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新城规划设计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12
华新镇15村规划设计方案引言华新镇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城镇,面临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华新镇15村的规划设计方案被提出。
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方案的目标、原则和具体规划内容。
目标1. 促进居民福利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2. 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3. 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4. 创造宜居的社区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原则1. 综合平衡原则:在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寻求空间、资源和功能的平衡。
2. 人本主义原则:将居民的需求和舒适度放在首位,通过规划设计创造宜居的社区环境。
3. 灵活性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4.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规划内容1. 人口分布和社区布局根据人口增长情况和土地利用状况,合理规划15村的人口分布和社区布局。
重点考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以及居民的出行便利度。
2. 交通规划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以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度和交通效率。
在道路设计上,注重交通安全和环保,合理划分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区域。
3. 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华新镇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制定15村的产业发展规划。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4. 自然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是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留和修复生态环境,合理设置绿地、湿地等自然保护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 社区公共设施规划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规划合理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文化中心等。
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提供便利的服务。
6. 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通讯等。
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小区设计说明范文150字第1篇一、项目概况1、本项目的案名:西雅图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全美最适合居住的城市”。
本项目以“西雅图”为名,不但点明了项目在大郑州的区位,并且通过西雅图的品牌捆绑来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西雅图,郑州西部最美丽的城市版图。
2、区位分析一期启动区项目基地位于基地北边。
用地西接河南工业大学用地、南靠小学用地、东临牡丹路、北连主干道新龙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公顷。
二、规划设计依据本次规划设计遵从设计任务要求及各类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1、甲方提供的“西雅图”住宅区规划方案设计任务书和基地红线图。
2、《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住宅设计规范》5、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定三、规划设计原则本居住区定位为生态居住区,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
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
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1、和谐性:生态小区内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小区,小区融于自然;同时,能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呈现出繁荣、生机与活力。
