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分类(很全)
- 格式:docx
- 大小:17.78 KB
- 文档页数:3
科普 |白介素家族—身体里的双刃剑【背景】有许多肿瘤患者经常在治疗和检查单子中会看到白介素,有的时候甚至会使用注射的白介素药物,在和病友以及医生的交谈咨询中,我们又似乎对听到的药物信息有疑惑,有的说白介素可以提高免疫力作用,有的说白介素可以害死人,而且这些话似乎听起来都有道理,就更让很多患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甚至因此可能对我们需要注射白介素药物的患者产生怀疑。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白介素家族,这个在我们身体里的双刃剑,到底有没有各位病友和医生说的那么神奇。
【白介素到底是什么?】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
目前至少发现了38种白细胞介素,是一个大家族,各种白介素细胞因子已被研究用于治疗和用于感染性疾病,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免疫缺陷的条件下刺激免疫系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暴发性感染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过度免疫激活的能力。
这说明白介素有着可以使“免疫力”上升或者下降的作用,正可谓是“利弊相绕”【白介素如何使用?】如此看来,目前临床当中我们可以用到增强免疫力的白介素是白介素IL-2,那么如何使用呢?1.一般可静脉输注或皮下注射每日20~100万IU/m2体表面积,每日一次,四周为一疗程。
2.癌性胸、腹水腔内注射应尽量排出胸、腹水后,每次注射50~100万IU/m2体表面积,每周1~2次,注射2~4周。
3.可与放疗、化疗、手术及其它免疫制剂联合使用。
【白介素使用后注意事项】使用重组白介素IL-2的病友可能会发生一些副作用,例如畏寒、发热,头痛,疲惫等;个别病友可出现恶心、呕吐、少数病人皮下注射后局部可出现轻度红肿、硬节、疼痛如果在治疗中出现身体不适,请及时告知您的医疗保健人员;大多数情况这些药物副作用会随着治疗的进展以及人体逐渐适应药物,症状逐渐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
如果症状持续,那么大多数会在停药后好转。
【其他】此外,白介素家族似乎都与感染有关,甚至在某些研究展现出了对感染很好的疗效,但目前还没有投入到临床之中,一旦在后面更新的研究有白介素对于感染的进展,那么在临床上合理使用白介素会对肿瘤患者的生存助力是一份更大的保障。
白介素分类与作用白细胞介素的种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是淋巴因子(lymphokins )家族中的成员,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其作用能刺激T,B淋巴细胞及其他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并提高其功能。
白细胞介素是一庞大家族,到1994年已发现了15种,随着深人研究,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白细胞介素-1 (IL-1)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所产生,它可刺激T细胞,促使其增殖并分泌IL-2,亦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产生。
此外,它还可促使造血干细胞的成熟;IL-1还可促进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前列腺素的合成和蛋白酶、胶原酶的分泌,因而引炎症反应。
IL-1还是一致热原,使体温升高,因而IL-1的作用部位是多方面的。
它是一种多肽,分子质量为17 ku,有IL-1 a及IL-1β2种亚型。
IL-2是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分子质量17. 2 ku。
其作用、用途详见下。
IL-3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它是一种分子质量为2 5 ku的糖蛋白,它可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并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系的祖细胞之集落形成,还可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并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因此,IL-3又名多向性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
IL-4由T淋巴细胞产生,分子质量2 0 ku,是一B细胞生长因子,促进B细胞的生长,促使IgG的分泌,与其他细胞因子一起协同地促进粒细胞及红细胞系祖细胞的集落生长,并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
IL-4对巨噬细胞所产生的IL-1, TNF和PG-E2起负调节作用,提示它具有抗炎作用。
IL-5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分子质量为18 ku,主要促进嗜伊红细胞组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IL-6可由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以及多种瘤细胞所产生。
IL-1、TNF-a, PDGF、病毒感染、双链RNA及c AMP等,均可诱导正常细胞产生IL-6。
白介素的正常值范围引言白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一类细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对调节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白介素在机体中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因此了解白介素的正常值范围对于评估免疫功能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白介素的正常值范围。
白介素的分类根据功能和来源的不同,白介素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常见的白介素包括: 1. IL-1家族:包括IL-1α、IL-1β、IL-18等。
2. IL-2家族:包括IL-2、IL-4、IL-7、IL-9、IL-15等。
3. IL-10家族:包括IL-10、IL-19、IL-20、IL-22等。
4. IL-12家族:包括IL-12、IL-23等。
5. IL-17家族:包括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也称为IL-25)等。
6. 其他:包括IL-6、IL-8、IL-21等。
