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 格式:ppt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14
维果斯基的生平及其心理发展观理论维果斯基生平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
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
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斯基的经历与维列鲁学派(1896~1934)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在本校实验心理学研究所工作;1924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20~30年代,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934年病逝二、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学观点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提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分析智力形成过程,提出“内化”学说(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工具2、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心理机能:低级机能——生物进化高级机能——历史发展(二)探讨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其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2、心理发展的标志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一、理论背景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十月革命的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人了经济建设阶段。
为了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便成了重要任务。
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控制学术研究.是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条件下的特殊方式。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处境,正是世界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的反映。
当时的心理学要么根本否认高级心理机能的存在,根本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么就认为精神的内部力量只能用内省法才能加以研究。
心理学停留在研究低级心理过程的阶段上、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感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等方面.其结果必然陷入心理学生物学化的沼泽。
一个好端端的学科成了两半的拼盘,一半是对低级心理机能解释性的自然科学,一半是通过内省而产生的描述性的玄学。
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完全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心理学变得毫无生机。
面对着这样的局团,维果茨基担负起了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的历史仟务,创建了后来被誉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体系。
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达维多大曾将维果茨基理论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因此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历史特点;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4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过程;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
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一、前言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并初步掌握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学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四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总学时理论60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认识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关系,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四个基本研究问题和年龄特征的划分与研究。
3.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者、流派及其思想,了解中国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4.了解当前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方法和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研究理论的进展。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目的要求:1.了解各种心理发展观点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2.掌握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缘由。
教学内容: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内化学说。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探讨发展的实质以及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观点,其思想对儿童心理发展领域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低级的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的动作思维与情绪冲动等,它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高级的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抽象思维和高级情感等,它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支配,通过语言符号的掌握和运用使儿童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在这里就提出了几个关键词:语言符号、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工具、内化、最近发展区。
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方面。
在学习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维果茨基所做的拼图游戏(这也会成为我们后续知识点的主线材料):4岁的安妮第一次玩拼图游戏,她一开始无从下手,爸爸坐到她身边建议她最好先把有拐角的图片放在一起,然后指着一个图片拐角边缘的粉红色区域说,让我们来找下一块粉红色的吧.....当安妮又做不下去的时候,爸爸就会把两个相连接的部分拼在一起引起她的注意,当安妮拼对时,爸爸会及时表扬她做的很好。
安妮逐渐掌握了拼图的要领和技巧后,爸爸退到后面让她渐渐独立完成。
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②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在深入研究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后,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与深邃。
维果茨基,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以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独到见解,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奥秘。
他的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还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完成的。
他强调了社会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这与传统的心理学观点有所不同,传统的心理学观点更注重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的理论让我更加关注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
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的遗传因素,更要关注他们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当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互动中发展自己的心理能力。
此外,维果茨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现有发展水平是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发展水平是儿童在他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水平。
这个观点让我认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达到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
例如,一个五岁的孩子在独立拼图时可能只能完成简单的图案,但在成年人的指导下,他可能会完成更复杂的图案。
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的体现。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达到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
同时,维果茨基的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总的来说,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为我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
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和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也为我提供了教育实践的指导。
维果茨基心理学观点概述维果茨基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一座里程碑,因其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主张,心理学应该坚持科学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反对将复杂的形式分解成简单的成分。
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成”之论断的正确性,拒绝从大脑深处解释高级心理过程。
维果茨基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以下是维果茨基在心理学方面的主要观点阐述:1. 心理发展观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的发展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两条客观规律是:一、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显然,这种转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棗“内化”机制。
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的使用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1. 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的生物因素影响,更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逐渐掌握和运用文化工具,从而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
2. 近似发展区域: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合作和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完成但仍然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的任务。
他认为,儿童在近似发展区域内,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他人合作,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3. 文化工具的使用:维果茨基认为,文化工具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工具包括语言、符号、计数系统等,它们不仅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工具,也是儿童思维的外部表达形式。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通过使用这些文化工具,能够将社会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
4. 区分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了“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概念。
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水平,而潜在发展水平则指的是儿童在合作和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达到的更高水平。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来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创造有利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习环境。
同时,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近似发展区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儿童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举例来说,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学习活动,让儿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互相学习和借鉴,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八章)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价值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理发展理论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社会文化理论本章要求:了解埃里克森、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埃里克森、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本章重点:了解三种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本章难点: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学时间:2学时如同身体的发育成长一样,人的心理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会经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上,个体会出现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如果社会不能创造条件让个人的心理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个体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从而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析医生,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祖籍丹麦,1902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他的生父是丹麦人,在他出生前就抛弃了他的母亲,母亲后与一位犹太医生结婚。
直到青少年期他才知道自己是私生子,其生理特征与生长环境使他对自我的认同非常混乱,因为他生活在犹太人家里,却保留了他的斯堪的那维亚父亲的生理特征。
一战爆发时他正处在青少年期,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该忠诚于德国还是丹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