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575.50 KB
- 文档页数:6
城市热岛效应及对策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由于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和乡村地区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建筑物的集中排列、大量的混凝土和玻璃建筑物吸收和储存热量、城市的工业污染和车辆尾气排放等。
城市热岛效应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第一,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气温升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夏季,城市中的气温常常高出郊区和乡村地区5-10摄氏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适。
第二,城市热岛效应会影响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中的高温和污染物排放会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在空气中聚集,加重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第三,城市热岛效应会加剧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高温会加速水资源的蒸发,导致城市的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加剧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第四,城市热岛效应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
高温和污染会影响城市中的植被生长和动物生存,破坏城市的生态平衡。
为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第一,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第二,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考虑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合理设计建筑布局和道路设置,减少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热力吸收,降低城市的气温。
第三,推广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第四,提倡低碳出行。
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第五,加强城市热岛效应监测和预警。
建立城市热岛效应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城市热岛效应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增加城市绿化、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推广绿色建筑、提倡低碳出行等多种措施,可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
城市热岛效应【母题来源】2015四川卷文综地理7-8题【母题原题】(2015?四川卷)图4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该城市可能位于()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B、40°N附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40°N附近大陆东岸8、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答案】7、D 8、A【试题解析】7、读图,城市冬季等温线在0°以下,说明位于温带地区。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大于0°C,A错。
40°N附近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大于0°C,B错。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气温大于0°C,C错。
40°N附近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最冷月小于0°C,D对。
8、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热岛效应强,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A对。
结合前面分析,城市纬度较低,降雪的可能性小,B错。
通过城市环流,大气污染物容易扩散至郊区,C错。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中心区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D错。
【命题意图】本题以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为材料,考查不同区域气候类型特征差异,城市热岛效应,读图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是考查重点,学生应熟记。
通过读图,要判断出该地的气候要素中,气温小于0°C这一关键内容。
然后才能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征,判断正确选项。
城市热岛效应,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
市中心气温高,气流上升。
郊区气温低,空气下沉。
气流上升处,容易降水或加快污染扩散的程度。
(2015届贵州省遵义市普通高中第四教育集团高三5月联考)下图为某城市某年5月23日等温线图。
回答以下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相对于周边农村地区存在的高温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市热岛效应的原理。
一、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相对于周边农村地区存在的高温现象。
由于人类活动和建筑物等人为因素,城市地区的温度普遍较高,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孤立系统的“岛屿”,而周边农村地区则相对较凉爽。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1. 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大量建筑物和人口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了土地利用紧张,减少了自然植被覆盖面积。
2. 建筑材料和道路:大量使用混凝土、玻璃等建筑材料和铺设沥青道路,这些材料具有高吸热性和低反射率,容易吸收太阳辐射并转化为热能。
3. 工业和交通排放:城市地区的工业和交通活动产生大量废气、废热和尾气,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 热辐射和热传导: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表面吸收太阳辐射,并通过热传导将热能传递给周围环境,使得城市地区的温度升高。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1. 温度上升: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温度普遍较高,夏季尤为明显。
这不仅给居民带来不适,还会增加空调用电量,导致能源消耗增加。
2. 空气污染加剧:高温条件下,大气中的污染物易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臭氧等有害物质。
高温还会减弱大气稳定层,使得污染物扩散受限。
3. 水资源供应问题:高温条件下水资源蒸发速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这会导致水资源供应紧张。
4.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热岛效应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得植被减少、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1. 增加绿地覆盖:增加城市中的公园、花坛等绿地面积,可以增加植被覆盖,降低地表温度。
2. 改善建筑设计:采用反射率高、吸热性低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布局和通风系统,降低室内温度。
3. 减少车辆尾气排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高中地理小练习:城市热岛效应
(附答案解析)
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
左图为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右图为天津市简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左图中Ⅰ、Ⅱ、Ⅲ、Ⅳ对应的时间分别是
A. 夏季、全年、春季、冬季
B. 夏季、春季、全年、冬季
C. 冬季、全年、春季、夏季
D. 冬季、春季、全年、夏季
2. 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 C 2. D
【解析】