白介素的生物学功能不同类型的白介素在机体中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 1. 免疫调节:白介素可以促进或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2. 细胞信号传导:白介素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控。
3. 炎症调节:一些白介素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炎症的发生和消退。
4. 组织修复:某些白介素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愈合。
白介素的检测方法为了评估白介素的水平,可以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常见的包括: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通过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反应,测定白介素在体液中的浓度。
2.流式细胞术:利用特定标记的抗体与细胞表面的白介素受体结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受体结合的信号强度来评估白介素的水平。
3. 聚合酶链反应(PCR):通过扩增白介素基因的特定片段,测定基因的表达水平,间接反映白介素的产生量。
白细胞介素的名词解释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内的白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白细胞介素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调节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促进炎症反应、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等。
以下是白细胞介素的一些常见类型及其功能:
1. 白细胞介素-1(IL-1): IL-1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能够引起炎症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并吸引其他免疫细胞进入炎症部位。
IL-1还能激活T细胞和B细胞,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白细胞介素-2(IL-2): IL-2是一种细胞生长因子,能够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是T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调节因子。
IL-2还能促进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3. 白细胞介素-4(IL-4): IL-4是一种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刺激抗体产生。
IL-4还能够促进Th2细胞的分化,并抑制Th1细胞的活性。
4. 白细胞介素-6(IL-6): 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分化。
IL-6还能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并在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仅仅是白细胞介素的一小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复杂而重要的调控作用。
细胞因子之白介素家族简介
1.概述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
目前至少发现了38种白细胞介素,是一个大家族,各种白介素细胞因子已被研究用于治疗和用于感染性疾病,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免疫缺陷的条件下刺激免疫系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暴发性感染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过度免疫激活的能力。
这说明白介素有着可以使“免疫力”上升或者下降的作用,正可谓是“利弊相绕”。
2.作用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细胞、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白介素有白介素2和白介素11,白介素2具有抗肿瘤细胞的作用,常用于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
3.家族命名
1976年Morgan等在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首次发现有一种能促进和维持T细胞体外生长的因子,并称其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
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IL-1、IL-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一、白细胞介素的定义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简称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
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的生理学特点1、产生细胞与作用细胞多样有些白介素可由2种以上免疫细胞产生;一种白介素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
2、合成分泌快,大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降解快。
3、分子质量小,生物学作用强白介素多为小分子糖蛋白,体内含量极微,但发挥作用很显著。
白细胞介素命名及分类名称的由来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其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
在研究这些因子的过程中,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
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
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IL-1、IL-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
二、分类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目前发现了35种白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IL-1—IL-35。
