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2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湖心亭是哪座古代园林的代表性建筑?A. 醉翁亭B. 虎丘塔C. 虎丘山D. 虎丘寺答案:A2. 在哪个季节,湖心亭的景色最为迷人?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C3. 湖心亭位于下列哪个城市?A. 北京B. 上海D. 广州答案:C4. 湖心亭的名称与其建筑特点有关,下列哪个选项描述了湖心亭的特点?A. 建在湖中心的亭子B. 形状像湖的亭子C. 亭子周围环绕着湖水D. 亭子内部有一个湖景窗答案:C5. 湖心亭建于哪个朝代?A. 元朝B. 明朝C. 清朝D. 南宋答案:D二、填空题1. 湖心亭位于苏州的西湖之 _______。
2. 湖心亭是以 _______ 命名的。
答案:亭位于西湖之心的位置而得名3. 古人赞美湖心亭看雪的诗句是 _______。
答案:远望山城千里雪,近听湖亭一夜钟4. 清代画家 _______ 曾经在湖心亭写生过。
答案:石涛5. 湖心亭曾经是 _______ 的私家园林。
答案:官员、文人三、简答题1. 简述湖心亭的历史背景及建筑风格。
答案:湖心亭建于南宋时期,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园林的典型特点。
湖心亭是由小石桥横跨较宽水域、水面上修筑了一座红砖圆形桥基,并在桥基上建造了亭阁式构筑物。
亭阁采用木材和瓦片作为主要材料,整体建筑简洁而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2. 描述一下你在湖心亭看雪时的感受和体验。
答案:我在湖心亭看雪时,首先被周围雪景的美丽所吸引,整个湖面都被洁白的雪覆盖,远处山城也被雪装扮得如同仙境一般。
站在湖心亭上,我感受到了宁静与恬淡,湖水静谧地融入了雪景,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
我静静地凝视着雪花纷飞的景象,仿佛时间也随之凝固。
湖心亭的建筑物为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观景点,我可以远望山城千里雪,近听湖亭一夜钟,不受寒风侵扰,只专注于享受这片美丽的冬日景色。
3. 你认为湖心亭在什么方面对苏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有着重要意义?答案:湖心亭作为苏州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对于苏州的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13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拏( ) 毳( ) 沆( ) 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绝:②是日更定矣是:③拥毳衣炉火拥:④雾凇沆砀___ 沆砀: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 下列加点的词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请结合语境解释。
(1)是(2)白(3)大(4)更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B.独往湖心亭看雪矜、寡、孤、独、废疾者C.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5.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___、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2)天与云与山与水,___ (张岱《湖心亭看雪》)6.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
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7.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交代作者住在西湖的时间与西湖的环境,暗含着作者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B. 第一段通过描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一、填空题本文选自《》,作者,字,号。
(时期)文学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绝:2.是日更定..:3.余挐.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拥:毳衣:毳:5.沆砀: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7.三大白.:8.客此..:三、问答题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写景有何妙处?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找出这句描写中的数量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偶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5.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对“痴”的理解。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答案)一、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全,都。
绝:断绝,消失。
2.是日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3.余拏.一小舟:撑(船)。
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毳衣:裘皮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5.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客此..:客居此地。
三、问答题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雪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
侧面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为下文遇见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数量词的角度赏析这句描写。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高度概括地写出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流露出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偶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1)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2)通过写所遇之人的喜悦来侧面烘托作者得遇知音的喜悦之情。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更定(gēng)沆砀(hàng dàng)B.一芥(jiè)铺毡(zhān)C.雾凇(sōng)强饮(qiáng)D.毳衣(cuì)喃喃(nán)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A.上下一白/余孥一小舟B.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C.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下船/及郡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D.文章结尾写舟子喃喃自语,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
从侧面写出俗人无法理解文人的高雅,展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4.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5.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文章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文章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二、句子默写6.古人写雪,手法不一。
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及.下船( )2.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拏一.小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古诗文中几个写“雪”的句子。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是金陵人,客.此(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湖心亭看雪》过关检测(9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填空(16分,每空2分)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时代)的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又号_____________。
其文学创作以___________见长,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课即选自该书)等。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每空1分)更.定()挐.()沆砀..()()长堤.()毳.衣()三、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32分,每空2分)1、人鸟声具绝.:____________2、余挐.一小舟:____________3、毳衣..沆砀:____________..炉火:____________ 4、雾凇5、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 6、铺毡对.坐:____________7、上下一白...有此人: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焉得更9、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 10、三大白.:____________11、客.此:____________ 12、及.下船:____________13、舟子..: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4、喃喃15、相公..:____________四、一词多义(16分,每空2分)1、是是日更定:__________2、更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是金陵人:__________ 是日更定:_______________3、一一白:___________4、白强饮三大白:_______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___ 一白:_______________五、翻译下列句子。
(15分,每题3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分)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课内基础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湖中人/鸟声俱绝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余拏一小舟B. 雾凇沆砀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 是金陵人,客此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B. 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客此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D. 上下一白/ 一览众山小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B.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5.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
