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承诺的名词解释

法律承诺的名词解释

法律承诺的名词解释

法律在社会的运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法律的领域中,法律承诺是

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本文将对法律承诺进行名词解释,探究其含义、特征以及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法律承诺的概念

法律承诺,简而言之,就是法律主体在特定情况下对某种行为产生约束力的一

种声明。它是法律关系形成的基础,是规范一定行为的法律工具。具体来说,法律承诺可以是个人对法律的约束,也可以是国家对公民的约束。

二、法律承诺的特征

1. 约束力

法律承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具有约束力。一旦主体发出了法律承诺,就意

味着该承诺对其具有义务。法律会通过强制措施来确保承诺的履行,如罚款、监禁等。

2. 双方行为

法律承诺通常是双方行为之间的协议。即使是个人对法律的承诺,也往往是在

与其他人达成交易或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互动性使得法律承诺具有相互责任的特点。

3. 定性明确

法律承诺需要明确定义其内容和范围。只有通过明确的语言或法律条文,才能

使承诺的义务得到确切的界定。这样可以防止双方对于承诺内容的模糊理解和争议。

三、法律承诺的重要性

1. 维护秩序

法律承诺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规范。通过对个人或组织进行法律约束,法律承诺保证了人们在各类交易和合作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和公正。

2. 促进合作

在商业和社会生活中,法律承诺起到了促进合作的作用。当交易各方知道对方

会履行自己的承诺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参与合作并达成共识。这对于商业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 保护权益

法律承诺不仅维护了秩序,也保护了个人和组织的权益。当一个法律承诺被违

背时,受害方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获得补偿和修复。这不仅增加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也增强了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四、法律承诺的实例

1. 合同

合同是最常见的法律承诺形式之一。合同作为私人行为的载体,规定了各方的

权利和义务。双方根据合同约定的内容作出承诺,并对承诺的履行承担法律责任。

2. 宣誓

宣誓是公职人员承诺忠诚和履行职责的形式之一。通过对宣誓的法律约束,公

职人员在就职时作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以确保其遵守职业道德和维护国家利益。

3. 法律责任

法律的责任制度也是一种以承诺为基础的法律形式。法律规定了一系列具有约

束力的行为规则,并将其与相应的法律责任联系起来。违背承诺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处罚和制裁。

五、结语

总之,法律承诺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具有约束力、双方行为和定性明确的特征。它在维护秩序、促进合作和保护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同、宣誓和法律责任等是法律承诺的实际体现。理解和遵守法律承诺,不仅关乎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规范,也体现了法治社会的运行机制。

法律承诺的名词解释

法律承诺的名词解释 法律在社会的运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法律的领域中,法律承诺是 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本文将对法律承诺进行名词解释,探究其含义、特征以及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法律承诺的概念 法律承诺,简而言之,就是法律主体在特定情况下对某种行为产生约束力的一 种声明。它是法律关系形成的基础,是规范一定行为的法律工具。具体来说,法律承诺可以是个人对法律的约束,也可以是国家对公民的约束。 二、法律承诺的特征 1. 约束力 法律承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具有约束力。一旦主体发出了法律承诺,就意 味着该承诺对其具有义务。法律会通过强制措施来确保承诺的履行,如罚款、监禁等。 2. 双方行为 法律承诺通常是双方行为之间的协议。即使是个人对法律的承诺,也往往是在 与其他人达成交易或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互动性使得法律承诺具有相互责任的特点。 3. 定性明确 法律承诺需要明确定义其内容和范围。只有通过明确的语言或法律条文,才能 使承诺的义务得到确切的界定。这样可以防止双方对于承诺内容的模糊理解和争议。 三、法律承诺的重要性