其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几类白细胞介素简介人白细胞介素1β (Human Interleukin 1β)人IL-1β为IL-1家族的成员之一,IL-1家族包括IL-1α、IL-1β、IL-1ra、IL-18及IL-1F5至F10。
所有家族成员都具有12β链,β三叶草构像。
IL-1α和IL-1β为不同基因的产物,虽其氨基酸序列只有大约25%的同一性,但它们识别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
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因最初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故而得名。
白介素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以及造血等。
白介素是由免疫系统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质,一共有18种白介素,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其中,白细胞介素-1(IL-1)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具有免疫调节、局部抗炎以及诱使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
白细胞介素-2(IL-2)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诱生抗体和依赖巨噬细胞杀伤活性等功能。
白细胞介素-3(IL-3)具有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
白细胞介素-4(IL-4)是由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多功能调节蛋白,主要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和抗寄生虫免疫。
白细胞介素-5(IL-5)主要由T辅助细胞2型细胞产生,主要功能是刺激嗜酸粒细胞分化成熟和活化。
白细胞介素-6(IL-6)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具有刺激活化B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合成抗体等功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白介素的医学书籍或者咨询医生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
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
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
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约束性。
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白介素与免疫治疗的关系IL-1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少量时引起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action),大量时引起发烧。
IL-2 辅助型T细胞(TH1-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T细胞反应。
可以用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或打压作移植的病人。
IL-3 T细胞(T cells)刺激骨髓(bone marrow)干细胞(stem cells)IL-4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 just activated naive CD4+ cell, memory CD4+ cells 参与扩散的B细胞和发展的T细胞和肥大细胞. Important role in allergic response (IgE)IL-5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角色分化的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生成,和 I gA 生成IL-6 巨噬细胞(macrophages),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引起急性期反应IL-7 基质细胞(stromal cells)中的红色骨髓、胸腺(thymus)渉及 B, T, 和 NK细胞的生存,发展和动态平衡IL-8 巨噬细胞,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中性粒细胞趋化(Neutrophil chemotaxis)IL-9 T细胞,具体的CD4 +辅助细胞(CD4+ helper cells)刺激肥大细胞(mast cells)IL-10 monocytes、辅助型T细胞(TH2-cells)、肥大细胞(mast cells)抑制的辅助型T细胞(Th1)因子产生(inhibits Th1 cytokine production)IL-11 骨髓基质(bone marrow stroma)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产生IL-12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刺激 NK cell, Th1 cells induction. May suppress food allergies IL-13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 B-Cells (IgE), 抑制 TH1-cells 并生成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macrophage inflammatory cytokines)IL-14 T细胞和某些恶性B细胞控制生长和增殖的B细胞IL-15 引起生成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IL-16 各种不同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一些上皮细胞) chemoattracts 免疫细胞表达细胞表面的CD4受体(cell surface molecule CD4)IL-17 - 引起生成炎性细胞因子(inflammatory cytokines)IL-18 巨噬细胞诱使生产的干扰素-γ(IFNγ)IL-19 -IL-20 - 调节增殖和分化的表皮细胞(keratinocytes)IL-21 -IL-22 - 激活 STAT1 和 STA T3 并增加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s)诸如: serum a myloid A, Alpha 1-antichymotrypsin 并结合珠蛋白在肝癌细胞系(haptoglobin in hepatoma cel l lines)IL-23 -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增加,但会降低CD8受体(CD8 T-cell)浸润。
