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书画同源——汉字演变,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31.79 KB
- 文档页数:9
中小学语文汉字的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汉字的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3. 通过对汉字演变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汉字字体的特点与应用3. 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区别与联系4. 汉字的规范化与简化5. 汉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2. 简体字与繁体字的识别与运用3. 汉字规范化与简化的重要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2. 对比法:分析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法:让学生实际操作,识别不同字体的汉字。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汉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逐一讲解,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字形变化。
3. 分析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实例对比,让学生掌握简体字与繁体字的识别与运用。
4. 讲解汉字的规范化与简化:介绍汉字规范化与简化的背景、意义及其影响。
5. 讨论汉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6. 总结课程: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汉字演变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汉字演变的资料,加深对汉字演变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汉字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汉字游戏,如汉字接龙、猜字谜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实地了解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实物证据,如甲骨文、金文等。
3. 汉字书法欣赏: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汉字书法作品,了解汉字书法的艺术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字体特点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
高二美术书画同源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书画的同源关系,理解书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介绍书画的同源关系,讲解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书画的审美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书画的同源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书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书画的精髓和魅力。
3. 技法示范(30分钟)。
教师向学生示范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技法,包括用笔、墨、纸的技法,以及山水、花鸟等题材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对书画的创作有更直观的认识。
4. 创作实践(6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书画创作实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和风格,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体会书画创作的乐趣和意义。
5. 作品展示与评析(2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评析和交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书画艺术。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书画的同源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掌握了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创作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幼儿园-汉字演变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2.帮助幼儿认识汉字的基本结构、构成和笔画顺序;3.提高幼儿对汉字的认读和写作能力,增强幼儿对汉字的美感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2.帮助幼儿认识汉字的基本结构、构成和笔画顺序;3.让幼儿掌握一些较为简单的汉字,并提高幼儿对汉字的美感和兴趣。
三、教学准备1.教具:汉字卡片、笔、纸;2.资料:汉字演变图解、有关汉字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讲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引出本次课的主题;2.给幼儿播放有关汉字的短片或故事。
2. 正文环节1.展示汉字卡片,带幼儿认读,并帮助幼儿认识汉字的基本结构、构成和笔画顺序;2.分组让幼儿互相传递汉字卡片,以巩固汉字的认读;3.讲解一些较为简单的汉字,帮助幼儿掌握这些汉字的写法和发音;4.活用刚才学习到的汉字,写出一些简单的名字或者词语。
3. 结束环节1.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并让幼儿回想一下本次课的重点;2.让幼儿在纸上练习书写刚才学习到的汉字;3.分享一些有趣的汉字故事,提高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和美感。
五、教学延伸1.让幼儿自由绘画,鼓励幼儿在画中使用汉字,并帮助幼儿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在课后,让幼儿和家长一起阅读有关汉字的书籍或者故事,提高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可以: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2.认识汉字的基本结构,掌握汉字的笔画顺序;3.掌握一些较为简单的汉字,提高对汉字的认读和写作能力;4.增强对汉字的美感和兴趣,培养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字的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演变顺序。
2. 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美感的文字,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自豪感。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2. 各个时期汉字的特点和演变原因。
3. 汉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1.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2. 汉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难点:1. 汉字演变过程中,不同字体的识别和区分。
2. 汉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特点及艺术价值。
2. 对比法:展示不同字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汉字的演变过程,揭示演变规律。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汉字演变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汉字书法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汉字演变过程的图片、案例分析等。
