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劝学2(1)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9
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译文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译文《劝学》是高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原文如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以上是《劝学》的原文,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时也能够领悟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也就是说,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无论是在求知的道路上还是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不应该停止学习和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接下来,作者运用了多个比喻来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比如,“木直中绳”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只有经过正确的指导和训练,才能够达到高超的境界。
同时,“金就砺则利”这个比喻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磨砺和锻炼的过程。
只有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掌握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了“善假于物”的观点。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善于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学习工具和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劝学》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劝学》课文原文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qū)中(zhòng)规。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眠。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ji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精选16篇)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和把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2、学习比方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1、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方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方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2、本文的比方论证有何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本文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
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1、法后王;2、人定胜天;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
其文浑厚,规律严密。
三、解题劝,即劝勉,鼓舞。
四、诵读第一段1、诵读的精确。
先划分节奏,订正字音;2、同学朗读第一段;3、同学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4、指名同学口译第一节;5、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⑵ 实行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⑶ 比方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方的角度有何不同?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其次节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2、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⑵ 此节依旧实行比方论证,立刻一节不同的是,他实行了一组比方。
争论:分析、归纳这些比方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六、诵读第三节1、主要步骤同上;2、文理分析: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⑵ 第一次运用比方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从哪几个方面来绽开论证的?⑶ 其次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⑷ 最终一层内容如何理解?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七、全体同学一齐朗读本文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
高一劝学原文(实用3篇)高一劝学原文(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高一劝学原文(2)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 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日晒。
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劝学》原文: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之事,而后其余。
原谅他人,是自己身心健康的一种表现。
翻译:
孔子说:“我每天都审查自己的思想,我的行为是否忠诚?与朋友交流是否诚实?我是否认真学习?”
当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感到开心吗?即使他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行为方式吗?
虽然三军可随着将领而灭亡,却无法剥夺一个匹夫的志向。
君子重视的是道义,而小人却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君子注重根本,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才能拥有完整的品德。
只有做好孝道和尊敬长辈的事情,其他方面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
原谅别人是表现一个人身心健康的一种方式。
完整版)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译文学无止境,这是君子的话语。
就像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一样,但它比蓝色更深。
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
木材如果被绳子拉直,经过加热后弯曲成轮形,但在圆规的指导下,仍能保持直线。
即使遭受风吹日晒而变得枯干,经过加热后也能恢复挺拔。
这说明木材可以被拉直,金属可以被磨利,只有君子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反省,才能变得明智,行事无过。
我曾经一整天都在思考,但与其这么做,还不如多学一会儿。
我曾经踌躇不前,但与其这样,还不如登高远望,开阔眼界。
登高并不会让你的手臂变长,但却可以让你看得更远;顺着风向喊叫,声音并不会变快,但却可以让你的声音传得更远。
用马车和马匹可以行千里之遥,但并不是因为马匹的速度快;用船和桨可以穿越江河湖海,但并不是因为船和桨能够游泳。
君子的才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能够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
积土成山,风雨助长;积水成渊,蛟龙生长;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人的思想已经完备。
如果你不积累跬步,就无法走千里之路;如果你不积累小流,就无法成就江河湖海。
XXX虽然可以跳跃,但却不能跨越十步;驽马虽然需要十匹,但只要不放弃,就可以完成任务。
如果你持之以恒,就像刻在木头上的字,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消失;如果你坚持不懈,就像雕刻金石,可以刻出美丽的形状。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但它们有强壮的筋骨,可以在泥土中钻行;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子,但它们依旧需要蛇和鳝鱼的洞穴来寄托。
这说明只要心有所用,无论你的能力和条件如何,都可以取得成功。
研究不能停止,这是君子的话。
在蓼蓝中提取出来的靛青比蓼蓝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更冷。
木材必须符合拉直的墨绳才能变直,如果加热并弯曲成车轮,它的弯度将符合圆规,即使晾干后也不会再变直。
这是因为人工使其弯曲。
因此,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后就直了,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后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研究并每天检查自己,这样就会变得聪明明智,不会犯错误。
我曾整日思考,但研究片刻收获更大;我曾踮起脚跟眺望,但登上高处看得更广阔。
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劝学》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一、课文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二、教案1.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劝学》这篇古文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意图;2.能够掌握古文的语言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3.能够运用古文中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2.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古文中的文化背景、思想意图、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2.难点:理解古文中的深层意蕴和道理,并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谈到“学习”这个话题,询问同学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和体验,然后引导同学们探讨,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为什么有的人学习成绩好,有的人却差?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课文原文通过带着同学们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形象,让同学们理解古代的恋爱观和女性地位,同时探究诗歌的格律和节奏,从而考虑形式与内涵的关系。
(3)学习古文及注释教师让同学们读原文和注释,辅以简单的讲解和解释,使同学们能够理解古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4)讨论中心思想通过讨论和提问,让同学们理解《劝学》的中心思想“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之力”,并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励同学们再接再厉,努力学习,成为有志者。
(5)课堂作业要求同学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才能学好?并总结答案,下节课交流。
4.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实践,不仅让同学们掌握了古文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学习到了人生的道理和成功的密码。
三、知识点1.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子供养家庭、战争打仗、统治天下,因此强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并认为妇女应该贞洁守分、勤勉持家。
因此,当时的女性很难受到很好的教育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2.语言表达1.古文的格律和韵脚:关关雎鸠、参差荇菜等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段落和重拍组合起来,形成韵脚韵尾的方式。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的第一课,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言文。
在端正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3、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复习初中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