白细胞介素分类1. 引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是一类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它可以在免疫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分泌和功能,并参与机体对抗感染、抗肿瘤反应等免疫调节过程。
根据分子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介素可以被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2. 白细胞介素分类的基础白细胞介素的分类主要基于其分子结构和细胞源。
目前已经发现的白细胞介素超过40种,下面是根据其分类进行的详细介绍。
2.1 分子结构基础的分类根据白细胞介素的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家族。
它们分别是:2.1.1 第一家族:IL-1家族IL-1家族的成员包括IL-1α、IL-1β、IL-1受体拮抗剂(IL-1Ra)等。
这些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能够促进炎症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调节激素的产生。
同时,它们还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其他炎症介质,加强炎症反应。
2.1.2 第二家族:IL-2家族IL-2家族由IL-2、IL-4、IL-7、IL-9、IL-15和IL-21等成员组成。
这些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并调节其功能。
2.1.3 第三家族:IL-6家族IL-6家族的成员包括IL-6、IL-11、IL-27、IL-31和IL-35等。
这些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调节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并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2.1.4 第四家族:其他家族除了以上三个家族外,还存在一些结构和功能与以上三个家族不同的白细胞介素,它们被归类为第四家族。
例如,IL-10和IL-35具有抗炎作用,而IL-12和IL-23则参与促炎作用。
2.2 细胞源基础的分类根据白细胞介素的产生细胞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免疫细胞源和非免疫细胞源。
2.2.1 免疫细胞源免疫细胞源的白细胞介素主要由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
白介素的作用与功效白介素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属于细胞因子家族,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它在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白介素可以刺激和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抗炎反应,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本文中,将着重介绍白介素的作用机制和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功效。
白介素作用机制白介素是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小蛋白质,主要包括白介素-1(IL-1)、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等。
它们在免疫细胞之间通过结合相应的受体进行信号传导,发挥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作用。
白介素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刺激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应答,增强细胞毒性作用对抗病原体。
例如,白介素-2可以刺激T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增加细胞对病原体的杀伤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
而白介素-4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抗体的生成,增强机体的抗体免疫反应。
此外,白介素还可以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
在炎症过程中,白介素能够调控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引导炎症反应的发展。
一方面,白介素可以促进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加剧炎症病变。
另一方面,白介素也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这种双向调节的作用使得白介素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白介素的功效1. 免疫调节作用:白介素作为免疫系统的调节因子,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刺激和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因此,适量的白介素补充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病有着积极的功效。
2. 抗炎作用:白介素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促进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引导炎症反应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在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适当调节白介素的水平可以缓解炎症病变,减轻症状,有助于炎症的恢复和康复。
白细胞介素的分类和作用背景及概述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
由于最初发现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自细胞间发挥调节作用,所以由此得名。
IL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IL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是淋巴因子(1ymphokins)家族中的成员,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
