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功能主义——塔尔科特·帕森斯
- 格式:ppt
- 大小:349.00 KB
- 文档页数:27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1. 简介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本文将探讨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起源、核心概念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
2. 起源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由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发展而来。
帕森斯受到社会学家艾米尔·迪尔凯姆和塞缪尔·霍尔丁的影响,将他们的理论与美国社会科学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3. 核心概念3.1. 功能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社会的各个组织机构和社会角色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这些功能构成了社会系统的基础。
3.2. 权威帕森斯认为社会需要一种权威机制来协调和调节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
权威机制可以是正式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3.3. 社会系统帕森斯将社会看作一个系统,不同的组织机构和社会角色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都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3.4. 功能必要性帕森斯认为每个社会机构和社会角色都有其功能的必要性。
这些功能对于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缺少任何一个功能都可能导致社会系统的紊乱。
4. 影响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对于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领域。
4.1. 社会学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为社会学家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现象的框架和方法。
4.2. 人类学在人类学领域,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强调文化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人类学家解释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演化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3. 政治学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对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政治体制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为研究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5. 总结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强调社会系统稳定和平衡的理论,它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杨方“结构—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是指系统中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而“功能”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成分与外部情景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职能。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涵(一)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行动单元,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一是行动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二是手段,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
三是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
四是规范取向,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譬如说,一个人开汽车去打鱼。
但是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行动单元,而是行动系统。
行动系统指行动者与其环境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
行动系统分为: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四个子系统。
帕森斯认为,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分别承担四种不同的功能:行为有机系统承担“适应”( adaptation - A) 功能,这个功能将保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G) 功能,即确定系统目标的次序并调动资源和引导资源去实现整个大系统的目标。
社会系统承担“整合”( integration - I) 功能,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
社会系统在四个子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是社会子系统的“环境”。
文化系统承担“模式维持”功能,即“潜在的模式维持( 1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 L) ———紧张关系的管理”功能。
它有双重功能: 一是确保行动者在系统中积极的扮演他们的角色,或者是维持系统的公认价值体系保持制度的统一性; 二是为内部的紧张关系管理提供运作机制,稳定社会的紧张状态。
帕森斯行动系统的等级关系帕森斯行动系统(Parsons' action system)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行动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行动和互动,并通过等级关系的概念来解释个体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帕森斯行动系统中,等级关系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和角色。
等级关系是指社会系统中个体所处的不同级别和地位。
在帕森斯的理论中,等级关系主要包括四个层次: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行动系统。
这四个层次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行动系统。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层次的特点和功能。
1. 文化系统:文化系统是社会行动系统的基础,它包括了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规范。
文化系统对个体的行动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它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将共享的文化价值传递给个体,使其具备了特定的社会习惯和行为准则。
2. 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是个体行动的具体载体,它由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组成,如家庭、学校、政府等。
社会系统提供了个体进行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场所和机会,个体通过参与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和机构,获得社会地位和角色,并与其他个体进行互动和合作。
3. 人格系统:人格系统是指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和特质,它包括了个体的个性、价值观念和认知能力。
人格系统对个体的行动起着内在的驱动和激励作用,它决定了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行为选择。
4. 行动系统:行动系统是帕森斯行动系统的最上层,它是个体实际行动的层次。
行动系统包括了个体的行为和行动意图,它反映了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行动选择和目标追求。
行动系统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最直接层次,它受到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人格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在帕森斯的理论中,等级关系展示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文化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了价值观念和规范,社会系统为个体提供了社会角色和地位,人格系统驱动个体的行动选择和目标追求,而行动系统是个体实际行动的结果。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摘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评、扬弃、吸纳与充实,从而形成一个综合体系。
本文主要对其有关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功能在帕森斯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思想学说发生一些变化。
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一种唯意识的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他还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一、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
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
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即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与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体;②有某种行动目的,也就是引导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某一种事情的未来状况;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
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
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
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
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
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各种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
