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效果之我见语文教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的过程。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果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在我看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布置小组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交流能力。
语文教学还可以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比如通过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高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课业繁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放松和舒适。
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轻松的话题和活动,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吸收知识。
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内容,比如通过谈论时事、阅读名人传记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和生活性,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高中语文内容繁杂,教学任务繁重,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教师需要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适当地引入一些扩展性的知识内容,比如朗诵名篇、解读古诗、分析经典小说等,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的增加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积极拓展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素质。
强化实践性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体验活动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要结合语文本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具有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文特点素质教育体验活动一开展体验活动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体验活动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我们每个教育战线的工作者。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语文学教育的工作者,笔者深切地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必要,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应是开展体验活动型语文教育。
一个好的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要求既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
还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高中课程所选的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甄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要结合语文本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具有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成为一个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好学生,使学生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
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它的人文性和育人功能也没有被重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
一般来讲,对知识、技能的知识宜通过讲授获得,对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应用应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使所提问题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能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又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
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一、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念
大语文观念是人类一般的、普遍的语文观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文字语言的总汇,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全体,而不是一部分。
大语文观是语文现代化的需要。
为此师生要做到:
1.遨游书海、读有字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智慧的方舟,书山有不尽的语文活水。
读书要广,读书要精。
破万卷书,方能下笔有神,要破除过去那种围着教材转、围着教参转的传统做法,应广泛涉猎,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乃至数学均可成为语文教学的佐餐,具有丰富的边缘科学知识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基本体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这一点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
2.热爱生活,读无字书。
从无字句处读书,就是“行万里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有不尽的语文滋养。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语文是生活的镜子。
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是语文教学的需要,闭门造车,教师会失去灵感,学生会失去文思。
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大语文的触角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堂在教室里,也在生活中,更在山川河岳间。
二、语文教学要民主化
民主化,主要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就是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四点。
1.尊重学生的实际。
尊重学生的实际,就是不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是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作文章的倾向。
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和教法。
2.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而是群峰戏和,莲瓣相依,是平等的互助的关系。
我们要依据教学相长的理论互助,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坚信学生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要避免强迫命令,尽量采用引导的方法。
同时,也要坚信每位学生都不仅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尽量做到有教无类。
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类学生都有感情。
而这种感情正是师生互助的基础。
3.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
语文教学要研究人的需要,它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只要是人性正常的需要,我们都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
语文课堂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要保护学生
的积极性。
更何况答案本身就是丰富多彩。
当学生的意见心理受到肯定尊重时,就会升华为自豪感和幸福感,而这种感觉又会激发学生向更高深的领域进军。
张扬个性是时代的需要。
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
要注重培育学生多种多样的个性。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就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
4.议会式的民主决策。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要参与教,参与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
教师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就能使学生养成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教师自己也能养成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的习惯。
特别是师生经过民主讨论,制定的计划往往能收到学生自觉执行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要重感悟、重积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有感方能悟,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有情乃是真君子,无情未必真豪杰。
传世之作无不是感性推动,理性所致。
冷血动物是不会有良好的语文素质的,因为情感因素直接制约着一个人
的语文兴趣。
积累,即语文知识及相关知识在大脑中的积淀,是语文行为的源泉。
文思泉涌出口成章是知识渊博者的专利,胸无文墨岂能下笔神助。
不但要积累先代的文化成就,更要积累生活实践。
理论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是不可少的。
教师要有计划的指导学生,“积水成渊,积土成山”。
四、语文教学要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
其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
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语文的创新思维是以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为特征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契机,适时开展创造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以一点为中心向四周联想和想像的形式。
长期训练可避免雷同。
篇篇对峙,段段两峰是文学追求的境界;纵横驰聘,文思四溢是语文能力的外化。
发散思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表现。
逆向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是“反弹琵琶”是“倒骑着驴”。
敢于冲破前人枷索,敢于否定前人的成法,是科学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要鼓励学生大胆扬弃,不拘泥于成法,向权威挑战,独辟蹊径。
注重逆向思维,必将唤醒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这对民族来说必然是意义重大的。
总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适应其特点的以素质教
育为特征的民主性、开放性、思维性、情感性是我的基本教学理念,我坚信其先进与科学性,其必将成为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