1. 维护秩序 法律承诺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规范。通过对个人或组织进行法律约束,法律承诺保证了人们在各类交易和合作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和公正。 2. 促进合作 在商业和社会生活中,法律承诺起到了促进合作的作用。当交易各方知道对方 会履行自己的承诺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参与合作并达成共识。这对于商业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 保护权益 法律承诺不仅维护了秩序,也保护了个人和组织的权益。当一个法律承诺被违 背时,受害方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获得补偿和修复。这不仅增加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也增强了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四、法律承诺的实例 1. 合同 合同是最常见的法律承诺形式之一。合同作为私人行为的载体,规定了各方的 权利和义务。双方根据合同约定的内容作出承诺,并对承诺的履行承担法律责任。 2. 宣誓 宣誓是公职人员承诺忠诚和履行职责的形式之一。通过对宣誓的法律约束,公 职人员在就职时作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以确保其遵守职业道德和维护国家利益。 3. 法律责任 法律的责任制度也是一种以承诺为基础的法律形式。法律规定了一系列具有约 束力的行为规则,并将其与相应的法律责任联系起来。违背承诺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处罚和制裁。

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规范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规则。 2、推定行为是指当事人用语言文字以外的有目的、有法律意义的积极活动来表达他的意志。 3、要物(实践)法律行为是指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之外,还需要以实物的交付为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如保管合同、仓储合同、质押合同等。 4、委托代理是指按照被代理人委托授权而产生代理权的代理行为,也称授权代理或意定代理。 5、撤销权是指当债务人有放弃其到期债权、赠与或低价转让等行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所实施的行为。 6、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其权利义务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一种法律关系。 7、表见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因与本人有一定关系,而使第三人信其有代理权,因而与他进行民事行为。 8、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虽无正当理由但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 9、要约是指当事人一方以订立合同为目的,而向对方提出确定的意思表示,即订约提议。 10、承诺是指受要约人明确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即接受提议。 11、合同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2、要约邀请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而作出的意思表示,也称要约引诱。 13、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一种法律行为。 14、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15、格式合同又称标准合同,是指合同的条款由一方当事人预先拟定,另一方当事人只能全部接受或一概拒绝,不能就个别条款进行商洽的合同。 16、抵押(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而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即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享有对该部分财产进行变现并就其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17、质押(权)是指债权人为担保债权而根据合同占有债务人或第三人的财产,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能够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18、留置权是指债权人因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19、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安排和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和纲领性文件。 20、公司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章程规定的,由股东出资构成的财产总额。 21、法定资本制:设立公司时,必须在公司章程中载明公司的资本总额,并在公司成立时由发起人认足或者缴足的一种资本制度。 22、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

常用法律名词解释

常用法律名词解释

1 国体 国体:指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我国的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人格权 人格权:公民和法人作为权利主体所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一种权利,人身权的部分,这种为权利主体所固有而非法律所赋予和承认,权利主体根据出生的事实即可取得人格权,权利的享有始于出生,终止于死亡或消灭,为公民终生享有或法人存续期间享有,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种权利,(1)、生命健康权;(2)、姓名权;(3)、名称权,(4)、肖像权;(5)、名誉权;(6)、通信自由权;(7)、隐私权、任何人不得侵犯或妨碍其权利或权利的行使否则应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大辞典》总主编邹瑜,顾明中国政法大出版社。 3 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是由一个或者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文件所构成的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 4 不成文宪法 不成文宪法:不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指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是通过一系列被视为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加以体现的,它的特征在于各种法律文件并未冠以宪法之名,却发挥着宪法的作用。 5 报复陷害罪 报复陷害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 6 绑架罪 绑架罪: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

