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发展历程
- 格式:docx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10
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P.R.,简称“公关”)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
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现代公共关系发展的过程(世界)(一)单向吹嘘式的公共关系(巴纳姆时期)单向吹嘘式的公共关系是“职业公共关系的前奏”,以“报刊宣传活动”为代表。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随着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公众地位的提高,大众传播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报刊宣传活动”就是在这时开始风行起来的。
它是指一些公司或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雇佣专人在报刊上进行宣传的活动。
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率先发起了一个“便士报运动”,即以一便士就可以买到一份报纸。
该报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关切大众的内容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并使政府部门及各类巨头们竞相争取,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舆论工具。
报纸便宜、内容好,发行量自然大增,许多公司和组织便看重了这一媒体;然而发行量大、成本高,广告费也猛涨,一些大公司和巨头们为了节省这笔昂贵的广告费,便纷纷花钱雇一些记者或宣传员来编造关于自身与组织的新闻甚至“神话”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达到宣传本组织形象的目的,于是便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报刊宣传活动”。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报刊宣传员是费尼斯·泰勒·巴纳姆(PhineasTaylorBarnum)。
巴纳姆是一家马戏团的老板,以制造和杜撰“神话”而闻名于世。
他所处的时代是公共关系的重要演变时期,其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巴纳姆最典型的宣传是制造了这样一个神话:马戏团有一名叫海斯的黑人女奴,在100年前曾经抚养过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公共关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起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本文将从公共关系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公共关系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公共关系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
企业和政府开始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劳工纠纷、媒体批评等。
企业和政府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公共关系应运而生。
第一个公共关系机构可以追溯到1900年,美国企业家伊瓦恩·李曼创办了一家专门从事公共关系的公司。
20世纪初,公共关系领域逐渐发展起来。
瓦尔特·利普曼于1923年出版了《公共关系》一书,并将公共关系定义为“企业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
此后,公共关系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并在各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中叶,公共关系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公共关系专业,并设立相关研究机构。
1950年代,美国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长,许多公司开始成立内部公共关系部门。
此后,公共关系慢慢成为企业和政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公共关系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公共关系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球化使得企业和政府的诉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公共关系需要更加灵活和全面的策略。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公众对企业和政府的监督和参与能力大大增强,公共关系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
现代公共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公共关系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和政府,还涉及到非营利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
其次,公共关系越来越注重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信任,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增加企业或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再次,公共关系越来越注重长期的策略规划,而不是临时应对或解决问题。
最后,公共关系越来越注重数据与分析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和舆论动态。
总之,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公共关系发展历程公共关系是一门关于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的学科,旨在建立良好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组织的形象和信誉度。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的企业传媒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传统传媒时代、战争与政府时代、媒体交互时代和数字化时代。
传统传媒时代(1900-1945年)公共关系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的企业与媒体关系主要侧重于广告与宣传。
美国的企业开始雇佣宣传经理与媒体关系人员,积极参与报纸、杂志与广播等媒体的信息发布。
这一时期的公共关系主要侧重于组织对外宣传,强调信息的传递与控制。
战争与政府时代(1945-1975年)媒体交互时代(1975-2000年)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公共关系的范围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媒体交互时代强调媒体的互动与反馈,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传统媒体发布信息,还需要与媒体互动,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虑。
公共关系开始强调双向对话和关系的建立,逐渐形成了现代公共关系的核心理念。
数字化时代(2000年至今)在数字化时代,公共关系还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因为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全球化,所以组织需要更加及时地回应公众关切,并妥善处理危机事件。