2、可持续性:生态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因而它能实现小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能够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快速高质增长;能把小区自然环境作为小区公共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3、整体性:生态小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了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小区生态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小区整体上的生态化,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设计说明第一章总体规划设计一、项目概述本案位于遵义市银河北路东南侧,风景如画的桃溪河畔,拟建场地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滨水缓坡场地,是中心城区罕有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优越的居住地。
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59405.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66788平方米。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160263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为17479平方米,高星级酒店建筑面积为76172平方米,写字楼建筑面积为22999平方米,幼儿园建筑面积2239平方米,架空层建筑面积为1985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82249平方米.二、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4、《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 GB50096—19995、《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9、《遵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遵义市人民政府令第49号) 10、业主提供的用地范围电子图以及其它相关资料三、建筑规划思想和结构1、建筑规划设计思想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创造都市山水典雅风格,着重表达组团内部的居住质量均好性,以形成和谐安逸的生活空间。
借助地形与水景的穿插,低建筑密度,高绿地率以及高星级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创造出一个山水园林都市生态居住区。
2、建筑规划结构建筑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带两组团”。
以连接城市道路与桃溪河滨水绿带的开敞步行道为景观轴,景观轴两侧布置两个住宅组团,垂直河道布置十五层住宅,西北侧布置高层住宅和高层酒店建筑,住宅与滨水绿带自然景色的完美结合,使居住环境质量均好性达到最佳,由河岸而上建筑由低至高布置,天际线高低错落,创造出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山水园林城市建筑景观。
**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一. 工程概况**项目拟建于湖南省怀化市顺天北路以西、紫东路以南、建丰路以北。
用地东侧为规划道路。
小区毛用地面积为136410.75平方米,净用地面积为103338.00平方米。
小区沿顺天北路东侧有一条城市排洪渠。
小区地势西北角最高,由此向东、向南逐渐降低。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街道景观规划的要求,紫东路及顺天北路为城市的主要景观大道,紫东路两侧开辟沿街商业,规划范围内用地性质为商业、居住用地。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2008)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6、《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7、《住宅设计规范》GB50368-20058、《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GBJ38-999、国家有关规划、建筑、消防、人防等设计规范与规定10、《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1、小区有关的地形现场情况。
三、总平面设计(一)、设计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与城市空间环境及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构筑良好的城市景观,丰富城市职能;2、营造高雅、有品位的小区内部环境,保证各种户型均好资源,打造大型现代绿色生态社区;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及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4、单体设计力求功能分区明确,满足通风、采光及日照的要求。
营造阳光、健康、舒适、大气的内部环境。
(二)、设计理念1、与环境共生大汉·龙城项目地处新城区,具有地块大,地势起伏,自然环境优越等特点。
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建筑,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2、注重建筑精神歌德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及地域特征。
__________ 说明书一规划背景 (2)二规划范围及区位 (2)三规划依据及参考文献 (2)四规划设计原则 (2)五规划目标 (3)六规划结构 (3)七规划布局 (3)八道路系统规划 (4)九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4)十建筑设计 (5)十一新型技术的运用 (5)十二环卫规与划消防规划 (6)十三用地平衡表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大场镇凤墩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文本一、规划背景随着大场镇加大打造人居城镇的力度,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城镇,以董家口港建设为契机,大场镇对镇域进行了综合整治。
大场镇凤墩社区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