7 串通投标罪 串通投标罪:指投标者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或者投标者与招标者串通投标,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8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机关、团体等社会组织牟取非法利益,或者为了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9 辩护权 辩护权:指被告人针对控诉进行申辩,说明自己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减轻、免除处罚的情节,并提出相应的证据材料,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 10量刑权 量刑权:审判机关、公诉机关和受害人的刑罚请求权而决定对犯罪人是否科刑与科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权力,是刑罚权的一项重要内容,量刑权包括是否科刑与科什么样的刑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否科刑又包括对被告人应否科与是否实际的科处刑法,应否科刑是指在确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基础上,决定他应否受刑罚惩罚。是否实际科处刑罚是指在确定对被告人应科处刑罚的前提下,在进一步决定被告人能否免除刑罚,如果被告人的行为显已构成犯罪、但可不其实际的科处刑罚,如正当防卫过当行为,相反,如果被告人的行为不仅构成犯罪,而且非处刑不可,那么就应该对其实际科处刑罚,而且非处刑不可,那么就应该的性质,犯罪后果,犯罪动机和目的等情节,解决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多长刑期的问题。――――《中华法学大辞典》刑法学卷主编,高铭暄王作富曹子丹中国检查出版社 11缓刑 缓刑:指人民法院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暂缓执行或不执行的法律

合同法名词解释(最全)

1.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法:合同法是指调整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诺成合同: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便告成立的合同。 4.实践合同:又称为要物合同,指除了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 5.格式合同:是指合同必要条款的内容直接由法律规定的合同,又称标准合同。 6.合同法基本原则:对合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集中抽象和反映、其效力 贯穿于合同法始终的根本 规则。 7.要约:要约是希望和他 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8.要约邀请:又称为要约 引诱,是指希望他人向自 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9.要约的撤回:是指在要 约发出以后,尚未到达受 要约人之前,也就是在要 约发生效力之前,要约人 使其失去法律效力的意思 表示。 10.承诺迟延:是指受要约 人在承诺期限届满后才发 出的承诺。 11.承诺撤回:是指受要约 人再发出承诺通知以后, 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而将 其撤回。 12.拍卖:拍卖是以公开竞 价的方式,将特定物品或 者财产权利等拍卖标的转 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 式。 13.拍定:拍卖人在竞买人 所有应价中选择最高那一 个予以接受的意思表示, 在法律性质上它其实就是 承诺。 14.强制缔约:是指就某一 类合同而言,作为合同一 方当事人的个人或企业负 有应对方的请求与其订立 合同的法定义务。这也就 是说,此方合同当事人在 对方提出要约的时候,非 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承 诺。 15.附合缔约:是指合同条 款由当事人一方预先拟 定,对方只有附合该条款 表示出来的意思,方能成 立合同的缔约方式。 16.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 合同缔结过程中,一方因

民法-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民法 2、民事法律关系 3、监护 4、民事权利能力 5、民事法律事实 6、诉讼时效 7、法定代理8、复代理9、表见代理10、种类物11、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12、单方民事法律行为13、善意取得14、用益物权15、抵押权16、动产质押17、财产所有权1 8、相邻权1 9、共同共有20、要约21、合同22、缔约过失责任23、不当得利24、无因管理25、留置权26、提存27、人身权28、名誉权29、合伙30、代位继承31、遗嘱继承32、违约民事责任33、抵押34、定金35、质押36、承诺37.人格权38、人身自由权39、转继承40、遗赠扶养协议41、可撤消合同42、隐私权43、公平责任原则44、侵权行为45、侵权责任46、保证47、连带责任48、抗辩权49、平等原则50、代位继承51、法人52、财产关系53、不可抗力54、要式法律行为 【名词解释】 1、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3、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的监督 和保护。 4、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5、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 6、指对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的权利人,使其丧失在诉讼中的胜诉权的法律 制度。 7、指法律根据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存在而设立的代理。 8、指代理人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转托他人实施的代理行为。 9、指被代理人的行为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享有代理权,基于此项 信赖与无权代理人为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代理。 10、指具有共同的属性,可以用品种、规格或度量蘅加以计算的物,具有可 代替性。 11、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12、基于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13、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 14、指以物的收益为目的的物权,包括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等。 15、指债权人对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的不移转占有而作为履行债务担保的财产,于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得就其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

