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维果斯基的生平及其心理发展观理论维果斯基生平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
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
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斯基的经历与维列鲁学派(1896~1934)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在本校实验心理学研究所工作;1924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20~30年代,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934年病逝二、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学观点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提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分析智力形成过程,提出“内化”学说(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工具2、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心理机能:低级机能——生物进化高级机能——历史发展(二)探讨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其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2、心理发展的标志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一、理论背景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十月革命的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人了经济建设阶段。
为了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便成了重要任务。
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控制学术研究.是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条件下的特殊方式。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处境,正是世界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的反映。
当时的心理学要么根本否认高级心理机能的存在,根本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么就认为精神的内部力量只能用内省法才能加以研究。
心理学停留在研究低级心理过程的阶段上、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感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等方面.其结果必然陷入心理学生物学化的沼泽。
一个好端端的学科成了两半的拼盘,一半是对低级心理机能解释性的自然科学,一半是通过内省而产生的描述性的玄学。
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完全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心理学变得毫无生机。
面对着这样的局团,维果茨基担负起了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的历史仟务,创建了后来被誉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体系。
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达维多大曾将维果茨基理论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因此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历史特点;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4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过程;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
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探讨发展的实质以及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观点,其思想对儿童心理发展领域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低级的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的动作思维与情绪冲动等,它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高级的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抽象思维和高级情感等,它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支配,通过语言符号的掌握和运用使儿童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在这里就提出了几个关键词:语言符号、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工具、内化、最近发展区。
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方面。
在学习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维果茨基所做的拼图游戏(这也会成为我们后续知识点的主线材料):4岁的安妮第一次玩拼图游戏,她一开始无从下手,爸爸坐到她身边建议她最好先把有拐角的图片放在一起,然后指着一个图片拐角边缘的粉红色区域说,让我们来找下一块粉红色的吧.....当安妮又做不下去的时候,爸爸就会把两个相连接的部分拼在一起引起她的注意,当安妮拼对时,爸爸会及时表扬她做的很好。
安妮逐渐掌握了拼图的要领和技巧后,爸爸退到后面让她渐渐独立完成。
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②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在深入研究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后,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与深邃。
维果茨基,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以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独到见解,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奥秘。
他的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还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完成的。
他强调了社会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这与传统的心理学观点有所不同,传统的心理学观点更注重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的理论让我更加关注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
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的遗传因素,更要关注他们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当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互动中发展自己的心理能力。
此外,维果茨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现有发展水平是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发展水平是儿童在他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水平。
这个观点让我认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达到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
例如,一个五岁的孩子在独立拼图时可能只能完成简单的图案,但在成年人的指导下,他可能会完成更复杂的图案。
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的体现。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达到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
同时,维果茨基的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总的来说,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为我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
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和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也为我提供了教育实践的指导。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 维果茨基(整理笔记)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一、理论背景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十月革命的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人了经济建设阶段。
为了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便成了重要任务。
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控制学术研究.是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条件下的特殊方式。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处境,正是世界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的反映。
当时的心理学要么根本否认高级心理机能的存在,根本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么就认为精神的内部力量只能用内省法才能加以研究。
心理学停留在研究低级心理过程的阶段上、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感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等方面.其结果必然陷入心理学生物学化的沼泽。
一个好端端的学科成了两半的拼盘,一半是对低级心理机能解释性的自然科学,一半是通过内省而产生的描述性的玄学。
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完全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心理学变得毫无生机。
面对着这样的局团,维果茨基担负起了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的历史仟务,创建了后来被誉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体系。
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达维多大曾将维果茨基理论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因此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历史特点;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4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过程;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
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茨基心理学观点概述维果茨基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一座里程碑,因其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主张,心理学应该坚持科学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反对将复杂的形式分解成简单的成分。
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成”之论断的正确性,拒绝从大脑深处解释高级心理过程。
维果茨基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以下是维果茨基在心理学方面的主要观点阐述:1. 心理发展观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的发展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两条客观规律是:一、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显然,这种转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棗“内化”机制。
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比较及其对教学的意义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都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者,他们对心理发展的理论研究对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儿童通过不断与环境的互动,逐渐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他主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自主、逐渐演化的过程,儿童以主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相比之下,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基因和个体内部的因素,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维果茨基提出了"区域"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支持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的范围。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主张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互来建构新知识。
对于教学的意义来说,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师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该有耐心和尊重地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所处的认知阶段,并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和小组讨论来提供学生间的互动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利用文化工具(如图表、模型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通过示范和合作来提供学习的支持。
此外,教师还应该提供具体的情境和情境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都对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提供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支持。
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在发展心理学史上,维果茨基的思想独树一帜,不仅被苏俄,而且被西方心理学界所推崇。
1992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国际讨论会。
维果茨基是苏联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和鲁利亚(А.Р.Лурия)、列昂节夫(А.Н.Леонтьев)一道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后来形成了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维果茨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
后来有许多心理学家,如加里培林(Л.Я.Гальперин)、赞科夫(Л.В.Занков)、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等,都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
这个学派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维果茨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对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而符号指向于内部,影响人的行为。
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自身的性质。
二、发展的实质
维果茨基探讨了发展的实质。
他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指心理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维果茨基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表现:(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
史发展的产物。
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他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
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四、内化学说
维果茨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在儿童思维发生学的研究中,不少心理学家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
维果茨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
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部财富。
维果茨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他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
运用符号可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
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
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