行动的情景是以“社会客体”,即追求自身一定目的的其他的个别行动者与集体行动者为其组成要素的。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杨方“结构—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是指系统中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而“功能”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成分与外部情景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职能。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涵(一)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行动单元,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一是行动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二是手段,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
三是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
四是规范取向,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譬如说,一个人开汽车去打鱼。
但是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行动单元,而是行动系统。
行动系统指行动者与其环境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
行动系统分为: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四个子系统。
帕森斯认为,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分别承担四种不同的功能:行为有机系统承担“适应”( adaptation - A) 功能,这个功能将保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G) 功能,即确定系统目标的次序并调动资源和引导资源去实现整个大系统的目标。
社会系统承担“整合”( integration - I) 功能,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
社会系统在四个子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是社会子系统的“环境”。
文化系统承担“模式维持”功能,即“潜在的模式维持( 1atent patternmaintenance - L) ———紧张关系的管理”功能。
它有双重功能: 一是确保行动者在系统中积极的扮演他们的角色,或者是维持系统的公认价值体系保持制度的统一性; 二是为内部的紧张关系管理提供运作机制,稳定社会的紧张状态。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摘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评、扬弃、吸纳与充实,从而形成一个综合体系。
本文主要对其有关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功能在帕森斯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思想学说发生一些变化。
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一种唯意识的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他还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一、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
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
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即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与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体;②有某种行动目的,也就是引导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某一种事情的未来状况;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
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
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
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
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
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各种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
行动的情景是以“社会客体”,即追求自身一定目的的其他的个别行动者与集体行动者为其组成要素的。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摘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评、扬弃、吸纳与充实,从而形成一个综合体系。
本文主要对其有关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功能在帕森斯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思想学说发生一些变化。
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一种唯意识的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他还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一、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
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
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即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与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体;②有某种行动目的,也就是引导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某一种事情的未来状况;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
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
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
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
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
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各种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
行动的情景是以“社会客体”,即追求自身一定目的的其他的个别行动者与集体行动者为其组成要素的。
帕森斯结构功能帕森斯结构功能是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功能来维持和运行的,这些功能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社会系统的结构。
帕森斯将社会系统分为四个基本子系统,即适应性系统、目标实现系统、集成系统和模式维持系统。
每个子系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相互协调合作,以维持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首先是适应性系统,它主要负责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适应和交互。
适应性系统包括两个功能: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
文化系统通过传递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信仰和规范来指导社会行为。
而社会系统则通过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其次是目标实现系统,它关注个体和社会系统的目标实现。
目标实现系统包括两个功能:个体系统和社会系统。
个体系统是指个体对自身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包括个人的需求满足、成就感和自我实现。
而社会系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和规划,以促进整个社会系统的目标实现。
第三个子系统是集成系统,它主要负责社会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集成系统包括两个功能:角色系统和系统系统。
角色系统是指个体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与他人的互动。
通过角色系统,个体与他人建立了相互依赖和互动的关系,实现了社会系统的协调和整合。
系统系统则是指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协调,确保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最后是模式维持系统,它主要负责社会系统内部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持。
模式维持系统包括两个功能: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
文化系统通过传递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信仰和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而社会系统则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规范和法律,以确保社会系统的秩序和稳定。
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
每个子系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通过相互协调和合作,共同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Functional theory)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功能主义的源起、特征与基本观点2、掌握帕森斯功能主义的观点与思想脉络3、掌握默顿的中层理论及为发展功能分析而提出的功能分析范式4、亚历山大和卢曼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新发展第一节功能主义及其特征功能主义在社会科学中有着长期的历史。
孔德和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
涂尔干、拉德克里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孔德、斯宾塞和帕累托强调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而涂尔干则强调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1、功能主义的先驱之一---奥古斯特·孔德孔德被公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他受生物学的影响,将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研究的是社会秩序,是社会诸要素间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这些要素都为维持社会稳定发挥着作用。
