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法律事实是一切的源头、原因,因为有法律事实所以产生了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是由多种概念组成,民事行为就是其中之一,民事法律行为则是民事行为的

一种,所以这3个概念是一层层包容的关系,即:法律事实(最上位的概念)-------民

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最低层的概念)。所以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法律事实的范畴,

是法律事实的原因。

法律事实是由“行为”和“事件”组成,其中“行为”又分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

但凡后果是行为人所追求的,就是民事行为(共5种类型)。民事行为是需要“有意思表示”的行为。不要求其合法还非法,只要求其有“意思自治”即可,所以要求行为人具有

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只要有“主体、意思表示、标的”这3个要素即可构成“民事行为”。“合法性”只是判断该民事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要件,而不是其构成要件。而

根据《民法通则》,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

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注意,这是并没有指明是“合法的行为”。

虽然民事行为不要求具有合法性,但要想获得法律的保护,就只能是具备法律规定的

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才具有法律确认的法律效力,产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效果,而这

种合法的民事行为,就是“民事法律行为”(即:有效的民事行为)。而不具备法定有效

条件的民事行为则不具有法律效力,不产生行为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因此,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和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那么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民事行为”? 1、是否存在?

民事行为是否存在是以“成立”为要件,即所谓的“成立要件”(再次注意:“合法性”是民事行为生效的要件,而不是“成立”要件)。(1)一般成立要件:主体、意

思表示、标的。

只要有以上这三个要件,即成立“民事行为”,但这里最麻烦的就是“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愿以

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行为。它可以分解为3部分:

a 当事人出于某种动机而希望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愿,为“效果意思”;

b 效果意思表达于外部即为“表示意思”;

c 当事人交效果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为“表示行为”。

意思表示不是一般的内在愿望,而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内在愿望,是一种想和他人

缔结法律关系的内在愿望。这种内在愿望在法律上的全称中“法效意思”,只有这种具有“法效意思”的对外表达才叫“意思表示”,即具有法律意义的意思表达才叫“意思表示”。如朋友问生日要什么?我说要一个蛋糕。这就是“没有法效意思的意思表示”。朋

友去饼屋订蛋糕,此时朋友的意思表示就是“具有法效意思的意思表示”,成立民事行为,甚至民事法律行为。

(2)特别成立要件:(适用于特别的民事行为,在以下3种特别民事行为中,仅有“一般的成立要件”是不够的,还需要满足“特别成立要件”后,民事行为方可成立。若

这3种行为分别缺乏这3种特别成立要件的,则该民事行为不成立)

民事行为特别成立要件双方、多方法律行为---------------------------合

实践法律行为 ------------------------------交付标的物

要式法律行为 -------------------------------满足法定、约定形式(却该“要式”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约定的。而要式合同的法定、约定形式就是书面形式)注意:要式合同,不具有法定、约定形式的,原则上合同不成立;但履行行为,可“治愈”

形式上的缺陷。见《合同法》中的先行履行的情形。

以上是民事行为成立的要件,下面就是民事行为“生效”的要件:(这里以合同行为

为例)

-

原则上:民事行为成立并合法时即生效,即“民事法律行为”。(若成立却不合法的,就如前所说,构成: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和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例外(即那些成立、合法却未生效的民事行为): 1、附条件、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2、需要审批的民事行为。

因此,用以上标准即可判断所有合同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但要注意“例外”即未生效

的两种情形,因为“未生效”的行为不能跟无效行为、违法行为、效力待定的行为联系在

一起。“未生效”前提是:成立并合法但未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民法原理与实务知识点

民法原理与实务知识点 民法原理与实务知识点是指在民法领域中常见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实践经验。本文将按照章节划分段落,为您提供准确无误的解释。 第一章:民法的基本原理 1.1 民事主体:民事主体是指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民法原理中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即所有民事主体在法律面前应当享有平等的地位。 1.2 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依法享有的个人和财产利益。民法原理中强调保护合法的民事权益,保障民事主体的自由、平等、公平和公正。 1.3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依法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义务。民法原理中强调遵守合同、遵循善意原则、保护他人权益,以及追究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 1.4 事实效力:事实效力是指依法发生的法律效果。民法原理中强调事实的重要性,要求诚实信用、恪守承诺,保障合法权益的实现。 1.5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建立、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民法原理中强调自由意志原则、公平交易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保障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第二章:民事权利与民事行为 2.1 人格权利:人格权利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关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名誉荣誉的权利。民法原理中强调保护人格权利,禁止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利。

