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第一学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马说》教案(第一课时)点课(五篇)第一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点课23《马说》教学设计一、故事导入。
述: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一马平川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投影出示)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投影出示、板书课题)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说”这种文体知识。
①文体简介。
述: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②作者和背景简介。
述:我们再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投影出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
刻苦自学。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二、熟读成诵。
1、听范读2、个人自由朗读,并检查学案预习情况P144第2题。
3、小组合作朗读。
4、师生评议,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马说》第一课时教案
时间:2013、10、11 地点:德化六中执教者:德化五中庄雪芬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3、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说马”导入。
二、揭题解题
1、揭题《马说》。
2、作者简介——韩愈。
3、解题:“说”这种文体的特点;“马说”的大意。
三、朗读课文
1、师范读,生边听边标字音。
2、给两个长句划分节奏。
3、生练读后,全班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
2、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
3、质疑、交流,反馈:
⑴通假字:食、见、材、邪
⑵一词多义:之、以、其、而、能、策
⑶抽查重点句子翻译。
4、小结。
五、迁移运用
1、阅读附文《骥遇伯乐》,说说故事的大意。
2、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
六、总结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整理译文,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马”的典故、四字成语、古诗文等。
马说第一课时教案马说第一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
重点写好“画、报、候、奖”等生字。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15个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成语故事。
播放动画《塞翁失马》。
说一说你看了之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课件出示玲玲图像: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说说听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看谁填得准。
课文共有()个自然段。
这篇课文讲述了()准备参加()的()不小心被弄脏,()重画一张,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画变得更漂亮了。
三、读认生字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2、小组学习。
(1)组长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识字方法。
(3)接读课文。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玲玲端详一幅评奖催促叭脏乱报纸另外及时懒虫并且糟糕肯定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②齐读。
③去掉拼音朗读。
(2)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3)学习多音字,课件依次出示:参和脏。
四、情景朗读1、分段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2)开火车朗读。
(3)小组赛读。
2、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1)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马说》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开始今天的课堂之前,老师先来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春秋时,有个人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称他为伯乐。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糊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饲)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这是一匹幸运的马,遇到了伯乐,发掘了它的千里才能。
那么,其他的马,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今天,就让我们从韩愈的《马说》中寻找答案。
23 马说教学目标一、认识伯乐与人才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二、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一、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二、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积累字词翻译课文朗读背诵教学步骤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祗.(zhǐ)辱于骈.(pián)死B.槽枥.(lì)食.(shí)马者C.外见.(xiàn)尽粟.(sù)一石D.不以千里称.(chēng)也尽粟一石.(shí)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食之不能尽其材C.虽有千里之能D.才美不外见3.【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学科素养·思维能力】【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安求其能千里也D.策之不以其道能力提升全练5.(2022四川泸州中考,8—1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7分)[甲]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问说(节选)[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第23课《马说》
(韩愈)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
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
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
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
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
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来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
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六、课堂练习。
从千里马的角度出发,写一段话。
内容不限。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