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19
朔城区一中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编制:景华府 审核: 王淮胜 张瑞 时间:2014-5-20 编号:10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目标定位】1.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和晨昏线的特点。
2.掌握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计算。
3.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基础知识梳理】(阅读必修一P16~P18内容,完成填空,并用红笔在课本上标出) 1.昼夜交替(如图)(1)昼夜现象a .昼夜半球⎩⎪⎨⎪⎧图中甲处所在半球为图中乙处所在半球为b .昼夜界线:AB 线所在大圆为________(圈),AOB 为____线。
(2)昼夜交替a .成因:地球的______。
b.周期:1个________。
2.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____。
(2)地方时⎩⎪⎨⎪⎧概念:因 而不同的时刻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 。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 小时(3)时区与区时a .时区:全球划分为____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______。
b .区时:每个时区__________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4)日期界线⎩⎪⎨⎪⎧自然界线: 经线人为界线: 经线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____________。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____偏,南半球向____偏,赤道上不偏转。
【问题探究】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半球称为昼半球,另一半为夜半球,这就是昼夜现象,这种现象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没有关系。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如果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有无昼夜交替现象?若有,其周期大约是多长?(2)如何区分晨线和昏线?(3)比较下面四幅图(注:乙、丙、丁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①各图的晨线分别是:甲 经线,乙 弧,丙 弧,丁 弧。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2、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自学质疑】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或蓝球,注意观察不转动和转动时的明暗半球。
思考:(1)地球上昼夜产生的原因?(2)昼夜交替的原因?昼夜交替的周期?(3)什么是晨昏线?晨昏线有什么地理意义?晨昏线在地表是怎样移动的?(4)在光照图上怎样准确地判断晨线和昏线?2、时间是根据天体的运动确定的,如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此,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1)根据地球自转的规律,你能发现地方时是怎样变化的吗?(2)如果知道了一个地方的地方时,怎样计算另一个地方的地方时?(3)在自给自足的古代,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如果还都使用地方时会造成什么问题?(4)时区是某一种标准时的使用范围。
读课本图1-2-4说明国际上是怎样划分时区的?全球共分多少个时区?为什么?知道某地的经度怎样求其时区数?知道时区数怎样计算中央经线的经度?读地图册上的《中国政区图》,计算我国共跨多少个时区?(5)什么是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有什么关系?试设计一个计算区时的公式。
(6)什么是北京时间?与北京地方时有什么关系?(7)读课本图1-2-4,观察伦敦、莫斯科、悉尼、纽约分别位于哪个时区?完成课本P13“活动”题。
3、由于地球表面的方向是一种球面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随着地球的自转,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会发生偏离,相对于地面上的方向来说,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方向要发生偏转。
(1)读图1-2-5,归纳出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
(2)将水池的塞子拔掉放水,观察水池中形成的漩涡是怎样旋转的?为什么?。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地理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学案1 鲁教版必修1一、预习目标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知道时区的划分,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二、预习内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产生昼夜交替(二)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得_______地区见到日出的时刻有早有晚,相对位置_______的地点比位置_______的地点的时刻早。
2、地方时:①含义:因______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②时差:经度每隔15°的地方时相差_______。
3、区时:①区时规定:每个时区_______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区时。
②北京时间: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③区时换算: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_______(加、减1小时),往西相反。
④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_______1天,反之,_______1天。
(三)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________________。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偏转,南半球向偏转,赤道上偏。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知道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学习重、难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二、学习过程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产生时差探究1 地方时用手电筒或投影仪光线照射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球仪,观察同纬度地区(如赤道)的不同经度地点见到日出时刻的早晚,理解地方时的产生,完成下列要求:(1)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一样?地方时应如何计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
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课时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 1.了解晨昏线产生的原因,掌握光照图中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2.掌握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推算方法。
3.了解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记忆南北半球的偏转方向。
4.学会灵活运用示意图和数轴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昼夜交替 1.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2)周期:1个太阳日。
2.晨昏线(圈)(1)概念: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
判断1.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存在昼夜现象。
( × )2.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速度约为15°/h 。
( √ )3.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相同。
( × ) 二、产生时差 1.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东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2)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划分(1)原因: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
(2)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3.区时(1)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2)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4.国际日期日界线(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2)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3)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思考1.北京时间是北京(116°E)的地方时吗?答案 不是。
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8区区时,即120°E 的地方时。
2.每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什么选在北京时间20点整播出?答案 春节是全球华人共同关注的节日,北京时间晚20点整,全球正值同一天。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产生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2.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思考1.在下列示意图中标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后的方向。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理解及正确判读晨昏线
(3)区分地方时和区时并会简单计算
(4)理解并会应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正确判断晨昏线,建立空间思维。
比较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正确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地方时
三、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练结合法
七、学情分析
通过对地球运动一般特征的学习,学生初步接触了空间概念,但还没建立空间思维,对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及水平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难度较大。
八、教学过程
A
B
由于地球的自转,同一纬度的东面总是比西面先看到日出,因此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时刻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地球自转一周3600用24小时,那么地
小时经度相差多少呢?
要准确计算某地的地方时,就需要掌握
九、课后反思。
示范教案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导入新课]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
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
[讲授新课]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图中虚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
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
这种偏转现象对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流和水流表现得最为明显。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1.25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
(让学生思考分析或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归纳。
)(承转、过渡)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使地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先让学生读图1.26自己思考、分析,教师在黑板上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并同时打出投影片)(教师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秋分——春分):夜长大于昼长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通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可用投影片打出或板书归纳):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引导、分析)昼夜长短反映的是一个地方日照时间的长短,而“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管这个地方能不能被太阳直射,都把中午12点的太阳高度作为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反映该地太阳辐射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