法律基础名词解释

法律基础 1.法律的一般含义: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律 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2.法律的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 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 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 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建立社会主义法 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6.依法治国的定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 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7.新的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不仅仅是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 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8.如何履行国家安全义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保守国家秘密、提供便利条件和其他协助、如实 提供证据、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 9.法律思维方式------含义: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于取向。 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10.宪法-----基本特征:内容上,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 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1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国家制度(国体):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方面的制度的总称。 13.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 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特定主体指妇女、离退休人员、军烈属、母亲、儿童、老人、青少年和华侨等)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 15.我国的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 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决定国家重大事 项,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 动,行使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等重要职权,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 国务院(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国务院各部委及地 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总理负责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6.民法---概念:是调整平等之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合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和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 17.民事行为能力----含义:是民事主体独立事实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18周岁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

合同法名词解释

《合同法》名词解释集锦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它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法:广义的合同法是指调整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合同法,即由立法机关通过严谨的立法技术创制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以合同法命名的基本法,可以称为合同法典。 诺成合同:诺成合同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便告成立的合同 实践合同:又称要物合同,指除了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 格式合同:是指合同必要条款的内容直接由法律规定的合同。又称标准合同。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合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集中抽象和反映、其效力穿于合同法始终的根本规则。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邀请: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要约的撤回:是指在要约发出以后,尚未到达受要约人之前,也就是在要约发生效力之前,要约人使其失去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撤回要约的通知必须先于或同时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才能产生撤回的效力。 承诺迟延:是指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届满后才发出的承诺。 承诺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在发出承诺通知发后,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而将其撤回。 拍卖: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等拍卖标的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 拍定:是指拍卖人在竞买人的所有应价中选择最高那一个予以接受的意思表示,在法律性质上它其实就是承诺。 强制缔约:是指就某一类合同而言,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个人或企业负有应对方的请求与其订立合同的法定义务。 附合缔约:是指合同条款由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对方只有附合该条款表示出来的意思,方

能成立合同的缔约方式。 行为默示形式:在强制缔约时,负有强制缔约义务的人对要约的沉默,通常理解为默示承诺,该形式为行为默示形式。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使另一方的信赖利益遭受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附条件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某种事实状态,并以其将来发生或不发生作为该合同生效或者解除依据的合同。 附期限合同:是指以将来确定到来的期限作为合同的条款,并在该期限到来时合同的效力发生或终止的合同。 合同无效:是指合同已经具备成立要件,但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确定、当然地不发生法律效力。 可撤销的合同:是指已经生效但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没有表现其真实意志,违反自愿原则而可由一方当事人请求撤销的合同。 效力未定合同:是指已成立的合同因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其生效与否尚未确定,须由第三人作了承认或者拒绝的意思表示才能确定自身效力的合同。 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行为。 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面完成各自承担的合同义务,使合同关系得以全部终止的整个行为过程。 全面履行原则: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关于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的约定,正确而完整地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协助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合同的履行中不仅要适当、全面履行合同的约定,还要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对对当事人的履行债务行为给予协助,使之能够更好地、更方便地履行合同。 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在未约定先后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当事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有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 不安抗辩权:是双务合同中有先为给付义务的当事人,因他方财显著减少或资力明显减弱,

经济法名词解释

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并由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2.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经济关系的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一切经济关 系,更不是经济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在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过程中根 据经济法的规定所发生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5.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和当事人,换句 话说,就是经济权力的享有者和经济义务的承担者; 6.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 的经济义务;核心,体现了经济法主体的利益和要求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 承担的经济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或事物; 8.法律事实:是指由经济法所确认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 变更和终止的情况; 9.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第三人实 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10.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 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11.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各方当事人依照事先约定或事后达成的 书面仲裁协议,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并由其对争议依法作出具有约束力裁决的一种活动; 12.企业法: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 和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13.个人独资企业:是指按照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 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14.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合伙企业法在中 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15.普通合伙企业:是指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 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一种合伙企业; 16.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一般是指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 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 17.有限合伙企业:是指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共同组成,普 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合伙组织; 18.公司:是指股东依法以投资方式设立,以营利为目的,以其认 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独立法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19.公司法:是规定公司法律地位,调整公司组织关系,规范公司在 设立、变更、终止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承诺的概念

