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环首都经济圈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第期
- 格式:pptx
- 大小:485.41 KB
- 文档页数:7
中文摘要【摘要】本文对目前比较热点的环首都经济圈进行了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这一强有力的“引擎"的作用凸显。
与此相应,金融业如何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开展金融改革创新,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成为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级,其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环首都经济圈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加速进行经济发展与金融建设,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金融服务。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环首都区域的发展优势以及金融合作与金融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圈金融支持区域合作金融创新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与金融支持浅析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主要分为一下三个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实行以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设立浦东新区为代表的非均衡发展战略;90年代末期至2006年实行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为代表的均衡发展战略,2007年至今实行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优先发展到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重大变革,发展重心从沿海沿边地区逐步向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推进.环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和国家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其发展程度如何对进一步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放大首都辐射效应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加快发展,在2010年11月10日举行的“进一步加强冀京合作座谈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和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勇就加强京冀区域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京冀双方商定,要共同突破区域合作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促进共同发展。
2011年3月8日,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环首都经济圈”。
2010年深圳经济运行情况文章来源: 深圳市统计局发布时间: 2011-1-282010年,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9510.91亿元,继续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比上年(下同)增长12.0%。
其中,第一次产业增加值6.00亿元,下降14.3%;第二次产业增加值4523.36亿元,增长14.1%;第三次产业增加值4981.55亿元,增长9.9%。
三次产业比重为0.1:47.5:52.4。
一、工业规模再创新高,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下同)工业增加值4092.63亿元,增长13.8%,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规模比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增加564.86亿元;工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8211.75亿元,比危机前增加2351.64亿元。
均创历史新高。
大中型企业和股份制经济增长较快,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长水平。
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3374.92亿元,增长14.1%。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642.34亿元,增长14.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2206.93亿元,增长13.4%。
在工业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达2152.75亿元,增长20.4%,占工业增加值的52.6%。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7%,同比上升7.6个百分点。
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3.2%,提高1.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2.5%,提高8.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9.0%,提高3.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0.2%,下降0.1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8.5%,实现利税增长33.2%,利润增长40.1%,同比分别提高34.1、23.8和29.3个百分点。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4.70亿元,增长13.8%。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226.29亿元,增长17.5%;房地产开发投资458.47亿元,增长4.8%;更新改造投资187.23亿元,增长12.1%;其他投资72.71亿元,增长19.0%。
溢出效应经济学院实验0902班刘鹏飞学号:20090922068所谓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
溢出效应分为经济益处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等。
一、效应理论1、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其它方面的发展。
2、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
3、溢出效应,有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
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
一项技术溢出是一个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况,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获得利益。
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
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研究开发组合成与跨国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二、理论背景1、阿罗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
2、罗默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
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
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罗默模型中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劳动力,以及创意技术的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3、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可以解释为向他人学习或相互学习,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对他周围的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周围人的生产率。
