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美术《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66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9《诗情画意》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画艺术中的诗意意蕴,明确诗情画意的基本概念。
2.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辨识、欣赏和评价艺术品。
4.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艺术中的诗意意蕴,明确诗情画意的基本概念。
•通过选取古代诗词,分析其诗情画意。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情画意的内涵。
•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诗情画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诗情画意”。
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诗情画意以及为什么要知道它们的基本概念。
2. 活动1:“诗情画意”概念讲解教师通过PPT、图片等方式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诗情画意,并举例说明。
并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3. 活动2:“水调歌头”画意分析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名著《红楼梦》中的“水调歌头”,并讲解其中的诗情画意。
同时鼓励学生书写初步的草书字。
4. 活动3:绘制“水调歌头”画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水调歌头”画意,运用所学的美术技能,自由绘制。
5. 活动4:分享画作学生互相分享各自完成的画作并交流自己参与完成画作时的感受。
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
6. 活动5:学习使用草书字教师向学生展示草书字,并讲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让学生了解草书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指导他们书写。
7. 活动6:用草书字书写自己的名字学生练习草书字的书写,并用其书写自己的名字。
8.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诗情画意”这个美术概念,并通过《水调歌头》的画意分析和自己的绘画,深刻理解了“诗情画意”的内核和文化背景,并提高了美术技能。
四、教学反思“诗情画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通过给学生讲解和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学生理解。
在上完本节课后,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用草书字书写自己的名字,他们对课堂上的内容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让学生多多运用画笔创造和竞争,多进行让他们自己选择的话题进行创作。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诗请画意》教案《诗请画意》教案(一)教材简析:而本课不仅要表现出古诗的大体内容,还要将读后的感受表达出来,在表现形式上不限,只要表现出古诗的意境即可。
教学目标:学习用水墨画形式表现古诗大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能力;通过诗情画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艺术情感。
教学重点:如何用水墨画形式描绘古诗大意。
通过分析、讨论古诗大意及分析范作的方法解决。
教学难点:古诗意境的表现。
通过分析范作和以一首诗为例,先讨论分析再示范的方法解决。
教学准备:1、教具:水墨诗意挂图数幅,水墨画示范工具、录音机、古诗朗诵录音带2、学具:生宣纸、毛笔、调色盘、水瓶、垫纸、墨汁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望庐山瀑布》的古诗朗诵带,并展示为此诗配画的水墨诗意图。
请看老师为《望庐山瀑布》配的画,是用什么形式画的?(水墨画)我们今天就来用水墨画表现古诗大意。
板书课题:画画古诗大意二:审美体验:用水墨画表现的《望庐山瀑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书上范作:谁能说说《寻隐者不遇》的诗词大意?读了以后给人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范作上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意境的?(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水墨画法表现隐者生活环境的清幽的)《蓬头稚子》用了什么笔墨技法表现诗词内容的?《泊船烟渚》表现了什么意境?如果都用“勾”的方法好不好?这些诗意图很好地运用了水墨画中的勾、皴、点、染技法来表现诗的意境,使人看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要用水墨画古诗大意,要挑选意境深远,层次较多的诗,象《望庐山瀑布》之类写景的及一些抒情的诗。
三:我们学过的哪些诗适合用水墨法画?(请两、三名学生各以一首诗为例分析)诗里写了什么?有什么情节?表现了什么意境?读了诗,你会产生什么感情?以刚学过的《鹿柴》为例,示范如何用水墨技法表现诗意。
放诗朗诵录音,并请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有哪些人物、景物)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如果要表现出这种意境,诗中中哪些人物或景物可简化或省略?以上我们做的这一步叫“构思”。
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体验诗情画意的创作过程。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情画意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诗词与绘画的关系,探讨如何将诗词意蕴转化为绘画作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经典诗词和对应的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情画意的兴趣。
1.4.2 讲解诗情画意的概念和特点,分析诗词与绘画的关系。
1.4.3 示范如何将诗词意蕴转化为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绘画创作,尝试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章:绘画材料的运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的绘画材料,如水墨、水彩、素描等。
培养学生对绘画材料的特性和运用方法的认识,提高绘画技巧。
2.2 教学内容介绍常用的绘画材料及其特性,如水墨的浓淡干湿、水彩的透明度等。
讲解不同绘画材料在不同绘画技法中的应用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绘画材料的运用。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常用的绘画材料及其特性,如水墨的浓淡干湿、水彩的透明度等。
2.4.2 示范不同绘画材料在不同绘画技法中的应用方法。
2.4.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绘画材料,进行实际操作,掌握绘画材料的运用方法。
第三章:线条与形状的表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线条和形状在绘画中的表现力。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线条和形状的种类和特点,如直线、曲线、圆形等。
探讨线条和形状在不同绘画材料和技法中的表现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线条和形状的表现技巧。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线条和形状的种类和特点,如直线、曲线、圆形等。
小学美术《诗情画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第四章《诗情画意》。
详细内容围绕如何将古诗文中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让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运用绘画技巧,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学习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将古诗文中的意境转化为绘画作品。
重点:学习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古诗《静夜思》,让学生朗读并体会诗中的意境。
2. 讲解:分析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种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如何将古诗《静夜思》中的意境转化为绘画作品,讲解绘画技巧。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将其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5. 互动: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作品,交流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古诗文,尝试将其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六、板书设计1. 《诗情画意》2. 内容:古诗文意境绘画技巧创新意识审美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将其意境用绘画表现出来。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古诗与绘画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
课后反思如下:1. 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古诗文的学习。
2. 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绘画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3. 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古诗绘画比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绘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诗文意境的理解与绘画表现2. 绘画技巧的掌握3. 课后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古诗文意境的理解与绘画表现1.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文,配合音乐、图片等元素,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中的意境。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9课诗情画意》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9课诗情画意》是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意情感。