2. 汉字演变资料: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 书法用品:毛笔、墨汁、纸张等。
4. 参考书籍:关于汉字演变、汉字文化等方面的书籍。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字演变过程的PPT,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演变。
2. 讲解汉字演变过程:详细讲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过程,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演变原因。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汉字为例,分析其演变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汉字演变规律。
4. 讨论汉字艺术价值:组织学生讨论汉字在艺术上的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美感。
5. 讲解汉字文化内涵:分析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汉字书法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汉字的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2.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和结构;3.学会使用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4.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2.汉字的基本构造和结构;3.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
三、教学过程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1.1 课堂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字或图案,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含义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1.2 汉字的起源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时期的汉字形态和特点。
1.3 汉字的演变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包括汉字的形体、结构、笔画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2. 汉字的基本构造和结构2.1 汉字的基本构造讲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包括偏旁部首、笔画、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组成和构造原理。
2.2 汉字的结构特点介绍汉字的结构特点,包括上下左右、中间包围、左右相对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和特点。
3. 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3.1 汉字的基本笔画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和书写方法。
3.2 汉字的书写方法介绍汉字的书写方法,包括笔画的顺序、大小、间距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构造和书写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演示法:通过演示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
3.练习法:通过练习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思考、提问和回答等方面的表现。
2.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和效果,包括书写规范、笔画正确、结构清晰等方面的内容。
3.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形式,评价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包括汉字的起源、演变、构造和书写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汉字演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汉字的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汉字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3. 通过学习汉字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汉字演变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和代表性字体。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各阶段汉字的形态,增强直观性。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及代表性字体。
2. 准备相关教材、参考资料。
3. 准备书写工具,如毛笔、墨汁、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汉字演变过程:(1)甲骨文:讲解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及作用。
(2)金文:介绍金文的产生背景、特点及与甲骨文的区别。
(3)大篆:阐述大篆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地位。
(4)小篆:讲解小篆的产生背景、特点及与大篆的关系。
(5)隶书:介绍隶书的起源、特点及对后世汉字的影响。
(6)楷书:阐述楷书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在现代汉字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组讨论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及代表性字体,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书写不同阶段的汉字,体会汉字演变的过程。
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汉字演变的历程。
2. 收集不同阶段的汉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内容1. 讲解汉字演变的原因:分析汉字演变过程中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变迁、文化发展、书写工具等。
2. 介绍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汉字的规范化,以及后来的隶变、楷化等。
3. 分析汉字演变对文化传承的作用:通过汉字的演变,探讨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具体案例。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汉字的演变》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汉字的来源、构成和演变过程。
2.能够正确地用笔画数和笔顺书写基本汉字。
3.能够用汉字书写自己的姓名和简单的词语。
4.能够从阅读中理解汉字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2.汉字的构成和结构3.笔画数和笔顺的认识4.基本汉字的学习三、教学准备1.《汉字的演变》PPT2.教学黑板、白板和彩笔3.《汉字的演变》绘本4.学生练习用纸和笔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PPT,并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是汉字的演变。
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A. 汉字的构成和结构教师拿出几个常见的汉字,向学生讲解汉字的构成和结构,介绍汉字的“义音形义”四个部分,增加学生对汉字认知的理解力。
B. 笔画数和笔顺的认识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介绍笔画数和笔顺,引导学生正确地用笔画数和笔顺书写基本汉字。
C. 基本汉字的学习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基本的汉字,并口头和书写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
