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课件-ppt04
- 格式:ppt
- 大小:1012.00 KB
- 文档页数:41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选择反应:通过⼈⼯选择,在⼀定时间内,使性状向着育种⽬标⽅向改进的程度。
2、选择强度:不同性状间由于度量单位和标准差不同,选择差之间不能相互⽐较。
为统⼀标准,都除以各⾃的标准差,使之标准化。
这种标准化的选择差称为选择强度(i)。
3、系内选择:在家系中选留表型值⾼的个体。
4、家系选择:根据家系均值的⾼低选留选留名次在前的家系的全部个体。
5、育种值:指⼀个个体作为亲本(种畜)的价值。
6、遗传⼒:指某⼀性状受遗传控制的强度。
等于性状的遗传⽅差与表型⽅差的⽐值。
7、配合⼒:亲本性状相互配合的能⼒。
8、质量性状:表型呈不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存在明显区别,能够直接加以描述的性状。
符合孟德尔经典遗传学理论。
有⽆⾓、花的颜⾊、⾎型9、数量性状:表型呈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明显区别,不能直接加以描述,只能⽤数字来描绘其变异特性的性状。
10、顺序选择法:指对育种⽬标中待选择的⼏个性状逐⼀进⾏选择。
11、独⽴淘汰法:指育种⽬标中包含的每个性状都有⼀个最低选择标准,各性状全都满⾜相应标准的个体留种。
12、综合指数法:按育种⽬标中各性状的遗传基础和经济重要性,分别给各性状制定加权系数,得到⼀个综合指数,根据指数的⼤⼩留种。
13、异质选配:选取表型不同的公母畜交配,也称选异交配。
14、同质选配:选⽤性状、性能表现⼀致,或育种值相似的公母畜配种,以获得与亲代品质相似的优秀后代。
15、亲缘选配:根据个体间亲缘关系进⾏选配,分为近交和远交。
16、弥补选配:选择具有相反缺点的公母畜交配,以获得中间类型。
(不可取)17、⼆元杂交:简单杂交,即⽤两个品种或品系进⾏杂交,所得⼀代杂种。
18、双杂交(四元杂交):是⽤四个种群分别两两杂交,然后再在两种⼆元杂种间进⾏杂交,产⽣四元杂种商品畜。
19、引⼊杂交:在保留地⽅品种主要优良特性的同时,针对其某种缺陷或待提⾼的⽣产性能,引⼊相应的外来优良品种与当地品种杂交⼀次。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物种指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彼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和基本形态互不相同的生物集团, 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
品种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栽培或饲养条件,在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类的要求,是人类的农业生产资料。
品系是品种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
物种与品种的区别: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②品种是畜牧学的基本单位,是人工选择的产物。
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有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
品种应具备的条件:①血统来源相同,具有更为接近的亲缘关系②性状及适应性相似-体型外貌、生理机能、经济性状、适应性相似③遗传性能稳定-能将典型的特征遗传给后代-纯种与杂种的根本区别④具有一致的生产性能-一个品种内可分为若干个品系-每个品系(或类群)各具特点-自然隔离形成,或育种者有意识培育,构成品种内的遗传异质性⑤具有足够的数量⑥必须通过政府部门的审定和认定1、品种形成的原因: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交通不便造成地理隔离各地的小群体在体型外貌及适应性等方面出现差异出现家畜品种的雏形原始品种被继续选育,形成特定生产方向的培育品种2、影响品种变化的因素-社会经济条件ω形成不同用途培育品种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之前: 农业、军事→马业工业革命之后: 城市→乳肉蛋绒裘革等用途畜禽ω影响品种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因素-自然环境条件ω光照、海拔、温度、湿度、空气、水质、土质和食物结构等①专门化品种:在某一方面具有生产性能特长的品种,从而出现了专门的生产力。
②兼用品种:具有两个以上方面生产性能特长的品种。
生长(growth):同类细胞数目增加或体积增大,使个体由小到大,体重逐渐增加的这种现象称为生长。
发育(development):由受精卵分化出不同的组织器官,从而产生不同的体态结构与机能的过程。
第四章家畜育种学第一节品种的概述一、品种的概念(一)种、品种的概念1、种(s p e c i e s)⏹生物学上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在自然条件下,野生动物经自然选择形成变种、种。
⏹种间差异:生物学特性(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发育特征):猪、马、牛、羊。
