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
- 格式:docx
- 大小:36.92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大全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在天人关系、历史本质、历史动力、历史发展形式、历史发展进程、人的历史地位和君民关系等方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一:鉴真东渡鉴真(688;763)江阴人,俗姓淳于。
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
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
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鉴真在日本十年,深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1980年5月,鉴真像在日本唐招提寺长老的陪送下,回国“探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
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且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依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同各国交往。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有13次之多。
此外,唐朝同天竺、新罗、波斯、多罗马帝国、非洲国家都有频繁的交往。
[1]东渡原因唐代赴日传法名僧,日本常称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俗姓淳于。
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
十四岁(一说十六岁)于扬州大明寺出家。
曾巡游长安﹑洛阳。
回扬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讲律藏。
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
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
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
访求十年,决定邀请鉴真。
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
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
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岛,荣病死,鉴真双目失明,751年(唐天宝十载)又回到扬州。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二: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四:中日关系一、日本发展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不属于中考范围)。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改革前,日本进行了一场运动,被推翻;年日本进行,日本走上了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一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1945年,和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
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1968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二)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1)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习,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该点不属于中考范围,不用记);(2)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1968年,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崛起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二)日本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A.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
2011届初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中国历史上的中外交往学生一、考点整合:1.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张骞、鉴真、玄奘、马可•波罗、郑和2.古代中外矛盾冲突(1)明朝中后期,戚继光在台州抗倭。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3)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4)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近代中国落后受挨打,弱国无外交(体现在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自主权的失去等)4、现代中国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首先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4)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5)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同年,中日建交。
(6)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7)1980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8)2001年,上海A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5、中日关系:古代友好为主,近代侵略中国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1900年参加八国联二、单项选择题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A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的方针2.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是()A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求同存异” D.资源共享,优势互补3.“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外交事件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外交领域发生了众多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对中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的外交困境1840 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外交陷入困境的开始。
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这个条约割让了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并规定了赔款、协定关税等一系列不平等条款。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交上失去了自主权,被迫卷入了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更多的不平等条约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给中国的文化和民族尊严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这些条约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还割让了九龙半岛给英国,进一步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权益。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 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
这一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巨额赔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该条约规定中国赔款白银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等。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日战争关系史(古代篇)一、中日关系史(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属”关系据中国正史,公元1世纪(公元1年西汉平帝刘衎元始元年)班固撰《汉书》载,公元前汉武帝灭卫氏(右渠)朝鲜后(卫满朝鲜王险城),建玄菟、乐浪、真番、临屯等汉四郡,之后“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时西汉皇朝是否通过册封确立了中国与分裂状态下的日本某一政权的宗属关系,尚不可考。
范晔撰《后汉书》载:“倭在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
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
”汉光武帝当政的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正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
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日本农民甚兵卫在博多志贺岛上发现“汉委奴国王”方形蛇纽金印,重约108克,现作为日本国宝收藏)。
据日本学者考证,这个“奴国”的位置在今北九州的福冈市一带。
中国学者认为,东汉皇朝对“奴国”的册封,正式开启了古代中日外交关系的记录。
陈寿撰《三国志》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六月,日本列岛上兴起的邪马台女王国遣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等赴魏“朝献”。
魏明帝大悦,诏赐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
房乔(房玄龄名乔,字玄龄579-648年)著《晋书》载,265年司马炎称帝建西晋时,邪马台国女王亦遣使朝贺,此后直至420年东晋灭亡的一个半世纪里,日本国使的“朝献”不下十余次,说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仍在持续。
在东晋衰、南北朝兴的公元5世纪,中日交往频繁。
时日本列岛已结束小国林立局面,出现了中国史书称做“倭”、日本史书称做“大和”的统一中央政权(大和是邪马台国征服列岛其他政治势力后建立的统一政权(主要依据是:邪马台、倭、大和等国名的日语发音都是“YAMATO”)。
在413~478年倭王赞、珍、济、兴、武统治的所谓“倭五王”时期,均遣使中国朝贡并接受册封。
据史书载,东晋安帝和南朝宋武帝时,倭王赞遣使朝贡并接受了“倭王”的册封。
宋文帝时,倭王珍开主动请封之先例,上表求授“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朝鲜半岛少数名族国家)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考点梳理】(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感悟】一.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经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一胜一败,试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
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妥协退让,经济和军事落后,而日本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蓄谋已久。
2.抗日战争:(1)结果:1937 -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2)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②中共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牵制了日本进攻。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
