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的应用——求最大面积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二次函数中三角形面积最大值问题的处理方法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一个经常出现的重要知识点,它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处理三角形面积最大值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二次函数在处理三角形面积最大值问题中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技巧。
1. 三角形面积最大值问题的基本原理三角形面积最大值问题指的是给定三边长度为a、b、c,求出以这三条边为边长的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值。
根据海伦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为:S = √[p(p-a)(p-b)(p-c)]其中p=(a+b+c)/2,是三角形半周长。
我们可以通过求解出上式的最大值来得到三角形的最大面积。
2. 二次函数相关知识介绍二次函数是形如y=ax^2+bx+c的函数,其中a、b、c 是常数,而x是自变量。
二次函数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标准形式为:y=ax^2+bx+c(a≠0)其中a表示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和大小,常被称为二次函数的开口因子;b表示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的位置,常被称为二次函数的对称轴;c表示二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即当x=0时,二次函数的函数值。
3. 二次函数求解三角形面积最大值的应用在二次函数求解三角形面积最大值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p表示为:p=(a+b+c)/2 = (x+y+z)/2然后使用二次函数y=f(x)表示√[p(p-a)(p-b)(p-c)],其中x、y、z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a、b、c。
由于p=(x+y+z)/2是一个常数,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固定值,从而将y=f(x)表示为:y=√[(x+y+z)/2(x+y+z)/2-x(x+y+z)/2-y(x+y+z)/2+z(x+y+z)/2]化简得:y=√[xyz(x+y+z)]这就是一个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
通过求解这个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我们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最大面积。
4. 二次函数求解三角形面积最大值的具体方法为了求解上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我们需要使用二次函数y=f(x)的顶点公式:x=-b/2a,y=f(-b/2a)其中x=-b/2a即为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坐标,f(-b/2a)即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
二次函数的应用(最大面积1)学习目标: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最大面积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交流预习:如图在Rt △ABC 中,AC=4, BC=3, DE ∥AB,分别与AC 、BC 相交于D 、E, CH ⊥AB 于点H,交DE 于点F 、G 为AB 上任意一点,设CF=x ,△DEG 的面积为y ,限定DE 在△ABC 的内部平行移动.⑴求x 的取值范围.⑵求函数y 与自变量x 的函数关系式.⑶当DE 取何值时,△DEG 的面积最大?求出最大值.典型例题 如图,在Rt △ABC 的内部做一个内接矩形DEFG ,AC=30m ,AB=40m ,设矩形DEFG 的面积为y ㎡,当EF 取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为多少?巩固练习:1. 如图:在△ABC 中,BC=4,AB=3 2,∠B=45°,M 、N 分别为AB ,AC 边上的点,且MN ∥ BC ,设MN 为x ,△MNC 的面积为y 。
(1)试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 的取值范;(2)试问MN 处在什么位置时,△MNC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3)当△MNC 的面积为98时,试问MN 的值。
2、要在底边BC=160, 高AD=120的△ABC铁皮余料上截取一个矩形EFGH, 使点H 在AB上,点G在AC上,点E、F在BC上,设矩形EFGH的长HG=x,宽HE=y,(1)试确定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当x为何值时,矩形EFGH的面积S最大?拓展延伸、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沿BA从点B开始向点A以2cm/秒的速度移动;点Q沿CB边从点C开始向点B以1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时间(0≤t≤6)那么(1)当t=2秒时,请你猜想下△QPB是个什么特殊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2)求:四边形PBQD的面积s与时间t的关系式。
二次函数的应用-——最大面积问题教学设计《二次函数的应用——面积最大问题》教学设计二次函数的应用——面积最大问题。
所用教材是山东教育出版社材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节共需四课时,面积最大是第一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效果预测几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1、地位与作用: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于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专题讲座,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的应用问题。
此部分内容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2、课时安排教材中二次函数的应用只设计了3个例题和一部分习题,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没有归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设计时把它分为面积最大、利润最大、运动中的二次函数、综合应用四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3.学情及学法分析学生由简单的二次函数y=x2学习开始,然后是y=ax2,y=ax2+c,最后是y=a(x-h)2,y =a(x-h)2+k,y=ax2+bx+c,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和图像的性质。
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二次函数的建模 知识归纳:求最值的问题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运用配方法求最值;2.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在方程有解的条件下,利用判别式求最值;3.建立函数模型求最值;4.利用基本不等式或不等分析法求最值.一、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几何面积最大问题1、如图1,用长为18米的篱笆(虚线部分)和两面墙围成矩形苗圃。