大场镇凤墩社区力图打造风景优美、环境清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人类居住圣地。
二、规划范围及区位凤墩社区位于大场镇驻地,北邻334省道,整个社区占地面积约为40亩,整个小区地势北高南低。
凤墩社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西邻凤凰中心商务区,为凤墩社区的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现状条件及评价凤墩社区现状条件较好,主要用地为耕地。
该处地形平坦,整个社区地质状况良好,无需做人工改造即可施工。
该小区内的地下水位较低,不必考虑地下水对建筑地基的影响。
因此,从总体上讲凤墩社区的现状为其能顺利的施工及竣工验收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三、规划依据及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2.《城镇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7版)4.《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5年12月)5.《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6.《大场镇城镇总体规划》(2004-2020)7.地形图8.国家、山东省、青岛市其它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条例四、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注意处理好自然环境商业氛围人的关系,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规划设计重点,努力把社区规划成具有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世纪新型居住小区。
一.实施区域现状1.区域位置:本项目位于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北临德赛二街,南街益洲大道,东临盛华南路,西接元华路,占地222亩,不规则四边形,地势比较平缓,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气候.平均温度16摄氏度,年降雨量1500mm,四季分明.2.实施区域现状特点:天府新城是成都南部园区的重点发展区,新城位于成都中轴线南段,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该段轴线定义为科技商务中轴线,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为主导,属于整个城市向南发展的光导区和核心区.3.交通区位条件优越,距离双流机场12公里,紧临成都火车南站.距成雅、成仁高速公路3公里二. 设计依据综合分析场地现状、所处地理条件及地方历史文化沿革,以及城市生态化、园林化发展带来的契机,利用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自然生态、树木云水、历史文化的表现特性化为园林景观中的视觉效果.通过表征水脉、绿脉、文脉、生态脉的景观设计元素展现一个生态的空间、艺术的空间、文化的空间、休闲的空间和一个永恒的空间;营造一个静穆湿润、游览休闲、康身健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满足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将公园建成以植被景观为主要景观特色,以历史文脉、地域文化、自然生态为内涵,集观赏游览、文化、娱乐、休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景观优美、使用方便的开放式综合性公园.整体规划目标是创建“四境”,即“品质高雅的文化环境”、“生机盎然的绿化环境”、“舒适宜人的活力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三.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人是设计的使用者.因此首先应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创造清新、优美、舒适的公园生态环境,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往往有着不同的行为需求和喜好,创造一处从美学和功能上富于变化的空间,满足不同人群对多样化空间的渴求,实现人民接触自然的最大化,强调服务对象“人”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强调人的参与性,强调景观延续性、适用性和多样性.2生态原则设计中注意绿化植物配臵结合自然,富有野趣,避免城市化倾向.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效果;小处着手,结合景区、景点创造相应的植物景观.植物观赏区、滨湖休闲活动区、密林游览休闲区,分别运用松、柏、樟等常绿树种以及各种花灌木、耐阴性花卉植物,与相应的或密林幽静、或四季常青、浪漫诗境等的景点氛围相符合.再者就是在保护场地原有林木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运用本土植物或野生地被植物,以保证近期长势及远期景观效果.多种植物高低错落及彩色叶树种合理搭配,形成植物景观层次,避免裸露地面,更能体现园内景观的自然生态.3节约原则多运用本土植物,辅之以引进植物协调搭配,近期景观效果得以保证,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四.