2.2 财产权利:财产权利是指自然人和法人享有的关于财产的权利。民法原理中强调保护财产权利,鼓励合法的财产积累和自由的财产交易。 2.3 合同法律行为:合同法律行为是指通过合同建立、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民法原理中强调合同自由原则、平等自愿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保障合同的有效性和公平公正。 2.4 不当得利与不当竞争:不当得利是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不当竞争是指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民法原理中强调不得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保护公平竞争的秩序。 2.5 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违反合同约定应当承担的责任。民法原理中强调履约诚实原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追究违约责任。 第三章:侵权责任与人身损害赔偿 3.1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民法原理中强调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追究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3.2 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是指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应当由侵权人承担的责任。民法原理中强调追究侵权责任,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3.3 人身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是指因他人侵害而导致的人身伤害或者死亡所应当支付的赔偿。民法原理中强调保护人身权益,为受害人提供合理的赔偿。 第四章:继承与遗赠 4.1 继承法律行为:继承法律行为是指遗产权利的转移和继承人的确定。民法原理中强调合法继承和继承人的平等权利。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及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及民事法律事实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立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和财产性。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根据调整对象的不同,民事法律关系也分为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或称财产权关系和人身权关系。 财产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因财产的归属和流转而形成的、满足民事主体财产利益需要的民事法律关系。 人身法律关系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为满足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二)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根据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范围的不同,民事法律关系可以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绝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权利人以外一切不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相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三)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根据权利人权利实现方式的不同,财产法律关系又可分为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物权关系是指以物为客体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物权关系中的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物,而不需要义务人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予以配合。 在债权关系中,义务人可以为一人也可为数人,但总是特定的,其义务人的一定行为通常是积极的行为,债权关系属于相对法律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也称为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在我国,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自由。 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受到的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与主体相对应,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五类,即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和权利。 例如:甲与乙订立货物运输合同,甲把乙的一吨书籍从北京运输到了天津,乙给甲3000元运费。本案中的法律关系客体是行为。 第三节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一、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自由。 民事权利的特征包括: 1.权利人依法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者实施一定行为的自由。 2.权利人可以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享有实现某种利益的自由。 3.这种自由是有保障的自由,它表现为在权利受到侵犯时,具有请求有权国家机关予以保护的可能性。 二、民事权利的类型 (一)财产权和人身权 这是依据权利的客体的不同所作的分类。财产权是指以实现财产利益的自由为内容,直接体现某种物质利益的权利;人身权是指以实现人身利益的自由为内容,与权利人的人身密不可分的民事权利。知识产权是以智力成果为保护客体的民事权利,该权利具有人身和财产的两位一体性。 (二)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这是以民事权利的作用为标准的分类。 1.支配权 支配权,是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物、人身利益与智力成果)并享有其利益的权利,主要包括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 2.请求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3.抗辩权 又称异议权,是指对抗对方的请求权的权利。 4.形成权

