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金融投资的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研究比较在金融市场上,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其中,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信息是快速和准确地反映在市场上的,而行为金融学则研究了人类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这两种理论对于金融投资的影响。
一、理论假设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的信息是全面公开的,每个投资者都能够准确获取到市场信息,并且将其分析后做出理性、客观的投资决策。
而行为金融学则研究投资者实际操作和证券价格行为间的不一致性,即人们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偏见的影响,做出理性以外的决策。
这两种理论的假设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有效市场假说假设市场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存在大量的非理性行为。
二、市场行为表现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市场价格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公司的价值。
而在行为金融学中,价格行为则被视为是市场中情感和认知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的金融投资中,我们可以看到股票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基于公司基本面的变化,而是受到投资者情感波动的影响。
三、市场反应速度有效市场假说假设市场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并且市场价格能够在瞬间反映出所有可用的信息。
然而,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导致市场反应缓慢或不理性。
实际上,市场反应速度的变化取决于市场情绪和周围信息的变化。
因此,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研究需要有更加详细的实证分析。
四、风险和收益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因此股票价格存在随机行为,同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智慧型投资策略”,即不存在可以从中获得超额收益的可靠方法。
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存在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股票价格出现偏差,因此存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
然而,行为金融学中所讨论的行为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更加困难的是如何针对这些因素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投资。
五、长期表现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假设,市场的长期表现是符合市场均衡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长期表现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受到市场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有效市场假设与行为金融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它们在金融领域的碰撞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有效市场假设是指市场上的信息是充分的,投资者能够理性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在市场上形成公允的价格。
行为金融学则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投资者的决策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受到情绪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就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学的碰撞进行探讨。
我们来介绍一下有效市场假设。
有效市场假设是由尤金·法马提出的,它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充分反映了各种公开信息,并且投资者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后,能够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
有效市场假设包括三种形式:弱式有效市场假设、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和强式有效市场假设。
弱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过去的所有信息,因此技术分析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则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包括公司的财务报表等,因此基本面分析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则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的信息,包括公司的内幕消息等,因此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可能会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出现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情绪,导致他们高估了某些股票的价值;他们还可能会出现保守偏误,导致他们低估了某些股票的价值。
投资者还可能会受到情绪偏误的影响,例如因为恐惧而出现“卖出低谷”和因为贪婪而出现“买进高峰”的情况。
投资者还可能会出现羊群效应的情况,即他们会跟随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而做出决策,而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
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对有效市场假设提出了挑战,因为它表明了市场上的价格并不总是充分反映了所有的信息。
事实上,行为金融学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关于市场价格形成的行为学证据,来表明投资者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
他们发现市场上的股票价格有时会出现明显的过度波动,这些波动并不能通过已知的信息来解释。
他们还发现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会出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即股票价格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样也不能通过已知的信息来解释。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争论分析作者:李艳平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21期【摘要】作为现代化金融理论体系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市场假说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整个经济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市场中无效率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金融学理性的标准分析。
本文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概述展开分析,进一步提出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与修正,以供参考。
【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一、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概述1.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理性分析的基础参数,将所有从市场中获取的信息转化为价格中。
经济主体无法在市场中持续稳定的占据收益地位,其中以证券市场为例,市场价格体现了证券本身价值精准估计。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基础主要由经济主体、随机交易以及有效套利者构成。
由于市场交易具有随机性,并且存在着互相抵消关系,所以不会影响到资产的标准价格。
随机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不理性投资者,进而使交易风险加大,如果是理性套利者交易,资产标准价格的影响就会被消除。
2.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异象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最初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并且得到了业界相关学者追捧和支持。
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异常股价现象,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矛盾。
其异常现象内容有:异常规模、异常基本面以及股市日历效应等。
异常基本面概况来讲就是结合历史参数进行分析,投资账面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股票要比投资成长型股票具有更高收益。
股市日历效应则是长期存在于证券市场的一种异象,通过对股市日历效应分析后可以总结出异象体现在月末效应与月效应等方面。
异常规模主要是指小盘股投资的收益效果往往高于大盘股投资的收益效果。
二、行为金融学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分析1.修正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基础(1)行为金融学指出经济主体决策全部理性这一假说成立难度较大,认为现实经济市场中投资者会受到外界因素和情绪干扰,决策的核心依据是主观性判断。