研究者在对免疫应答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各种刺激物处理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存在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就以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陆续报道了近百种因子。
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能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同一物质。
分类【1】【2】1. IL一2IL一2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能够促进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B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增强NK细胞、单核细胞的分裂增殖,还可促进其他细胞因子如IFN的分泌.增强抗原提呈作用,是调节机体免疫的重要因子。
在抗肿瘤、抗毒素、免疫调节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1L一2主要由T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系产生。
Morgan等(1976)首先在PHA刺激的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了鼠的IL-2可促进和维持T细胞的生长,因而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TCGF)。
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会议上正式命名为IL-2。
IL-2是Thl细胞因子,能够活化巨噬细胞,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重组的痘病毒编码的ch IL-2基因可以在体外条件下表达有生物活性的ch IL-2 (rFPV—IL-2),可以通过选择性增加IL-8和IL-2的表达,以激活中性粒细胞,更好地发挥先天效应细胞抗细菌生长的作用。
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Park等。
2009)疫苗免疫时,同时使用IL-2,结果显示保护性免疫有显著增强。
IL-1、IL-4、IL-6和IL-33的受体、细胞靶点和主要功能⽩细胞介素(Interleukin)是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分泌的⼀类细胞因⼦,zui初由⽩细胞表达。
根据不同的结构特征,⽩细胞介素可分为四⼤类。
然⽽,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相当弱(通常只有15-25%的相似性)。
其主要⽣物功能涉及参与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细胞因⼦共同构成细胞间信号传递的分⼦系统,参与炎症和免疫病理性的组织损害等。
不同的⽩介素来源和功能不同,⼀些⽩介素可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种⽩介素也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作⽤。
⽬前⾄少发现了38个⽩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IL-1~IL38,其功能复杂,成⽹络重叠;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系列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此外它们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理及病理反应。
⼀些罕见的⽩细胞介素缺陷不⾜都常出现⾃⾝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
研究发现,⽩细胞介素⽤于肿瘤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图⼀:⽩细胞介素功能⽹络⼤多数⽩细胞介素的免疫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已知的。
Abbkine带⼤家了解IL-1、IL-4、IL-6和IL-33的受体、细胞靶点和主要功能。
IL-1(IL-1 alpha、IL-1 beta)⼏乎影响所有细胞和器官,并且是⾃⾝炎症、⾃⾝免疫、感染性和退⾏性疾病的主要致病介质。
受体:CD121a/IL1R1, CD121b/IL1R2⽬标细胞:CD4+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内⽪细胞、其他细胞功能:共刺激;成熟&增殖;活化;参与炎症反应,少量引起急性期反应,⼤量引起发热【IL-1 beta】重组⼈⽩细胞介素-1βIL-4除了在介导炎症性过敏反应中中发挥作⽤外,在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
受体:CD124/IL-4R, CD132/IL-2Rγ⽬标细胞:活化的B细胞;T细胞;内⽪细胞功能:增殖和分化,IgG1和IgE合成。
在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增殖;增加促进淋巴细胞粘附的⾎管细胞粘附分⼦(VCAM-1)的表达。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
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缩写为IL。
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
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不清楚。
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为白细胞间[杀菌]素。
最初测定的为IL1和IL2。
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
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
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
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2主要分类编辑目前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后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IL-1(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1.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2. 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3. 主要生物学功能(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其它类型的白细胞介素(一)IL-3IL-3又称为多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产生。