1.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相对周围地区较高,主要与城市的尘埃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排放的废热多,而且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有关,使得城市比周围地区温度高。
由于大城市中冬季城市中人类活动(取暖等)排放的废热较多,气流运动不如夏季强烈,故热岛效应最强;夏季由于温度高,气流运动较强烈,故热岛效应较弱,春季介于两者之间。
故选C。
2.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低,近地面陆地形成高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夜晚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是由郊区吹向城市,②、③两地的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基本相反,起到削弱作用;①地城市风风向与陆风斜交,④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相同,对陆风势力起到增强作用。
故选D。
城市热岛效应专题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
读图“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 ~3题。
1.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A.6:00--8:00 B.10:00--12:00C.12:00--16:00 D.22:00--4.:003.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①增加绿化面积②机动车限行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渗水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16·马鞍山质检)城市热岛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图甲为北京市城区与郊区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图乙为北京市热岛效应四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遥感图像。
读图完成4~5题。
4.图乙中与北京市春、夏、秋、冬四季热岛对应正确的是( )A.a、b、d、c B.a、c、b、dC.d、c、a、b D.c、d、b、a5.图乙d中出现低温冷岛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①该季节郊区植被覆盖率高,白天升温慢②该季节郊区地表裸露干燥,白天升温快③该季节城区污染物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④该季节城区污染物扩散快,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气温比郊区高出的数值,下图示意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北京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B.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对流旺盛,热岛效应最明显C.1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D.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7.关于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春季丰富的降水降低了城市热岛强度B.受上班人流、车流影响,各季节热岛强度在早上7时前后均达到高峰值C.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小D.冬季低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效应最明显热岛强度是市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附参考答案)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陆风是指在沿湖地区,由于陆地和湖泊的热力性质差异引起温度差异,导致风向出现昼夜变化的一种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左图示意我国洞庭湖流域局部区域。
(1)岳阳市夏半年湖陆风比较典型,请用“→”完成该地夜晚湖陆风热力环流图(上右图)。
(2)随着岳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热岛效应的增强,分别说明沿岸地区湖风和陆风强度的变化特点。
(3)说明图中山区乱砍滥伐对图示区域雨季防洪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1)画图略(逆时针)(2)随着岳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市区气温升高;白天,岳阳与洞庭湖的温差增大,湖风增强;夜晚,岳阳与洞庭湖的温差减小,陆风减弱。
(3)水土流失加剧,河湖泥沙淤积加重,湖泊调蓄洪水功能减弱;植被截留地表径流能力减弱,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增快,河水快速上涨,洪水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海市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造成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强度是表示热岛效应的重要指标,用城市和郊区的气温差值表示,图1为1961~2015年上海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图。
材料二上海市是我国著名的制造业中心,图2为该市主要制造业基地分布示意图。
“1+6”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总面积2.99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5 400万,该都市圈正努力打造60~90 min交通圈,形成“同城效应”。
(1)城市热岛是指____的现象,图1中1961~2015年上海热岛强度变化特征为____,____、_____是解决城市热岛的重要措施。
(2)图2中上海制造业基地分布的特点为____,目前该市正在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
(3)上海与周边城市形成“同城效应”,其依据的条件是____,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有____。
(4)2016年崇明岛撤县设区,迎来发展新机遇,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生态岛,请你就“协调城市化发展与建设国际生态岛”这一话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城市热岛效应的地理分析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区域的温度较周边农村地区高,通常出现在夏季夜晚。
本文将从地理的角度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1. 城市地表特征城市地表由建筑物、道路和水泥等人造材料构成,其热容量较大,而且不能有效消散太阳辐射的热量,因此导致地表温度上升。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地表主要由植被和土壤构成,其热容量较小,能更好地吸收和释放热量。
2. 城市能量消耗城市的能量消耗巨大,大量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释放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使得城市温度升高。
同时,建筑物、汽车等产生的废热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 城市排放物城市生活活动和工业生产释放的废气、废水等排放物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中大气污染物尤为重要。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积聚起来,形成了一层“污染层”,阻碍了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1. 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改变了城市的微气候,使得城市降雨量增加,风向和气流受到破坏,进而影响了城市的气候。
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对降水的分布和强度产生了显著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候。
2. 空气质量城市热岛效应导致了大量废气的积聚,进而影响了城市空气质量。
高温和湿热气候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更容易挥发和扩散,加剧了空气污染的程度。
此外,城市热岛也阻碍了空气对流,导致污染物滞留在城市中,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3. 能源消耗城市热岛的高温气候使得居民对空调和制冷设备的需求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能源消耗。
据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夏季城市电力负荷增加15%,进一步加剧了能源问题和环境压力。