中小型投资通常不会采用分散方式,并且会受到证券市场分析机构与人员意见影响,存在着感性投资和变更组合投资等非理性交易。
投资理论解析投资是指将资金投入到某种项目或资产中,以期望获得收益的行为。
投资理论则是对投资行为背后原理和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投资理论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一、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尤金·弗雷迪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预测市场走势或选择优质的投资标的来获得超额收益。
因此,投资者应该采取被动投资策略,即通过指数型基金等方式来进行投资,以跟随市场波动。
二、均值-方差模型均值-方差模型是由马科维茨在1952年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
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时应考虑预期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均衡。
通过分析资产的收益率和方差,投资者可以找到最优的资产配置方案。
在均值-方差模型中,投资者需要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来确定合适的资产配置比例,以达到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风险的目的。
三、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一种补充和扩展。
传统金融理论假设投资者在决策时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投资者的决策常常受到情绪、心理偏差和群体行为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投资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例如,投资者可以采用分散投资策略、定期检查投资组合等方式来降低非理性决策的负面影响。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一种量化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之间关系的模型。
该模型通过衡量投资组合相对于市场的系统风险、特定风险以及预期的市场回报率,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成本和预期收益率。
利用CAPM模型,投资者可以进行投资标的的评估和定价,以辅助投资决策。
总结:本文对几种常见的投资理论进行了解析,包括有效市场假说、均值-方差模型、行为金融学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这些理论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工具,以便在投资决策中更加理性地权衡风险和收益。
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学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学主要观点对比有效市场假设的基本涵义有效市场假设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是指,证券价格迅速地、充分地反映了与该证券相关的所有信息,价格是证券内在价值的最真实体现,投资者无法通过某种既定的分析模式或操作方式始终如一地获得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假设也如同一般的经济理论一样,需要建立在相应的假设条件之下。
这些假设条件主要是:·没有交易成本、税负和其他交易障碍;·个人的交易无法影响证券价格,个人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每个投资者均积极追求利润最大化,积极地参与市场;·每个市场参与者能同时免费地获得市场的相关信息,并能正确地解读这些信息。
理解有效市场假设须注意两点:·该假设只是认为,投资者不能获得超额利润1,其并不否定投资者可以获得正常利润,即与投资风险相对应的利润。
·该假设不否定投资者可以在某一段时间获得超额利润,只是认为,这种超额利润不可能长期存在。
关于有效市场假设的争论肯定态度:对有效市场假设持肯定态度的,最主要的是从事投资理论研究的人士,也包括少数投资界实务人士。
这些人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或者至少在弱有效和半强有效两个层面上是有效的。
对有效市场的认同,大多是建立在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上,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前后期股票的收益率是否具有关联性。
研究显示,股票某日的收益率和前几日的收益率,其相关系数非常接近于零;某段期间的收益率与过去相同期间的收益率,其相关系数也非常小。
这就说明,股价变化的相关性很低,无法利用过去的价格走势预测未来。
·利用交易法则投资能否持续获得超额利润。
股票交易法则(stock exchange skill)是指导投资者买进股票和卖出股票的技巧。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行为金融学是金融领域两个相关但却截然不同的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用的信息,价格会反映出所有相关信息的变化。
行为金融学则关注于人类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认为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可能受到情绪、偏见和行为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理论之间的碰撞,以及它们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原理。
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马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市场上的价格反映了所有信息和观点。
这意味着投资者无法依靠信息来获取超额利润,因为市场已经将所有信息反映在价格中。
在有效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即不存在可以预测的趋势,投资者只能通过偶然性获得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三种形式,分别表明市场对历史价格、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的反映程度。
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挑战。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会受到心理和认知偏差的影响,使得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代表性启发和情绪影响。
代表性启发认为人们在做出判断时会依赖于简化启发和原型启发,从而造成偏差。
而情绪影响认为人们在情绪激动时很难做出理性决策,导致市场出现波动。
这些心理和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市场价格偏离真实价值,从而产生市场无效的情况。
在实际金融市场中,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碰撞产生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和讨论。
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时间市场价格是有效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市场可能不是有效的,如金融危机、市场泡沫等情况下。
这说明市场并非始终有效,市场的有效程度可能会受到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人们也开始关注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决策的重要性。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会导致市场出现价格偏离,从而为投资者创造了获利机会。
一些投资者开始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运用到交易策略中,通过研究投资者行为模式、情绪波动等因素来进行投资决策。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主要观点对比一、有效市场假说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其对有效市场的定义是: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
成为有效市场的条件是:⑴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⑵证券市场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⑶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随机的。
该理论包含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二,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的平衡,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即,认为股价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股价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的话,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办法使股价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二者相等为止。
第三,股票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当信息变动时,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
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异动,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股票的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弱型有效市场,完全包含了过去价格的信息,使技术分析无用。
半强型有效市场,包含所有公开可用信息,使大多数财务分析无用。
强型有效市场,包含所有公开和内幕的信息,在该市场中没有人能一直赚取较多的利润。
总结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观点对比一、起源1、有效市场:有效市场假说源于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路易斯巴舍利关于股票收益率的统计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为零。