其主要作用为促进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定向分化与增殖,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
此外IL-3还可调节多种成熟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相关的基因表达,如c-myc、IL-2Rα基因等。
IL-3分子量约为15kD,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人类的IL-3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长臂区,1987年人IL-3克隆成功,并产生重组IL-3。
由于IL-3对早期阶段造血细胞的作用较广,可望用于放疗或化疗后患者的骨髓重键。
(二)IL-4IL-4由抗原或丝裂原刺激的CD4+T细胞产年,活化的肥大细胞亦可产生IL-4。
人和小鼠的IL-4cDNA均已克隆成功,并获得了相应的重组产品。
人IL-4基因与IL-3、IL-5一样,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
成熟IL-4分子量为18~19kD的糖蛋白。
IL-4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促使抗原或丝裂原活化的B细胞分裂增殖,但其作用远弱于IL-2;然而IL-4能促使静止的B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增强B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因此曾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
IL-4是Ig重链基因类转换的主要调节因子,能促使B细胞表达和分泌IgE。
此外,IL-4还能诱导B细胞表达低亲和力Fc受体。
②象IL-2一样,IL-4也是CD4+T细胞的自分泌性生长因子;此外,IL-4还能促进Tc细胞的活性。
③IL-4不能刺激巨噬细胞增殖,但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巨噬细胞受刺激后Ⅱ类抗原和FcγR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同时巨噬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及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素作用也显著增强。
④IL-4与IL-3协同可维持和促进肥大细胞的增殖,在某些起敏反应性疾病发生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与CSF协同作用,促进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诱导髓样细胞定向分化;诱导内皮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对淋巴细胞的迁移具有一定意义。
白介素分类与作用
白细胞介素的种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是淋巴因子(lymphokins )家族中的成员,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其作用能刺激T,B淋巴细胞及其他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并提高其功能。
白细胞介素是一庞大家族,到1994年已发现了15种,随着深人研究,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白细胞介素-1 (IL-1)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所产生,它可刺激T细胞,促使其增殖并分泌IL-2,亦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产生。
此外,它还可促使造血干细胞的成熟;IL-1还可促进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前列腺素的合成和蛋白酶、胶原酶的分泌,因而引炎症反应。
IL-1还是一致热原,使体温升高,因而IL-1的作用部位是多方面的。
它是一种多肽,分子质量为17 ku,有IL-1 a及IL-1β2种亚型。
IL-2是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分子质量17. 2 ku。
其作用、用途详见下。
IL-3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它是一种分子质量为2 5 ku的糖蛋白,它可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并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系的祖细胞之集落形成,还可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并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因此,IL-3又名多向性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
IL-4由T淋巴细胞产生,分子质量2 0 ku,是一B细胞生长因子,促进B细胞的生长,促使IgG的分泌,与其他细胞因子一起协同地促进粒细胞及红细胞系祖细胞的集落生长,并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
IL-4对巨噬细胞所产生的IL-1, TNF和PG-E2起负调节作用,提示它具有抗炎作用。
IL-5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所产生,分子质量为18 ku,主要促进嗜伊红细胞组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IL-6可由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以及多种瘤细胞所产生。
IL-1、TNF-a, PDGF、病毒感染、双链RNA及c AMP等,均可诱导正常细胞产生IL-6。
IL-6与IL-1一起可协同地促进T细胞增殖,部分与T细胞IL-2受体上调有关;对IL-3的多向祖细胞刺激作用有协同效果,它还可促使B细胞的分化。
IL-6和IL-1一样参与炎症反应和发热反应,某些人体肿瘤细胞、特别是骨髓瘤细胞,可分泌IL-6作为自身生长因子刺激其生长。
IL-7由骨髓间质细胞所产生。
分子质量为17. 5 ku,主要对B淋巴细胞的祖始细胞有刺激作用,对成熟的B细胞则无影响。
IL-8是由激活的T细胞和单核细胞、上皮细胞所产生,可激活中性粒细胞。
它可抑抑制中性粒细胞黏附到上皮细胞,从而可减轻炎症反应时的血管损伤。