同时,公众也越来越关注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共关系需要更加注重组织的社会形象和道德品质。
总结而言,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传统传媒时代、战争与政府时代、媒体交互时代和数字化时代。
从信息的传递与控制到策略的制定与互动交流,公共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与社会、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不断演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共关系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公共关系始终处于变化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与适应,以实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
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公共关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企业开始意识到与公众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企业家们开始雇佣传媒专业人员来处理与媒体和公众的关系,这是公共关系学的起点。
起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公共关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企业开始意识到与公众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企业家们开始雇佣传媒专业人员来处理与媒体和公众的关系,这是公共关系学的起点。
2. 提倡阶段(1920年代至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公共关系学开始被正式提倡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公共关系从传统媒体扩展到了广播和电视等新兴媒体。
同时,公共关系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主要侧重于维护组织形象和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提倡阶段(1920年代至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公共关系学开始被正式提倡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公共关系从传统媒体扩展到了广播和电视等新兴媒体。
同时,公共关系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主要侧重于维护组织形象和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3. 理论框架阶段(1960年代至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公共关系学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框架。
学者们开始探讨公共关系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一些重要的理论模型和概念被提出,如公众关系管理、公众参与、媒体效应等。
理论框架阶段(1960年代至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公共关系学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框架。
学者们开始探讨公共关系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一些重要的理论模型和概念被提出,如公众关系管理、公众参与、媒体效应等。
4. 国际化阶段(199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共关系学逐渐成为国际范畴内的学科。
学者们开始关注跨文化沟通和国际公共关系的问题。
此外,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也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化阶段(199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共关系学逐渐成为国际范畴内的学科。
学者们开始关注跨文化沟通和国际公共关系的问题。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公共关系是指企业、组织或个人与公众之间建立、维护和发展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
它旨在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互动机制,增加双方的互信和合作,实现彼此的共赢与发展。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时期: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和信息的不发达,公共关系的范畴较窄,常以皇帝、贵族和官僚集团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为主,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稳定社会秩序。
2.现代工业化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复杂度增加,公共关系开始从政府和商业领域扩展到工业和劳工关系。
企业和工会的兴起使公共关系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注重建立企业与员工、供应商、消费者和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媒体时代:20世纪以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公共关系的作用更加明显。
新闻媒体成为传播信息和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平台,公共关系开始注重与媒体的合作与沟通。
企业和组织通过新闻发布、新闻发布会和广告等方式,向公众传达有利于自身形象和利益的信息,同时面对舆论的挑战和负面报道时,也需要进行危机公关和舆情管理。
4.社交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自由发言的平台,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公共关系需要更加紧密地关注公众的需求和反馈,通过网络营销、社群管理和在线危机公关等方式,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网络形象和口碑。
5.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发展使公共关系不再局限于国内范围,同时面临着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公共关系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和组织需要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制定出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关系策略,增加双方的互信和合作。
在公共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专业机构和学术研究。
例如,1923年成立的美国公共关系协会(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简称PRSA)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关系专业机构之一,旨在推动公共关系的发展与研究。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是指通过策划和执行相关活动来维护和改善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一种管理手段。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近100年前的20世纪初。