更进一步,1964年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变化类似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随机而无序永不停息的运动,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的变化路径无法预测。
法玛也认为股票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惧有“记忆性”,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价格来预测未来的走势。
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教授发表题为“股票市场价格行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成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Efficient Market的概念:有效市场是这样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每一个人都试图预测单个股票未来的市场价格,每一个人都能轻易获得当前的重要信息。
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众多精明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导致这样一种状况: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场价格都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
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其定义是: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2、行为金融学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阿罗和德布鲁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
这个范式也成为现代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
1952年马克威茨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elect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
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金融市场的效率与异常从有效市场假说到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的效率与异常:从有效市场假说到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效率与异常一直备受关注。
有效市场假说被认为是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但近年来,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对此提出了挑战。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是信息高效、价格有效的。
即市场上的资产价格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研究来获得超额利润。
根据这一假说,投资者应该采取被动投资策略,相信市场定价是准确的。
然而,行为金融学挑战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根基。
行为金融学研究人类的行为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偏差,以及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投资者常常受到情绪、习惯和认知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决策与理性行为相悖。
以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为例,有效市场假说无法解释市场中的严重波动和不断上升的恐慌情绪。
许多投资者在危机期间表现出明显的情绪驱动行为,导致资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远离其真实价值。
这一事件暴露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局限性。
在行为金融学的框架下,人们开始研究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如过度自信、羊群效应和损失厌恶等。
这些非理性行为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并为投资者提供了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相比之下,有效市场假说中的理性投资者被认为只能获得正常的市场回报。
行为金融学还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的其他无效性现象,如股票市场的“反应迟缓”,短期超额波动以及投资者的“错觉一致性”。
这些现象都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违背,进一步说明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存在普遍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行为金融学并不否认市场的一定程度上效率。
事实上,存在许多理性投资者和有效市场,而非理性行为更多地体现在交易活跃、噪音交易者的存在和短期市场波动等方面。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有效市场假说完全抛弃,而是应综合考虑行为金融学的观点,以获得对金融市场更全面的理解。
为了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一些政策和监管措施已经被提出。
其中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投资者教育和提高市场透明度等。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是金融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学派。
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思想是市场是完全有效的,即市场上所有的信息都得到了充分反映,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
而行为金融学则强调市场并非完全有效,人们的情感、偏差会导致价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偏差。
有效市场假说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出现,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成为了金融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中的信息是可获得的、可传递的,因此所有的信息都已经被充分反映在了价格上。
这意味着投资者不能依靠研究信息以获得超额收益,因为市场已经反映了所有信息,任何的收益都只是投机风险的产物。
然而,行为金融学则从一开始就没有赞同有效市场假说。
行为金融学强调人类行为偏差及其影响,投资者在决策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人性的缺点与一些情感的影响,这可能导致市场无法反映所有信息。
这种行为偏差包括羊群效应、注意力偏差、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
同时,行为金融学也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的偏差。
这些偏差表明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市场上的价格可能与股票或其他资产的实际价值并不相符。
行为金融学强调了投资者的主观性和人性差异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对投资者更为人性化的投资方法。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使得人们对投资和金融理论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在现实生活中,投资者可以同时遵循两种学说,同时运用市场信息与了解人性行为特点,找寻投资机会并降低投资风险。
因此,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尖锐碰撞,不仅对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投资者,了解市场的信息与行为偏差,并灵活运用金融理论且谨慎评估市场风险,才能在高风险金融市场中保持投资稳健与回报丰厚。
金融市场的投资者行为模型与市场研究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对市场的运行和价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投资者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投资者行为模型,并通过市场研究来验证这些模型的有效性。
本文将讨论几种主要的投资者行为模型,并探讨市场研究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一、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是现代金融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这一假说,金融市场是信息高效的,所有公开信息都能够被及时反映在资产价格上,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一切可得到的信息,投资者不能通过分析市场信息来获得超额利润。
根据这一模型,投资者不可能通过预测市场趋势来获取利润,只能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
二、行为金融学模型然而,实际市场并不总是遵循有效市场假说的预测。
行为金融学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往往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偏离真实价值。
其中著名的模型包括:1. 套利限制模型套利限制模型认为,套利者的活动受到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和限制性规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无法将价格推向理论价值。
这些限制使得市场价格无法达到真实价值,并给其他投资者提供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2. 压力反应模型压力反应模型认为,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市场价格。
