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 格式:docx
- 大小:12.45 KB
- 文档页数:1
概述1、什么是残疾预防?因为疾病和伤害可以预防,那么残疾同样可以预防。
残疾预防是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2、残疾离我们有多远?在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有些人存在着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活动障碍、听说障碍、精神情感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等。
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 34%。
平均每1 6个人中就有1名残疾人。
人的~生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可能导致残疾的因素,有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则是客观的必然。
前者如遗传、发育缺陷、意外伤害、疾病、环境和行为因素致残:后者则主要由于人口老龄化后生理功能衰退而导致功能障碍。
但不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措施,当今全球仍未解决预防残疾的全部问题,国际上残疾人比例通常达到10%~15%。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增加了残疾发生的风险。
残疾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残疾人。
残疾的发生率在各国只有高低之分,没有有无之分。
不同年龄阶段面临不同的致残风险,因此说残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残疾预防需“从我做起”。
3.为什么说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是可防可控的?人类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残疾,但可以防止和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利用现有的技术就可以使至少50%的残疾得到控制或使其延迟发生。
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后,有致残作用的四种传染性疾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减少了这些疾病所导致的残疾在儿童中的发生率;我国也在不断减少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A缺乏、碘缺乏导致的残疾:提倡优生优育,可以减少先天残疾的发生;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康复,90%能够达到生活自理,避免或减轻残疾:脑瘫儿童如能早期干预,半数患儿可显著改善功能;开展康复医疗,加强残疾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工作,也能使大量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减轻残疾造成的功能障碍。
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比较与分析田 宝*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北京,100089)张 扬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秦皇岛,066000)邱卓英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100068)摘要 介绍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背景、过程和方法。
运用文献法比较1987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主要结果。
发现与1987年全国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2006年我国残疾人口总量增加,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肢体残疾人数大幅增加,而智力残疾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
关键词 残疾人 抽样调查 残疾率分类号 G7601 背景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以来,中国残疾人的状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掌握全国残疾人的数量、结构、地区分布、致残原因及康复、就业、教育、婚姻、家庭等新的实际状况,国务院批准于2006-200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经过两年多的充分准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06年4月1日开始全面调查。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所有数据的时间界定为2006年4月1日0时。
为了与国内同行交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有关信息,并回答同行关心的问题,我们结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发布公报的内容,主要针对智力残疾全国抽样调查问题以系列文章进行探讨。
2 方法2.1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根据调查目的,本着既保证调查数据有广泛代表性,又适当控制规模的原则,采用分层、等距、概率比例、多阶段抽样的方法[1]。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为分总体,先按照分层原则和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省内各县、市、市辖区进行合理分层,对县、乡两级进行隐含分层,分层后编制抽样框。
再进行三级抽样,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县、市、市辖区;被抽中的县(市、市辖区)抽取乡、镇、街道;被抽中的乡(镇、街道)再抽取村民、居民委员会。
在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13亿人口的范围内,抽出734个县(市、区),2980年乡(镇、街道),共5964年调查小区,平均每个调查小区420人左右。
第二章残疾学一、单选题1.下列哪种情况属于肢体残疾:A.单手拇指以外其他四指全缺失B.一侧保留足跟而失去足的前半部者C.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小于5厘米者D.小于70度的驼背或小于45度的脊椎侧凸2.下列哪种情况一定属于残疾:A.独眼B.单耳失聪C.两岁幼儿不会说话D.单小腿缺失3.下列关于残疾的描述,正确的为:A.只是医学问题B.只是社会问题C.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D.残疾不可预防4.ICIDH的应用不包括:A.残疾人B.健康人C.老年人D.临床期病人5.ICF更重视什么对残疾的影响:A.环境因素B.心理因素C.临床疾病D.康复干预6.下列关于疾病与残疾的关系错误的是:A.残疾与疾病相同,没有区别B.疾病可导致残疾,但残疾不一定就是疾病或伴有疾病C.残疾可以与疾病无关D.残疾可以与疾病同时存在7.下列关于致残原因描述错误的是:A.遗传因素B.意外伤害C.理化因素D.与心理行为因素无关8.下列关于疾病预防描述错误的是:A.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B.二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C.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D. 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9.一级残疾预防的目的是:A.防止疾病导致残疾B.预防各种损伤或疾病C.预防继发性残疾D.防止残疾转化为残障10.我国残疾是按照()分类A.结构B.组织C.发生部位D.功能二、填空题1.ICF从()、()、()三个层面获取与健康和残疾有关的资料,不仅适用于残疾人,也适用于健康人。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六类残疾中()占第一位。
3.中国残联成立于()年,其前身是()和()。
4.2006年12月1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保护残疾人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件(),该公约将指导各国立法。
在我国从()年开始生效。
5.我国分别于()年和()年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为该年“全国助残日”;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
残疾人就业政策发展历程
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这个时期,残疾人在政治上获得了和其他人一样的地位,并开始享有应有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政府也公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如《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对伤残军人等伤残人员的休养、治疗、生活、学习、工作给予特殊保障。
