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髓穿刺术最详细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骨髓穿刺术(一)应用解剖1.髂嵴:为髂骨的上缘,凸向上,呈S形弯曲,前部凹向内,后部凹向外。
髂嵴的顶点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的水平。
髂嵴的前、后两端突出形成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
髂前上棘在腹股沟外侧端可触及。
髂后上棘不易触及,但此处可见一浅凹,位于臀部内上方,第2骶椎棘突外侧4cm处。
髂前上棘后上方约5cm 处向外突出,称为髂结节。
2.胫骨:位于腓骨内侧,比腓骨粗壮。
胫骨的两端膨大,上端有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下端突起形成内踝。
胫骨体横切面呈三角形,其前内侧面宽阔而光滑,几乎全部位于皮下。
(二)适用对象1.血液病、神经母细胞瘤、脂质代谢性疾病、网状内皮增生症等患儿的诊断。
2.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的骨髓培养。
(三)操作步骤1.准备:骨髓穿刺包内有:血管钳、棉球、孔巾、纱布球、2ml注射器、骨髓穿剌针。
20ml一次性注射器、玻片以及常规消毒药品。
2.髂前上棘穿刺:适应于2岁以上小儿。
①患儿仰卧位、局部消毒、铺巾,用1%普鲁卡因在髂前上棘后1cm处局部麻醉至骨膜处。
②术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在髂前上棘两侧,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骨面垂直方向用力,左右旋转刺入至阻力突然降低,而且穿刺针不倒,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迅速抽出骨髓液约0.2ml作涂片检查。
如作培养抽取2ml。
退出穿刺针后,用无菌纱布压迫局部片刻,胶布固定。
3.髂后上棘穿刺:在第1~2骶椎旁2cm,髂后上棘隆起处。
穿刺法同髂前上棘,进针时针尖稍向外侧倾斜。
4.胫骨前穿刺:一般用于2岁以下小儿,患儿仰卧,穿刺侧膝关节稍屈曲,小腿轻度外旋,于腘窝处垫一沙袋,助手固定下肢。
胫骨粗隆水平下1cm之前内侧作为穿刺点,穿刺方法同髂前上棘,垂直进入(见图31-1)。
(四)常见错误和对策1.穿刺时患儿疼痛剧烈。
对策:避免针尖在骨面上滑动。
2.抽出的骨髓中混有血液。
对策:抽取骨髓液时,用力适度,既不能过猛也不能吸出过多,避免混合血液,影响检查结果。
(五)注意事项1.当穿刺针达骨膜后,针应与骨面垂直,缓慢旋转进针,切忌用力过猛或针尖在骨面上滑动。
骨髓穿刺的详细步骤及要点说明和结果解读一、目的1.诊断作用:通过检查骨髓细胞增生程度、细胞组成及其形态学变化、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造血干细胞培养、寄生虫和细菌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
2.治疗作用: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还可为骨髓移植提供骨髓。
二、适应证1.各类血液病的诊断和全身肿瘤性疾病是否有骨髓侵犯或转移。
2.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及某些发热原因未明者。
3.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要骨髓细菌培养或涂片寻找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的骨髓培养及骨髓涂片寻找疟原虫和利朵小体。
4.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如高雪( Gaucher)病,只有骨髓找到Gaucher 氏细胞,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5.观察血液病及其他骨髓侵犯疾病的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
6.为骨髓移植提供足量的骨髓。
注意:骨髓移植抽取骨髓应在手术室麻醉下进行,不同于一般的骨髓穿刺。
一、禁忌证1.血友病及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当骨髓检查并非唯一确诊手段时,则不宜进行此种检查,以免引起局部严重迟发性出血。
2.骨髓穿刺局部皮肤有感染者。
注意:凝血功能障碍者穿刺当时可能出血不重,但可能发生迟发性出血。
四、操作前准备1.患者准备1)怀疑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在骨髓穿刺前应作凝血功能方面的检查,以决定是否适作此种检查。
2)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骨髓穿刺的目的、操作过程及可能出现或应注意的问题。