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奋力开创涿州又快又好发展新局面——在市委五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市政府六届三次全体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王舟(2010年1月6日)这次会议是在涿州全面加快建设“京南保北现代化中心城市”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七届五次全会、保定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今年任务,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涿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做工作报告。
一、沉着应对,迎难而上,2009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从涿州实际出发,总揽全局谋大事、开拓创新求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各项工作完成良好、亮点频现,科学发展开创新局面,争先创优取得新业绩。
——发展思路进一步清晰。
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促进涿州大发展、快发展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在深入分析面临的发展机遇,广泛征求各层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明确了涿州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那就是立足毗邻北京的特殊区位优势,强力落实“三大规划”和“三大主体”战略,按照两个“3+1”(即“3+1”城市发展框架,主要是以古街项目为带动的3.4平方公里涿州古城区,以开发区为带动的12平方公里涿州新城区,以影视城和高尔夫球场为依托的10平方公里码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京石客运专线新涿州车站为带动的周边5平方公里区域;“3+1”中心建设,就是面对保定和北京两个人口过千万的大市场,建设健康服务中心、教育中心、商贸旅游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发展框架,依靠涿州文化和涿州制造“双轮驱动”,做强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两大支撑”,加快建设繁荣舒适的“京南保北现代化中心城市”。
半小时经济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下)贾若祥国家发改委国土所区域室副主任二O一四年二月三、有关国内外发展半小时经济圈的经验(三)国内的经验下面开始介绍国内的有关发展半小时经济圈的一些做法。
1、京津冀半小时经济圈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它的范围主要包括了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相关城市,像河北的主要包括石家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在这个范围之内,能够形成半小时经济圈的主要是北京和天津,以及北京和河北的张承地区,北京与河北的保定和廊坊这些区域。
可以说这些区域是京津冀城市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区,也是前一段时间国家推进的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区域的组成部分。
在整个的京津冀城市群中,它的国土面积在全国国土面积中的占比不是特别的高,大约是4%左右。
但是它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占比以及人口的占比都是比较高的,像它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10%左右,人口占到了全国的8%左右,都远远高于面积所占的比重。
从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范围来看,可以说它的规划范围基本上属于两小时经济圈的范围。
像北京到秦皇岛大约是一个小时五十八分钟,两个小时的时间;从北京到石家庄大约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这是比较远的了。
半小时经济圈主要是北京以及与北京紧密毗邻的一些相关城市,像天津,由于北京开通了到天津的轻轨,基本上半个小时可以通达,所以半小时经济圈是京津冀城市群中一个重要的核心区。
在整个京津冀城市群中,可以说它具有非常典型的双核结构,就是北京一个核心,天津一个核心。
北京作为一个核心,主要是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天津是一个核心,主要是天津是中国北方一个非常重要性的港口城市,另外也是中国陕北地区重要的一个出海口。
在整个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和天津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加起来占比都非常高,现在人口占到了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80%多,它的GDP占大66%左右,所以它的双核结构非常明显,这个双核结构基本上也成为了京津冀半小时经济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区。
西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来源:西安市统计局发布时间:2011-3-23 17:27:41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历史机遇,坚持以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和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全市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西安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24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0.06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409.53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1691.90亿元,增长12.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3%。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表1:单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0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5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4.2%。
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人员73.26万人。
全年财政总收入5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86亿元,增长33.3%,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9.8%、10.3%、35.9%和28.8%。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9.7%;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44.7%;教育支出增长3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3.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5.1%;环境保护支出增长6.9%。
历经半年,“首都经济圈”终于从一个概念进入到了规划制定阶段。
在此之前,“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
为改变大都市与贫困县区隔墙而立的现实,“环渤海”、“环首都”各种规划层出,却在推进中遭遇种种困境。
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上看,伦敦、巴黎,再到东京、首尔,那些世界级的大都市,均以都市圈的形式出现,成为了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
无例外,中国的“首都经济圈”今年初也在官方最高规格的规划中惊艳亮相,并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经济圈中的核心——北京,正积极回应。
这个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正在被过度膨胀的人口、拥堵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价所拖累,饱受“大城市病”困扰,北京正迫切需要与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强力支撑世界级城市发展的空间,从“虹吸”效应逐步转化为“溢出”效应。
毗邻的河北一直致力于为北京解忧,无奈,却得不到北京的积极回应,直至“首都经济圈”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并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这一回,河北不再一厢情愿。
它辖下的那一片贫困县即将迎来蜕变的机会,确切地说,已经看到了蜕变的迹象。
另一个主角天津,在多个“首都经济圈”空间划分研究方案中,均据重要位置。