4. 生态环境城市热岛效应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高温环境影响了植被生命周期和生长,导致植物枯萎和凋谢。
同时,高温还导致水体温度升高,造成水质恶化,对水生动物和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城市地区比周边农村地区温度更高的现象。
一般来说,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物、道路、交通、工厂排放等因素所造成的。
以下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理:1.建筑物和硬质表面的比例增加:城市区域一般都由大量高楼大厦和硬质表面(如混凝土、沥青)构成。
建筑物和硬质表面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能,使得城市表面温度升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则以绿地和农田为主,这些植被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和散发大量的热量。
2.热量积累和释放:城市区域由于建筑物、道路和其他人造结构的多样性,会导致过剩的热量积聚在城市内部。
这些结构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在夜间迟缓地散发热量,使得城市温度一直较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则由于植被的作用,能够更快地释放热量。
3.能源消耗和热排放: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经济活动的集中,能源消耗量较大,从而导致大量热能被产生。
这些热能主要来自于家庭、工厂、商业建筑和交通等活动,通过燃烧燃料或电力的方式产生。
大量的热能被排放到城市的大气中,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温度。
4.湿度和降水减少:城市区域的建筑物和硬质表面会影响水的蒸发和循环。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有更多的绿地和植被,能够提供更多的水分,并通过蒸腾作用增加湿度。
城市地区缺乏足够的植被和水体,导致湿度降低,进而影响着城市热岛效应。
5.大气流动和热量再分配:城市地区的建筑物和人造结构会改变大气层的流动模式。
建筑物造成的遮挡和阻挡效应会使得大气流无法顺畅穿过城市。
这会导致热量在城市内部积聚,难以散发,增加了城市温度。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诸多影响。
例如,高温条件下会导致空调和冷却设备的工作强度增加,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影响人类的舒适度和健康,使得城市居民更容易受到热波、热应激和健康问题的困扰。
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增加绿地和湿地: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湿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植被和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来吸收和散发热量,降低城市的温度。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乡村地区存在较高温度的现象。
市区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集中、建筑物的密集和交通运行等因素,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产生比周围乡村更高的“岛屿”状温度分布格局。
这种现象不仅对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威胁,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建筑物和人口密度:城市中建筑物和人口的密度较高,而建筑物的混凝土、玻璃等材料对太阳辐射的热吸收和储存能力明显大于乡村地区的植被覆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2.能源消耗:城市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废热,直接或间接地释放到城市大气中,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3.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建筑用地为主,导致大量的地表被混凝土、沥青和建筑物覆盖,植被覆盖率较低,无法有效地吸收和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量。
同时,建筑物和道路的表面会吸收太阳辐射,形成热量的释放源。
4.空气流动:城市中高楼大厦密集,地形、建筑物和道路布局的不合理会导致空气流动的阻碍,影响热量的扩散和对流,使得热岛效应加剧。
1.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中的气温相对较高,特别是在夏季,使得人们容易出汗、血压升高,并可能产生中暑和热衰竭等热相关疾病。
2.能源消耗增加:高温气候使得人们需大量使用空调和电风扇等制冷设备,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碳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暖化问题。
3.大气污染加重:高温环境中,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速度减慢,浓度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致使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相关疾病增加。
4.水资源过度利用:城市部分地区的高温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紧缺状况。
为了缓解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增加绿地和植被: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增加树木、花草等植被的种植,以便吸收太阳辐射和固定二氧化碳,同时提供阴凉和蒸发散热功能。
2.优化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应优化建筑朝向、外墙和屋顶的保温性能,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储存。
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市区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市区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的。
下图为北京市四季热岛强度平均一天内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2. 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①增加市区绿化面积②机动车限行③冬季市区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渗水砖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1.D 2.A【解析】考查热岛效应,减弱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
1.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由图可知,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冬季。
故选D。
2.增加城市绿地、机动车限行都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①②正确;冬季利用地热采暖增加了城市的人工热源,会进一步加强城市热岛效应,③错误;道路铺设渗水砖可增大下渗量,但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效果不大,④错误。
故选A。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为了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许多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图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 图中①~④处,气压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4. 下列能有效缓解许多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扩大中心城区面积C.提高建筑物高度D.增加市区道路密度【答案】3. B 4. A【解析】3. 同一地点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故②>①,③>④;③位于城区,人口集中,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交通工具产生的废热多,气温高,气压低,②位于郊区,相比城区气温低,气压高,因此气压最高的是②处,B项正确。
4.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城市中废热较多,应从降低城区气温,增大城市比热容等角度入手,因此A项正确。
