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望县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644.50 KB
- 文档页数:5
望江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生成新物质硫化亚铁。这现象说明了(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硫化亚铁的总能量高于铁粉和硫粉的总能量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可以发生反应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 )
A. S(s)+O2(g)=SO2(g) △H=–269.8kJ/mol (反应热)
B. 2NO2=O2+2NO △H= +116.2kJ/mol (反应热)
C. C2H5OH(1)+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燃烧热)
D. NaOH(aq)+HCl(aq)=NaCl(aq)+H2O(1)△H= +57.3kJ/mol(中和热)
3、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2C2H2(g) + 5O2(g)=CO2(g) + 2H2O(l);△H=–bkJ/mol
B. 2C2H2(g) + 5O2(g)=CO2(g) + 2H2O(l);△H=+bkJ/mol
C.2C2H2(g) + 5O2(g)=4CO2(g) + 2H2O(g);△H=+4bkJ/mol
D.2C2H2(g) + 5O2(g)=4CO2(g) + 2H2O(l);△H=–4bkJ/mol
4、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s)+O2(g)=CO2(g) ;ΔH1=-393.5kJ/mol
CH3COOH(l)+2O2(g)=2CO2(g)+2H2O(l) ;ΔH2=-870.3kJ/mol
H2(g)+21O2(g)=H2O(l) ;ΔH3=-285.8kJ/mol
则反应2C(s)+2H2(g)+O2(g)=CH3COOH(l) 的ΔH 为( )
A.-244.15 kJ/mol B. +244.15 kJ/mol
C.+488.3 kJ/mol D.-488.3 kJ/mol
5、在2A+B 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 0.5 mol/(L·s) B. v(B)= 0.3 mol/(L·s)
C. v(C)= 0.8 mol/(L·s) D. v(D)= 2 mol/(L·min)
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
A. X2为0.2mol/L B. Z为0.4mol/L
C. Z为0.3mol/L D. Y2为0.4mol/L
7.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A(s)+2B(g) 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 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 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④B物质的量浓度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A的转化率
A.②③④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 D.只有③
8.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
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
A.40% B.50% C.60% D.70% 9.反应N2O4(g)2NO2(g) ΔH=+57kJ·mol-1,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B、C两点化学平衡常数:B C.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 D.A、B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B 10、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 2Y(g) + Z (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ψ)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 ) 11、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1.9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的转化率降低 B. C的体积分数增加 C. m+n 12、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2NO2(g) N2O4(g) 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2的体积分数(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 13.250℃和1.01×105Pa时,反应2N2O5(g)=4NO2(g)+O2(g) △H=+56.76kJ/mol,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A.是熵减少的反应 B.熵变影响大于焓变影响 C.是吸热反应 D.是放热反应 14.一定量的稀盐酸跟过量锌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H2的总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入少量稀NaOH溶液 B.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 C.加入少量NH4HSO4固体 D.加入少量Na2CO3浓溶液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强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一定大于弱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B.NaOH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氨水的导电性强 C.不溶性盐都是弱电解质,可溶性酸都是强电解质 D.二氧化硫和乙醇均属共价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16、在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 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滴加少量0.1mol/L 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少 B.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升高温度,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D.加水,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选择题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7、(6分)下列物质:① NaCl溶液 ② NaOH ③Cu ④CH3COOH ⑤NH3·H2O ⑥乙醇 ⑦CO2 ⑧H2SO4 ⑨水 ⑩BaSO4 其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18、(8分) 写出下列物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①碳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氢氧化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碳酸氢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硫酸氢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分)(1)在25℃、101kPa下,1g甲烷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55.6kJ。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中的数据表示破坏1 mol化学键需消耗的能量(即键能,单位为kJ·mol-1): 化学键 C—H C—F H—F F—F 键能 414 489 565 158 根据键能数据计算以下反应的反应热△H: CH4(g)+4F2(g)= CF4(g)+4HF(g) △H=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已知: ①C(s)+ O2(g) = CO2(g) ΔH=-393.5 kJ/mol ②O2(g) + 2CO(g)=2CO2 (g) ΔH=-566 kJ/mol ③TiO2 (s) + 2Cl2(g) = TiCl4(s) +O2(g) ΔH=+141 kJ/mol 写出金红石(TiO2)与氯气、石墨制取TiCl4(s)和CO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分)将4mol SO2与2mol O2放入4L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2SO2(g) + O2 (g) 2SO3 (g) 测得平衡时混合物总的物质的量为5mol。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令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2、O2、和SO3的物质的量(mol)。如果a、b、c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仍跟上述平衡时的完全相同。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数 K =_________________ (2)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 (3)若a=0、b=0,则c=________,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4)若a=1,则b=______、 c=______,这时反应向_______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进行。 (5) a、b、c 取值必须满足一般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两个方程式表示,一个只含a和c,另一个只含b和c。) 21、(16分)某化学反应2A(g) B(g)+D(s)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反应器均为相同恒容密闭容器,B、D起始为0。反应物A的浓度 (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序号 0 10 20 30 40 50 60 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00℃ c 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c 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4 820℃ 1.0 0.40 0.25 0.20 0.20 0.20 0.2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望江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化学(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时间 浓度 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