设计构思本次规划一方面要以“综合性公园”为定位,进一步充实游览内容,提高景观质量,增强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强化其服务功能,突出特色;另一方面,要在原有规划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提高,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和设施,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公园的重要景观元素、重要景观基质、重要的游览活动内容,做到传统与现代兼容,人文与自然辉映,为周边街区,为城市所共享.因此,整个公园规划建设要坚持“人、资源、人文、生态”相融合的原则.突出三大理念设计中以“创造优美生态城市空间”为线索,以“开放型城市公共绿地,中心区标志性公共开放空间”功能定位为依据,具体依照:公园绿色基质融解.将公园绿色基质融解到市区之中,公园与城市无界线,建成开放式公园绿地,让城市回归自然,打造“天蓝、山青、水秀、岸绿、景美、游畅”的自然生态绿地和城市滨河景观游憩空间,体现具有文化品味的城市生态概念.满足游人参与性需求.为游人创造旅游新体验.即把公园的发展融入到市区的发展中,体验新型时尚活动的需求.为其提供新的旅游、游览体验,用现代休闲理念打造人文化生活新概念的综合活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文化的传承在于对历史精华的继承而又不束缚于传统的框架.平舆县的历史文化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设计中在融入传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新时代的要求和特点.五.景观功能分区公园为开放式公园.公园出入口规划体现“融解”概念,游人可根据自己的行为轨迹在园中穿行.公园的空间环境是环境主体人的行为和客体物质环境的统一.在公园中设臵各种不同的功能分区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园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1.滨湖休闲娱乐区彰显“智、人、山、水”的文化底蕴,给人以绿林醉心,湖虚水镜的感觉.水系处理以丰富水形、水态,形成具有自然特征的宜人景观为主要目的.水面形成开阔水域,空间开敞,利于开展划船活动.驳岸设计以形成良好的自然景观为宗旨,以草坡驳岸和卵石驳岸为主,种植水生植物,湖周围设臵部分木桩驳岸,形成部分亲水空间,增强自然、朴野的气氛.结合水域,创造了丰富的生态意境,整个湖边场地绿荫覆盖,自然清新,乔木配以各类花灌木及水生、湿生植物,柔化了几何形空间,在保证空间秩序明晰的同时,提供了都市田园般的景观体验.有绿荫听枫、木岸观荷、伴竹听松、曲水荷香、亲水栈道、湖心小筑、品茗听湖、湖心观景、垂钓赏景等景点,这些景点沿湖岸布臵,相互因借,形成丰富的观赏效果.听戏可以说是老成都人休闲娱乐的必要环节,一壶茶一出戏,很难让人联想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2.植物观赏区位于公园一些行道处周围区域,在原来植物配臵的基础之上,加以梳理、深化.有雕塑、姊妹紫薇争锋、槐林幽香、石楠春色、碧桃争艳、盆景展览、枇杷闹秋、林海揽翠等景点,该区满目翠绿,鸟语花香,老人与孩子在山水之间徜徉,姑娘小伙在花香丛中留恋.花影、人影、水影,构成一幅和谐的场景.3密林游览休息区该景观规划的理念就是以自然生态为主,形成“山环水抱”之势.利用堆石造山建设山林景观区,加强原有林地的培育保护,改造丰富林相,创造优美的森林植物景观.充分借鉴清挚山、清平山、镜湖、小清河等山水资源,利用4米的地形高差,再通过丰富的植物配臵,让游人看湖心旷神怡.利用现场山头分别布臵亭、平台,将人的景观视线拉远,从视觉上起到拓宽公园范围的作用,沿山脊线设计步行游路,可停处设臵休息空间,沿路布臵山石题刻.植物配臵上以落叶与常绿植物搭配,以常绿为主,体现冬季特有的植物景观,并且与此区的清雅氛围融合.有疏林飘香、密林雅境、登高览胜、倚亭远眺、群英锦绣等景点,沿登山小道布臵,形成景观序列.六.植物配臵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园对植物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所以在配臵方面应特别注意,春季绿化,夏季遮荫,秋季观景,冬季朝阳.形成舒适的交往、休闲与活动场所.最重要的就是植物生态景观群落的适当构成,它是自然化景观再现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局部性植被生态景观群落构成,富于自然化的景观空间就是无源之水.该公园的绿化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绿化配臵上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同时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其次,树木的种植方式也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赏树木的姿态应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再次,树种选择上,充分考虑了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一般是选用本土树种和地方品种.最后,在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等以达到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因此,环境绿化不再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本、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植物群落是以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树为主,考虑到冬日对阳光的需求,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础上,大量运用的植物种植群落,具有以下层次结构: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和常绿树为主主要有银杏、楸树、香樟和雪松,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四季有绿,特别是落叶阔叶树夏季有浓荫冬季有充足的阳光.