民法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和 二、民法的性质:1 民法是私法;2 民法是任意法;3 民法是人法;4 民法是民事财产法。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进行民事活动的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始终。具体说来,民法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 (2)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 (3)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二)自愿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等价有偿原则。 (五)诚实信用原则。 (六)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素:公民、法人、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要素: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民事权利、民事义务。 1、民事权利的概念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它具体包括: 2.民事权利的分类 民事权利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1)财产权与人身权;(2)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3)绝对权与相对权;(4)主权利和从权利;主要应掌握第(2)种,即以民事权利的作用为标准所做的区分: 支配权是对于作为权利客体的事物直接支配、享受其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请求权是特定人(请求权人)对于特定他人(义务人)能够请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 形成权是依照权利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是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 抗辩权是权利人所享有的对抗对方当事人请求权的权利。 3、民事权利行使应遵循的原则 (1)公共利益原则。 (2)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3)诚实信用原则。 4、民事权利保护的方法 (1)自我保护(自力救济):1)正当防卫;2)紧急避险;3)自助行为。 (2)国家保护(公力救济):1)民事诉讼保护;2)刑事诉讼保护;3)行政程序及行政诉讼保护。 5.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关系 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相互了解相互制约,相互适应同时并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义务必有权利与其相适应,义务的履行则是权利的实现。 三、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别 1、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特征 民事法律事实是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与意义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换言之,当社会关系被民法调整时,便形成一种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而这种权利和义务又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从而形成了约束双方当事人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具体法律形式。 (一)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当社会关系被民法调整时,便形成一种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而这种权利和义务又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从而形成了约束双方当事人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它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具体法律形式。 (二)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民事法律规范公布后,他指抽象的表明国家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只有民事法律事实的出现才能使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如甲乙结婚的事实,才能确立甲乙之间的夫妻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事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讲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转化为民事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民事权利的实现、民事义务的履行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保障的。这种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就是民事法律关系。 综上所述,民事法律规范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依据,民事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原因,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结果。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平等性质,决定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平等性。 (二)民事法律关系大量的是民事主体自主形成的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虽是国家制定的,反映国家的遗志,但民事法律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大都是在民事主体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也体现了当事人自己的意志。 (三)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通常是对等的、相互的民事法律关系有物权法律关系、债权法律关系、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人身权法律关系、婚姻家庭法律关系及继承权法律关系等。 民事法律关系一建立,当事人一方便享有某种权利,而当事人他方即负有相应的义务;或者双方当事人均享有权利、又都负有相应的义务。因而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的社会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意义 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民事法律规范,目的是要求人们以其为根据设立各种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们的行为纳入民法调整的法律轨道,民事法律关系也是民法学研究的中心。民法学主要研究:(1)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发生根据的各种民事法律规范;(2)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各种原因;(3)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由此可见,民法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民事法律关系学。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民法学理论的基础、总纲、主线。把握这个主线对正确理解和适用民事法律有指导意义。本书的内容体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总论(第一编) 第一、二、三章概念、原则 第四、五、六章主体、 第七章客体 第八、九、十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原因 (二)民事法律关系分论(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第二--五编)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知识产权、亲属权另教材) (三)侵权行为(侵害他人民事权利的法律后果,第六编)

法学法理学课本笔记整理——法律关系

第五章法律关系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一)法律关系是社会内容与法律形式的统一 (二)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并得到法律保护的关系 (三)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种类 (一)依据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处于抽象状态还是已被具体化:一般法律关系与具体法律关系 1.一般法律关系(抽象法律关系) ⑴含义:是指抽象法律主体或法律角色之间尚处于法律条文的关系状态之中,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法律设定或法律宣告的方式存在 ⑵抽象法律关系概括了法律关系的共性、普遍性,是判断具体法律关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效力的依据 2.具体法律关系(现实法律关系) ⑴含义: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已经具体化,是现实中特定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⑵具体法律关系体现了法律关系的个性、特殊性 (二)依据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单方确定还是双方确定: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1.绝对法律关系 ⑴绝对法律关系中主体的一方(权利人)是确定的、具体的;另一方(义务人)则是不确定的,而是除了权利人之外的所有的人 ⑵表现形式:一个主体对其他一切主体 ⑶最典型的绝对法律关系:物权关系 ⑷由于绝对法律关系是对现实关系的确认,而不需要义务人积极的行为,又称确认性的法律关系 2.相对法律关系 ⑴相对法律关系的主体,无论权利人还是义务人,都是确定的 ⑵表现形式:某个主体对某个主体 ⑶最典型的相对法律关系:债权关系 ⑷由于相对法律关系需要义务人积极行为的配合来创设一种新的关系,所以又称为创设性的法律关系 (三)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否适用法律制裁: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1.调整性法律关系 ⑴调整性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在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它是主体权利能够正常实现的法律关系,是法的实现的正常形式 ⑵调整性法律关系又称为第一性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发挥指引作用的过程中,在人们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关系 2.保护性法律关系 ⑴保护性法律关系是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能正常实现的情况下通过法律制裁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它是在违法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刑事法律关系是最典型的保护性法律关系 ⑵保护性法律关系又称为第二性法律关系,是在第一性法律关系受到干扰、破坏的情况下对第一性法律关系起补救、保护作用的法律关系 (四)法律关系按照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 1.平权型法律关系(横向法律关系)即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述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平等; 第二,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 第三,民事法律关系的救济措施具有补偿性。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根据民法调整对象的不同,民事法律关系可以区分为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财产法律关系是指因财产的所有和财产的流转所形成的、满足民事主体财产利益需要的民事法律关系。 人身法律关系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为满足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区分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的意义在于: 1、两类关系中权利的性质不同。财产法律关系中确立的权利是财产权利,通常是可以转让的;而在人身法律关系中确立的权利一般与权利主体的人身是不可分离、不能转让的。 2、对这两类关系的保护方法不同。财产法律关系受到

