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 马说(第一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257.94 KB
- 文档页数:67
23.马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修炼真才实学,努力奋发。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韩愈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一、新课导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
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正课学习(一)识其人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
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
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
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
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马说》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马说》是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目标:1. 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3. 能正确理解和朗读古文《马说》;4. 能独立编写和朗读对马的描写。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马的形象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马的生活习性进行简单描述。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马说》这篇古文,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结构。
讲解(15分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详细讲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写《马说》这篇古文。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练习(10分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的形式,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答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互动讨论的方式,了解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进行展示或分享。
让学生在拓展的过程中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并提高综合素养。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鼓励学生关注和保护动物。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编写一段对马的描写,并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板书设计:主题:《马说》重点词语:马群、奔驰、驰骋、高傲、活泼、聪明生活习性:勇猛、好动、敏捷、贪吃、好奔跑作者写作意图:关注和保护动物教学反思:这篇古文《马说》生动地描绘了马的形象和特点,通过这一人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使读者对马的生活习性感到亲切。
这对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有一定的帮助。
《马说》教学设计详案【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2.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3.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背景资料等,理解作者的情感。
【设计理念】从刘备和的卢马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们对千里马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读”贯穿课堂始终,采用“走进文本,读出‘意味’”、“探究内容,读出‘情味’”、“知人论世,读出‘寓意’”、“各抒己见,谈出‘新意’”四个大环节来逐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感,合作探究中愉快学习,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的优越性,并寻找到自我被赏识的途径,最终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短文中“食、见、策、尽”等实词和“其、也”等虚词的用法。
2. 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故事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马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2、熟练朗读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了解文体特点“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通常以托物寓意的手法,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代的杂文大体上相近。
我们学习过的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
解题:“马说”即“说说千里马”或者“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四、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图片5、6、7)五、疏通文意(课文字词详解)马,①而:表转折,但是。
②故:所以。
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
②辱:(受)屈辱。
③于:在。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马槽。
⑦以……称:以……著称。
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
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
②一食:吃一次。
③或:有时。
④尽:吃尽。
⑤石:容量单位。
⑥食(sì):同“饲”,喂。
⑦其:指千里马。
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①是:这。
②虽:虽然。
③能:才能。
④食:吃。
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⑥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⑦且:犹,尚且。
⑧欲:想要。
⑨常马:普通的马。
⑩等:等同,一样。
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①策之:用马鞭赶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
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马说文|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马说①文|韩愈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成批地死去。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③。
食④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⑥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①[一食]吃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