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新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38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临床指南(2022版)引言: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
虽然该病多数状况下为自限性,但对患者而言,麻痹面部的外貌改变、功能障碍和社交困难依旧带来一定的生活肩负。
为了探讨并总结当前临床上对麻痹面神经修复治疗的最佳实践,编写本文章,旨在提供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的2022版临床指南。
诊断标准:1. 病史:突发面部麻痹,并排除其他可能原因。
2. 体格检查:一侧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唇咬功能障碍、眼裂不闭等)。
3. 电生理检查:欠存的肌肉动作电位,以及肌张力电位降低。
治疗原则:1.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帮助治疗等。
2. 个体化治疗:依据患者的详尽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1. 糖皮质激素:在开始用药的72小时内起效,可缩短神经恢复时间。
2. 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的疗效。
3. 维生素B12:有助于神经修复和再生。
物理治疗:1. 肌肉运动练习: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增进面肌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2. 电刺激:接受电生理治疗仪器刺激面部肌肉,增进面部肌肉的收缩和恢复。
3. 热敷:使用温热湿敷布进行热敷,有助于血液循环和面部肌肉松弛。
中医帮助治疗:1. 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进行面部的熏洗,增进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2. 针灸治疗: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刺激,调和阴阳,平衡气血,增进病腑的调整和面神经的恢复。
预后评估:1. 依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 依据不同的预后指标评估面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如唇峰比例、眼裂闭合等。
结语: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面部外貌和功能造成了一定影响。
本指南总结了2022年的最佳实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帮助治疗,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指南简介本文档为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s Palsy)治疗指南,旨在提供专业的指导,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有效管理和治疗这一疾病。
诊断1.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
2. 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
分级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 轻度:面部轻微运动受限,但可以自愈。
2. 中度:面部运动明显受限,需要治疗干预。
3. 重度:面部运动几乎完全丧失,需要积极治疗。
4. 极重度:面部完全瘫痪,需要紧急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1. 维持功能:保持面部肌肉灵活性,预防肌肉萎缩。
可通过热敷、面部按摩和物理疗法等方法实现。
2. 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类固醇激素:口服泼尼松龙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剂量应根据病情调整。
- 抗病毒治疗:如口服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帮助。
3. 康复治疗:- 面部肌肉功能训练: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主动运动和放松训练来促进恢复。
- 语言和咀嚼功能康复:提供言语和饮食建议,帮助患者恢复言语和咀嚼功能。
4. 心理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面神经麻痹带来的情绪和心理压力。
预后评估1. 根据治疗效果,患者的面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
2. 预后评估应包括面部肌肉运动功能、表情、眼睑动作、流泪和唾液分泌等方面。
3. 根据预后评估结果,调整治疗计划和康复方案。
注意事项1.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早期就诊和治疗。
以上为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指南的简要内容。
详细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操作应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制定。
什么是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典型特征即单纯的口歪眼斜,是由脾胃二经气虚,络脉空虚,邪风乘虚而入刺激面部肌肉和神经、而张力受阻引起口歪眼斜,中医学名吊线风,西医学名面部神经麻痹。
此病发病急,痊愈慢,影响视力及饮食,同时影响五官貌美,如长期不愈,患者将陷入痛苦和烦恼。
什么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所谓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就是左侧或右侧或整个面部肌肉瘫痪。
它是由支配左侧或右侧或整个面部肌肉的面神经中风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左侧或右侧或整个面部肌肉运动受到障碍。
包括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叫面神经麻痹),慢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重症(即由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的发病原因及病理:多数是当时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复感风寒,并有病毒参与,在此基础上导致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使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而中风;最终导致神经水肿,脱髓鞘及轴突变性改变;神经失去应有功能不能支配相应肌肉运动而瘫痪。
按照中医理论,以单侧型为例,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遂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所牵引,故口歪眼斜。
治宜祛风痰,逐淤血,止痉挛,通经络,则病可愈。
如果病情迁延多年未愈,血栓没有完全软化,又没有完全机化,则可有钙盐沉着而发生钙化,在静脉内形成质地坚硬的静脉结石。
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再次是七情过极(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内囊受损,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如耳廓带状疱疹),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肿瘤(如听神经瘤),外伤(如碰摔伤),中毒(如酒精),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营养缺乏(如维生素B族),免疫障碍,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诸多因素。
特别的,本病的最常见诱因有:掏耳朵、剔牙、饮酒、生气,劳累,冲风或受凉。
面神经麻痹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表现?在人的面部,如眼、口、鼻周围分布着许多块大大小小的肌肉,这些肌肉有环形的、有条块形的,在面部"横七竖八"地排列着,也正是这些肌块彼此间协调地收缩与舒张,才使人能够自由地闭眼、睁眼、张口、闭口,并且,会牵动面部的皮肤运动,显示出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的表情。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面部肌肉无力或麻痹。
该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该疾病,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于近期发布。
本文将介绍该指南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疾病的相关内容。
一、诊断标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提出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要点:1.面部肌肉麻痹:患者出现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表现为眼睑下垂、闭嘴不紧、鼻翼扁平等。
2.突发性起病:患者的面部肌肉麻痹是突然发生的,通常在1-2天内达到最严重。
3.排除其他原因: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面部肌肉麻痹的病因,如中风、感染等。
二、治疗原则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提供了明确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药物治疗: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泼尼松。