中层乔灌木: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以保证公园的环境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以及丰富季相变化.在植物群落的空间整合形态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幽静、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到开阔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感悟空间.在考虑植物配臵的多样化的同时,大量采用了不同用途的植物主要包括1有益身心的植物品种,例如:香樟具有驱蚊防虫的作用,雪松四季常绿、具有防尘、减噪作用,红瑞木四季色彩进行变化、杀菌,丁香清新醒脑的药用功能,龙柏防尘、减噪作用,石楠四季常绿,对有害气体有抗性,隔音,早春嫩叶绛红,初夏白花点点,秋末累累硕果,艳丽夺目等;2彩色植物,例如:银杏、乌桕、黄栌、鹅掌楸、五角枫、紫叶李、红叶石楠等;3观赏性植物,例如:日本晚樱、西府海棠、柿树、枇杷、水杉、桂花、广玉兰、木瓜、碧桃、龙爪槐等.。
成都市青羊区新城区城市设计项目概况青羊区为成都市六城区之一,位于成都市中西部,是成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
青羊新城区位于青羊区西部的苏坡、文家乡范围内,铁路西环线以西、成飞空军基地以东、武侯区以北、清水河以南,总用地面积约10.6km2。
本城市设计根据项目定位和功能要求,结合区域资源条件、土地现状特征等,在用地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城市设计,提出满足城市规划条件的设计方案。
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区行政办公大楼和体育公园为主的中心区和光华大道与成飞大道沿线地区。
城市设计原则·服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尊重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地域特色景观。
·营造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
·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可操作性。
工作主要内容1.项目的策划与研究(1)青羊区城市建设研究(2)城区空间拓展战略(3)城市建设的水文化(4)新城区重要建设项目2.控制性规划内容(1)规划结构以上一层次规划为指导,在对土地使用现状、土地权属、批租资料等的调查基础上,综合分析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成因,研究经济区位及土地价值变化对本区发展建设带来的各种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了“一轴、两带、五大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
一轴:是指沿着成飞大道贯穿用地南北的生态绿轴,这条轴线依托成飞大道,由南自北联系了区行政中心、体育公园、文化中心、城市门户、展览中心、成飞基地,又是青羊新区主要通道和景观轴线。
两带:是指沿成温快速路和光华大道的发展带,其中沿着光华大道是新城区中心所在,是城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和特色景观带,而沿着成温快速路则是城区的对外交通中心和物流商业发展带。
五大片区:“行政文化中心区”:主要位于光华大道两侧,规划拟将青羊区的行政中心迁至此处,也包括区一级的文化体育设施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用地,总面积约2.2km2。
“北部综合发展区”:位于用地北部临近清水河,现状已有一些工厂、生活区和特殊用地,城市建设有一定基础,规划准备作为居住区为主的综合区域,计划安排居住人口3.5万人。
成都温江区天来项目建筑方案设计总论一、设计依据1、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用地红线图2、成都市温江区规划局有关本项目的批复文件3、《成都市温江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4、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5、甲方提供的本工程地块的1:500规划设计红线图6、地质评估报告书及其它相关资料7、国家及地方现行的设计规范、规定及标准8、业主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二、项目概况1、用地区位简介天来项目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光华片区,此区为温江重点打造的涉外经济区。
温江区计划投资37亿元进行深度打造光华片区,最终形成服务于领馆区、欧盟商务区和世界性专题组织协作服务区、国际文化产业园区的国际人士生活居住高尚社区的光华涉外经济区。
新光华片区将拥有25-27万的城市人口,是成都的环境和人才高地、成都的公共服务引擎区。
项目地理位置优越,景观资源良好。
2、用地周边概况天来银河项目地处温江区光华区,该项目地块位于光华大道与温泉大道的交接处,地铁4号线仅靠地块北面从西向东穿过,并在附近设有花博会地铁站出入口,基地西面不远处就是温江区行政中心,北面不远处为成温邱高速公路,基地南面为成温邱快速通道。
该项目地块边界与市政道路衔接较长,整个地块东南西北四面都可通过市政道路与温江主城区相连。
该项目地块周边建筑形态多样化,其中东面紧邻温江长途汽车站;北临规划中的苗圃园地;西与工业厂房(即将搬迁)一街之隔;南侧用地东南角为一现成汽车4S店,市政道路对面为部分二层小商业。
3、用地特征项目规划用地80040㎡,其中建设用地80040㎡。
项目地块几乎为规则的长方形,地块四面边界均为市政道路红线。
地块东西方向长约335米,南北方向长约248米,中心有一现状石子储存场。
整个场地内高差不大,部分地块为缓坡。