破坏时,主要适用财产补救法;人身法律关系受到侵犯,主要通过恢复被侵害的权利的方式来保护。 (二)根据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主体的范围不同,民事法律关系可以区分为绝对法律和相对法律关系。 绝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权利人以外一切不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相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区分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人及其义务,从而更好地适用民法规范。 (三)根据权利的实现方式,可以把财产法律关系区分为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物权关系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物,不需要义务人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予以配合即可行使并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债权关系,是指权利人必须由义务人的一定行为相配合,才能行使和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区分物权关系与债权关系的意义在于,物权和债权作为两类基本的财产权有不同特点。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一、民法概述 1.民法的概念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2.民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具体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它由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三要素构成。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我国自然人、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民事主体。1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并生存的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是我国的公民。我国民法上的自然人不仅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这些人在我国境内参加民事活动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但其活动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①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条件它是公民具有独立法律人格成为民事主体的

必然要求和集中表现。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②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类第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据法人的宗旨不同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与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一般来说始于法人的成立终于法人的撤销或解散。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客观事务主要包括四类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内容。三、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是根据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根据导致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的不同性质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主观意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1.界定: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2.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1)~是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结果 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民事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部分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强调社会关系的主体是人, 人之外的任何物都不能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体。人对物有绝对的权利 ▲人不能成为的法律关系客体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3)~是以法律上权利义务为其内容的社会关系 人——关系——权利 ★民法是法律关系就是权利义务关系 ★研究民事法律关系就是为了把握权利和义务。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略) 1.事实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与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 人——特定的人 一般的关系——特定的关系 抽象的——具体的 法律得不到贯彻就是一纸空文 2.民事法律关系的体系价值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民事法律关系就是人在民事社会中(或者说民事社会中的人。) 关系是现实的人,是法律体系的砖瓦。 主体——内容 立法体系 理论体系 司法实践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任意(自治)性 指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以及法律关系的内容、效力等主要有民事主体自己决定,国家原则上不得介入。理解:私法自治原则的贯彻 权利的自由本质——但是他人的自由就是你的自由的限制 立法层面上的——任意性规范为主 司法层面上的——当事人自由处分 法律适用层面上的——一般民事活动中的自由 约定优先—— 第一百四十二条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2.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平等 平等原则

2021年司法考试民法知识点: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与法律事实

2021年司法考试民法知识点: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与 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部分构成。 1、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主体包括两种类型,即自然人和法人。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够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成为民事权利主体的,民法上称之为“人”。民法上的人,指具有民事权利水平的主体,所以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所以通常所称“权利人”、“义务人”均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但成年人、未成年人特指自然人。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也能够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存有。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他们实际上不是完全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而是作为公民的具体形态出现的,是相对独立的民事主体。 2、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负担的义务,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在第二讲中详细阐述。 3、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因种类不同,能够有不同的客体,所以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不能一概而论。物权的客体是物(但担保物权的客体除物以外,还能够是权利)。债权的客体是债务人的行为,即给付。人格权的客体,为人格利益。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智力成果。 (二)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总 是存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称为法律事实。所谓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 客观情况。不是一切客观情况都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因为很 多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等不能当然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故不属法律事实。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法律事实既能 够是一个法律事实,也能够是两个或者多个法律事实。如遗嘱继承法 律关系的产生就需要两个法律事实:立有遗嘱;被继承人的死亡。 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事件和人的行为。 1、事件。与当事人意志无关,但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 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也能够表述为,这些事实的出现与否,是个人 无法预见或者控制的。能够产生导致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 灭的事件有:(1)人的出生与死亡。人的出生与死亡能够引起民事主 体资格的产生和消灭,也可能导致人格权的产生和继承的开始等。(2)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另外无行为水平人所为的行为也属于事件。(3)时间的经过。时间的经过也是一种法律事实,它能够引起一些请求权 的发生或消灭。 2、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的活动。行为一般是人的意志所支配的活动,即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有些行为是不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但仍能够引 起一定的法律后果的产生。根据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表意行为,能够分 为两类:(1)民事行为(表意行为)。民事行为是以行为的意思表示 为要素的行为。具体内容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2)事实行为(非表意 行为)。事实行为是与表达法律效果、特定精神内容无关的行为。例 如创作行为,从事发明创造的行为,侵权行为等。

