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第二板块“真的猛士”中的课文。
直面人生的根本就是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而这便是人的生死观与价值观的问题。
《纪念刘和珍君》的文本是痛与愤的激情文字,教学需要抓住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这样从章法角度切入确立文本教学内容,使之成为鲜明而集中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另一个层面实现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丰厚,他们要么无从面对逆境甚至生死的考验,要么视生命为儿戏,缺乏健康的生死观。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然明白生与死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的写作对象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请愿的大学生,应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抓住生与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体味悲与痛的激情文字。
(2)了解正反对比作为情感载体的核心章法。
2.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品味文字中的大悲痛。
(2)小组讨论:探究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生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难点:在文中多处的正反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刘和珍君牺牲时的对比场景来引出文中的多处对比,这其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以对比的情感效果引出对生死意义及价值的探讨,明确对比章法的理性思考上的效果。
即:引导赏析、发现策略——学生赏析、使用策略——合作交流、探讨策略——教师总结、巩固策略的教学流程。
整个过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的一开始,我提取出与刘和珍有关的四个词语:“青年”、“大学生”、“微笑”、“和蔼”,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造成冲击力,再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和“本国的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散文。
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
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学生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说清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通过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利用思路的连贯性,达到对主旨的准确把握。
难点是重要句子的深刻理解。
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确有一定难度。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二、目标分析(1)明确本课时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2、能力目标: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含义深刻深刻的句子;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情感,学习爱国学习青年的革命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联系学情分析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因此确定以上的各项教学目标是适合学情的。
(3)说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要求和具体学情,对本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并辅助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手段。
2、学法:①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扫清文字障碍;②其次,查找手头资料,理解时代背景;③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并将课文中的疑问填到学案上,课上讨论解决。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一、引言《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咏史抒怀的作文,由著名作家鲁迅创作。
它以叙事方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本次说课旨在通过分析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语言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文本分析1. 主要内容文章以作者收到一封信为开端,信中提到一位名叫刘和珍的烈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达了对家人和祖国的无尽眷恋。
鲁迅在接到这封信后,深感故事的真挚感人,决定写下这篇作品,来纪念这位英勇的烈士。
文章主要描述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他在民族危机时刻毅然投身革命斗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尽管身处艰难险阻之中,他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最后,他在烈火中英勇就义,留下了对家人和祖国的深深思念。
2. 核心思想本文以刘和珍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叙述他的艰辛历程、家庭生活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乱世中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形象。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鲁迅表达了他对于革命伟业和将士们的钦佩之情,同时也呼吁人民对于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呵护。
3. 语言特点《记念刘和珍君》采用了简明扼要的叙事风格,情感真实而深沉。
鲁迅以简单的词语和平实的叙述,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排比等,将文章的语言层次提升,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文章中也透露出鲁迅对于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和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三、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3.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前瞻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引起学生对于历史和革命事业的思考和兴趣。
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
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两篇文章,它们同属于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苦难与新生”主题。
这两篇文章有四个共同点:第一,作者相同,都是鲁迅先生。
第二,历史背景相同,都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第三,内容相同,都涉及“忘却”“记念”两个方面。
第四,主题相同,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因此,将两篇文章联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吻合课标中“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本课将“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为主题,落实课标要求。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必修文本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提取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但是在用词精准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同时,两篇文章写作时代久远,课文语言略显艰深隐晦,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如何体会文章语言和背后情感以及如何传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文本鉴赏入手,由浅入深,让学生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学会准确概括人物形象,并进一步深刻领悟几位热血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赓续革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两篇文章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依据群文阅读的原则与方法,我设定了“思维”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全文,读准字词,把握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深沉浓烈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选用的依据和教材的地位《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之一,通过介绍刘和珍君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
该文选材贴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
二、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主要讲述了刘和珍君为国家民族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事迹。
故事通过刘和珍君的经历,展示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此外,文章中还通过描写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他们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品质。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学生应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策略1. 案例引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主题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归纳总结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与组员互动。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和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通过引入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和热情。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优秀人物的兴趣。
2. 剖析课文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蕴含的价值观念。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重要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
文章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哀悼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控诉。
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强烈的情感力量。
同时,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记叙、抒情、议论等,是一篇极具教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经过。
掌握文中重要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学习本文通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认识反动势力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增强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一篇悲愤激昂的悼念性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叙述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揭露了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强烈谴责,同时也激励人们要牢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战斗精神和爱憎分明的态度,而且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特色,如夹叙夹议、反复呼告、反语讽刺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独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像《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思想深刻、情感复杂的散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反复呼告等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纪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