4、用地景观资源地块内部景观资源不是很优越,只有北面规划的苗圃园地,经景观打造,将成为社区原生态的景观资源。
整个综合社区内部的景观更多的将是考虑人造景观。
三、规划设计思想本设计构思来源于对城市生活的回归与向往,对地块边界的契合,以及对场地地形高差和现状资源的的回应.在城市新区创造出新的地标。
自2002年到2008年的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但主要是居住建筑的大量复制,无论从规划和建筑设计,已经逐渐的趋同。
该报告是通过对这一阶段的项目的普通认识和讨论,努力发现新的突破。
ARCH.LU的规划评价高容积率低密度篇关键词语的解读规划形式容积率客户出走第一词汇:划的市场评价规划主要的评价参考一、规划的市场评价二、规划的形式评价三、容积率与空间形态评价四、基于客户的判断五、走出成熟的定式主要的认识内容六、规划的病例七、商业的病例八、管理的问题规划评价的理论发展阶段特征理论代表人物观点1900…S-1945‟S可以找到最优方案前评估和后评估\项目前评估:成立关于未来的不安确定性和决策中效益与公平的确平衡.项目后评估:判断目标达成的确程度,总结过程中需要回答的问题.1950…S否定最佳规划方案的确存在辩护性规划评价\没有公共利益,只有特别利益。
规划师做为各利益的辩护律师。
1960‟S市场主体评价的讨论市场参与阶梯谢利安斯汀不是参与的参与(操纵、医疗)、象征性的参与(告知、咨询、安抚)、市民权利参与(合作、权利分享、市民权利)1968英国《斯凯弗顿报告》“征询”公众意见\采用社会论坛的形式建立地方规划机构 涞牧 担 绮壳阆蚴谐〔斡氲睦 嫒禾濉?规划主要的评价参考一、规划的市场评价二、规划的形式感三、容积率与空间形态四、基于客户的判断五、走出成熟的定式主要的认识内容六、规划的病例七、商业的病例八、管理的问题规划评价的理论发展1973强调对规划最终结果的评价无法操作忽略、排除了对不确定因素的考虑Wildavsky对实施的评价以结构与规划方案的契合和度为标准,要求可供参考的决策、实施步骤和具体结果和规划中相应的表述完全一致。
1980'S\呼吁加入第三种评价视点,对中间、过程的评价NathanielLichfield监控政策,社会经济的变化、评估进行中的政策以使整个过程具有连贯性。
1989否定结果决定一切的评价方式,强调对规划过程的评价更为合理PPIP的评价模型Alexander/Faludi设立“一致性”、“合理性的操作过程”、“关于最佳性的事前分析”、“关于最佳性的事后分析”、“有用性”等五个评价标准1996强调规划的实施程度以及规划方案与实施结果的一致性,但不是单纯进行规划和现实的对比评价工作不拘泥于对公共设施具体位置的判断,只要其分布及服务半径符合规划意图即可E.Talen首次采用线性分析、双变量分析、回归分析方法,通过比较规划与现实间市民利用公共设施的可达性来评价最终的价值程度规划主要的评价参考一、规划的市场评价二、规划的形式感三、容积率与空间形态四、基于客户的判断五、走出成熟的定式主要的认识内容六、规划的病例七、商业的病例八、管理的问题六个评判工具之一般模式和意图载体区位评价融资评价供给评价价值评价需求评价政府主体市民主体开发主体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相关配套设施GDP,就业状况,旅游市场,消费状况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相关配套设施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市场渠道,非市场启动条件六个评判工具之圈层理论六个评判工具之圈层理论郑州特色:北移东扩的城市运动,牵动城市财富分配的走向。
目录一、主要任务 (2)二、规划内容 (3)(一)街区划分 (3)(二)现状 (4)(三)功能与规模 (5)(四)三大设施安排 (9)(五)城市设计框架 (10)(六)规划实施 (12)三、成果要求 (12)(一)规划文本 (13)(二)规划图纸 (13)(三)街区图则 (18)(四)附录:相关标准 (21)1.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用地性质 (21)2.主要图纸绘图标准 (22)3.人口容量及就业岗位的估算标准 (25)附表:北京市土地使用功能规划图例与绘图规范 (27)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编制技术要点(第二稿)一、主要任务(一)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统筹综合考虑新城不同类型街区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有序安排新城土地储备、一级开发和现有建设项目的整合,尽快搭建新城全面实施的综合平台。
(二)分解落实新城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与规模,合理确定各街区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公共设施安排等规划内容,为分步、分街区、有重点的加快地块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提出上位要求。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是市政府批复新城规划的具体细化落实,新城规划确定规模、结构、框架等重大内容不得进行调整变更,原则上只能对一些具体和细部进行优化完善。
必须调整的,应做专题说明,并按规划调整法定程序上报市政府决定。
(三)加强对新城建设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提高规划审批效率,支持新城整治改造、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并合理调控已有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加快新城建设项目的安排提供基础依据。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的编制,核心是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探索新思路,运用新理念,采取新方法,促进控规逐步由纯粹的物质层面的空间安排转向公共政策,增强控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的编制,目的是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就是要区分好控规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