这个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的直辖市,在圈中当然不可或缺。
在各方的积极互动下,“首都经济圈”的综合发展已然进入了规划制定的关键期。
然而,摆在制定者面前的问题依然如旧: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如何定位各区域的功能?如何打破体制的制约和区域的壁垒?如何均衡各方的利益博弈?如何解决首都北京交通拥堵、人口过多、创新力不足、生态环境不佳等等问题,从而实现向“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腾飞?这一切仍然悬而未决。
从北京城区经京津塘高速41公里,开车约40分钟,便是河北省廊坊市。
宽阔的大街上,偶见大学城的学生们吃过午饭在树荫下三三两两地散步。
渐进市区,车辆和行人陡然多了起来,但道路依然顺畅,街面整洁。
看到北京的车牌,路上发小广告的人拼命将广告往车里塞。
十个方面的经济变局。
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正在发生如下十个方面的经济变局。
变局一:“超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
自1978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8%左右的超高速增长领先全球,创造了人类史上大国持续增长的奇迹。
但在2010年一季度GDP增速达到12.1%的高点后,一直持续下行,直至2015年二季度的7%,且经济底部尚未探明,未来继续下行的概率很大。
这已超出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范畴,属于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的范畴。
可以初步判断,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其原因有:“人口红利”消失了;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了;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饱和了;投资的边际效益下降了;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的下半场,拉动GDP增长的能力减弱了;国际环境总体不如以前了;基数很高后导致基数效应作用减弱了等。
变局二:“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
改革开放来,“低成本优势”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有力武器,但在不经意间中国经济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人才成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知识产权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各种成本全面上升,这对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变局三:服务经济超过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经济一直是主体力量,但2001年至20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实际增长10.6%;2013年三产占比达到了46.1%,首次超过二产占比的43.9%,2014年三产占比达到48.2%;2015年上半年三产占比进一步提升到49.5%,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悄然到来。
预计到2020年三产占比可达55%以上。
服务经济比重的提升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就业压力减轻、能耗水平下降、生活品质提高等。
变局四: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领域。
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应用领域也有不错的表现。
环首都经济圈概述环首都经济圈是指以北京市为核心,以半径300公里范围内的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市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发展区域。
该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也是中国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区域开发战略。
区域特点环首都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市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的交通网络,还具有国际接轨的优势。
同时,环首都经济圈内还有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多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环首都经济圈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环首都经济圈是中国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具有先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这些资源的集聚为环首都经济圈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环首都经济圈内有多个省市的经济发展都较为成熟,经济实力较强,这些省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也为区域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发展环首都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环首都经济圈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所占比重也逐渐提高。
在该区域内,北京市的经济总量最大,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余各省市的经济总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环首都经济圈内的主要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
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环首都经济圈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动力。
同时,环首都经济圈还具有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
比如,农业资源丰富的河北省和山东省在农业和种植业方面具有优势,而陕西省和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这些资源的整合和发展,都为环首都经济圈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面临的挑战环首都经济圈在发展中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该区域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特别是在北京市,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严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其次,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和战略目标作者:王书利来源:《领导之友》2011年第03期“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建设继往开来、实现宏伟蓝图的重要时期。
面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阶段、全省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河北在国家现代化全局中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以及河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省委七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环首都经济圈”的战略目标,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为京津搞好服务,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合作,务求在未来五年,强力推进环首都经济圈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十二五”再造三分之一个河北的战略目标。
一、“环首都经济圈”积极适应京津冀国家战略思维金融危机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纷纷出台促进广域经济圈发展的强化政策,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圈竞争力,进而掌握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我国也先后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十多个地区的广域经济圈内,开展了第二阶段改革的“先行先试”战略,并同步进行了各种打破以往体制的政策实验。