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使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诵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而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三、说学生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
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内心激发学生们为自己所坚持所梦想的东西而读书,而崛起。
四、教学方法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来教学。
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①导入新课。
我会先进行背景导入法。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刘和珍的点滴事迹和遇害经过,表达了对烈士死难的深深悲痛和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强烈愤恨,并冷静地思考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充满信心地激励后人。
文章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忧愤深广,爱憎鲜明,是纪念性文章的典范。
二、说目标依据纪念性文章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1、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2、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难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重点),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3、学习纪念性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三、说教法、学法1、从学情出发,注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是“动态阅读,把握情感”突出“悟”字。
2、学生自主品读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用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等导入,让学生感受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和冲破黎明前黑暗的无声呐喊,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主要完成目标一,对刘和珍这一形象的理解,然后简单理一理作者感情脉络这里设计两个梯度的问题:第一梯度的思考题围绕人物来设计:①课文记述了刘和珍哪些事情,她是怎样一个女性?(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人物,把握人物思想精神。
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学生从文本中很容易能概括出来。
)。
②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又为什么几次强调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温和善良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记念刘和珍君》说课,欢迎大家阅读!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为主题展开。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
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
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
具体做法如下:《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现代白话散文,也是同学们高中以来学习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
本文主要通过记述“三·一八”惨案,悼念刘和珍,控诉了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并激励继续战斗者。
“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本课可分三课时完成。
这是第二课时,在了解了《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和本文的创作背景,突破了字词关,还理清了文章的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分析三大部分的具体思路、刘和珍的形象、作者对于刘和珍这一类青年所抱有的情感,并重点分析课文中需要背诵的第2、第4两个部分;在第三课时,我将展开对文章重点、难点句子的分析,并将课堂还给同学们,充分开发课上资源,由同学们提问,由同学们作答,教师点拨,最后总结全文的主旨和艺术手法。
二、学情分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讲述、游戏,让幼儿认识和区分绿色、黄色。
并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树叶妈妈。
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和辨别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们。
《新课标》指出“高中同学们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同学们对白话现代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时即学过鲁迅的《故乡》等同样的文体,对这种文体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因此对这种文体是熟悉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1《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为英雄长歌——《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我将从教学目标阐释、教学过程、重难点讲述这三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教学目标阐述(一)教学依据1.说学习任务群《记念刘和珍君》是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该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以“苦难和新生”为主题。
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
分析其中论证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2.说单元教学目标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品鉴文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获得审美体验。
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说教材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这篇文章,要透过对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学习本文,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完善自我人格,关注社会和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4.说学情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必修文本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提取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但是在用词精准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同时,这篇文章写作时代久远,课文语言略显艰深隐晦,对我们的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确立学习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和关键语句。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2.引导学生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品析刘和珍的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性格、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篇1】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高一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记念刘和珍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一辈子意义,《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一辈子,直面和正视人一辈子,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
本节课贯穿了前两个单元鉴赏诗歌后又学习鉴赏现当代散文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鉴赏文章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
根绝最新高中课程标准可知,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据此学情,再依照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2、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鉴赏散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一辈子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同时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又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及特色。
《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的课文全部由中国当代散文组成。
主要培养学生对当代散文的整体感受和鉴赏评价能力,包括思想感情、文章结构、语言、艺术形式等方面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三?一八惨案”后所做,通过写作缘由带出所写的事件,再由此引出作者的感情。
本文叙事简练、感情强烈、语言具有深刻意蕴。
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三?一八惨案”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了解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况。
同时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正确鉴赏当代散文。
2、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第二、四小节。
2) 了解鲁迅的主要写作风格,了解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3) 整体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初步掌握中国当代散文的鉴赏方法。
4) 进行诵读训练,培养语感。
5) 学会把握本文感情表达的关键词、句。
3、教学重点
1)、背诵
2)、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和散文的鉴赏方法。
4)、把握感情表达的关键词、句。
4、教学难点
1)、把握全文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感情。
2)、分析刘和珍君的形象。
3)、掌握当代散文的赏析方法。
5、教学安排
1)、时间10——12分钟。
2)、课前预习要求熟读全文,体会全文感情。
3)、课后背诵第二、四小节。
二、教法
1
1、诵读法。
使学生首先对全文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2、想象意境法。
让学生如置身其中,去感受全文所描写的情、景。
3、模拟法。
让学生模拟词中的情景,进行联想,体会文章感情。
4、复述法。
在赏析之后,引导学生对词文章所描写的情节、感情进行身临其境的还原复述,以便使学生自己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感情。
5、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本文。
(视具体条件而定)
三、学法
、指导诵读。
老师示范诵读并纠正学生诵读的不足。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强烈1
的爱憎情感。
2、指导想象,在指导学生鉴赏的过程中,体会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进行艺术特色的鉴赏,让学生掌握艺术特色的鉴赏方法。
4、演绎模拟法。
通过真实演绎进行仿真模拟去感受文章的情感、意境和艺术手法。
5、描述法。
通过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故事性的复述描写,感受全文的感情表达。
6、听觉感受法。
跟随录音感受文章感情。
(视具体条件而定)
四、教学设计
1、导入,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有重点地诵读第二、四小节,初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也使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及艺术特色,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
2、介绍作者鲁迅、文章名《记念刘和珍君》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作者、文章名和写作背景,便于学生结合作者、文章名以及写作背景对文章进行情感把握和鉴赏。
3、鉴赏文章。
1)、和学生讨论关键词句所起的表达作用。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分析文章的层次构成,表达艺术。
6、总结全文思想感情,及鉴赏方法,使学生形成自己当代散文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
五、板书设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