承诺的概念 根据《合同法》第21条规定,所谓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另:承诺是根据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 承诺的法律效力在于一经承诺并送达要约人,合同便宣告成立。如果受要约人对要约人提出的条件并没有表示接受,而附加了条件,作出了新的提议,则意味着拒绝了要约人的要约,并形成了一项反要约或新的要约。 承诺的要件: 承诺一旦生效,合同即成立,因此承诺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在法律上承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1,承诺必须要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详)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因为受要约人是由要约人选定的,第三人并不具备承诺的资格。如第三人向要约人发出承诺, 则视为发出要约。(允)基于法律规定和要约人发出的要约规定,允许任何第三人对要约人作出承诺,则要约人应当受到承诺的约束。(加)承诺可以由受要约人作出,也可由其授权的代理人作出。———其次,承诺必须向要约人作出,承诺是对要约 人发出要约所作出的答复,那么,只有向要约人作出承诺,才能导致合同成立。(2,承诺是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达。《合同法》第21条规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表示。承诺在性质上属于意思表示,其必须符合意思表示的 要件,即承诺人应当有受承诺拘束的意思。承诺性质上是需要受领的意思表达,也 就是说,承诺人作出承诺的意思表示后,必须要到达要约人才能使合同成立,正如 要约人必须具有与受要约人订立合同的目的一样,承诺中必须明确表明同意与要约 人订立合同,才能因承诺而使合同成立,这就要求要约人的承诺必须清楚明确,不

能{含混——(不能产生承诺的效力)}。 (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在承诺中受要约人必须表明其愿意按照要约的全部内容与要约人订立合同,从而使合同成立,承诺必须无条件的承诺,不得限制,扩张和变更,否则不构成承诺应被视为原要约的拒绝,并做出一项新的要约。(趋势)从现代合同法发展以鼓励交易的趋势来看,在承诺的内容上采取宽松立场,并不要 求承诺与要约的绝对一致,只要不改变要约的实质性内容,仍然构成 承诺,而不是反要约。 实质性:对当事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合同内容,其一般构成未来合同的重要条款。) 对于“实质性变更”的判断还需要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结合个案中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尤其需要考虑承诺对要约内容的变更对当事人利益的影响,另外是否构成实质性变更,还应考虑要约人的意思,如果要约人明确指出任何内容不得变更,在此就无实质性和非实质性的区别,任何变更都视为新要约。 承诺虽不能改变实质性的内容,但不意味着承诺人不能对要约的内容进行任何更改,对要约内容的非实质性更改,并不影响合同的成立。———根据《合同法》第31条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承诺也不能生效:(1,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即要约人在收到承诺通知后,立即表示不同意受要约人对非实质性内容的变更。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仍不表示反对,则承诺生效。(2,要约人在要约中明确表示,不得随意变更要约的任何内容,否则无效。 (4,承诺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到达要约人。1,承诺只有到达要约人才能生效。 1.1承诺以对话方式作出:可以立即到达要约人,承诺可立即生效。 1.2承诺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相关的承诺文件到达要约人的控制范围为承诺的到达生效。 2.承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只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的承诺才是有效的,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承诺并到达要约人,则被视为承诺的通常迟延,或称为逾期承诺,这种逾期的