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事实的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事实的关系 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关系经过民法调整,成为民事法 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又包括三要素。民事法律事实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 产生、变更、消灭。 第一,应特别注意民事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民事法律关 系是体现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法律规范加以调整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如道义关系、礼仪关系等,不体现民事权利义务内容,不由法律规范 加以调整。 第二,应当注意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不平等主体, 内容上不同 第三,应特别注意各种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对于各种具体民事法律 关系的掌握,应注意其细微之处,如不当得利关系与无因管理关系、各种 具体的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等。 民事法律事实分为自然事实和行为。自然事实分为时间和状态。行为 分为: 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法律关系 张某去年只有17岁,在本镇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6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镇里租了一间房。7月份,张某未经其父母同意,欲花500元钱从李某处买一台旧彩电,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患精神分裂症丧失了民事行为 能力。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拿走彩电。

[问题]1.此买卖是否有效2.分析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民事法律事实案例 甲承包本村水库,用来养殖大量鱼苗,一年夏天,连降暴雨,甲承包 的水库蓄洪功能有限,最终被水冲垮。甲水库中放养长大的成鱼全部顺水 而下,流入下流乙承包的邻村水库中,当时乙承包水库中的成鱼已经全部 捕捞出售,此时该水库中只有乙刚刚放养的部分鱼苗。甲于是要求乙返还 自己水库中流入乙水库中的全部成鱼,乙认为该部分成鱼是自己流入其承 包的水库中的,自己没有做任何违法侵权之事,拒绝返还。为此双方发生 纠纷,经两村干部调解不成,甲将乙诉至该县人民法院。你认为本案应该 如何处理?为什么? 本案例涉及民事法律事实问题。民事法律事实,是民法的基本概念, 指民法认可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并非 所有的客观现象都是民事法律事实,都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只有为民法规范规定或承认并能产生民事后果的那些事实才能成为 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可以与人的意志有 关,也可以无关,但是必须是客观存在,只存在人脑中的主观意识的 东西不是民事法律事实,主观意识必须表达于外部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客 观社会关系方可。 根据客观现象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行为 是指当事人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法律事实是一切的源头、原因,因为有法律事实所以产生了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是由多种概念组成,民事行为就是其中之一,民事法律行为则是民事行为的 一种,所以这3个概念是一层层包容的关系,即:法律事实(最上位的概念)-------民 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最低层的概念)。所以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法律事实的范畴, 是法律事实的原因。 法律事实是由“行为”和“事件”组成,其中“行为”又分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 但凡后果是行为人所追求的,就是民事行为(共5种类型)。民事行为是需要“有意思表示”的行为。不要求其合法还非法,只要求其有“意思自治”即可,所以要求行为人具有 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只要有“主体、意思表示、标的”这3个要素即可构成“民事行为”。“合法性”只是判断该民事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要件,而不是其构成要件。而 根据《民法通则》,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 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注意,这是并没有指明是“合法的行为”。 虽然民事行为不要求具有合法性,但要想获得法律的保护,就只能是具备法律规定的 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才具有法律确认的法律效力,产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效果,而这 种合法的民事行为,就是“民事法律行为”(即:有效的民事行为)。而不具备法定有效 条件的民事行为则不具有法律效力,不产生行为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因此,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和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那么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民事行为”? 1、是否存在? 民事行为是否存在是以“成立”为要件,即所谓的“成立要件”(再次注意:“合法性”是民事行为生效的要件,而不是“成立”要件)。(1)一般成立要件:主体、意 思表示、标的。 只要有以上这三个要件,即成立“民事行为”,但这里最麻烦的就是“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愿以 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行为。它可以分解为3部分: a 当事人出于某种动机而希望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愿,为“效果意思”; b 效果意思表达于外部即为“表示意思”; c 当事人交效果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为“表示行为”。

