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思维导图(一到五单元)
- 格式:pptx
- 大小:10.44 MB
- 文档页数:23
作业02 走向整体的世界【思维导图】【阶段特征】【知识深化】一、新航路的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要注意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了解)1、原因:(必要性):(1)经济原因: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迅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4——15世纪,随着封建庄园的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②社会因素:《马可·波罗行记》的鼓动和“寻金热”的出现。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本,西欧各国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掀起前往东方实现黄金梦的“寻金热”)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原有东西方商路征收重税,商路不通。
西欧人迫切需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2)政治原因:强化王权,对外扩张,摆脱动乱的需要。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严重的动乱之中。
各国君主迫切希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因此,可以总结一条)(3)精神动力:(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推动力。
●除了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为了传播基督教,他们不惜进行“圣战”,这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2、条件:(可能性)(1)客观条件:①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4世纪在欧洲得到广泛使用。
地图的准确性提高)②造船技术的进步:(具有较强抗风力的海船的建造,不仅可以顺风行驶,而且也能逆风行进。
多桅杆帆船的出现,加快了航行的速度)③地理知识的完善:(地圆学说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2)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他们地理位置优越和航海传统先不说。
这时的西、葡刚刚完成了统一,急需要通过对外扩张来聚敛财富,强化王权。
相反,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暇顾及对外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朝兴亡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隋朝重建统一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统一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局面隋朝建设与征伐广设仓库,积储丰富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经济发展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征伐高丽有些措施有利国利民的一面,但也有措施是穷奢极欲的表现,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导致隋朝国作短暂唐朝盛世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完成统一贞观之治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商,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武周政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承上启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李隆基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民族关系处理方式武力征服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设立管理机构设立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加强唐蕃友好关系册封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开明民族政策安史之乱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边境节度使权力过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怠于政事概况755年开始,历时八年。
安禄山、史思明藩镇割据影响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中央权力衰微藩镇割据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黄巢起义背景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唐朝统治衰败875年开始黄巢领导横扫大半个中国动摇了唐朝统治五代十国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方黄河流域十国吴越、南唐等十个政权多数在南方后周柴荣革除弊政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未能做到藏富于民农民起义618年隋文帝被部将刺杀,隋朝灭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1 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1)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就: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在这些地区,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①社会分工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②贸易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③艺术和科学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早期城市形成: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城市是国家出现、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为早期城市。
2.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1)阶级和奴隶制的出现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②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形成。
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3)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3、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自然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苏美尔时代: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城市国家之间混战不止苏美尔人成为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3)古巴比伦王国时期①统一: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第四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图解】【时空定位】第9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自主复习】【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一战的爆发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局的演变4.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秩序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双重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又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掩盖着各种矛盾与隐患,为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认知深化】一、比较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1.协约国内部矛盾重重: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
英美存在着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存在着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之间存在着争夺亚太霸权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协约国内部很难协调一致,成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重要因素。
2.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受到了严厉的制裁,德国国内复仇主义情绪严重,这种情绪成为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
巴黎和会后,德国一直试图突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诱因。
3.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采取了敌视苏俄的政策,将苏俄排除在这一体系之外。
苏俄组建共产国际(又名第三国际),号召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4.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之上的,无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的权益,引起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维护和平的尝试及评价1.尝试(1)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实行集体安全。
(2)苏俄颁布《和平法令》,推行和平外交,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
【思维导图】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程标准了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认识其背景和影响二、学习目标1、理解宋朝儒学复兴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2、了解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主要表现及特色3、掌握宋元时期主要科技成就、特点及影响4、了解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字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原因5、程朱理学;词、曲和话本;山水画;三大发明;少数民族文字三、文化特征1、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如三大发明的成熟,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宋词、元曲、世俗文学、绘画颇有成就等等2、雅俗共存的文学艺术、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并存3、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4、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为祖国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四、知识梳理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1.含义: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2.目的:重建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维护封建制度与儒家的独尊地位3.背景:隋唐时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魏晋南北朝以来,受佛教和道教冲击,儒学出现危机。
儒学家的努力,希望儒学发挥道德教化功能4.观点:(1)宇宙观(世界):“理”先于物质,是世界的本源(2)人生观(社会):“理”在社会上即为三纲五常(3)认识论(个人):“理”与欲望矛盾时,“存天理,灭人欲”(4)方法论(方法):“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思考点】(教材第66页)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提示1: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其继承了以往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该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当今我们应当在批判继承的思想下,借鉴该思想的合理成分,别除其封建主义糟粕,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示2:(1)“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
一是基于个人本能层面,指摒弃个人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足个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2)“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