1. 创始时期:20世纪初,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与公众进行有
效沟通,以减少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公共关系从事纺织、铁路和制造业等行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2. 传统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公共关系逐渐成为
大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常规管理职能。
大规模广告和媒体活动开始被广泛采用,以塑造组织的形象和传递信息。
3. 建立理论框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学者和从业者
开始研究和提出公共关系的理论框架和原则。
比尔-索尔斯顿
模型(Bill Sörensen)和詹姆斯-格里高利模型(James Grunig)等理论模型被提出。
4. 开始专业化: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公共关系开始变
得专业化。
大量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和培训课程,专业机构如公共关系协会(PRSA)和公共关系公司迅速发展。
5. 数字化时代:21世纪至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
发展,公共关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新媒体工具为组织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公共关系从最初的传统宣传和发表文稿的
方式发展为更加综合、战略性和双向沟通的管理手段。
公共关系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传递信息,而是建立和维护长期的关系和信任。
同时,公共关系也逐渐扩大应用领域,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各个领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重要事件及其特点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刘星酉2008106135中国与公共关系的最初的接触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现代公共关系便已经传入台湾和香港并得到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在香港地区,一些跨国公司在其分公司内部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聘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他们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一般具有比较高的水平。
此后,企业、酒店和宾馆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公共关系部门,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公共关系专业公司,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公共关系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在香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公共关系在港台地区的健康发展,为其传入中国大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公共关系这种新兴的职业开始被中国的企业所接受。
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1)1981-1991:萌芽和普及阶段国门的打开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得现代公共关系这一新生事物得到迅速传播。
在此期间,出现了第一个企业公关部、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第一个地方公关组织以及第一份公关刊物。
(2) 1991-2001:专业和职业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的逐步完善,促使公共关系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成立以后,遵循"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的八字方针,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积极推进中国公关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设立了两年一届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举办两年一次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进行年度行业调查和行业工作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开展公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公关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加入我们这一行业。
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认知的提高,中国公关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以一些重大的公关事件的发生为里程碑:1984年4月28日,北京长城饭店在其美籍公关部经理的策划下,把美国总统访华的答谢宴从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搬到了刚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
公共关系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当时在工商界和
政府机构中,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和促进良好的沟通与关系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关系逐渐从传统的主要关注媒体和公众形象的宣传模式转变为更加综合和策略性的管理活动。
20世纪20年代,公共关系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组织内部和外
部沟通的重要工具。
当时的公共关系活动主要集中在媒体关系的管理,帮助企业解决与媒体的关系问题,并通过媒体来传递组织的信息。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公共关系逐渐引入了更多研究和
理论内容,开始关注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管理和影响公众意见。
此时,公共关系开始关注与组织的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股东、政府等)进行积极互动,并通过双向传播来构建良好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公共关系开始更加强调战略规划
和管理,并广泛应用于政治、非营利组织和社会运动等领域。
此时,公共关系开始将传统的媒体关系与广告宣传相结合,以更加全面的方式传递组织信息,并主动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公共关