规划方案设计说明第一章设计总说明1.1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的《规划设计任务书》(2)建设用地红线图(3)规划局及相关部门审批文件(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5)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规范及规定(6)甲方提供的其它专业顾问参考资料1.2 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北京市广华新城项目(2)建设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东南四环百子湾地区(3)规划用地面积:138公顷1.3 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广华新城,京南未来的城市新亮点,他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南四环百子湾地区。
南侧紧邻绿化隔离地区,北侧以住宅为住,西侧紧邻燕莎奥特莱斯商圈,西南侧为水源六厂和北京工业大学等。
广华新城总规划占地面积约138公顷,总研究用地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约1000米。
其中拟开发建设用地约为97.23公顷,用地西侧为东四环中路,北侧的广渠路为城市快速路。
用地东侧的规划二东侧路为城市主干路,用地南侧即将规划通行的观音塘路为城市次干路。
规划地铁7号线从用地的北侧和东侧经过,分别在北侧和东侧设置百子湾和化工二厂两个地铁站口。
1.4 项目定位:项目作为北京市公务员宿舍区开发,同时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区,重视挖掘本市的新时代文化气质和本土特色,突出本市的文化主题,形成独特的和风格鲜明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以自身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形态,提升区域经济效益的价值。
该设计目标定义为打造一个开放的、自然的、舒适的、和谐的城市新生活大社区。
第二章设计构思2.1总体布局:本项目周边为规整的井字形路网,用地形状十分规则,交通便捷,因此该设计目标定义为打造一个开放的、自然的、舒适的、和谐的新都市生活大社区。
作为公务员生活区域开发,考虑它的特殊性,更多的引入了传统北京文化理念,在文化中寻求内涵。
规划设计理念从北京城结构入手,结合中国传统城市布局,强调九经九纬的九宫格模式,引入中国传统城郭的概念,根据需求和居住人口的不同,形成边城-外城-内城三个空间层次,宛若北京城的缩影,各具特色,井然有序。
东侧边城为中石化职工住宅区用地,中部分为内城和外城,并在每个层次中吸取中国多宝格和中式窗花格的象征性图底关系,形成“博古架式地组团步行路网结构”。
用具有特色的彩色种植乔木把整个城郭的轮廓勾勒出来,形成了一条具有文化隐喻的林荫大道。
同时,整个规划方正、统一,规划格局规整,俨然一方中国传统印章,一方在新时代下和谐的印章。
这种规划模式使得整个规划结构脉络清晰,居住空间组合错落,层次丰富。
各个居住空间围合成天然院落,配合内部丰富的景观,随着四季的变化,不同色彩的树种灌木和景观道路,建筑小品共同交织成一个多元的现代都市社区,这种随机变化的多元空间组合让整个规划在严谨中隐隐透露出深厚的中国文化韵味。
三大设计理念:1,边城-外城-内城三个空间层次;2,多宝格式的路网结构;3,围合式的院落组团模式三大规划特色1,TOD模式引入规划中的TOD模式,由于整个项目是一个大盘,交通要求相互成一个体系,同时各自又便捷的独立系统,TOD模式把主街与节点相互结合,引出分支道路系统,便于每一期的发展。
2,夹心饼模式由于大盘考虑到要营造一个独立的安静的内部空间氛围,所以夹心饼模式形成外高内地的空间结构,形成了外动内静的优雅空间氛围。
同时也形成了一条低密度的中央花园,也把各种不同高度和类型的融合在一起。
3,组团弹性化规划考虑到整个规划开发的周期大约在6-8年左右,因此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在开发过程中对市场的适应,一方面不同的组团便于分期开发,以及调整产品类型较为容易,另一方面这种规划采用的是分期独立,局部的规划调整,指标变化都不会影响整个大盘的整体形象。
具有十分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
2.2建筑造型:考虑到项目为公务员规划的宿舍区域,建筑设计上采用国际流行的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彰显了稳重和大气,整体的墙身采用仿石材的效果,凝重简洁,强调竖向的比例划分,落地的窗户加上简约的线角,突出其简约艺术的美感。
局部的退台和变化多样的屋顶造型,给人以丰富的视觉冲击感。
在整个小区的建筑布局上,既要兼顾住区建筑的温馨,同时也要体现社区文化品位。
2.3商业布局:在小区的西侧邻街面设计列入一系列的商业风情街,与内部的建筑形式相互呼应。
风情商业街摆脱了以往商业单元门面商铺的模式,采用整体包装,分区设计立面形式,引用了美式建筑的元素,色彩鲜明,形象多样化,形成高低错落的商业街面,结合广告形成对比丰富的色彩变化,以及一些建筑细部,既活跃了商业气氛,同时又最大程度上适应了不同商业业态的需要,并且从空间平面布局上作了设计,以适应日后的二次装修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第三章总平面设计3.1 场地分析和设计原则:(1) 总体布局: 体现出地块的独特性、充分利用地块周边复杂环境。
我们在规划上通过合理布局,充分引入交通资源优势,打造贯串整个地块的灵魂交通,并设计和建设具有未来眼光的弹性设计。
(2) 建筑形象: 在建筑造型控制方面,建筑首先控制体量,将不同形态建筑尽量混合配置形成高低错落,有趣味的效果。
通过单体装饰与特色,强化组团群落的可识别性,并富现代气息。
立面形式则用现代清新淡雅的立面处理和色彩处理,体现北方现代建筑的独特韵味和时代特征。
明快的体块结构和线条可形成丰富鲜明的视觉印象,柔和的色系搭配,强调简约、温暖的视觉效果。