国际经济法的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1.要约: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 2.承诺:是受要约人对要约表示无条件接受的意思表示。 3.定期租船合同是:指出租人在一定期限内把船舶出租给承租人供其按约定的用途使用的书面协议。 4.代位求偿权:当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有权获得保险人所支付的保险金。保险人在支付保险金后,代位取得被保险人基于保险事故对东道国所享有的索赔权及其它权益,向东道国索赔。 5.反倾销税:是进口国对于来自外国的倾销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目的是阻止倾销产品进口和消除倾销造成的损害。 6.倾销: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如果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已经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对某一国内工业新建产生实质性阻碍,就构成倾销。 7.商标:是用于区别商品生产者或销售者、服务提供者的标志,通常由文字、图形或其结合组成。 8.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对法律确认并给予保护的商标所享有的权利,通常包括商标专用权、商标续展权、商标转让权、商标许可权等。 10.BOT(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11、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指一国商业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以贷款协议方式向其他国家的借款人提供的商业贷款。 12、外资企业:根据东道国法律设立,全部资本属于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属于东道国法人。 1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945年正式成立。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协调成员国货币政策的国际组织。 14、不质疑条款:对转让的技术的合法性不得提出异议。 15、国际重复征税: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同时课税。国际税法上通常所说的国际双重征税就是指国际重复征税。 16、来源地税收管辖权:来源地税收管辖权是指依据属地原则确定的管辖权。它是一国对非居民来源于本国的所得进行征税的权力。 17、居民税收管辖权:是根据属人原则确立的管辖权,它是指一国对其本国居民在世界范围内的所得进行征税的权力。 18、信用证:由一家银行依照客户要求和指示或以自身名义,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情况下,凭规定单据由自己或授权另一家银行向第三者或其指定人付款或承兑并支付受益人出具的 汇票。 19、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一国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的运输。 20、直接投资:伴有对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的投资。 21.预期违约:合同订立后、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明确表示将不履行合同义务或通过其行为推断出其讲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形. 22.实际全损:是指货物完全灭失,或者货物丧失了实用价值,没有用了。例如货物在海上完全沉没无法打捞,或者货物完全丧失了其使用价值,如水泥浸水后结成了硬块等。

合同法名词解释

合同法名词解释 1、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法: 广义的合同法是指调整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合同法,即由立法机关通过严谨的立法技术创制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以合同法命名的基本法,可以称为合同法典。 3、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4、要约邀请: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5、承诺迟延:是指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届满后才发出的承诺. 6、行为默示形式:在强制缔约时,负有强制缔约义务的人对要约的沉默,通常理解为默示承诺,该形式为行为默示形式. 7、全面履行原则: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关于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的约定,正确而完整地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8、协助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合同的履行中不仅要适当、全面履行合同的约定,还要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对对当事人的履行债务行为给予协助,使之能够更好地、更方便地履行合同。 9、全部违约:是指当事人签订了合同后根本就没有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的结果完全不能满足合同约定的条件,相对人的合同权利全部落空,没有履约方或者错误履约方的行为即构成全部违约. 10、部分违约:是指当事人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和时间完全履行合同的义务。 11、违约归责原则:是指在合同违约法律制度中采取的一种确认违约行为的原则. 12、标的物:是买卖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13、转租:是指承租人不退出租赁合同关系,而将租赁物出租给次承租人使用、收益。 14、拍定:是指拍卖人在竞买人的所有应价中选择最高那一个予以接受的意思表示,在法律性质上它其实就是承诺。 15、建设工程合同:即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法学里承诺的名词解释

法学里承诺的名词解释 法学里的承诺,是指一方向另一方作出明确的承诺,承诺的内容可以是为了履 行法律义务,也可以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者约定。法学中的承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力,它涉及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衡,也关乎法律责任的承担。 在法学中,承诺常常是指当事人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意愿,它体 现了一方对另一方的约定和承诺,以此来建立法律关系。承诺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国际组织等法律主体。承诺可以涉及各种法律领域,如合同、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 承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符合法律的规定。首先,承诺 必须是真实、明确、清晰的表达,不能含糊不清或者存在歧义。其次,承诺应当是自愿的,不能存在任何形式的强迫或欺骗行为。再次,承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最后,承诺必须是一方对另一方作出的明确约定,不能存在虚假或不具有约束力的情况。 在承诺的执行过程中,一方必须履行其承诺,否则可能承担法律责任。一方不 履行承诺可能导致违约行为的发生,违约方应当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在某些情况下,违约方可能还需要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如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当然,在承诺的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不可抗力、不法行为等,这些情况可能会影响承诺的履行。 承诺的存在和履行,对于法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承诺有助于确立 法律关系,为各方当事人提供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承诺可以促进交易和合作的进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承诺可以加强当事人之间的互信和合作,提升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名词解释承诺

