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只有金属X的活动性位于氢前。
初三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钾K、钙Ca、钠Na、镁Mg、铝Al、锌Zn、铁Fe、锡Sn、铅Pb、铜Cu、汞Hg、银Ag、铂Pt、金Au,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记忆口诀
1.钾钙钠镁铝(嫁给大美女)锌铁锡铅氢(锌铁洗钱去)铜巩银铂金(冯巩银铂金)
2.钾,钙,钠,镁,铝;(捡,个,大,美,女;)锌,铁,锡,铅,氢;(身,体,细,纤,轻;铜,汞,银,铂,金(总,共,一,百,斤。
)
什么是金属活动顺序
金属活动顺序,就是指金属的活跃程度,代表了金属的反应活性。
至于反应的难易程度就属于应用。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一般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位置越前的金属,金属性越强,原子的还原性越强。
金属活动性•定义: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的性质。
•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强氧化酸除外)。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4)很活泼的金属,如K、Ca、Na与盐溶液反应,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碱,碱再与盐溶液反应,没有金属单质生成。
如: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5)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去说明非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如氢气在加热条件下置换氧化铁中的铁:Fe2O3+3H22Fe+3H2O金属原子与金属离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1)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a.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反应:条件:①金属必须排在氢前面②酸一般指盐酸或稀硫酸b.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条件:①单质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②盐必须可溶于水③金属不包含K、Ca、Na(2)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滤液、滤渣的成分。
如向CuSO4,AgNO3混合液中加铁粉,反应后过滤,判断滤液和滤渣成分。
铁与CuSO4和AgNO3溶液反应有先后顺序,如果铁足量,先将AgNO3中的Ag完全置换后再置换CuSO4中的Cu,那么溶液中只有FeSO4;如果铁的量不足,应按照“先后原则”分别讨论滤液和滤渣的成分。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或根据反应速率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如镁、锌、铁三种金属与同浓度的稀H2SO4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Mg>Zn>Fe,则可判断金属活动性Mg>Zn>Fe,(4)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研究金属冶炼的历史。
金属活动性越弱,从其矿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越容易;金属活动性越强,从其矿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越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复习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能设计简单的方案,对废液进行处理,并实现回收再利用。
4.学会分析金属与盐的混合溶液反应后的成分。
5.掌握设计方案验证(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学习准备】准备一个笔记本、签字笔、铅笔、橡皮等学习工具。
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鉴别铁质易拉罐和铝质易拉罐→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处理废液回收再利用→分析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后的成分→设计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习内容】资料:1812 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根据实验现象最先提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
后来,俄国化学家贝开托夫在进行大量实验和系统研究之后形成了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大体上是按照 298 K 时,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形成低价离子时的标准电极电势顺序排列的,因此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的应用只适用于水溶液中,而不适用于其他非水体系。
学习任务一:鉴别铁质易拉罐和铝质易拉罐小明收集了两个大小、轻重和硬度均不同的易拉罐,如图所示。
想知道这两个易拉罐的材质,于是展开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制造易拉罐的材料主要有两种:铝合金、铁合金。
猜想:如图所示的易拉罐的材质主要是铁或者铝。
进行实验:小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用于判断易拉罐的材质。
问题 1:方案二中依据什么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2:方案二中依据什么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问题 1:用硫酸铜配制的农药波尔多液,可以防治葡萄生长中的病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酸反应同步专项(含解析)基础知识: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2、应用:(1)氢前金属可以和酸反应生成氢气(初中阶段重点掌握Mg Al Zn Fe四种金属);(2)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排在后面金属;金属与酸反应图象题1、基础练习(1)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1 等酸足金图2 等金足酸①产生氢气的快慢(针对反应过程):金属活动性越强,图象斜率越____,产生氢气越___,产生氢气由快到慢的顺序为;②产生氢气的多少(针对反应结束情况):a.等酸足金(图1):产生氢气的多少由酸决定,即产生氢气的质量。
b.等金足酸(图2)产生氢气的多少由金属决定,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2)当横坐标为酸时,意味着控制反应速率,生成氢气的速度相等图3 等酸足金图4 等金足酸①产生氢气的快慢:反应过程中,生成氢气的速度相等;②产生氢气的多少:a.等酸足金(图3):产生氢气的多少由酸决定,即产生氢气的质量。
b.等金足酸(图4):产生氢气的多少由金属决定;(3)当横坐标为金属时图5 等酸足金图6 等金足酸①产生氢气的快慢:反应过程中,生成氢气的速度与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合价相关,产生氢气由快到慢的顺序为;②产生氢气的多少:a.等酸足金(图5):产生氢气的多少由酸决定,即产生氢气的质量。
b.等金足酸(图6):产生氢气的多少由金属决定,生成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提升练习:1、足量的Mg、Zn、Fe三种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放出H2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正确的是()A B C D2、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X、Y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成氢气的质量:X>YB、金属活动性:Y>XC、相对原子质量:X<YD、消耗硫酸的质量:X<Y3、现有镁、铝两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
初中化学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对于我们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是这样的:钾(K)、钙(Ca)、钠(Na)、镁(Mg)、铝(Al)、锌(Zn)、铁(Fe)、锡(Sn)、铅(Pb)、(H)、铜(Cu)、汞(Hg)、银(Ag)、铂(Pt)、金(Au)。
那么,这个顺序表到底有什么用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用来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反应。
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够置换出酸中的氢,生成氢气。
比如说,锌和稀盐酸反应,就能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比如铜,就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断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
例如,镁与稀硫酸反应就比铁与稀硫酸反应剧烈得多,这是因为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铁的前面,其活动性更强。
其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还能帮助我们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比如说,铁能够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但要注意,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特殊,由于它们的活动性太强,在与盐溶液反应时,会先与水发生反应,而不是直接置换出盐中的金属。
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应用也非常广泛。
比如在金属的提炼和回收中,我们就可以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提取和分离金属。
另外,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于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很有帮助。
比如为什么铁制品容易生锈,而金制品则相对稳定?这是因为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比较靠前,化学性质相对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从而生锈。
而金在顺序表中非常靠后,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
再比如,为什么不能用铁桶来盛装硫酸铜溶液?因为铁比铜活泼,铁会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从而使铁桶被腐蚀,溶液也会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