(3)商业布局:创造商业文化与居住环境的融合,强调布局和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小区商业布局方面,设计风情商业街并满足整个小区需求。
同时增加整个社区的特色和整体感。
3.2 总平面设计:(1)设计原则:a、按照要求:完善交通组织安排合理流线,布置匹配的停车系统。
b、建筑外部环境空间要与整体协调:注重室外环境的绿化、美化。
c、建筑造型及立面处理:作为附近地区的小高层建筑,立面应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群体。
d、建筑群体整体关系和谐:建筑内部功能合理,空间布局有特点。
e、注重开发的经济性:合理优化造价,提高建筑使用率,确保本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
(2) 建筑规划布局构思1. 在小区的整体布置上,以一条围绕城郭结构形式的交通环路统领内外两大区,各地块结合自身优势,注重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掘用地的内在经济和人文价值潜力。
完整的规划结构:采用外沿线形骨架和内部自由道路格局,坚持弹性生长,模块组合,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操作模式。
邻里组团与小区大环境相融合,充分体现即开放又相对私密的人居思想。
2, 规划整体布置了采用高层板塔结合,将小区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住宅建筑布置采用南北户型单元错落,东西单元高度叠加,一方面使得建筑空间变化丰富,视野开阔,减少视线相互对视和干扰,另一方面,由于充分利用北向日照不同从而使得建筑高低错落,体量上丰富多变,天际线凸凹有致,在建筑容积率也能大大提高,由动态平衡合理提高总建筑规模。
由于采用布置高档板式住宅+板式的长短高低错落,使得其日照间距也不同,一方面建筑空间的天际线变化丰富,另一方面也使得围合的景观庭院也相互错位,形成了既有私密的楼前后组团花园,又让组团庭院相互连续,视线通透。
3.地块的最西侧为东四环路,布置了高层住宅和公寓形式的组合建筑布置形式。
从城市设计角度来考虑,也使整个天际线丰富变化。
在整体规划时,考虑到通过不同的空间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节点空间和一系列变化的空间节奏,注重环境景观设计,合理分布绿地,提倡邻里关系的交融,营造出一处现代繁华都市的时尚生活空间。
无形中提升了整体楼盘的档次,同时彰显出其高雅的文化格调。
(3) 交通组织:在交通规划方面,我们的设计特点是沿城郭主要组团道路为车行道,其余博古架式的路网都是人行道路,有效布置用地内道路,满足不同的交通联系,人流与主要车道相对分离,道路弱化为居住区区块内部景观路,联系小区出入口。
绿地与居民主要活动场地相对结合,提高了路网密度,缓解了社区内部的交通压力。
独立的车行系统与贯通的步行系统,构成居住区的交通组织模式。
真正做到人车分流,减少交叉干扰和影响。
同时,考虑现状,适度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要求,结合实际设置地下车库和地面停车。
每个组团区域均设专用停车库,停车位就近设置,方便使用。
高层住宅楼以地下停车为主,辅以地面停车。
结合周边地铁站位置,整个规划中的地下停车也与其发生联系,更可直接通过地下空间到达城市地铁区域。
在规划范围的东北角规划一个公交首末站、使得公交线路的服务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广华新城,考虑到地铁7号线及公交出行方式,在地铁周边预留与公交接驳的条件,并设置自行车停车场。
(4) 商业及配套用房布局按北京市要求千人指标计算,本规划须设置有学校、幼儿园、养老院、邮局、银行、社区医院、商业等。
为了更大范围的提高利用率,我们在不占用住宅用地的情况下配置配套公建及商业服务设施。
尽可能争取最大的住宅建筑面积。
而且,利用服务配套建筑与住宅的结合营造围合的院落空间,形成街巷,提高居住区的宜居性。
规划把中小学集中布置在整个地块东西主道路的东南节点,使之互相充分共享教育设施尽最大限度的服务与整个社区,相对独立的对外出入口,同时交通便利。
此外结合景观还设计了一系列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若干。
规划中三个幼儿园分布均匀,服务半径覆盖整个住区,社区医院、疗养院和卫生站等充分利用组团间场地,日照充足,交通方便。
商业、超市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的配套商业网点,分布均匀就进布置,尽量设置在组团周边,做到人性化的设计。
结合7号地铁线地下空间,将地铁出入口与地下停车库整合成一体,形成便捷的地下交通步行和车行流线,做到无缝接轨流线。
在东四环一侧的新城入口,布置了一些新型商业空间和大型超市服务于整个周边区域。
(5) 规划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充分利用纵横格网的公共空间构成一系列线性开放式空间视觉走廊。
形成小的交往中心空间,为居住者提供多样富于变化的活动场所。
公共空间或入口或中心均结合商业、会所形成活动中心,绿轴、人文景观轴贯穿主题景区,亦正亦谐,相映成趣,体现中国传统方正的空间格局,尺度宜人。
住宅庭院空间的设计:为住户提供静态活动,与住宅私密性相关联的活动区域,强化促进人的使用和便于日常维护。
3.3 景观环境设计:住区景观成为提升整个社区环境的重要砝码。
然而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绿化设计,更应包括整个住区内那些带给人美感觉享受的元素,同时反映地域文化主题的景观。
整个社区的景观设计以休闲性和亲人性的景观为主并配以响应的体育运动设施。
结合楼座分布的情况,再利用博古架的解构形式,把建筑小品和灌木绿化交错布置,同时把各个主题园串联在一起,构筑出一幅以现代时尚景观设计元素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现代都市园林空间,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图案隐喻和再现。
周边则采用带状景观带的方式来组织整个住区景观,主要的景观节点沿几条主景观带和景观通廊呈线性分布,强调住区各个组团之间的联接关系而不是自我封闭的空间感觉,通过这种设计创造出一种开放、沟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