崇祯( ) 拏( ) 更定( ) 一芥( )毳衣( ) 雾凇( ) 铺毡( ) 沆砀( )6.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余拏一小舟拏:(2)拥毳衣炉火拥:(3)雾凇沆砀沆砀:(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7.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古义:今义:(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今义:8.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2)与余舟一芥9.写出含有与加下划线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湖中人鸟声俱绝(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5)惟长堤一痕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作者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D2. 文章中提到的“湖心亭”位于哪个城市?A. 北京B. 上海C. 杭州D. 南京答案:C3. 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感受到了哪些情绪?A. 喜悦B. 忧愁C. 宁静D. 激动答案:C4. 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自然元素?A. 雪B. 湖C. 亭D. 所有选项答案:D5.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雪的描写主要突出了雪的哪些特点?A. 纯净B. 洁白C. 轻盈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6. 文章中提到“________”,形容了雪的轻盈。
答案:轻如鹅毛7. 作者形容雪覆盖的湖面为“________”,展现了雪的洁白。
答案:镜面8. 文章中提到“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雪的赞美。
答案:雪景如画9. 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感受到了“________”,体现了雪的宁静。
答案:万籁俱寂10. 文章中,作者通过“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雪的热爱。
答案:心旷神怡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作者对雪的描写手法。
答案:作者通过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的轻盈、洁白和宁静等特点,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雪景之中。
12. 文章中,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有哪些感受?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感受到了宁静和心旷神怡。
雪的洁白和轻盈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而雪覆盖的湖面和周围环境的宁静则让作者感到万籁俱寂。
四、论述题13. 根据《湖心亭看雪》一文,论述作者对雪的情感态度及其对自然美的感悟。
答案:作者对雪的情感态度是热爱和赞美。
通过对雪的轻盈、洁白和宁静等特点的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对雪的热爱。
同时,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的宁静感受,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感悟和欣赏。
作者认为自然之美能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宁静,从而更加热爱和珍惜自然。
五、翻译题14.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英文:“湖心亭看雪,心旷神怡。
《湖心亭看雪》真题演练(五套)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虽乘奔.御风奔:_____________ 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属.引凄异忠之属.也B.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C.哀转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甲文采用的是_______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乙文写景采用的是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建议完成时间:45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5分)1.文常填空:《湖心亭看雪》一文作者_________,字宗子,号_________,山阴(今浙江绍兴)人,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分)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1分)(1)《湖心亭看雪》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寒冷、寂静的西湖雪景图。
文中总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的议论性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2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矣()(3)余拏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5)雾凇沆砀()(6)上下一白()(7)惟长堤一痕()(8)与余舟一芥()(9)余强饮三大白而别()(10)客此()(11)及下船()(12)莫说相公痴()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9分)(1)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主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一、张岱《龙山雪》《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对比翻译[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
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钦⑤之,竞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
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李芥(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
生,指男演员。
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③呆白:苍白。
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⑤欲(hē):通“喝”。
【阅读提示】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
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
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
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万山载雪,明月薄之2.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B.从百步街旋滚而下C.义不杀少而杀众D.广起,夺而杀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②声为寒威所慑。
译文:4.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①没有,消失。
②迫近,靠近2.D3.①(此时的)西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②洞箫声像被严寒的威力震慑住了。
4.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在冰天雪地中,心灵脱去俗累,自由洒脱。
雪景的苍凉也折射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答出其中一方面,意近即可)译文: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多。
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们几个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侯。
山峦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
坐久了觉得有点冷冽,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人)送酒来了,我们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合着积雪,竟然不醉。
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马小卿的曲子,箫声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
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直到山脚,满身是雪的站着。
余下的人坐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二、江雪与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江雪》《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甲】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A.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是日更定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C.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A.翻译:B.翻译:1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19.(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2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优质解答16D 17不见划横线句子18语言动作描写,表达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19(1)作者的内心孤独,对孤独的一种向往追求,对融入自然的一种愿望,厌倦了凡世生活后对生命本质原始的皈依.(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D21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9分)(甲)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13.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识:认识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14.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5.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
《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
《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
《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也有一说,是在傍晚八点多钟),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16.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顾安所得酒乎?(2分)▲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分)▲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分)▲参考答案:13.C(危:高处)14.B(名词作动词用,游泳之意;A名词作状语“用箕畚”C形容词移动用法“以……为耻”D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15.C(《后赤壁赋》反映了诗人较为浓重的对人世不可琢磨的虚无色彩。
)16.共6分①不过(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关键词:顾、安……乎,每句1分,共2分)②不要说公子您痴,还有比公子您更痴的人!(关键词:似,句意通顺,共2分)③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
(关键词:不必、于,2分)参考译文:(甲)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应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