逐渐递进,逐步增加难度。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字,并练习正确的书写方式。
3. 练习(3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汉字的识别和书写练习。
教师巡视班级,帮助学生纠正书写错误。
4. 拓展(10分钟)教师拿出《汉字的演变》绘本,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汉字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汉字的来源和文化底蕴。
5. 总结(10分钟)教师向学生梳理和总结当天的汉字学习内容,并检查掌握情况。
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笔画和笔顺的掌握还不够稳定,需要加强书写练习。
同时,学生对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更加感兴趣,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文化背景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汉字的文化底蕴。
汉字的演变教案教案标题:汉字的演变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2. 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2. 汉字的演变过程;3. 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现代汉字,并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汉字是如何形成的吗?” “汉字有没有什么演变的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讲授(25分钟)(1)汉字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讲解汉字的起源和早期形态。
引用考古学发现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作为例子,解释汉字的最早形态是图画文字。
(2)汉字的演变过程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个发展阶段,并通过示意图和具体汉字的演变实例进行说明。
3. 操练(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两个汉字进行分析和讨论,了解该汉字的演变过程,并展示给全班。
(2)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XX的相关内容,填写相关练习册。
4.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你们对汉字的演变有什么新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5.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汉字,了解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并写一篇短文介绍。
同时,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1. 幻灯片;2. 实物图片和演变示意图。
五、教学拓展:1. 给学生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2. 可以进行汉字书写的活动,让学生亲手体验汉字的演变过程;3. 鼓励学生制作汉字演变的展板或PPT,并进行展示。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总结环节,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中班语文《汉字的演变》教案
教案名称:汉字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
3. 通过对汉字的了解,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 汉字的起源
2.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包括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图片或动画。
2. 各种不同字体的汉字卡片。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汉字,询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些字,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主题——汉字的演变。
(二)新课讲解:
1. 汉字的起源: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汉字是如何产生的。
2. 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课件,依次展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字体的汉字,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汉字的演变过程。
同时,教师可以使用汉字卡片,让学生亲手触摸感受不同字体的特点。
(三)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我是小书法家”的活动,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字体书写自己的名字或者自己喜欢的汉字。
(四)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汉字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讲述自己学到的关于汉字的知识,并尝试用不同的字体书写几个汉字。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视力,避免长时间观看电子屏幕。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汉字的演变》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汉字的基本演变顺序。
2. 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3. 帮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技巧,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教学重点:1. 汉字的基本演变顺序。
2. 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对汉字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难点:1. 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2. 如何在实际书写中运用汉字演变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汉字演变的相关资料。
2. PPT课件。
3. 汉字演变的过程图。
学生准备:1. 笔记本。
2. 笔。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些汉字,让学生尝试分析这些汉字的演变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学习汉字的演变过程。
2. 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整理在笔记本上。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
2. 讲解汉字的基本演变顺序,以及演变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课堂练习。
2. 学生书写一些典型的汉字,体会汉字的演变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特殊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实践练习(20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实践练习。
2. 学生尝试运用汉字演变的知识,进行汉字书写。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汉字演变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
注重学生在实际书写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第二课:书画同源——汉字演变一、【趣味园】仔细观察图片,下面每幅图画都可以看到哪些字?二、【知识屋】(一)汉字的起源汉字产生前,中国先民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但是,语言不能传到外地,也无法留存后世。