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沟通渠道,组织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在线社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及时回应和处理舆论。
公共关系也逐渐转向了更加
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传播方式,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总体而言,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被动的沟通工具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管理活动。
从传统的主要关注媒体形象到全面关注各利益相关者,再到多渠道传播和个性化传播的发展,公共关系在不断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成为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共关系的历史演变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是指企业、政府组织等机构与公众之间进行沟通、建立关系以及管理声誉的活动。
公共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发展和演变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
本文将从传统公共关系到现代公共关系的演变进行探讨。
传统公共关系在20世纪前期,公共关系的概念还未被明确界定,而是以“宣传”、“促销”等词语来描述相关活动。
这一时期的公共关系主要是由新闻记者和宣传人员担任的。
他们通过撰写新闻稿件、发放新闻通稿等手段,向公众传达组织的信息。
20世纪30年代,公共关系开始形成一套理论基础。
美国的爱德华·伯纳斯(Edward L. Bernays)被称为公共关系之父,他将公共关系视为一种社会科学,强调通过研究公众心理和社会行为来影响公众的意见和行动。
他提出了“工程化舆论”(engineering of consent)的理论,通过精心设计的信息传播活动来塑造公众的舆论。
传统公共关系主要通过大众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信息,并通过各种活动和事件来建立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公共关系从业者的角色主要是信息传递者和媒介之间的桥梁。
现代公共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公共关系在21世纪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现代公共关系的特点是多元化、互动性和透明度。
首先,现代公共关系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大众媒体,如报纸和电视,现在还有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
公共关系从业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媒体来进行信息传播和舆情监测。
其次,现代公共关系更加注重互动性。
传统公共关系主要是单向传播,而现在公众更加渴望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公共关系从业者需要与公众建立双向沟通的机制,倾听公众的声音,回应公众的关切。
最后,现代公共关系更加注重透明度。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可以轻松地被公众获取和传播。
组织需要保持透明的沟通和行为,以树立良好的声誉和信任度。
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公共关系将继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公共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讲义汇报人:日期:•公共关系的起源•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目录•公共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关系变革•未来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01公共关系的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共关系萌芽,政治家通过演讲和写作来影响公众舆论。
中世纪欧洲教会和国王通过宣传和公关手段维护权威和稳定社会。
中国古代政府和士人运用修辞和宣传技巧来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政府和军队开始运用公关手段来影响公众舆论和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20世纪20年代公关行业开始专业化,公关公司和企业公关部门逐渐增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商业和政治领袖开始意识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公关实践逐渐兴起。
1 2 3公关行业迅速发展,公关教育和学术研究逐渐兴起。
20世纪60年代企业公关和政府公关逐渐成熟,国际公关逐渐兴起。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社交媒体和数字公关的兴起,公共关系进入数字化时代。
21世纪初02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公共关系的初步形成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公关活动的形式包括新闻发布、媒体关系管理和危机应对等。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企业开始意识到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措施来改善形象和声誉。
这个阶段的重要人物包括艾维·李和伯内斯,他们的工作为公共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共关系的初步形成随着公关实践的不断发展,公共关系逐渐成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
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公关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公关行业开始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公关行业开始形成,并出现了第一批专业的公关公司和公关专家。
这个阶段的重要人物包括奥克斯夫妇和格鲁尼格,他们的工作为公共关系的专业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公共关系也开始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公关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公关实践和理论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跨国公司和全球性公关公司开始涌现,并出现了许多国际性的公关组织和活动。
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P.R.,简称“公关”)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
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现代公共关系发展的过程(世界)(一)单向吹嘘式的公共关系(巴纳姆时期)单向吹嘘式的公共关系是“职业公共关系的前奏”,以“报刊宣传活动”为代表。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随着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公众地位的提高,大众传播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报刊宣传活动”就是在这时开始风行起来的。