二.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日本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如: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的归属问题等;三.如何正确处理目前的中日关系?(或对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被誉为“东渡大师”,他通过长途跋涉、乘船渡海,历时数年先后到达日本,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为两国文化交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鉴真主持建立了许多寺院,传授了大量佛教经典和思想,使得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同时,他也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带到了日本,推动了日本的文化发展,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鉴真还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他的东渡,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体现了两国在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他的事迹在中日两国间广泛传颂,成为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和象征。
可以说,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的东渡之举,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为两国友好交往树立了重要的历史典范。
他的事迹不仅是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绳文时代(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日本最原始的时代。
人们住洞穴、逐渐发展成部落,过着采集、捕鱼、狩猎生活。
绳文是指出土的当时的绳文陶器,是那个时期的标志。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标志是弥生陶器的出现。
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开始种植水稻,使用各种金属器,例如铜剑、铜矛等。
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
三国时期(3世纪),“邪马台国”的女王送使者到魏,魏的使者也来到了邪马台国。
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学术界长期争论,至今未有定论。
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初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
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
这个时期,大量中国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
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
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年)以奈良南部的飞鸟地区为中心的时代,与古坟时代有重叠的部分。
645年,孝德天皇政权颁布《改新诏书》,被称为“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建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从这个时期开始,日本派遣了很多学生和僧人到中国学习政治、法律、文化及佛学知识。
702年,日本向中国唐朝政府告知国号为“日本”、君主为“天皇”。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奈良)。
平城京是日本仿造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的。
这一时期,日本继续派出遣唐使,其中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成绩优异,留在唐朝任职,并与李白等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同一时代,中国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六渡日本失败,第七次终于成功。
中日建交40周年一、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古代史1、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
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化改新”。
(2)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戚继光抗倭斗争: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日本侵略者)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历史上称之为“倭患”。
戚继光受命抗倭,他组织了一支抗倭军队——“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又开赴福建、广东。
阶段特征:和平友好交往是古代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很早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一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近代史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亚洲的强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1、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2、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对北京的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3、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取得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引发五四运动,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在一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
5、为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略中国,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设立了伪“满洲国”。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汇报人:日期:•中日关系概述•大学生在中日关系中的角色与责任目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当代大学生在中日关系中的实践与行动•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重要意义01中日关系概述中日两国在古代就有频繁的友好往来,如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古代友好往来在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曾发生过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冲突和战争。
近代冲突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敌对到正常化的转变,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现代关系发展中日历史关系回顾中日两国在政治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两国领导人定期会晤,就双边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交流。
政治关系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长,投资合作也日益加强。
中日两国在文化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包括教育、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
030201当代中日关系现状中日关系对两国及世界的影响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两国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也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对世界的影响中日两国都是世界大国,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日关系的走向也对其他国家与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02大学生在中日关系中的角色与责任多数大学生对中日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历史认知大学生普遍关注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对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了解。
现实关注对于中日关系的看法,大学生观点多样,既有友好合作的愿望,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观点多元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认知现状大学生在中日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文化交流使者大学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通过学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民间外交力量大学生在民间外交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参与各种交流活动,传递友好合作的信息,促进民间友好往来。
推动友好合作大学生在学术、科研、经贸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通过参与各种合作项目,推动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
日本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据有文字记载的已有两千余年。
在两千余年的交往史,两国人民和政府间的政治、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日本重大的历史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本重大的历史事件一:甲午战争中日甲午[1]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日本重大的历史事件二: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1](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开始。
[2]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日本重大的历史事件三: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
1.1994年《中日长期和平友好条约》签署
1994年八月十五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长期和平友好条约》,双方在原则和具体事项上达成了妥善安排,从而完成中日正常
友好关系的漫长磋商之路。
这一条约,实现了把中日关系从危机变成
机遇,并为两国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
2.1972年《中日建交银行新协定》签署
1972年日本实施经济禁运政策前,中国与日本签署了《中日建交银
行新协定》,特设银行,撤销实行若干年的中日建交银行协定,正式
建立和正式开始正常外交,标志着中日三代外交正式走出了历史穷途。
这一协定以及它鼓舞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兴起。
3.78家日本企业就在中国内地开展经贸活动
1978年,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中日银行及货币投资协定》,从而推
动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78家日本企业在中国内地开展外商投
资活动,为中日经贸关系增进更多的智慧与创新,搭建了新一轮的中
日经贸关系的桥梁。
4.日本实施新武器出口政策
1996年,日本实施新的武器出口政策,准许有适当地满足中国军事
装备需求的武器出口。
这一政策标志着两国关系更进一步。
此后,中
日义勇军纪念品张贴、古籍、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活动也蓬勃发展。
5.日本国家安倍晋三访问中国
2013年5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中国期内进行了国事访问。
此次访问理顺历史,而非淡化,2006-2007年双方建立的基础上展开新的对话。
此次访问表明了中日关系取得新的里程碑,两个国家在政治及经济技术上进行有益合作,以促进两国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