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市场价格可能会偏离真实价值;当投资者情绪低迷时,市场价格可能会低于真实价值。
3. 羊群行为模型羊群行为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专家的投资者。
这种跟随行为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不合理波动,从而产生机会。
三、市场研究的重要性市场研究是理解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市场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投资者行为的动因和规律,帮助解释市场价格的变动。
市场研究可以基于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对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此外,市场研究对于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行为金融学是金融领域内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主张市场上的所有信息都被及时地准确地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证券价格的形成。
这两种理论的碰撞造成了金融学界关于市场是否有效的争论,也促进了对市场行为和投资者行为的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碰撞,并分析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玛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市场上的所有信息都被及时地准确地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投资者不能依靠信息获取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假说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三种形式,分别代表了市场对历史价格、所有公开信息以及所有信息的反映程度。
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观点是市场价格具有随机性,无法预测。
投资者应当采取被动的投资策略,即持有整个市场的投资组合,而不是试图寻找低估和高估的个别股票。
这种观点引发了巨大的争论,一些学者和投资者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
二、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一种反思。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证券价格的形成。
投资者在面对利好消息时往往会过度乐观,而在面对利空消息时则会过度悲观,导致证券价格过度波动。
行为金融学还提出了许多行为偏差的概念,例如过度自信、错觉风险和羊群行为等,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和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对传统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也引发了金融学界的关注。
在行为金融学的框架下,投资者的决策不再是理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一观点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和投资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实际金融市场中,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两种观点均有其道理。
从理论上来说,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市场,而行为金融学则更贴近实际市场的情况。
有效市场假说对于市场的随机性和信息的反映有其合理性。
市场上的信息确实会被大部分投资者及时准确地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这也是市场效率的基础。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是关于市场行为的两种看法。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认为市场是高度理性的,所有公开信息都被充分反映在资产价格中,投资者无法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得超额利润。
而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则研究了投资者的行为偏误和心理因素对市场决策的影响,认为市场是非理性的。
有效市场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法玛(Eugene Fama)于1960年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投资者是理性和理性预期的,他们根据市场上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EMH认为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可用的信息,因此是高度公正的。
根据EMH,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信息来获得超额利润,因为任何可能的机会已经被其他投资者利用并反映在资产价格中了。
行为金融学则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受到认知偏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研究了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如过度自信、跟随群众、损失厌恶等。
根据行为金融学,市场价格可以被非理性行为和情绪推动,从而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和波动。
第一,EMH和行为金融学对于市场的理解不同。
EMH认为市场是完全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是非理性的。
EMH将市场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机器,而行为金融学更注重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对市场的影响。
第二,EMH认为投资者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市场上的机会已经被其他投资者利用。
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投资者可以受益于认知偏误和市场情绪,利用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获得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领域两个重要且具有争议的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是高度有效的,即市场上的资产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投资者不能通过研究市场的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
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参与者并不总是理性的,他们的投资决策可能受到情绪、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
这两种理论的碰撞,引发了对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探讨和思考。
在实践中,投资者们往往面临着如何在信息泛滥的市场中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的难题。
研究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冲突,对于揭示市场行为的规律、指导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点,探讨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冲突所在,以及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并就此对投资决策提出启示。
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够为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分析市场中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通过比较两种理论的观点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市场价格是否能够有效反映全部信息,以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心理偏差和风险偏好。
试图从不同的理论角度解释市场波动和价格异常现象,并借助实证案例对市场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投资者提供更科学、全面的投资决策依据,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效率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领域中两大重要学说,其碰撞与冲突引发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有助于拓展我们对金融市场行为规律的认识。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全部可得信息,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会导致市场价格偏离价值。
总结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观点对比
一、起源
1、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假说源于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路易斯巴舍利关于股票收益率的统计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为零。
更进一步,1964年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变化类似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随机而无序永不停息的运动,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的变化路径无法预测。