它是指一些公司或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雇佣专人在报刊上进行宣传的活动。
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率先发起了一个“便士报运动”,即以一便士就可以买到一份报纸。
该报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关切大众的内容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并使政府部门及各类巨头们竞相争取,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舆论工具。
报纸便宜、内容好,发行量自然大增,许多公司和组织便看重了这一媒体;然而发行量大、成本高,广告费也猛涨,一些大公司和巨头们为了节省这笔昂贵的广告费,便纷纷花钱雇一些记者或宣传员来编造关于自身与组织的新闻甚至“神话”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达到宣传本组织形象的目的,于是便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报刊宣传活动”。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报刊宣传员是费尼斯·泰勒·巴纳姆(PhineasTaylorBarnum)。
巴纳姆是一家马戏团的老板,以制造和杜撰“神话”而闻名于世。
他所处的时代是公共关系的重要演变时期,其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巴纳姆最典型的宣传是制造了这样一个神话:马戏团有一名叫海斯的黑人女奴,在100年前曾经抚养过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这一消息发表后引起了轰动。
巴纳姆乘机以各种笔名向报社寄去表明不同看法的“读者来信”,引起一场争论。
于是很多人抱着好奇心纷纷到马戏团要看个究竟,使马戏团票房收入猛增。
海斯死后,尸体解剖表明,她才活了80多岁,根本不像巴纳姆宣传的那样活了160多岁,也根本不可能抚养过华盛顿总统。
可巴纳姆却宣称,他本人也是受骗者。
实际上巴纳姆早已从这场他策划的争论中得到了好处。
巴纳姆恪守的信条是“公众要被愚弄”,“凡是宣传皆是好事”。
他这种不择手段地为自己或自己代表的组织进行吹嘘、欺骗、制造“神话”,全然不顾公众利益、不顾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完全违背现代公共关系宗旨的,是公共关系史上不光彩的一页,这一时期被称为“公众被愚弄的时期”和“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二)单向传播式的公共关系(艾维·李时期)单向传播式的公共关系是职业公共关系开创的时期,其主导思想是:组织对公众必须坦率和公开。
艾维·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19世纪末,美国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少数企业寡头几乎掌握着全美大半的经济命脉,他们不择手段地榨取剩余价值,在经营上实行封闭保密政策,被称为“象牙塔”。
人们对他们的行为十分反感,称之为“强盗大王”。
他们的残酷压榨引起了工人强烈的不满,劳资关系日趋紧张,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各个阶层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尖锐,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对企业寡头的敌意。
在此情况下,终于爆发了以揭露工商企业丑闻为主题的新闻“揭丑运动”,史称“扒粪运动”。
从1902开始,第一个正面发起进攻的是《麦克卢尔》杂志。
其从1902年至1904年连续刊出了《美孚石油公司发迹史》,以大量事实揭露当时显赫一时的石油大王如何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挤垮竞争对手的真面目,使洛克菲勒多年一直处于挨批的地位。
一批年轻正直的记者,勇敢地充当了“揭丑斗士”,他们的锋芒指向那些不法巨头及政府的腐败行为,将其丑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近10年的时间里,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此类文章达2000多篇,甚至有人创办专门揭丑的杂志,从而使许多大企业和资本家声名狼藉。
垄断财团最初想使用高压手段平息舆论,先是进行恫吓,继而又以不在揭丑的杂志上登广告相威胁,或以贿赂为“武器”,或自办报刊继续制造“神话”,掩盖丑闻。
结果事与愿违,公众对垄断寡头们的敌意反而与日俱增。
“揭丑运动”与当时的罢工运动给那些垄断寡头带来极大的打击。
“揭丑运动”与罢工运动的打击,使美国的经济界开始正视新闻界与公众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他们开始转变思维方式以图摆脱危机。
杜邦公司是最早觉悟的一家。
杜邦公司是一家从事炸药生产的化学公司,由于技术尚不很先进,难免发生一些爆炸事故。
起初公司采取保密政策,一律不准记者采访。
社会公众对此猜测纷纷,久而久之,杜邦公司在公众心中留下一个“杜邦——流血——杀人”的可怕形象,对其市场营销和企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杜邦找来报界朋友咨询,报界的朋友建议他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把“象牙塔”变成“玻璃屋”。
杜邦采纳了这一建议,并请这位朋友出任公司新闻局局长。
公司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坚持向公众公开公司的事故和内幕,同时精心设计出一个宣传口号:“化学工业能使你生活得更美好!”此外,他们还积极赞助社会的公益事业,组织员工街头义务服务,一举改变了过去留给公众的“杜邦--杀人”的形象。
于是,许多公司也都纷纷聘请新闻代言人,实行厂区开放、参观介绍等项公关措施,利用大众传播手段来修建自己的“玻璃屋”,实行开明经营。
在这场为企业塑造新形象的热潮中一个新的职业诞生了,开这一职业先河的是艾维·李(IvyLee)。
艾维·李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是《纽约时报》和《纽约世界报》的记者。
他认为单纯地把阴暗面揭露出来是一种消极的做法,对于问题的解决只是做到了一半,还有一半应是用积极合作的态度,想办法消除误会、改变现状,而消除误会最好的办法是把事实真相告诉新闻界,采取信息公开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消除误会,还可促进、监督企业行为的完善。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于1903年与派克合资成立了“派克·李氏公司”,成为第一位通过向客户提供劳务而收取佣金的职业公关专家。
这标志着公共关系职业和公共关系事业的诞生。
艾维·李的公共关系思想是:“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对公众要“讲真话”。
他经常为报社免费提供新闻公报,公开提供客观的新闻材料,放弃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行业秘密。
因此,我们亦称其为“单向信息发布式”的公共关系。
艾维·李还为洛克菲勒财团与宾西法尼亚铁路公司处理了危机,重塑了形象,从此他成为蜚声社会的公关专家,被誉为“公共关系之父”。
(三)双向沟通式的公共关系(伯纳斯时期)双向沟通式的公共关系产生于公共关系从艺术走向科学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是“投公众之所好”,其代表人物是公共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集大成者——爱德华·伯纳斯(Edward Bernays)。
在艾维·李首创公共关系事业之后,美国的公共关系事业迅速崛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界开始逐步推广公共关系制度美国的贝尔公司、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巴尔的摩铁路公司、爱迪生电力公司、约翰和劳森钢铁公司都在1908至1913年期间成立了公共关系部或请人专门负责公共关系工作。
到1937年,全美最大的数百家企业中已有20%设立了公关部。
2.公共关系咨询业迅速发展在派克·李氏公司创办时,美国只有3家类似的公司。
到1937年,全美已有250家左右的公关公司, 5000多名公关从业人员。