名词解释承诺 承诺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对另一人或组织做出的一种保证或宣言,表明其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或条件履行某种义务或行为。在商业、法律、道德等各个领域,承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承诺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名词解释承诺》,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词解释承诺》篇1 一、承诺的概念 承诺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对另一人或组织做出的一种保证或宣言,表明其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或条件履行某种义务或行为。承诺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在商业、法律、道德等各个领域,承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承诺的分类 根据承诺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将承诺分为以下几类: 1. 商业承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消费者、供应商等第三方做出的承诺,如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 2. 法律承诺:在法律合同中,各方当事人对各自权利义务的承诺,如合同履行、保密协议等。 3. 道德承诺:个人或组织在道德层面对社会、他人做出的承

诺,如诚信守信、公益慈善等。 三、承诺的作用 1. 建立信任:承诺可以消除不确定性,使双方产生信任,从而达成合作关系。 2. 规范行为:承诺可以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和约束各方的行为。 3. 维护权益:承诺可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相关案例 1. 商业承诺案例:某知名手机品牌在产品宣传中承诺电池续航能力,然而消费者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与宣传不符。该企业因违反承诺,导致声誉受损,市场份额下降。 2. 法律承诺案例:某公司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约定员工离职后不得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然而员工离职后仍泄露了秘密,公司依据承诺追究其法律责任。 3. 道德承诺案例:某企业家承诺捐赠巨额善款用于公益事业,之后因经营不善无法兑现承诺。虽然法律上未违约,但该企业家因违背道德承诺,遭受了社会舆论的谴责。 综上所述,承诺在商业、法律、道德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承诺书的法律解释

1.承诺书的法律责任有什么 承诺书的法律责任有: 承诺书从法律讲是民事主体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只要约定内容不违法,约定事项责任义务清楚即具有法律效力。 约定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如果一方违反约定,另一方完全可就约定到法院起诉。 公民或者单位的承诺,在不影响公序良俗、没有造成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损害的情况下,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有了承诺,而逾期时,相关承诺人会承担相应法律义务。 2.承诺书有法律效力吗 有法律效应。 承诺书实际上是合同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有效的承诺书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反映。 承诺书的内容应当是当事人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能被强迫或威胁或利诱、欺骗等。 2,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承诺书的内容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不能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否则可能导致承诺书无效。 3,没有侵犯他人利益。承诺人只能基于自己有权处分的物进行处分,而不能因此侵犯到了他人的合法利益。 2、合同的法律特征①合同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即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互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将能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②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须达成协议,即意思表示要一致。③合同系以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 ④合同是当事人在符合法律规范要求条件下而达成的协议,故应为合法行为。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发生了权利、义务关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3.承诺书有法律效力吗,承诺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承诺书实际上是合同的一种,当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有效的承诺书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反映。 承诺书的内容应当是当事人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能被强迫或威胁或利诱、欺骗等。 2,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承诺书的内容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不能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否则可能导致承诺书无效。 3,没有侵犯他人利益。承诺人只能基于自己有权处分的物进行处分,而不能因此侵犯到了 7a64e4b893e5b19e31333366303234他人的合法利益。 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二篇第2-201条规定,凡价金超过5000美元的货物买卖合同,除该法典另有规定外,均须以书面方式作成,否则不能要求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在诉讼中对这种合同原则上不接受口头证据。格式:承诺书为充分发挥认证机构的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和谐发

