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患者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
稽留流产(人工流产后刮宫术)临床路径一、稽留流产(人工流产后刮宫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稽留流产(ICD-10:O02.100),行人工流产后刮宫术(ICD-9-CM-3:69.0200x003、69.0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症状:停经史、无阴道流血;体征:子宫大小符合或小于停经周数,质软辅助检查:超声检查(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稽留流产;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2)尿常规;(3)大便常规(4)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5)凝血功能;(6)感染性疾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7)心电图;(8)胸部X光片;(9)超声检查;(10)阴道清洁度检查;(11)血β-HCG定量。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胸部CT、腹部平片、腹部B超(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人工流产后刮宫。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
1.麻醉方式:基础麻醉。
2.术中用药:缩宫素(酌情)3.术中输血:视术中情况定。
4.病理:术后病理检查。
(九)术后恢复。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B超、β-HCG。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治疗。
3.抗生素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完成复查项目。
2.B超提示宫腔内无残留。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人工流产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早期人工流产,行人工流产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症状:停经史。
体征: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辅助检查:超声、妊娠试验(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1.符合手术适应症。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适应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前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2.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妇科超声,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治疗方案1.药物:米索前列醇片 0.4mg口服或者塞阴(必要时)。
2.中医护理:中药熏洗(泡脚),促进睡眠。
3.手术(1)麻醉方式:静脉麻醉。
(2)手术方式:宫腔镜下电吸人流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等。
(4)输血:必要时。
4.术后恢复(1)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HCG等。
(2)术后监护:鼻导管吸氧2小时、心电监护2小时、指脉氧监测2小时。
(3)中成药:活血化瘀:产后逐瘀胶囊/鲜益母草胶囊:2片口服一天三次清热解毒消炎:妇乐片:5片口服一天两次;妇炎舒胶囊:5片口服一天三次(4)中药予活血化瘀,兼清热化湿解毒,拟方:红花6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益母草30g 丹参20g 牡丹皮12g 大血藤20g夏枯草15g 蒲公英15g 枳壳15g 茜草15g红曲6g 桃仁15g当归养血活血,桃仁、丹参、赤芍、红花、川芎、丹皮、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茜草化瘀止血,益母草祛瘀利水,枳壳行气导滞,夏枯草、蒲公英、大血藤清热利湿解毒,全方共用,达活血化瘀,兼清热化湿解毒之效。
无痛人流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路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无痛人流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09年9~12月在我院门诊行无痛人流或清宫手术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CNP组200例(试验组A组),常规护理组200例(对照组B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试验组采用临床路径标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
观察各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和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实验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为91.5%,对照组为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6.5%,对照组为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NP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提高了教育效果,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
【关键词】无痛人流;健康教育;临床路径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一种以多学科标准计划为导向的健康服务工具,是针对某一病种或某一手术,综合临床、护理、药剂、营养、康复、心理以及医院管理等多学科医学知识,依据诊疗的时间流程,结合治疗的中间结果,建立的一套标准化医疗护理模式,最终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作用[1]。
无痛人工流产术是对早孕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麻醉性镇痛药物实施的一种新型人工流产术,使患者在无知觉的情况下完成整个人工流产过程。
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促进现代护理模式向着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我们根据无痛人流患者的治疗、护理及心理特点,将CNP运用于无痛人流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中,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9~12月400例于我院门诊自愿要求做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年龄为20~41 岁,体重45~60 kg,停经45~50 d。
术前常规妇科阴道分泌物检查,B超确诊宫内妊娠,无慢性疾病者,均可实施此手术。
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0例。
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的应用引言妇产科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承担着母婴健康管理和妇女疾病治疗的重任。
在妇产科工作中,不仅需要医生的技术和治疗手段,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样重要。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有效的临床管理工具,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及特点临床护理路径是指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过程,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连续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以便对患者进行全程跟踪管理的一种临床管理模式。
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明确的治疗目标和规范的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全面、持续、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临床护理路径的特点主要包括:1. 明确的治疗目标:临床护理路径明确规定了患者的治疗目标和预期效果,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工作。
2. 规范的护理流程:临床护理路径明确了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包括检查、治疗、护理等环节,为护理人员提供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并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全程跟踪管理:临床护理路径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程跟踪管理,随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护理措施,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4. 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临床护理路径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二、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的应用及优势1. 减少重复工作,提高效率妇产科患者数量众多,护理工作繁杂,护理人员经常需要进行重复性的工作。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以减少护理人员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关注患者的核心护理需求。
2. 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护理路径明确了患者的治疗目标和护理流程,有利于护理人员有目标地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还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措施,有利于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摘要】本文通过对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探讨了人工流产术的定义和分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的影响、实施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如何优化路径的实施。
通过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了相关内容。
研究发现,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有益于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效率,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优化路径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为人工流产术的护理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人工流产术、临床应用、观察、定义、分类、影响、困难、挑战、优化、效果评价、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工流产术是指通过医疗手段引产或药物诱导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工流产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过去的临床实践中,对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护理主要依靠经验积累和医护人员的个人技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本文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从而为优化护理路径的实施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对患者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的影响。
通过比较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和传统护理服务的不同,分析其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优化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为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提供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患者的医疗服务体验,促进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的内容应该包括对于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论述。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摘要】本文通过对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旨在探讨其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消耗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的作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人工流产术的临床应用情况,然后重点分析了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现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结论部分指出临床护理路径对人工流产术的临床应用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了本文的观察和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推动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人工流产术,临床应用,观察,优势,问题,挑战,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工流产术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通常用于终止早孕或处理治疗性流产的情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人工流产术已经成为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和手术操作的复杂性,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护理工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为了提高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被引入到人工流产术的临床实践中。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根据临床实践和指南,制定出一套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和操作规范,旨在优化护理资源配置,提高护理效率,保证护理质量并满足患者需求的护理模式。
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对于进一步完善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对人工流产术的影响,总结其在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和节约医疗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作用机制,为医疗工作者提供更科学的护理指导,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探讨护理程序用于人工流产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对人工流产患者施行护理程序模式的效果探究。
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入本院接受治疗的人工流产性患者102例,将其均分作对照、观察两组,对照组51例施行常规流程的相关护理,观察组51例施行全程干预的相关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的有关情况。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较好配合度是100%(51/51),对照组的是82.35%(42/51),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观察组的总满意度是98.04%(50/51),对照组的是86.27%(44/51),两组比较,组间差异较大(P<0.05)。
结论:护理程序模式运用在人工流产手术的护理当中,能有效地缓解患者各种负面情绪,提升其接受治疗及护理的心理依从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程序;人工流产;护理;效果;分析医护人员在向人工流产患者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操作时,要注重平复其焦虑、失落、抑郁等情绪[1]。
协助患者以正确心态面对这种疾病,使其积极、乐观地接受各项治疗与临床护理[2]。
本文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入本院接受治疗的人工流产性患者102例,将其均分作对照、观察两组,分别施行常规型、全程干预型的护理,比较两组具体护理情况,现作以下报告: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入本院接受治疗的人工流产性患者102例,将其均分作对照、观察两组,对照组51例:年龄在20-41岁间,平均(28±2.72)岁,停经时长38-72d,平均(45±1.51)d;观察组51例:年龄在21-43岁间,平均(29±2.61)岁,停经时长37-73d,平均(44±1.72)d。
两组患者以上各资料并没有较大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观察。
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对患者施行一般流程的相关护理,按其具体状况开展各项操作,为患者讲解疑难问题,同时宣讲有关的疾病常识及自我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