法玛也认为股票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惧有“记忆性”,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价格来预测未来的走势。
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教授发表题为“股票市场价格行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成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Efficient Market的概念:有效市场是这样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每一个人都试图预测单个股票未来的市场价格,每一个人都能轻易获得当前的重要信息。
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众多精明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导致这样一种状况: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场价格都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
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其定义是: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2、行为金融学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阿罗和德布鲁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
这个范式也成为现代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
1952年马克威茨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elect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
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20世纪70年代罗斯基于无套利原理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价理论(APT)。
20世纪70年代法马对有效市场假说(EMH)进行了正式表述,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二、概念
1、有效市场:
(1)、内部有效市场(Internally Efficient Markets)又称交易有效市场(Oper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rs),它主要衡量投资者买卖证券时所支付交易费用的多少,如证券商索取的手续费、佣金与证券买卖的价差;
(2)、外部有效市场(Externally Efficient Markets)又称价格有效市场(Pricing Efficient Markets),它探讨证券的价格是否迅速地反应出所有与价格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公司、行业、国内及世界经济的所有公开可用的信息,也包括个人,群体所能得到的所有的私人的,内部非公开的信息。
2、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三、主要内容
1、有效市场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一、弱式有效市场假说(Weak-Form Market Efficiency)
该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额等;
推论一:如果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二、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emi-Strong-Form Market Efficiency)
该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
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作出反应。
推论二:如果半强式有效假说成立,则在市场中利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三、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trong-Form Market Efficiency)
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推论三: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没有任何方法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即使基金和有内幕消息者也一样。
2、行为金融学
(一)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预期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主要针对解释的是传统理论中的理性选择和现实情况相背离的现象,它是由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共同在1979年提出来的,并在其后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修正。
其主要理念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类具有根据成本收益采取效用最大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提出,由于有限理性、有限自制力和有限自利的存在,人们不完全像主流理论所假设的那样,在每一种情境下都清楚地计算得失和风险概率,人们的选择往往受到个人偏好、社会规范、观念习惯的影响,因而未来的决策存在着不确定性。
具体的讲,预期理论包含以下一些颇具信服力的论断:
1.决策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
2.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
3.非贝叶斯法则的预期。
4.框架效应(framing)。
(二)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
套利限制是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理论提出质疑和修正的重要工具。
传统金融理论构架中的重要支撑部分是有效市场假说(EMH),EMH认为在市场中,理性的交易者能够正确评估证券的价格,如果还存在很多非理性交易者,那么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相互抵消,则对市场的有效性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这时候由于套利的存在,短期内的价格偏离很快也会得到纠正,从而使市场能够恢复效率。
但是,行为金融学认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条件限制,在各种客观约束下,套利无法剔除非理性行为对理性行为的长期并且是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有效市场假说是不成立的。
Shleifer 和Vishny把此称为“套利限制”。
(三)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
前文已经论述,行为金融学的诞生是与作为标准金融基石之一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不断受到质疑密不可分的。
行为金融学在自己的学科发展当中,一方面通过借鉴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不断修正和完善传统金融学的基本预设和分析范式,另一方面也尝试着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模型,针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金融学家Shefri和Statman 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
BAPM模型典型地体现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念,即上文所提到的非理性交易者长期性、实质性的存在,它所描述的是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互动情况下的资产定价方式。
在该模型中,理性交易者,即信息交易者,他们遵循CAPM模型,是传统理论当中预设的具有良好认知、专业技术并且有均值方差偏好的市场行为者;而非理性交易者,即噪声交易者,则不具备理想状态下的投资者所应有的知识储备和行为方式,他们并不具有均值方差偏好,往往背离CAPM。
因而,在BAPM中,与CAPM不同,把决定证券预期回报的β系数与行为相联系,这样的行为β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有关,而不是与市场组合有关。
可以看出,BAPM既有限度的接受了市场有效性,也秉承了行为金融学所奉行的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
四、理论面对现实的不足
1、有效市场
⑴投资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
Fischer、Black(1986)指出投资者购买所依据的是“噪音”而非信息。
⑵投资者不止偶然偏离理性,而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偏离理性。
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心态”理论讨论的就是大量投资者犯同样的判断失误的错误,且他们的错误又具有相关性的现象。
⑶套利者不会完全消除非理性投资者的错误对价格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证券没有合适的的替代品。
即使能找到完全的替代品,套利者也面临其他风险,如noise trade risk——未来出让时价格不可预知
2、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产生于国外,它也有一些方法论和根本的缺陷。
目前,行为金融学主要是探求人类心理有哪些共性的规律性特征,并且用这些人类基础的客观心理特征来分析解释股市的现象。
在若干年内,行为金融学已经通过试验,总结、发现、统计、归纳了人类有哪些心理特征,并用于解释股市的现象,也告诫投资人有些心理特征是不利于投资的。
总体来说,行为金融学就是统计行为心理特征,然后用其解释资本市场的现象。
它的不足是发现了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
它发现了人的心理特征是股市变化的决定性原因,也发现了一系列人类共有的具体心理特征,并且把这种具体心理特征对投资成败的影响也描写清了,但是它没有指出投资者应如何克服这些不利于投资的固有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