从1980年代开始,残疾人就业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例如,在1984年,政府进一步扩大了残疾人的相关福利以及保障政策,并成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使更多的残疾人了解了法律的存在以及相关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
1987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这为了解残疾人具体生活情况以及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奠定了数据支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社会各单位开始依法按比例录用残疾人就业,而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也享受到了国家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此外,国家还扶持残疾人个体开业,并为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提供优惠政策、配套服务、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城乡残疾人就业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同时针对残疾人的相关工作也成立了一系列
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成立为残疾人的就业、生活等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和支持。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残疾人扶贫专项贷款,并通过救济、补助、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基本解决了残疾人的温饱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的残疾人就业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残疾人创造了更好的就业环境和生活条件。
残疾人抽样检查管理规定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一、目的、意义年8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这是继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之后,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残疾人专项调查,也是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残疾人的关怀。
通过调查,掌握全国和各省(市)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对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小康规划、完善发展残疾人事业和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调查行动和调查结果将有力地向世界表明,一个更加开放和蓬勃发展的中国在保障和发展残疾人人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我国人权保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广泛性。
二、调查的内容、范围、对象和时间(—)调查内容:包括全市各类残疾人的数量、结构、地区分布、致残原因、生活状况及其康复、教育、就业、家庭和参与社会生活等情况。
调查使用全国统一的两种调查表,一是《住户调查表》,主要调查被调查小区全部人口基本情况及其社会经济特征;二是《残疾人调查表》,通过调查和筛选,根据各类残疾标准判别,确定残疾人的残疾类型、残疾等级和致残原因,调查其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和参与社会生活等情况,及需求等。
(二)调查范围:在全国31个省(市、区)进行调查,样本量为260万人口(为总人口的2%),涉及800个县。
全省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确定为19个县,其中我市确定为西和、两当2个县。
(三)调查对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被抽中调查小区内常住的人口(指自然人)。
重点是残疾人,残疾类别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凡有两种以上残疾的,为多重残疾。
常住户9虽然在本乡、镇、社区,但已离开半年以上的,不属于调查小区的调查对象。
【案例4】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并由民政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卫生部、国家教委、公安部、财政部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聋哑人协会等部门联合组成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部署。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充分准备,全国除台湾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87年4月1日开始抽样调查。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和调查地区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420个调查队及10815名调查员和3万多名干部、陪调员共有4万余人,逐户进行认真的调查登记。
至1987年5月中旬全部完成了入户调查、复查和调查质量的抽查任务。
经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手工汇总数据和调查质量所作的综合审核,证明这次抽样调查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抽样调查的方法和样本情况这次调查采用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在全国除台湾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了424个县(或相当于县级的事或市辖区),再逐级抽取乡(镇、街道)和村(居)民委员会,共计3169个调查单位,平均每个调查单位500人左右。
全国共抽查了36.9816万户,包含1579314人,抽查总人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5‰,调查户平均4.27人/户。
住户调查员入户见面153745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35%。
住户调查员根据《残疾人筛查表》筛出可疑残疾人176888人,占抽样调查总人数的11.2%。
眼科、耳鼻喉科、儿科、骨外科和精神科医生分科对筛出的可疑残疾人逐人进行检查和诊断,并且按照《残疾标准》的分类来确定残疾人和划分残疾等级。
(二)残疾人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调查结果:有残疾人的家庭66888户,占这次调查总户数18.1‰;确定视力、听力、语言、智力、肢体、精神病五类残疾和综合残疾共7734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9‰。
各类残疾人数及各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听力语言残疾26516人,占16.79‰;智力残疾15233人,占9.65‰;肢体残疾11304人,占7.16‰;视力残疾11303人,占7.16‰;精神病残疾2907人,占1.84 ‰;综合残疾10080人,占6.38‰。
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national sample survey for the handicapped)中国对全国范围内残疾人情况进行的专项调查。
调查的标准时间是1987年4月1日零时。
经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原国家教委、卫生部等10个部门负责组织。
在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157931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查出视力、听力和语言、智力、肢体、精神病等5类残疾以及综合残疾7743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9%。
以此推算,全国有各类残疾人约5164万。
其中,听力语言残疾约1770万人,智力残疾约1017万人,肢体残疾约755万人,视力残疾约755万人,精神病残疾约194万人,综合残疾约673万人。
5164万残疾人中,0-14周岁的残疾儿童约有817万人,按数量多少排列以此为:智力残疾儿童539万人,听力语言残疾儿童11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儿童86.6万人,单纯语言残疾儿童29.4万人),综合残疾儿童80.6万人,肢体残疾儿童62万人,视力残疾儿童18.1万人,精神病残疾儿童1.4万人。
“词条内容来源于七维教育支持中心与特殊教育辞典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