【司考】民法概述之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事实

我们的生命里,藏着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那些奋笔疾书的夜晚,那些煮茶读书的日子,那些咬牙坚持的岁月; 它们串联起来,才能换来我们现在丰盛的人生状态。 要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有梦想,还要有行动; 不仅要有计划,还要有信念。 新的一年,愿你不忘初心、继续努力; 愿你前程似锦、人生如意; 愿你的每一份付出和汗水都会盛开如繁花,惊艳我们的生命。 2019通过法考你准备好了吗? 从今天开始,10个月的陪伴,我们许下一个共同的誓言,2019法考一次通关,加油! 民法概述之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法调整对象 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 1.人身关系=人格权关系+身份关系 2.财产关系=支配型+流转型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自愿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三、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主体的私人性; 2.内容为私权利和私义务; 3.产生的自治性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1)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叫物 (2)债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叫行为 (3)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叫智力成果 (4)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客体不是人本身,而是人身利益,具体分为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或民事责任,其产生依据有二: (1)法律的直接规定,如侵权法律关系。 (2)当事人的约定,如合同法律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1.客体不同 (1)物权法律关系:物和权利 (2)债权法律关系:给付行为(债权人的作为或不作为)

法律关系与法律事实

法律关系与法律事实 一、法律关系 1.概念:法律关系是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构成要素: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法律关系的内容。 1)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一方是权利的享有者,成为权利人;另一方是义务的承担者,成为义务人 2)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是一定利益的法律载体。包括:物、人身、行为等 3)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关系。权利是指法律保护的某种利益,义务人指人们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 二、法律事实: 1、概念: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前提。 包括事件和行为(事件和行为的根本区别是当事人有没有意志、意思表示的内容) 2、分类: 1)法律事件:就是不受当事人的意志支配的一种事实,跟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无关(注意:是当事人的意志)。是指法律规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事件包括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 (1)自然事件:与人的意志完全无关。如打雷刮风下雨、地震海啸 (2)人为事件:与人的意志有关系,但是当事人控制不了。如战争、罢工、动乱。 2)行为: 构成要件: *首先它必须是人的行为,包括语言与身体行动,但不包括人的内心活动; *其次,它必须是人有意识的行为,无意识的举动,精神病患者的举动不应当视为法律行为;*再次,它必须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动,即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影响的行为。 包括表意行为(法律行为)和非表意行为(事实行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旨在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又称法律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所进行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做某事之前事先进行思考。表意行为包括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民事诉讼是指为保护民事权益而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民事争议的法律 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各方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关系。 本文将就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关系进行探讨。 一、原告与被告的法律关系 原告和被告是民事诉讼中最为基本的参与主体。原告作为诉讼的发 起方,通过起诉书等形式将其主张告知被告。被告作为被起诉方,则 需要依法进行答辩和辩护。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和被告之间形成了争 议的法律关系,即原告主张的权益与被告抗辩的权益之间的对抗。 二、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关系 除了原告和被告之外,民事诉讼中还可能存在其他诉讼参与人,如 第三人。第三人指的是与诉讼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以第三人的身份参与诉讼。与原告和被告相比,第三人的地位相对 特殊。其参与诉讼不仅会对原告和被告的法律关系产生影响,也会构 成与原告或被告的直接或间接法律关系。 三、法院与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关系 作为诉讼的主持者和判断者,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法院与原告、被告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即诉讼关系。在诉讼关系中,法院行使着处理案件、裁决权益、保护 诉讼参与人法律权益的职权。

四、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需要通过审理查明案件事实,而案件事实是民事诉讼中法律关系形成的基础。法院依法认定的事实将构成法律关系的依据,并根据事实的认定结果对权益进行维护或保护。 五、诉讼请求与法律关系 诉讼请求是原告提出的要求法院保护其权益的具体诉讼行为。诉讼请求是诉讼中形成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法院通过审理判断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作出对权益保护或维护的决定。 六、法律文书与法律关系 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通过发出各类法律文书来落实、确认法律关系。比如起诉状、答辩状、调解书、判决书等。这些法律文书是法院行使职权的表现,具有法律效力,并对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关系起到明确、确定和制约。 总之,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关系是十分复杂和多元化的,涉及到多个层面的主体关系。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些法律关系,有助于增强对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维护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参与主体应遵守法律规定,诉讼合法合理地解决争议,在公正、公平的司法环境中维护自己的权益。