其他如IL-9由T 细胞产生,主要是支持辅助T细胞(TH)的生长;IL-l0是由TH所产生,主要是T细胞亚群间的调节因子;IL-11由基质细胞产生,主要促进似IL-6浆细胞和依赖T细胞的B细胞的发育;IL-12由B细胞产生,主要促进TH细胞的分化,刺激IFN-a的产生,启动细胞免疫反应;IL-13是由活化的TH细胞产生,主要促使人单核细胞的分化。
部分白细胞介素的生物特性
IL-1 活化T细胞;刺激B细胞增殖;活化中性粒细胞;诱导内皮促凝血活性;诱导内皮表面抗原;促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促进细胞在软琼脂中生长;活化破骨细胞;抑制胶原合成;刺激胶原分解;促星形细胞分裂。
IL-4 活化B细胞;诱导胸腺细胞增殖;刺激T细胞增殖;增强CTL细胞毒活性;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增加巨噬细胞表达MHCII;加强EPO, G-CSF、M-CSF和IL-3的促克隆形成作用。
IL-5 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促进B 细胞分泌抗体;促进B细胞、T细胞表达IL-2受体;促进T细胞分化,诱导CTL形成,提高LAK活性促进酸性粒细胞生长和分化。
IL-6 诱导B细胞分化;支持浆细胞瘤和骨髓瘤增生,诱导IL-2和IL-2受体表达,诱导单核细胞分化,诱导CTL;增强NK细胞活性,诱导急性期反应分子并刺激肝细胞;诱导神经元分化;诱导肾小球膜细胞生长;诱导角质化细胞生长;抑制细胞调亡;支持造血干细胞分化。
IL-7 促进前B细胞生长;诱导胸腺细胞质增殖;促进T细胞生长、增殖;诱导TAK 活性。
IL-8 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促使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酸酶、弹性蛋白酶;T细胞趋化作用;活化多形核白细胞。
IL-9 支持T细胞进行IL-2T IL-4非依赖性生长;支持TH细胞生长;刺激肥大细胞生长;刺激红细胞性定向干细胞。
IL-10 与IL-2、IL-4、IL-7一起刺激T细胞增殖;抑制TH产生细胞因子;和IL-2一起诱导CTL;诱导休止期B细胞表达MHC-II;和IL-3/IL-4一起刺激肥大细胞增殖。
IL-11 与IL-3一起支持巨核细胞克隆形成;刺激产生免疫球蛋白的B细胞进行T细胞依赖性发育;与IL-3一起刺激肥大细胞增殖。
IL-12 诱导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r改变休止期NK细胞及培养的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与IL-2协同作用产生LAK细胞;加强T细胞受到凝集素和佛波醋诱导后的增殖;诱导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增殖;诱导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增殖。
IL-13 影响单核细胞的形态、表面抗原的表达;抑制ADCC作用;抑制LPS引起的单核细胞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及造血生长因子的产生;抑制单核细胞中HIV的复制;促进B 细胞生长;促Ig类型转换和Ig的产生;抑制IL-2对NK细胞产生IFN-y的诱导作用。
IL-14 诱导B细胞增殖;抑制免疫球蛋白分泌;选择性扩增某些B细胞亚群。
IL-15 刺激CTLL细胞增殖;刺激外周血T细胞;体外诱导CTL和LAK细胞。
IL-2
1.IL-2对T细胞的作用IL-2是T细胞生长因子,能使T细胞在试管内长期存活,刺激T 细胞进人细胞分裂周期。
IL-2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活性,在体外它与IL-4、IL-5和IL-6一起共同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Tc)的产生,并使其活性大大增强,延长其生长期;在体内IL-2也能增强抗原诱导的TC活性,甚至可以辅助抗原和半抗原直接在裸鼠体内诱导产生TC-。
由IL-2诱导产生的TC输入体内后可产生明显抗肿瘤作用,但TC在体内不易存活,如同时再输入少量IL-2,则可明显延长Tc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并增强其抗肿瘤效果。
IL-2并可诱导T细胞分泌IFN-γ, TNF, CSF等细胞因子。
2.IL-2对NK细胞的作用IL-2可促进NK细胞的增殖,维持NK细胞长期生长。
肿瘤病人经IL-2治疗后,血中NK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IL-2在体内、外都能增强NK细胞活性。
在体外,IL-2于短时间内就可使NK细胞活性增强。
肿瘤病人经IL-2治疗后NK细胞活性变明显增强,且有累积效应,即随着IL-2剂量的增加和疗程的延长,NK细胞活性亦因之不断增强,IL-2并能矫正NK细胞活性低下状态,使之恢复正常或超过正常。
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其中10%是NK细胞),经IL-2培养后具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以此输回给病人治疗白血病。
IL-2还能促进NK细胞分泌IFN-γ,增加其表达IL-2R+亚基等。
3.IL-2对LAK、TIL细胞的作用IL-2可促进LAK, TIL细胞的体外存活、扩增及活化LAM(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
LAK是淋巴细胞与IL-2接触后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效抗肿瘤效应的杀伤细胞,只有在IL-2的存在下LAK才能产生,亦只有在IL-2存在下,LAK才能发挥其效果。
实验证明,淋巴细胞经IL-2培育后所得LAK细胞的活力,比不加IL-2培育的强100~1000倍,而且LAK只识别肿瘤抗原,对宿主正常细胞没有影响。
LAK 与IL-2合用,对原发性及转移性肿瘤,均有明显抗肿瘤作用。
LAK与IL-2合用治疗肿瘤虽取得了临床效果,但在制备LAK时须抽取病大量周围血单个核细胞,须多次回输并伴用大剂量IL-2,价格昂贵且毒副作用大,于是人们极力寻找一种抗肿瘤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方法于1986年从实体瘤组织中分离到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 ),在体外经IL-2激活可大量扩增,并对肿瘤细胞具高度杀伤作用,其体外杀伤肿瘤的效果比LAK强50~100倍,并仅须伴用少量IL-2就可发挥明显抗肿瘤效果,毒副作用小。
4.IL-2对B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B细胞表达IL-2R,促使B胞增殖和产生免疫球蛋白,并刺激巨噬细胞,提高其吞噬能力。
近年发现,重组IL-2可刺激某些中枢神经细胞的生长和成熟,并作用于吗啡肽受体,产生镇痛作用。
有关白细胞介素一2 (IL-2 )的调节免疫作用。
5.IL-2对肿瘤细胞的作用IL-2的抗肿瘤作用除与LAK, TIL有关外,还与其诱导NO的产生有关。
实验发现对LAK无效的Meth A小鼠皮肤癌,用IL-2治疗可见存活期延长,且小鼠尿中NO2----含量较对照组高8倍;如同时应用NO诱导抑制剂L-NMMA,使尿中NO含量下降60%,同时使IL-2组的存活期大大缩短,提示IL-2诱导NO合成,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