(1)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 (米),面积为y (平方米),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2)当x 为何值时,所围成的苗圃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解:(1)设矩形的长为x (米),则宽为(18- x )(米), 根据题意,得: x x x x y 18)18(2+-=-=; 又∵180,0180<x<x >x >∴⎩⎨⎧-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关键,在几何类题型中,经常采用的办法是:利用含有自变量的加减代数式的边长来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例如上式中,18-x ,就是含有自变量的加减代数式,考虑到18-x 是边长,所以边长应该>0,但边长最长不能超过18,于是有0<18-x <18,0<x <18)(2)∵x x x x y 18)18(2+-=-=中,a= -1<0,∴y 有最大值, 即当9)1(2182=-⨯-=-=a b x 时, 81)1(41804422max =-⨯-=-=a b ac y 故当x=9米时,苗圃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平方米。
点评:在回答问题实际时,一定注意不要遗漏了单位。
2、如图2,用长为5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养鸡场,养鸡场的一面靠墙。
问如何围,才能使养鸡场的面积最大?解:设养鸡场的长为x (米),面积为y (平方米),则宽为(250x-)(米),根据题意,得:x x x x y 2521)250(2+-=-=; 又∵500,02500<x<>x x >∴⎪⎩⎪⎨⎧- ∵x x x x y 2521)250(2+-=-=中,a=21-<0,∴y 有最大值,即当25)21(2252=-⨯-=-=a b x 时,2625)21(42504422max =-⨯-=-=a b ac y 故当x=25米时,养鸡场的面积最大,养鸡场最大面积为2625平方米。
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面积最大(小)值问题[例1]:在矩形ABCD 中,AB=6cm ,BC=12cm ,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边向点B 以1cm /s 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沿BC 边向点C 以2cm /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两点同时出发,分别到达B 、C 两点后就停止移动.(1)运动第t 秒时,△PBQ 的面积y(cm²)是多少?(2)此时五边形APQCD 的面积是S(cm²),写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t 为何值时s 最小,最小值时多少?答案:6336333607266126262621)1(2222有最小值等于时;当)()()()()()(S t t S t t t t t S t t t t y =∴+-=<<+-=+--⨯=+-=⋅-=[例2]某居民小区要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15m)的空地上修建一个矩形花园ABCD ,花园的一边靠墙,另三边用总长为40m 的栅栏围成.若设花园的宽为x(m) ,花园的面积为y(m²).(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根据(1)中求得的函数关系式,描述其图象的变化趋势;并结合题意判断当x 取何值时,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解:)240(x x y -=)20(22x x --=200)10(22+--=x∵152400≤-<x∴205.12<≤x∵二次函数的顶点不在自变量x 的范围内,而当205.12<≤x 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5.12=x 时,5.187200)105.12(22max =+--=y (平方米)答:当5.12=x 米时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187.5平方米.[例3]如图,要建一个长方形养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如果用50 m 长的篱笆围成中间有一道篱笆隔墙的养鸡场,设它的长度为x 米.(1)要使鸡场面积最大,鸡场的长度应为多少m ?(2)如果中间有n (n 是大于1的整数)道篱笆隔墙,要使鸡场面积最大,鸡场的长应为多少米?比较(1)(2)的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解:(1)∵长为x 米,则宽为350x -米,设面积为S 平方米. )50(313502x x x x S --=-⋅= 3625)25(312+--=x ∴当25=x 时,3625max =S (平方米) 即:鸡场的长度为25米时,面积最大.(2) 中间有n 道篱笆,则宽为250+-n x 米,设面积为S 平方米. 则:)50(212502x x n n x x S -+-=+-⋅= 2625)25(212++-+-=n x n ∴当25=x 时,2625max +=n S (平方米) 由(1)(2)可知,无论中间有几道篱笆墙,要使面积最大,长都是25米.即:使面积最大的x 值与中间有多少道隔墙无关.。
二次函数的应用——最大面积问题的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众所周知,二次函数与解析几何是初中数学的两个难点,而在中考中往往都是将二者融合形成综合性问题,当然也是学生一直感觉头疼的一个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索、实践和思考的过程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将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是每一节课的追求。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反比例函数中求三角形时所用到的方法分享,对其中分割法中的竖直高乘以水平宽的一半进行着重分析,探究其基本原理,从而用此通法解决二次函数中三角形最大面积问题,当然重点分析此发的同时也鼓励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二、教学目标1、借助反比例函数中三角形面积的几种计算方法总结得出通法:“水平宽乘以竖直高的一半”。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从特殊的图形出发、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水平宽乘以竖直高的一半”这一方法。
从而从本质理解“水平宽乘以竖直高的一半”。
3、运用“水平宽乘以竖直高的一半”表示出二次函数中基本三角形的面积结合二次函数的最值思想求出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水平宽乘以竖直高的一半”表示出二次函数中基本三角形的面积结合二次函数的最值思想求出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教学难点:从特殊的图形出发、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水平宽乘以竖直高的一半”这一方法。
从而从本质理解“水平宽乘以竖直高的一半”。
四、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并在上课时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大家分享。
的图象都引例: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xOy中,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mx经过点A(2,﹣2).(1)分别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2)将直线OA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与y轴交于点B,与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四象限内的交点为C,连接AB,AC,求点C的坐标及△ABC的面积.方法提炼:补:补成矩形减去三个直角三角形。
补:延长CA与y轴交于点D,用三角形BCD面积减去三角形BAD面积。
二次函数求面积最大值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章内容,它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求二次函数的最值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而二次函数求面积最大值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