1939年,在著名的公关学者哈罗博士的主持下,美国公共关系理事会(ACPR)宣告成立。
此外,政府公共关系也进一步发展。
3.公共关系研究和公共关系教育正式诞生在这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是美国的爱德华·伯纳斯。
他1912年从康乃尔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新闻工作,1913年受聘为福特汽车公司公关部经理,被誉为“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之先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伯纳斯参加了威尔逊总统组织的、由乔治·克里尔(George Greel)领导的公众信息委员会。
这一委员会将报道民意、动员民意的能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战争结束后,伯纳斯与夫人开办了公共关系公司,开始为社会提供全面的公共关系咨询服务。
192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公共关系专著——《舆论明鉴》,书中明确论述了“公关咨询”的含义,提出了公关工作的原则、程序和职业道德等,该书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他把公关活动发展成为一种更有意识的、自觉的、有组织的活动。
他特别强调了在公关活动中首先应了解公众的要求,在确定公众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基础上,再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宣传应“投公众之所好。
”这就比艾维·李时期单向地站在企业的角度去宣传、去告知要大大进了一步。
1923年,伯纳斯开始在纽约大学讲授“公共关系”,成为在大学教授公共关系的第一人。
1947年,波士顿大学成立了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培养公共关系人才。
公关教育在美国逐步展开。
(四)双向对称式的公共关系(现代时期)双向对称式的公共关系是当代公共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强调“双向沟通、双向平衡、公众参与”。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斯科特·卡特李普和阿伦·森特。
1952年,卡特李普和森特出版了权威性公共关系专著——《有效公共关系》,书中论述了“双向对称”模式,在公共关系的目标上将组织和公众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是目的上的“对称”;在方法上坚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这是传播手段上的“对称”。
此书出版后多次再版,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
双向对称模式提出的理论前提有两个:一是把公共关系看作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二是把公共关系看作一种“工作”还是一种“职能”。
将公共关系看作封闭系统和一种“工作”的做法是将公关人员放在沟通技术实施者的位置上,定期进行新闻发布,去保持和推进公众对组织的良好印象,而忽视将有关环境的信息传递给组织。
将公共关系看作开放系统和一种“职能”的做法是将组织与公众关系的维持和改变建立在产出——反馈——调整诸环节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公众意志可以吸收到决策中,公共关系不仅能在决策中发挥参谋与顾问的作用,而且有预警作用,可以阻止潜在危机的发生。
双向对称模式体现了中国墨家的理想:“兼爱”与“交相利”,也反映了现代竞争提倡的“双赢制”,以及“双方发展”的现代公共关系意识。
现代公共关系发展过程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图片为简版,文字为详细版)中国的公共关系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同步而生,同步而长.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⑴来主义时期(80年代初——1986年)拿来主义时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公关部挂牌,公关从业人员出现. 早在60年代的中国台湾与香港,较早地接受了公共关系思想的洗礼.80年代初,中国大陆出现公共关系,主要是在沿海改革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的一些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中率先出现的,这些公司在运作过程中设立了公共关系部,招聘培养了一大批公关从业人员,开始了早期的公共关系业务.接着,中国早期的公关从业人员在这些或洋或中的公关部里开始出现,一个崭新的职业群体开始浮出水面.B,国际著名公关公司抢先登陆中国市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开始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国际公关界摩拳擦掌冲入中国市场,捷足先登的是世界上最早诞生(1927年)也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的伟达公关(Hill & Knowlton).1984年率先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1985年8月,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关系公司博雅也向中国投来了深情的目光,与中国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展联手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共关系公司——诞生于北京的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这些国际著名公关公司带来的新思路,新的国际操作规范都极大地催发了我们本地公关公司的出现和成长.⑵自主发展时期(1986年——1993年)到80年代中期的中国,公共关系作为拿来的事业经过本土的消化吸收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逐渐被社会接受与认知的氛围,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公共关系事业的职业化,公共关系研究的学科化.从中我们可梳理出几个为世人所关注的板块.A,行业协会辈出,职业网络出现.1986年1月,中国大陆第一个公共关系民间团体——广东地区公共关系俱乐部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关系的机构.1987年6月22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公共关系在中国得到了正式确认和接受,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1991年4月26日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在北京成立.前任美国大使柴泽民任会长.当时全国已有100多家公关协会或学会,全国共有全国性的协会二家,省级公关协会28家,地市级70家.这些学会在80年代中期积极发展会员,进行公共关系基本知识的培训与传播,对于推进公共关系事业的普及,促进公共关系职业的规范化,完善公共关系学科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B,公关出版物丰硕,学术成果推广快.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与80年代中期趋向热火的公关学术成果的翻译,出版,推介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公共关系报的陆续推出有关.我国大陆第一部公共关系学专著《公共关系学概论》(塑造形象的艺术)于1986出版,1994年我国最大的一本公关巨著,550万字的《中国公共关系大辞典》问世,最早问世的一张公共关系专业报纸是由浙江省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公共关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