于是,先民们想出了多种记事方法。
八卦: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由符号"-"和"- -"组成的八种图形,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
结绳:在绳子上打不同的结,记录不同的事情。
今天,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就是从上古的结绳演变而来。
(图)古人结绳记事图画: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利用图画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
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
至于中国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为谁所创造,学界多有争论,今人多以神话视之,半真半昧。
有一首古老的民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仓颉造字如担粟,传给孔子仅八斗,还有二斗不外传,借给道士画符咒,鬼画桃符君不识,才高八斗有来由。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图)甲骨文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
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
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
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楷书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
他们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草书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图)行书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
(三)汉字的结构汉字虽然繁多,看上去千姿百态,但不是无章可循。
1、从结构上讲,汉字分为六种结构。
第一种独立结构第二种左右结构从部件组合的形状上看,有的左大右小,如“和”、“如”、“副”;有的右小左大,如“冰”、“硝”、“哺”;有的左高右低,如“叔”、“缸”、“都”;有的左低右高,如“晴”、“殊”、“戏”。
第三种上下结构有的上宽下窄,如“贺”、“皆”、“肯”;有的上窄下宽,如“泉”、“森”、“昂”;还有的中间宽上下窄,如“希”、“士”、“喜”。
第四种左中右结构第五种上中下结构第六种包围结构半包围三面包围全包围有的是包围结构:两面包围有:左上包围,如“庙”;右上包围,如“句”;左下包围,如“连”。
三面包围的有上包围,如“同”,左包围,如“区”,下包围,如“凶”;四面包围的,如“困”,“团”、“回”等。
无论这些汉字的形体呈什么形状,组合方式有什么特点,它所给我们的感受都是各占其位,各得其所,协调和谐,恰到好处。
(四)汉字的趣味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谈到:“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
是的,每一个方块字都是一个天地,蕴含着一种情结,体现着一种特点,展示着一种趣味。
有关汉字的趣味涉及到很多方面,现就汉字的测字、灯谜、趣联、游戏等方面。
1.神奇的汉字“日”字对“口”字说:“兄弟,叫你减肥,你怎么越减越肥?” “十”字对“千”字说:“儿啊,你的身价怎么突然涨了这么多?”“日”字加上一笔就可以“变身”:“目”,“旧”“白”,“旦”字等等。
“十”字加上一笔就可以变成“干”,“土”,“士”等字。
2.测字传说朱元璋领兵南下,路遇测字先生,便在地上画了一横。
测字先生大惊:“先生必大贵,‘土’上‘一’是王呀。
”又说崇祯末年李自成造反,皇帝派人出去探听民间消息,遇上测字先生,便抽了个“友”字问,先生问:“测什么?”“国事。
”“不好,反贼出头了。
”忙改口:“不是这个‘友’,是有无的‘有’。
”“更不好,‘大明’去了一半。
”又改口:“是申酉的‘酉’。
”“愈不好了,至‘尊’已经斩头截脚了。
”汉字确实是一种伟大的方块文学,尤其对于测字算卦来说,是一种文学语言,按照文学语言的内涵,去解字,去拆字;又是一种文字游戏,抓住测字人的心理,去剖字,去说理;从而达到一定目的。
再说,如果抽个“喜”字,也有三解,一解是:“吉”下面为二十,大吉大利;二解是:“口”字上面是“艹”头,表示“口肯草,不得了”;三解是:两“口”夹根草,喜事挂眉梢。
再如:“好”字,如果是一对青年男女去测字,可以说成:“男女并肩而立,是一对好夫妻。
”如果是一位中年男人去测字,可以说成:“只生女孩,不生男孩。
”如果是一位中年妇女去测字,可以说成:“只生男孩,不生女孩。
”如果是一位老人去测字,可以把“好”字折成“女”和“子”两个字,说成:“子女已另立门户或将来必定另立门户”。
也可以说成:“有子无女或有女无子”。
3.美在字谜字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大臣常用暗视、比喻的手法影射事物,以达到劝谏君主采纳自己主张的目的,后来逐渐形成了字谜。
南宋时期,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在花灯上写着字谜,供人们观灯猜谜,从中取乐。
后来逐渐演变成灯谜,一直流传至今,倍受人们青睐。
妙评“天下第一味”南宋时期,四川、浙江、广东的三位赴京赶考举人,在途中相遇,相处默契,结伴而行。
一天,三人到“天下第一味”酒楼用餐,四川举人心头一动,拱手笑着说:“我们三人天结良缘,今日来到‘天下第一味’酒楼,请问二位兄弟,何谓天下第一味?”浙江举人随口答道:“糖醋肉排味最佳。
”广东举人应声而答:“蛇肉之香味更美。
”四川举人笑着说:“两位仁兄皆未道中,小弟认为是大头菜。
”谜底:大头菜。
“天下”为“大”。
“第一”为“头”。
蒲松龄说谜戏财主传说一位财主望子成龙,请蒲松龄来教自家的宝贝儿了。
三个月后,蒲松龄告辞回家过年。
财主见老师要走,急忙问道:“吾儿学识如何?”蒲松龄答道:“七窍已通了六窍”。
老财主满心喜欢,认为儿子学业不错。
可是一位邻居却说:“七窍通了六窍,就是一窍不通呀。
”【知识框架】汉字的起源八卦结绳图画仓颉造字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结构独立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汉字的趣味三、【实战演练】【基础】1、猜字谜。
①一笔写成两个字。
(打一植物)②拆去一点。
(打一储蓄用品)③迷信害死人。
(打一字)④晖。
(打一成语)2、写出下列汉字的结构3、给下列汉字加一笔。
日——()()田——()()大——()()木——()()人——()()十——()()王——()()4、给下列汉字换部首并组词。
妨——()()臂——()()淘——()()绞——()()【巩固】1、某学校电视台要为“守望汉字”活动制作视频短片《魅力汉字》,同时提供了“象形”和“形声” 两种造字方法的例子,请你根据下图分条概括汉字的特点。
(不超过 30 个字)象形字示例形声字示例【拔高】1、仿照实例写话。
示例“内”对“肉”说:你不就比我家多一口人嘛!咋就那么吃香!人见人爱!“休”对“体”说:你心里老算计一本账,肯定没有我轻松!“干”对“平”说:“音”对“意”说:2、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
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
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
要求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墨:打底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鸿:尘:舒:第二课:民族的符号——汉字【基础】1、①分解法。
将谜面上的字分解开来。
谜底:毛竹。
(“笔”字可分解为“毛、竹”两个字。
)②减字法。
在谜面上适当减少一个字或部首、笔画而引起的变化来猜射。
谜底:存折。
(“拆”去一点,存下一个“折”。
)③加减法。
这是以上两种方法的混合,既有加,又有减。
谜底:谜。
(“迷信”合成后,去掉“亻”为“谜”。
)④移位法。
通过移动谜面文字部首或笔画,猜出谜底。
谜底:晕头转向。
(将“晕”字的“日”字转一个方向为“晖”。
)2、米独体字滩左中右晶品字部医半包围霜上下结构函半包围褒上中下凶半包围郭左右庆半包围圆全包围建半包围3、日——田,旧,白,目田——甲,由,申大——天,犬木——本,术人——大,个,太十——干,末,未,士,土王——玉,主4、访仿佛;避躲避;萄葡萄;校校园【巩固】1、略【拔高】1、“干”对“平”说:看把你美的,两天不见,还戴上墨镜了呢!“音”对“意”说:别忘了,我才是你的心上人哩!2、①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②尘:轻飘飘飞着的小土粒。
人类啊,我本不是灾害,应该好好思考出生我的原因了。
③舒:舍我其谁?伟大作家的豪言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