一、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二次函数是形如y=ax+bx+c的函数,其中a、b、c是实数且a≠0。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其顶点坐标为(-b/2a, c-b/4a)。
二、二次函数求面积最大值的问题对于给定的二次函数y=ax+bx+c,我们要求其在区间[a, b]上的面积最大值。
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求y=ax+bx+c在区间[a, 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再利用定积分求解。
三、求二次函数的最值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最值只可能出现在其顶点处,因此我们可以先求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然后再判断其是否在区间[a, b]内。
对于y=ax+bx+c,其顶点坐标为(-b/2a, c-b/4a)。
如果顶点坐标不在区间[a, b]内,则最值出现在区间端点处,即y(a)和y(b)中的较大值。
四、利用定积分求解面积最大值已知y=ax+bx+c在区间[a, 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我们可以利用定积分求解其面积最大值。
设y=ax+bx+c在区间[a, 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y1和y2,则其面积最大值为∫[a, b] (y1-y2)dx。
五、例题解析下面通过一个例题来说明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面积最大值。
例1:求函数y=-x+4x+5在区间[0, 4]上的面积最大值。
首先,求出该函数的顶点坐标:x0 = -b/2a = -4/(-2) = 2y0 = -x0+4x0+5 = -4+8+5 = 9因为顶点坐标(2, 9)在区间[0, 4]内,所以函数的最值为y(2)=9。
然后,利用定积分求解面积最大值:∫[0, 4] (y(2)-y)dx = ∫[0, 4] (9+x-4x)dx = 20/3因此,函数y=-x+4x+5在区间[0, 4]上的面积最大值为20/3。
课后反思
这节课,始终坚持“以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去思考判断,这类问题需要联系所学过的什么知识、建立什么模型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地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其数学素养,也体现了“以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深度思考。
在第一环节直角三角形的亲密矩形,抛出了一个大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方案,求出最大值。
这个题目的素材来自于教材的96页和97页的议一议。
教材中是直接给出方法,设矩形的一边为x,问另一边如何用x表示?第二问又直接设面积为y,问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我把这几个小问题隐藏了,目的是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渗透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提出猜想之后验证,而验证又从动态演示到推理计算,让学生体验特殊到一般、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而不是老师上课说,这个题设什么什么为x,什么什么为y,而后学生就顺藤摸瓜列函数关系式。
我们需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去思考判断,这样的问题我需要联系所学过的什么知识、建立什么模型来解决,将函数的概念解释的清晰明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地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其数学素养,这就是我们设计核心问题的价值所在——以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由于本节课前刚把二次函数的性质结束,接下来就是二次函数的应用。
学生脑子里缺乏用二次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经验和思想方法。
我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几个变量,而且其中一个变量是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时,学生可以联想到用函数来解决。
同时体会解决几何图形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函数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再例如,第二个探究活动——抛物线的亲密矩形的设计,当学生出现误用相似解决时,让学生自我质疑,提出问题、自我矫正,旨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总结提升环节,让学生体会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处在特殊位置时有最值,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凡是解决最值问题、方案最优化问题都可以想到用二次函数解决,当产生三个变量时,我们都需要先将其中一个变量用另一个变量来表示,这也体现了“用函数表示函数”的思想方法。
整节课中,将众多的数学思想贯穿于整节课中,从开篇的“类比”、活动一的“从特殊到一般”、活动二做法的再次“类比”、两个活动中的“函数表示函数”等等,尤其是最后在知识提升环节“数形结合”思想的归纳更是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解题思路与思想方法。
3、每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
每个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初三学生认识的直角三角形的亲密矩形入手,让学生设计使矩形面积最大的方案,让学生明确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的应用,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马上即时检
测,既检测所学知识,又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接下来进行探究活动二--抛物线的亲密矩形,将问题背景由原来的直线变成了曲线,同时让学生积累在坐标系中利用“线段与坐标”的转化来解决问题的经验.
4、新媒体手段的灵活运用,有效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精心制作动态演示课件,让学生能够通过几何直观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再开始动手推理计算验证猜想,一气呵成.
探究活动二中,问题背景由直线图形变成了曲线形(抛物线),前面的相似其实此时不存在了。
学生简单地延续前面的思路出现相似,课堂上我抓住课堂的生成错误,即时借助希沃授课助手拍照上传展示,引导学生自我质疑、自我矫正。
及时捕捉课堂生成,合理利用错误资源,指出曲线上是不存在相似的,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学习效果非常好。
当然,一节课总有遗憾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个人反思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也可以在解题方法上最优化,在环节一中用的相似的知识解决问题,前面一章刚学过三角函数,如果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既延续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又简化了做题过程,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在环节一,两位学生板书展示关系式中,两位同学都是设的平行于水平线的线段长为x,另一边为y,和老师设的不一致,这时候可以及时补充面积S与y其实也是存在函数关系的,三个变量中,两两之间都是成函数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