下图示意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 北京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表明A. 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B. 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C. 1 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D. 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6. 影响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的原因有A. 春季丰富的降水降低了城市热岛强度B. 夏季太阳辐射较强,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最大C. 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小D. 冬季低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强度最强【答案】5. D 6. D【解析】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知识点包括: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及影响因素。
5. 读图,5~8时热岛强度最高,但并不代表市区均温最高,A项错误;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城郊之间温差小,热岛效应弱,B错误;15时~22时,市区温度呈下降趋势,C项错误,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热岛环流最强,D正确,故选D。
6. 降水不是热岛强度降低的原因并且济南春季降水少,A项错误;夏季城郊普遍高温,昼夜温差较小,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小,B错误;秋季多大风天气,但夜晚热岛强度较大,C项错误;冬季低温,城区人为释放热能较多,城郊温差大,热岛效应最明显。
正确答案选D。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石家庄热岛效应日趋显著。
通过对石家庄市区和郊区的观测发现,冬季白天,市区比郊区高2.5℃~4.0℃。
夜晚,市区气温比郊区高5.5℃~6.0℃。
据此,完成7~8题。
7. 石家庄市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影响有A. 市区高温天气天数减少B. 郊区降水量明显增多C. 市区植被提早吐出绿芽D. 郊区土壤冻结时间缩短8. 石家庄市冬季夜晚热岛效应更显著的原因是夜间①市区下垫面长波辐射强②市区集中供热量小③市区污染物少逆辐射弱④郊区风速大散热更快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7. C 8. A【解析】7. 结合材料温度数值,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市区年均温较郊区高,市区高温天气天数增多,市区植物提早吐出绿芽,A错,C对。
城市郊区分近郊和远郊,城市热岛效应对远郊区降水量和土壤冻结期影响不明显,B、D错。
8. 石家庄市冬季夜晚热岛效应更显著的原因是白天市区密集的水泥建筑及路面,吸收大量太阳辐射多,温度较高。
夜间包括建筑物在内的下垫面长波辐射比郊区强,①对。
市区人口密集,集中供热量昼夜都较大,②对。
与郊区相比,市区建筑密集,污染状况较重,③错。
风速大小受环流因素影响,郊区的风速不一定比市区大,④错。
A对,B、C、D错。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与郊区气温差值,单位为摄氏度,数值越大,热岛强度越大。
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近年来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热岛效应逐渐增强。
读图4“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9~11题。
9. 据图,该日兰州热岛效应的时间变化规律有①夜间强,白昼弱②子夜前后较强,正午前后较弱③中心城区的“冷岛”效应持续约3小时④日波动变化明显,与气温高低成反比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下列关于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夏强冬弱——夏季获取太阳光热多,吸热增温明显B.夏强冬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时间长,天气稳定C.冬强夏弱——冬季正值供暖期,城区排放废热更多D.冬强夏弱——地处黄河河谷地形,不利于城区散热11. 兰州市由于近年来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热岛效应逐渐增强。
为缓解热岛效应,兰州市政府相关部门目前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使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建筑物表面深色化B.市区内道路提倡推广渗透性的地面铺装材料C.改善城市下垫面热力属性,减少城区热容量D.引导中心城区产业人口外迁,推行逆城市化【答案】9. A 10. C 11. B【解析】9.①②③读图可知,④点提到成反比关系错误,应大致呈负相关。
故选A。
10.兰州热岛效应的季节规律应为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
因为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且冬季取暖使得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
而山谷地形导致热量不易扩散并不随季节改变,用以解释季节差异,逻辑欠要,故选C。
11.建筑物表面深色化将增加城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热岛效应,A错:市区内道路提但推广透性的地面铺装材料,以储存雨水,增加热容量,降低路面温度,从而降低热岛效应,B对:改善城市下垫面热力属性,减少城区热容量,使得热量更多地以显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C错:D项不符合目前我国现阶段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
故错误,选B。
二、综合题。
12. 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宣城市市某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基准温度取当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吸收率是指投射到物体上而被吸收的热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热辐射能之比,称为该物体的吸收率)。
材料二下图甲中小区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为下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下图乙中小区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m/s。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
(2) 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 如果你是住宅小区设计者,你认为在楼房占较大比重的小区,应如何减轻热岛效应。
【答案】(1)下垫面吸收率低的小区的温升值要小于吸收率高的小区。
吸收率小的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升温幅度小。
(2)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
风速越大,温升幅度越小;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越多。
可见,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小则相反。
(3)楼顶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反射率大)的建筑材料;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增加绿地和水面,增加下垫面热容量;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有利于城区的热量散失到郊区,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的热岛效应。
13. 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7月12日是“三伏”第一天,全国高温天气范围继续扩展,根据中央气象台12日发布的天气公报,当天白天,高温影响面积有259万平方千米。
13日至17日笼罩全国多地的高温天气进入“最强时段”,多地出现了“史上最热一天”:温度频频爆表,一些地区还连续刷新高温极值。
(1)城市热岛产生的人为原因有哪些?(2)简要说明郊区凉爽的自然原因。
(3)如何减小城市热岛效应?【答案】(1)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面性质改变,人工构筑物增多,人工构筑物热容量小,吸热快;城市人口、产业集中,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热量;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增加大气的保温作用。
(2)郊区绿地、水域面积大,热容量大,增温慢;植物蒸腾、水面蒸发,消耗热量多。
(3)加强城市绿化,发展绿色建筑;扩大城市水域面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通风廊道;采用新型通风散热建筑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