2022年考研重点之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

第2 节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 通过本节你会了解: 法律关系:如何区分法律关系中主体、客体和内容? 民事行为能力:如何区分完全、限制还是无民事行为能力? 法律事实:如何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考点1:法律关系概述★ 概念:法律关系是指被法律标准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注意)“被法律标准调整的〞,才属于法律关系: 〔1〕调整公平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形成的法律关系,为民事法律关系。 〔2〕调整行政治理关系而形成的法律关系,为行政法律关系。 (案例精讲)斌哥去餐厅花 20 元吃了一碗面,回家后上吐下泻,经医院鉴定,属于食物中毒。斌哥随即起诉该餐厅索赔诊治费。 案例中,斌哥和餐厅产生的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为: 〔1〕主体:斌哥和餐厅; 〔2〕客体:面; 〔3〕内容: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餐厅权利和义务:收钱、制作健康的食物;斌哥权利和义务:吃饭、付钱。 考点2:法律关系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法律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当义务的当事人。 (提示)1.所谓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能够主导“关系产生、开展〞的“主导人〞。可以想象成故事中的主人公,能主导故事的产生、开展和结束。2.所谓“关系〞最少需要两个主体,在他们之间形成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A.中国公民小王 B.国家 C.基jin会 D.社会效劳机构 (答案)ABCD .

. (解析)选项 A :属于自然人;选项 B :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选项 CD :属于非营利 法人组织。 (提示)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主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但也可以独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例题·单项选择题)以下自然人中,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 〕。 A.在某超市上班以其工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且年满 16 周岁的王某 B.不能识别自己行为且年满 10 周岁的李某 C.不能完全识别自己行为且年满 20 周岁的钱某 D.不能识别自己行为且年满 20 周岁的胡某 (答案)C (解析)〔1〕选项 A :16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选项 BD :不满 8 周岁的未成年人、8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识别自己行为的、不能识别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3〕选项 C :8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或不能完全识别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提示)所谓“客体〞是指是指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所谓指向对象,通俗讲就是故事中主人公之间因何产生了“爱恨情仇〞,比方房子争夺、公司股quan 纠纷,房子、股quan 就是所谓的客体。

民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以及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的渊源,即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民法的渊源包括制定法、判例法、习惯以及法理。 3、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与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4、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5、民事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6、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7、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8、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9、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10、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11、自然人的住所,是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中心处所。 12、自然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1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 1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5、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16、合伙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订立合伙合同,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 担风险的营利性组织. 17、民法上的物,作为民事权利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18、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19、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 20、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 21、形成之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判决变更现有的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形成某种新的 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诉讼。 22、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一定民法上效果的行为. 2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生)效要件,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能够按照意思表示的 内容而发生法律效果所应当具备的法定条件。 24、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是指一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件。 25、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的民法上法律效果的行为。 26、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效力的开始或终止取决于将来不确定事实的发生或不发 生的民事法律行为。 27、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

民法期末复习之民事法律关系总结

民法期末复习之民事法律关系总结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一、人无时无刻不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广泛性) 民事法律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类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为法律关系之一种 所谓法律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受法律所支配的关系。法律关系之本质在于,因法律之规定而在当事人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司法关系,即由民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特征是,当事人相会独立,法律地位平等,大多数情形下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民事法律关系由民事法律责任作为保障。 三、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形式 实际上,民事法律关系只是一种法律形式,它的实际内容则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 法律关系之构成,分动静两种要素。静的要素为主体和课题。动的要素为权利义务及其变动与变动之原因。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变动,变动原因。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民事权利义务的主体,或简称民事权利主体,或权利主体。民事权利主体一语,有两种意义,其一,就特定权利,而指称改特称权利之所归属;其二,抽象而言得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要成为民事权利主体,首先须是适于享有民事权利之社会存在;其次须经法律之认可。 近现代民法所认可的民事权利主体有两种,即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指有血肉之躯和生命的人类;法人,指无血肉之躯和生命,而由法律赋予权利能力之社会组织。 民法上得为民事权利主体者,成为“人”。得为民事权利主体之法律资格,称为“人格”。此所谓“人格”,亦即民事权利能力。故法律上所谓“人”,指有民事权利能力之主体。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见后文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负的义务,及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五、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与民事权利的变动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 民事法律关系之变动,通常产生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变更的结果,但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为产生民事权利变动之前提,两者应有区别,不可混淆。其区别如下: 1、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与民事权利的发生不尽一致。 2、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与民事权利的变更并不相同。 3、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与民事权利的消灭亦不相同。 (二)民事权利的变动的分类 1、民事权利的发生 (1)民事权利的绝对发生,指民事权利独立地、不依附既存之其他权利而发生,自权利主体言之,则为权利的原始取得。 (2)民事权利的相对发生 民事权利的相对发生,是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发生权利。自权利主体言之,则为权利的继受取得,或传来取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