教材中包含了多首中国古代诗词,每首诗词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中的意象与诗词内容相呼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色彩、线条和形状等视觉元素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
然而,对于如何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画面表达,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逐步掌握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意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意情感。
2.教学难点:如何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画面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画意。
2.示范法: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将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4.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9课诗情画意》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材料:画纸、画笔、颜料、彩泥等4.参考资料:中国古代诗词、相关绘画作品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组中国古代诗词朗诵作品,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诗词和插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画面表达。
《诗情画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与画的密切关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水墨画表现古诗意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与画的密切关系2. 水墨画的基本技法3. 古诗意境的表现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用水墨画表现古诗意境。
2. 教学难点:如何巧妙地将诗与画相结合,创作出富有诗意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向学生介绍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水墨画作品,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
- 提问:你们觉得这些作品美在哪里?它们是如何表现古诗意境的?2. 学习水墨画基本技法- 讲解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用墨、用水、构图等。
- 示范如何运用水墨画技法表现古诗意境,如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
3. 创作实践-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运用水墨画技法表现古诗意境。
- 在创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构图、用笔、用墨等方面的技巧,力求表现出古诗的韵味。
4. 作品展示与评价-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交流,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
-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与画的密切关系,以及运用水墨画表现古诗意境的方法。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充分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现自己的个性。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经典的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鼓励学生多阅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为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诗情画意》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诗情画意》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齐白石绘画赏析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点,利用画配诗为切入点,完成对齐白石的美术作品的基本了解,2.能简单的进行赏析。
完成学生综合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同时通过三年级开始的中国画学习,也已经建立起中国画知识的基本构架,,对国画课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对自我感受进行表现。
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所以尝试通过已有知识经验,让孩子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自己创作儿童诗。
把学生的想法、知识经验与创造力相统一3重点难点1.了解齐白石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提诗画的魅力2.简单的赏析齐白石的艺术作品3.赏析齐白石的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为其作品配诗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疑问导入导入: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出示的这幅画原本有24副小画组成,但其中有十二幅画流失了,可仅仅这12副画却在1994年嘉德拍卖会上以517万人名币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书画拍卖的世界纪录,那么是谁的画这么有魅力,让人愿意不惜重金将它卖走呢? 他就是世界文化名人、中央美术学院荣誉教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享誉中外的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齐白石先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艺术。
活动2【讲授】初步尝试齐白石先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初期三个历史时期,原名为齐纯芝,早年是一位雕花的木匠,那时还有好些人叫他阿芝师傅,到26岁拜师学画,27岁开始枕典席文,一日齐白石正在。
五年级上册美术《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教案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五年级上册美术《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教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准备古诗一首,并能解释诗意;绘画材料、工具。
四、教学思路
诗情画意是一种纯美的境界,作者运用高度浓缩及精湛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眼睛所看、心理所想表现出来,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感受传统文化瑰宝的魅力,提高孩子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并以听一听,找一找,即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也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作的方法,为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借鉴。
教师注重个别指导,让后进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
课件出现童声朗诵《咏鹅》,激发学生回忆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并描绘诗的含义,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景。
小结:我国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揭题:诗情画意
(二)课件出现故事一首《静夜思》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就会常常用李白的《静夜思》来表达思乡的`心情。
1)师:读了这首诗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启发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情景。
)
2)教师出示几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提出问题:哪幅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2、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引导观察表现的特点及手法。
3、课件出示图片,以听一听,找一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找出相配对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作的特点。
教师小结:要画出诗中的情景,除表现出诗中的主体,还要表现与它相适宜的景物。
(三)发展阶段
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引导学生展示准备的资料,介绍解释诗意,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
2、教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
3、提出作业要求:
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构图。
第二课时:完善构图,上色。
4、学生操作,教师加强个别指导。
第一课时:
1)关注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引导。
2)引导个别后进生的造型创作。
第二课时:
1)提醒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
2)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完善作品。
(四)评价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1、自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你喜欢哪一张作品为什么
3、你觉得哪一张作品最符合诗意?
(五)课堂延伸:
可以尝试用电脑绘画的方式表现,可以根据自己的电脑水平设计不同风格的作品。
1、教师出示几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提出问题:哪幅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2、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引导观察表现的特点及手法。
3、课件出示图片,以听一听,找一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找出相配对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作的特点。
教师小结:要画出诗中的情景,除表现出诗中的主体,还要表现与它相适宜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