他认为“社会静力学的目的在于研究社会系统不同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相互规律”,据此孔德提出了功能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相互依赖性的基本假设。
孔德也因此成为“最早的社会功能学家之一”①。
他反对将个人视为基本的社会单位,“真正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如有必要,还可分解为构成家庭基础的夫妇”②。
因为个人是从家庭中被注入社会的,家庭为个人提供了统治、服从与合作的经验;同时,在家庭中,个人的利己主义倾向才有可能被抑制,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将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
与通过有形的物质形式连成一体的生物体不同的是,社会是通过语言、分工和宗教连结为一体的。
孔德认为,分工使人们意识到彼此间的依赖和合作,但过多过细的分工也使人片面发展,助长个人主义,为此有必要建立外部机构进行道德协调。
而宗教政委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共同遵守的原则,它能促进人们的情感联系,是社会秩序的强大粘合剂。
社会动力学研究的是社会进步,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孔德坚信人类社会必然是向前发展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之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析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揭示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帕森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帕森斯的理论背景、主要观点、理论应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以期对读者深入理解结构功能主义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帕森斯的学术背景和理论渊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阐述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系统的概念、功能分化与整合、行动理论等,以揭示其理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接着,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和实践,以证明其理论的实用性和指导价值。
本文将总结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和局限,并探讨其对后世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识到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二、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由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在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四个基本假设,即AGIL模型。
这一模型包括四个功能要求:适应(Adapta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和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
适应功能指的是社会系统必须有能力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并通过内部机制将这些资源分配给各个部分,以满足系统的基本需求。
1、反思和批判以往的社会学理论,帕森斯重点检讨与反思了功利主义、实证主义以及唯意志论思想。
(1)批判了功利主义思想。
帕森斯认为,功利主义包含着人类自觉追求私利的个人概念,因而体现着一种强大的行动动力。
但是,功利主义中原子论的社会观、分散的目的观以及过分的理想性,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利的个体会形成有秩序的集体或社会?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用社会秩序来控制个人行动。
(2)批判了实证主义思想。
实证主义把人的行为归结为生理的、心理的、遗传的、地理的以及社会的因素,但是,它不能为行动者主观的、有选择的、随意的以及有目的的行动留有余地。
也就是说以个人的主观行动为依据无法解释社会的目的性活动。
(3)批判了唯意志主义思想。
唯意志主义也是没有真理性的。
因为这种理论也没有能够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为它们只能将行动者的行为差异归结为观念和文化的决定作用。
但这往往是狭隘的。
2、社会行动理论:单元行动、社会行动帕森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指出,我们的兴趣不在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而在于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包含了行动者、目标手段、情境及规范限定等四种要素,从而构成了一个“单位行动”或者叫“单元行动”。
(1)继承韦伯的思想,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首先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人行动,因此,个人行动就构成了社会行动的基本单元。
单元行动则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2)帕森斯认为,在行动者的行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行动者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包括行动者、目标、情境以及规范或限定等四种要素,从而构成了一个单元行动。
单元行动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一是行动者。
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目标的主体。
行动者本人必须有知识,必须有实现自身目标的冲动、需要或欲望。
二是目标。
这是行动者行动的理由和动力,它指向行动者的未来。
帕森斯一、反思和批判以往的社会学理论 二、社会行动理论 三、功能必要条件(AGIL ) 四、模式变量 五、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三是情境。
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思想来源是什么?有着怎样的社会观点本文导读:首先,西方国家内部一度出现的社会稳定和进步局面已经过去,人们从主观理想中又回到现实中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削弱了在战争中所产生的那种鼓舞人心的各阶级阶层的暂时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心理因素,先前制度中不能克服的缺陷又开始暴露。
其次,在政治和社会结构上,50年代,西方社会重新受到阶级冲突种族冲突的困扰。
如在美国,民权运动把西部各州搅得一团糟,人们对福利国家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富裕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上来。
第三世界的崛起曾给进步知识分子带来希望,但其自身痼疾及内部日益孳长的不稳定因素使他们对社会发展道路提出新的思考。
再次,存在主义哲学思潮把年轻一代推向反对现存制度的种种运动,学潮工运此起彼伏,而战后社会强制一律的高度整合却对此不能容忍。
所有这些思想、情感、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在50年代末期促进了悲观主义、批判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帕森斯美妙的设想产生怀疑,这些事实证明了其理论的外在效度不高,成为动摇其理论的直接证据。
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社会变迁过程是从原始阶段经中间阶段过渡到现代阶段。
在社会阶段的转变过程中,文字的出现和一般法律体系的制定相继起了重大作用。
社会变迁有4种主要的结构变迁过程:①分化。
社会原先的某一单元分化成一些在结构与功能上皆不相同的新单元。
②适应性提高。
社会诸单元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变宽,因而摆脱了原先较少演进的单元所施加的某些限制。
③容纳。
新出现的资源被整合入更大的结构。
④价值普遍化。
通过在比原先较少演进情形时更高的一般化水平上所建立的价值模式,使新出现的资源与结构合法化。
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从注重先赋性与特殊性转变为注重成就性和普遍性。
塔尔科特·帕森斯还在许多论著中对经济组织、现代职业、社会分层、官僚制、民主过程与法律、宗教世俗化、科学、教育、家庭、儿童社会化、年龄—性别角色、越轨行为、病态角色与精神健康、种族问题以及反文化问题等方面作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包含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量论点。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一生平及著述塔尔科特·帕森斯,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美国圣公理会的一个牧师,曾担任俄亥俄州玛丽埃塔学院的院长。
1920年帕森斯进入阿姆斯特大学,主修生物学,在此期间对经济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发生了浓厚兴趣。
1924年获文学学士以后转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深造,认识了在那里执教的马林诺夫斯基,这一经历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年以后,帕森斯转入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接触到韦伯和马克思的理论,尤其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帕森斯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教学学术生涯。
帕森斯曾先后担任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长。
1979年5月,帕森斯逝世于德国。
帕森斯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著作中:《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社会体系》(1951)、《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经济与社会》(1956)、《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60)、《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1966)、《现代社会体系》(1971)(一)主要理论倾向1对古典社会行动理论、实证主义与理想主义行动理论的扬弃帕森斯认为,实证主义学派仅仅把行动同一定的环境状态相联系,并假设状态对行动具有某种决定关系;忽视影响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规范取向,由此忽略了行动者最终目标的来源、性质及差异。
而理想主义学派则单纯强调价值规范的作用,忽略了环境状态对表达特定价值的影响。
帕森斯则认为,状态和规范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目标和手段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受两方面的制约,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对这种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环境状态则为行动提供机会或障碍。
2 帕森斯的社会进化观和社会变迁理论是对早期功能主义理论家迪尔克姆的进化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