实用法律基础名词解释

实用法律基础名词解释 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的历史类型:法的历史类型是指按照法律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关系类型及其反映额阶级以及的性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法律制度进行的基本分类。 3、法系:“法系”是根据法律的结构、形式和法律实践的历史传统等外部特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进行的分类。 4、法律制定:法律制定,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法律制定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 程序,制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的法律制定,又称立法,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称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修改、补充、废止法律的活动。 5、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6、法律部门:法律部门是按照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方法作为主要标准,对现行法律规范进行的分类。 7、法的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是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 特殊形式。 8、法的适用: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单位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将法律规范运用于具 体的人或组织,用来解决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 9、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0、法律制裁: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采取的惩罚措施。 11、法治:是指与民主相联系的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或者说是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公民,社会组织和团体必须普遍守 法的原则,即依法办事的原则。 12、宪法:作为法律形式的”宪法”,一般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根本大法地位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宪政:也称立宪主义,依照宪法规定产生的政治制度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4、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参加政治的权利,是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可能性。 15、宪法实施:是指宪法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贯彻落实,即将宪法文字抽象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生活 中生动、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进而将体现在宪法规范中的人民意志转化为人们的行为。 16、行政法: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17、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 组织,其具有行政法上的独立人格和法律地位,能够独立作为行政诉讼的主体。 18、公务员:是基于一定的行政公务身份而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实施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 19、行政行为:所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履行行政职责、运用行政职权而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服务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规章等行为 规范的活动。 21、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22、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 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23、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人履行 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出于维护社会次序或保护公民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对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24、行政裁决: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 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民法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版

五、名词解释题 1.公民——具有我国国籍的自然人。 2.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或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 3.宣告死亡——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条件和程序,人民法院对失踪公民推定死亡的制度。 4.户籍——是确定·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公民的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依,国民法学教材一般是按民法学总论、分论的结构来展开的,其中总论部分主要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理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理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理论、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根据——民事法律事实(主要是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等;分论部分则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继承权)的理论。因此,民事法律关系理论也是民法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5.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 6.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7.公司法人——是指依据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而设立的法人。 8.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能够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9.联营——是企业之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横向经济联合的一种法律形式。

10.法律上的物——是指民事权利主体能够实际控制或支配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产。 11附期限法律行为一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期限,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 律行为生效或终止的根据。 12.否定条件——是指以不发生某种客观事实为其条件的内容,又称消极条 件。 13.诺成性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14.默示形式——是指不通过语言或文字,而以沉默的形式成立的法律行为。: 15.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对其所进行的民事行为的性质、内容等的理解 上有重大的错误。 16.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17.法定代理——是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代理关系。 18.特别代理——是指代理权限被限定在一定范围或一定事项的某些方面的代理. 19.再代理——是指基于代理人为本人(被代理人)选用代理人而发生的代理关系。 20.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依照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民法(2)名词解释

民法(2)名词解释

92)抵押权:是为担保债权而设立的担保物权。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抵价或者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93)质权:是指债权人因担保债权而占有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提供的财产,于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得以其所占有的标的物的价值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债权的一种担保物权。设定质权的行为,称为质押或者出质;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用于质押担保的财产为质权标的,占有质权标的的债权人为质权人;提供财产设定质权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又称为质押人。 94)留置权: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按照合同约定,一方占有对方的财产,对方不按照合同给付应付款项超过约定期限的,占有人有权留置该财产,依照法律的规定以留置财产折价或者以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得到偿还。占有人的这种权利,即为留置权。 99)债: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

人之债可分为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连带之债是指债的主体一方为多数人,多数人一方当事人之间有连带关系的债。所谓连带关系,是指对于当事人中一人发生效力的事项对于其他当事人同样会发生效力。 108) 特定之债:根据债的标的是特定物还是种类物,债可分为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特定之债,又叫特定物之债,是指以特定物为标的物的债。特定物具有特定化的特点,因此,特定之债的标的物在债成立时就必须确定、存在,并不能为其他物代替。 109) 种类之债:根据债的标的是特定物还是种类物,债可分为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种类之债,又称种类物之债,是指以种类物为标的的债。种类物是以度量衡加以确定的、可以用同种类物同数量的物替代的物,因此,种类之债的标的在债成立时,并不具有特定性,甚至往往还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交付时才加以特定。 110) 简单之债:根据债的标的有无选择性,债可分为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简单之债是指债的标的是单一的,当事人只能以该种标的履行并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