3)告知需要配合的事项(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疼痛等不适及时报告,穿刺后3 天内穿刺部位不要着水,并保持清洁等)。
4)让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注意:术前沟通、确认知情同意很重要。
2.材料准备1)治疗车:车上载有以下物品:a)骨髓穿刺包:内含:骨髓穿刺针1 个,无菌盘1 个,镊子1 把,孔巾1 个,纱布2 块,棉球若干。
b)消毒用品:2%碘酊和75%乙醇,或0.5%碘伏。
c)麻药:2%利多卡因2ml。
2)其他:一次性注射器2 个(2ml 或Sml 1 个,10ml 或20ml1 个),无菌手套2 副,干净玻片6—8 张和1 张好的推片。
骨髓穿刺术检查目的观察骨髓内细胞形态及分类,以协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做骨髓细菌培养或涂片检查某些寄生虫病,用于骨髓移植时骨髓采集。
一、胫骨穿刺术适应症适用于新生儿、婴儿及个别幼儿。
年长儿骨质硬,不易穿入。
操作步骤1.患儿仰卧,助手立于患儿头侧,用两臂夹住患儿上肢及躯干,双手固定下肢,穿刺侧小腿稍向外展。
2.术者立于穿刺肢体对侧,戴无菌手套,以胫骨粗隆为中心,上下严密消毒,铺无菌孔巾。
3.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至骨膜(一般婴儿用1ml麻药)。
4.由胫骨粗隆下1cm前内侧垂直骨面方向刺入,再旋转进针,直至有落空感,拔除针芯,接紧空针,抽取足量骨髓,消毒棉球压迫拔针。
注意事项1.穿刺部位皮肤一定要绷紧,否则穿刺针容易在骨面上滑脱。
2.外展小腿时不要因患儿哭闹用力过猛,以避免损伤髋关节和膝关节。
3.针芯连同针头一起拔,将骨髓液推注在备好的干净脱脂玻片上,千万不要继续吸针,再加负压,以免进入空气将骨髓液贴在针管壁上。
4.不熟练者,可先将注射器用3.8%枸橼酸钠液冲洗一下,以防骨髓凝固。
5.载玻片上的骨髓液要迅速由受过训练的技术人员推成数张涂片,不断摇动,迅速干燥以保持细胞形态,便于辨认。
满意的骨髓片应有薄有厚、有头有尾、上下有边,可见骨髓小粒。
二、髂前上棘穿刺适应症适用于年长儿,因年长儿大部分骨质已较坚硬,而髂前上棘比较松软,又有一定宽度,容易固定,骨髓比较丰富,且操作较安全,易掌握,故临床最为常用。
操作步骤1.患儿仰卧,如因脏器肿大或腹水较多致腹部明显膨大者亦可采取侧卧、半侧卧姿势。
助手帮助固定患儿下肢。
2.术者站于准备取材肢体的对侧,选择左或右髂前上棘的后下方1~2cm处,以此为中心消毒。
3.左手示指、拇指分别在髂骨两旁内外绷紧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局麻,经皮内、皮下直至骨膜。
4.右手持骨穿针与髂嵴垂直或以45°角斜向下方旋转刺入,进入骨皮质后,有阻力消失感(进针约1cm),拔针芯,吸取骨髓,若吸不出,可将针芯放入,再深刺或后退1~2mm后再抽吸,直至取出骨髓满意为止。
儿童骨髓穿刺流程一、穿刺部位选择:髂前上棘是最常用的穿刺点,其他还有髂后上棘、胸骨柄、腰椎棘突等。
1.髂棘穿刺点:髂前和髂后上棘是常采用的穿刺点,患者取仰卧位,此部位骨面较平,易于固定。
穿刺部位取髂前上棘后1~2cm处。
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第5腰椎与第1骶骨旁开3~5cm处,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患者常取侧卧位,此部位穿刺的优点是骨髓含量较丰富。
2.胸骨穿刺点:患者取仰卧位,肩下置一枕头,使胸骨略微凸起,取胸骨柄与胸骨体的中点(相当于第1或第2肋间隙水平处)为穿刺点。
因胸骨骨质较薄,其后有心脏和大血管,因而临床很少选用。
3.脊椎棘突穿刺点:临床极少选用,胸椎穿刺患者常取坐位,反坐于靠背椅上,双臂按置于椅背上,头伏于前臂上,腰部尽量后突,使棘突明显暴露,常采用第11、第12胸椎的棘突进行穿刺,骨质较坚硬须用较大力气。
4.胫骨穿刺点:仅适用于2岁以下的儿童,选胫骨上1/3处前方偏内侧中央处为穿刺点。
二、消毒:用甲紫棉签标记穿刺点,待干燥后,先后用2%碘酊或碘伏进行穿刺部位皮肤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点,消毒范围约10cm。
三、麻醉:术者戴口罩及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于穿刺部位,局部用麻醉剂行浸润麻醉,经皮内、皮下,直达骨膜。
拔出针头后,用手按摩注射处至麻醉药物扩散为止。
四、调节穿刺针长度:检查骨髓穿刺针与20ml注射器是否完好配合,有无漏气,根据穿刺部位固定骨髓穿刺针的深度,使其能恰好达到骨髓腔内合适的部位。
如髂前上棘穿刺,则将针尖长度用固定器调节固定在1.5cm处;髂后上棘穿刺时,将针尖长度固定在2~2.5cm处。
胸骨穿刺时,将骨髓穿刺针的针尖长度固定在1cm(小儿为0.2~0.6cm)。
脊柱棘突穿刺时,针尖长度固定在1.5cm处。
临床常需按患者局部软组织的厚度而调节进针的深浅。