如果把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上报国务院、28个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赴河北沿海地区实地调研作为一个标志,那么以“环首都经济圈”为核心的这一广域,应该会很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知识经济示范区、新兴产业先行区、现代交通运输设备生产基地和钢铁生产基地为定位的京津冀都市圈,或将迅速成长为“中国经济第三极”。
1.“环首都经济圈”概念。
人们对首都区域一体化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近年来,由于开放眼界的不断拓宽,各界开始陆续关注、研究环首都经济圈的形成机理,进而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区域层次思维:“环首都经济圈”是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是我国北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
当我们把这一广域作为“第三极”时,莫如将“环渤海”替换为“环首都”,这样将更加实际、更加可行,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操作性。
126.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应达到多少万公里?A.6.5B.6C.5.5D.5127.2010年底,高速公路里程超过全国总里程5%的省份有几个?A.5B.6C.7D.8128.2005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为多少万公里?A.2.45B.3.89C.4.09D.4.53129.2010年底,图2中11省拥有高速公路的里程约占同期全国总里程的:A.49%B.57%C.62%D.70%130.关于我国“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状况,能够从资料中推出的是:A.高速公路里程每年同比增长率都超过10%B.沿海省份高速公路里程显著高于内陆省份C.2010年底,国家高速公路占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的比重达到90%D.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新增里程中,国家高速公路的里程超过一半四、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31~135题。
2010年,某省广电实际总收入为145.83亿元,同比增长32.07%。
其中,广告收入为67.08亿元,同比增长25.88%,有线网络收入为45.38亿元,同比增长26.35%,其他收入为33.37亿元,同比增长57.3%。
2010年,该省广电收入中,省级收入为65.32亿元,比上年增加15.5亿元;地市级收入为4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3.39亿元;县级收入为38.90亿元,比上年增加6.52亿元。
2010年该省各市,县广电收入的区域分布如下:东部地区50.06亿元,同比增长32.48%,占市县收入份额的62.18%,该地区的市均收入为10.01亿元,上年同期为7.56亿元,中部地区17.78亿元,同比增长40.70%,该地区的市均收入为5.93亿元,上年同期为4.21亿元。
西部地区12.67亿元,同比增长80.86%,该地区的市均收入为2.53亿元,上年同期为1.4亿元。
截止2010年底,该省有线电视用户数为1885.88万户,比上年末净增161.7万户。
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为1007.8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77.58万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阅读兰州市第四版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2分)规划期限拟定为2008~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至2020年,兰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350万,规划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千米……兰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仍以“东扩西展,南伸北拓”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主。
(1)为何要对中心城区的人口作出数量的规划?(2)引起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因素有哪些?(3)在兰州第四版规划中,也对周围小城镇进行了相应规划,目的是什么?(4)为实现兰州市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解析:第(1)题,对城市中心人口数量的规划就是对城市规模的规划。
第(2)题,人口的出生和人口的迁移均可导致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
第(3)题,小城镇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的面貌和发展。
第(4)题,城乡可持续发展涉及城市发展目标、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展重点和对策等方面的内容。
答案:(1)城市需要足够的规模以布置基础设施,降低分摊到每个人的建设资金,避免引发“城市病”,利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
(3)指导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品味,加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4)①明确兰州市的发展目标;②确定兰州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③确定兰州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对策。
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城市中的湿地资源非常珍贵,有的湿地因为环境的变化,自然消失了,还有些则是因为人为的原因而消失的,许多城市进行土地开发,把大片的湿地填掉了,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
在久居城市的人们眼中,“湿地”似乎是一个颇为专业的名词,同人们的生活相距遥远。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城市公园的种类,而且其独特景观能让市民感受到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的无限魅力。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中国城镇化率逾四成五三大都市圈GDP超十万亿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七日电(记者王永志)国家统计局十七日发布新中国六十年系列报告称,迄二00八年末止,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百分之四十五点六八,比一九九一年提高十九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十点六万多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的三成三。
报告指出,新中国六十年来,中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日益显著。
到二00八年底,中国城市总数达到六百五十五个,比一九九一年增加一百七十六个,平均年增加十一个。
城镇人口比一九九一年增逾九成,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五点六。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总人口三亿七千多万人,比一九四九年增长八点五倍。
值得指出的是,城市群发展迅速,城市发展体系已逐渐走向成熟。
除原有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也开始显露端倪。
在东部沿海地区密集的城市群,聚集的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核心。
二00八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分别为五万六千五百六十六元、五万六千元和四万七千四百九十四元。
二00八年,全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二千亿元的城市达二十个,上海、北京、深圳位居三甲。
二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达四万七千五百六十八个,工业总产值逾十一万亿元。
所有这些,显示城市化快速发展,正拉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建国60年来,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日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