在早期开始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2.中医治疗:可以采用中医药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如针灸、艾灸等。
中医治疗对于促进面肌恢复和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
3.康复训练:进行面部肌肉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加速康复。
康复训练包括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和面部表情训练等。
三、并发症防治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还提供了相关的并发症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眼部并发症:面神经麻痹患者常容易出现眼部不适和干眼症状,建议加强眼部护理,避免眼部感染。
2.唾液腺功能异常: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唾液分泌可能出现异常,建议进行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
3.情绪心理支持:面神经麻痹患者常常因为面部表情受损而带来心理负担,建议提供情绪心理支持。
四、预后评估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明确了预后评估的相关指标,包括以下内容:1.肌力恢复:根据患者面部肌肉麻痹的恢复情况,可以评估其预后。
2.症状改善:根据患者面部肌肉麻痹的症状改善情况,可以评估其预后。
3.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可以评估其预后。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定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s麻痹(可能与BP 与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
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痹,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
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
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
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或但也702周左右突然患侧耳壳出现疱疹而加重。
单侧面神经受损常见,先后双侧发病者约0.5%。
【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病初有同侧耳内、下颌角或耳后颈枕部疼痛,极少数患者早期有发冷发热。
典型表现为患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属Bell氏现象,有时自然流泪或遇风流泪;患侧耳听力下降或听觉过敏,个别患者伴有眩晕;部分患者患侧舌麻木,味觉减退,患侧面部僵硬不舒,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咀嚼时患侧无力,进食卡塞、漏水。
【检查】、8、92周后出现,常见的是在患侧观察到纤颤电位或正锐波,在神经修复期会出现高波幅、长时限的运动单位电位。
2.1 参照《瞬目反射正常值标准》(2005),确定的瞬目反射异常标准:?⑴患侧R1R2及对侧R2’波幅下降或未出现;⑵R1潜伏期≥12ms;?⑶双侧R1潜伏期之差≥2ms;?⑷双侧R2及对侧R2’潜伏期≥37ms;?⑸双侧R2潜伏期之差≥4ms。
?2.2 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异常标准:⑴患侧未引出明确波形;⑵双侧潜伏期之差≥0.5ms;⑶患侧波幅较健侧波幅下降。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lsy)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它是由于面颅底区神经的受损导致面神经发生炎症、受压、损伤或其他异常情况的状态。
这个神经系统控制了我们面部的运动和感觉,因此当出现面神经麻痹时,患者可能会发现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面容歪斜或失去表情。
引起面神经麻痹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包括贝尔氏面瘫(Bell's Palsy)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脑膜炎、脑瘤等)。
贝尔氏面瘫是面神经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因的起因并不十分明确,但研究表明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或是导致神经损伤的其他原因有关。
面神经麻痹的症状包括面部的麻木、面部肌肉无力,不能正常闭上眼睛、吹口哨、吹气球或是挤眉弄眼等。
严重的面神经麻痹会导致患者不能正常进食或控制口水。
患者还可能会感到心理压力,因为面部表情的改变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适,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方法取决于病因和严重程度。
对于贝尔氏面瘫来说,许多患者只需要保持休息和依靠时间来恢复。
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例如类固醇、抗生素等。
对于一些需要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或物理治疗来协助康复。
总之,虽然面神经麻痹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大多数患者在正确的治疗和休息下可以得到很好的痊愈。
重要的是,一旦发现自己出现面神经麻痹的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
面部神经麻痹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文章导读
面部神经麻痹也叫面瘫,是日常生活中比较高发的一种疾病,常常表现为口眼歪斜,不但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面部美观,同时对于人体的健康及正常生活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们对此病一定要做到很好的预防。
那么面部神经麻痹的发病原因到底都有哪些呢?
一、面部神经麻痹的病因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
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
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原则: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面神经麻痹的护理新进展目的:总结面瘫患者的护理措施,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护理。
方法:整理分析2006年11月~2008年5月我科44例面瘫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结果:心理護理、眼部护理、面部护理、饮食指导在面瘫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结论:心理护理、眼部护理、面部护理、饮食指导是面瘫恢复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与临床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应受临床重视。
标签:面神经麻痹;护理;新进展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发单侧,双侧同时发病极少见。
该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男性略多,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面瘫轻者,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是面瘫患者精神压力很大,特别是年轻患者易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不能配合治疗,甚至影响治疗,故该病的护理至关重要。
因该病导致面容改变,不只是需要常规护理,还需要其他特殊的护理措施。
现将该病的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科2006年11月~2008年5月共收治面瘫患者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8~64岁,平均40岁左右。
临床症状有:表情肌瘫痪,前额及眉间皱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健侧,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咀嚼咬腮,唇颊沟积食,口角流涎。
其中,42例治愈,2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原因目前面瘫的原因还不是很明确,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致病。
②病毒感染,即由病毒直接侵袭面神经所致。
这种病因引起的一般初起时耳上、耳后及面部疼痛,有的起带状疱疹。
③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的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
3治疗①予以抗病毒药物应用,将无环鸟苷50 mg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中静滴,bid。
②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Vit B1 100 mg、Vit B12 0.5 mg肌肉注射,qd。
③应用激素治疗,常予强的松片60 mg/d口服,服用5 d后减至40 mg/d,再连续服用3 d后减至20 mg/d,服用3 d,后又以10 mg/d服用3 d,期间用药要连续,不可随便停药或擅自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