五、进针: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骨髓穿刺针垂直于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骨面进针。
如胸骨穿刺时针尖斜面向下,针斜向腹部与骨面成30°~40°角进针。
儿童骨髓穿刺标准操作规程Ⅰ.目的:建立儿童骨髓穿刺标准操作规程,确保骨髓穿刺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Ⅱ.范围:适用于儿童骨髓穿刺。
Ⅲ.规程:告知患儿的法定的监护人,骨髓穿刺操作需获得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定知情同意书。
骨髓穿刺是实验室检查获取骨髓液样本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适应症】1 确定诊断某些造血系统或非造血系统疾病。
2 辅助诊断某些造血系统疾病。
3 作为鉴别诊断排除某些造血系统疾病。
4 骨髓液作造血细胞的培养。
5 采集骨髓液供作骨髓移植。
【禁忌症】1 明显出血倾向:凝血因子缺乏者,如血友病。
2穿刺部位皮肤、皮下组织感染。
【操作前准备】1.患儿准备:1.1 了解受试者的出血情况。
向患儿和/或委托人交代骨髓穿刺的目的、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常见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确认受试者名单。
安抚患儿,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1.3 将患儿送到经过消毒的治疗室。
1.4 术前测量血压、脉搏。
2.器械准备:2.1 器械车铺台:上置无菌钳、2%碘酊、75%酒精(或安尔碘)、2%利多卡因、注射器、棉签、胶布等。
2.2 准备好并检查一次性骨穿包外观,审核消毒日期。
【操作方法】1.胸骨穿刺术1.1 体位:多采取仰卧位:让患儿(或由助手固定患儿)仰卧位于硬板床上,两臂束于身旁,背下可用枕头稍微垫高;充分暴露术野,便于穿刺。
1.2穿刺点选择:胸骨中线、胸骨角(相当于第二肋骨或第二肋间的平面)上下各1-1.5cm平坦处。
1.3 操作方法:1.3.1 助手打开骨穿包置于器械车上。
1.3.2 遵循消毒原则洗手,戴帽子、口罩及无菌手套,术者检查骨穿包内器械后,常规消毒皮肤3次,消毒顺序为从中心向外周,消毒范围10-15cm,末一次消毒范围应小于前2次。
选择与年龄及体形相符的骨穿针(多使用5ml或10ml 注射器),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和针尖力度。
1.3.3 铺消毒洞巾,可用无菌钳或胶带将消毒洞巾上方固定于患儿皮肤。
1.3.4 非主力手(一般为左手)在胸骨两侧固定皮肤,主力手(一般为右手)取5ml或10ml注射器,手腕部固定在患儿胸前,沿中线刺入,刺入时稍作旋转动作。
小儿骨髓穿刺术
骨髓穿刺术就是获取骨髓标本进行血液系统等疾病诊断得常见方法,检查内容包括骨髓细胞学、病原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分析等几个方面,以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疗效与判断预后。
一、适应证
1.各种类型血液系统疾病得诊断与疗效观察,如各种原因导致得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
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肿瘤可疑骨髓转移、网状内皮系统疾病、骨髓发育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得诊断、
3.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或寻找疟疾及黑热病等原虫者。
4。
原因不明得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者,可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
5。
了解骨髓造血机制,指导抗癌药及免疫抑制药得使用。
6。
骨髓移植前得骨髓配型检查。
7、特殊毒物检验及鉴定,如酚、醒等。
二、禁忌证
1。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2.骨髓穿刺部位皮肤感染者。
三、术前准备
四、操作步骤
五、注意事项
六、不良反应得判断及处理
七、术后记录
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记录操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患儿体位。
2.穿刺部位得选择及定位。
3.消毒。
4.麻醉及穿刺抽液过程描述(包括麻醉药品名称、药物浓度及用量、浸润麻醉范围、穿刺抽液具体步骤、抽出液得外观性状及抽液量)。
5.。
患儿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