2、品种(b r e e d)⏹畜牧学上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家养动物经人工选择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种。
⏹品种间差异:经济特性(生产性能、繁殖力、适应性)。
(二)应具备的条件1、较高的经济价值2、较高的种用价值3、一定的整齐度(同质性)4、一定的种间结构5、足够的数量品种是具有共同的来源和相对同质性、有较高育种经济价值和种用价值,有足够的数量和完整的结构。
二、品种的分类(一)按培育程度分类1、原始品种⏹形成条件:驯化以后,长期缺乏人工选择的品种。
⏹特点:体小晚熟;体质结实;生产力低但全面;种用价值及经济价值低;遗传性相对保守;耐粗耐劳、适应性强、抗病力高。
2、培育品种⏹形成条件:长期有意识进行人工选择和培育。
⏹特点:体大早熟;生产力高,较专门化;种用价值及经济价值高;遗传性相对不保守;分布地区广;饲养管理要求高、适应性差。
3、过渡品种:⏹形成条件:介于1、2之间。
⏹特点:两重性和鲜明的中间性;遗传不稳定。
(二)按生产性能分类⏹1、专用品种(special-purpose breed)(专门分化品种)•2、兼用品种(Dual-purpose breed)(综合品种)三、引种与风土驯化(一)引种与风土驯化的意义1、引种:把外地(或外国)的优良品种(或品系)引入当地,直接推广,作为育种材料,称引种。
(1)活畜;(2)冷冻精液;(3)冷冻胚胎。
2、风土驯化:家畜对新的风土条件(温度、湿度、地势、光照、饲料、饲养管理等)的复杂适应过程。
(二)引种应注意的问题❑1、正确选择引入品种❑2、慎选个体❑3、合理安排调运季节❑4、严格执行检疫隔离制度❑5、加强饲养管理和适应性锻炼❑6、采取必要的育种措施(三)引种后的主要表现1、暂时性变化2、遗传性变化适应性变异退化第二节动物生长发育的规律一、概念1、生长(growth)⏹以细胞直接产生与自己相似的现象,以分裂增殖为基础的量变过程。
家畜育种学复习1、家畜育种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P4)主要任务:研究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品种资源的调查、分析、保护、开放和利用。
研究家畜生长发育的规律,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研究对现有品种遗传改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包括选种选配的理论、方法,优化育种规划的方法等。
研究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
研究保证家畜育种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组织、措施与必要的法规。
主要内容:1.发现或者创造变异(测定体系记录体系)2.分析变异选定个体(选种方法与理论)3.优良基因的扩散(选配与繁育体系)2、家畜的起源(P6)3、家畜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P7)4、品种、品系的区别(P12)⏹品种(breed)-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遗传性能比较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饲养条件-生产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肉、蛋、毛-举例:大白猪、荷斯坦奶牛、纯血马⏹⏹⏹品系(strain, line)-品种内的一种群体结构形式-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经过近交获得在某些性状上具有遗传性能比较一致的后代☞源于同一头系祖(通常为种公畜)的畜群ω具有与系祖类似的表型特征和生产特性ω符合品种标准5、影响群体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1.突变2.迁移3.选择4.遗传漂变6、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比较(P29)7、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基因座(QTL)(P30)8、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由大量的、效应微小而分类的、并且可加的基因控制,这些基因在世代相传中服从孟德尔原理,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以及连锁互换规律,这些基因间一般没有显隐性区别。
(P30)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对数量性状产生影响的基因座或基因簇(染色体片段)9、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P31)10、基因的3种效应:1.基因的加性效应2.等位基因的显性效应3.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位效应(P32)11、母体效应:母亲个体间差异等的影响,使得它们的表现比非同胞间的相似性增加,这一般称之为母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