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是什么 红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 格式:docx
- 大小:14.75 KB
- 文档页数:2
红薯膨大素什么时候打最好 红薯膨大素使用方法
红薯膨大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微肥复配剂,它能提高叶绿素的含量和群体光合效率,增加薯块重量和数量。今天我们讲讲红薯膨大素什么时候打最好,以及红薯膨大素使用方法。
一、红薯膨大素什么时候打最好
当红薯的秧蔓长至30-40厘米左右时即可打第1遍膨大素,待秧蔓覆盖整个红薯种植地之后即可打第2遍,之后可以根据天气状况来施药。
使用膨大素时要按照说明来控制用量,不能随意增添剂量;用药时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以免降低药效;膨大素不能代替肥料的作用,用药后可适时追肥。
二、红薯膨大素使用方法
1、沾根法。每6亩用膨大素15克溶化在5-10千克清水中,再加放10-20千克土搅拌成糊状,将薯苗基部沾上泥浆,然后移栽大田。
2、浸苗法。将15克药粉溶化在5千克的清水中,把薯苗扎成100株一把,扎好后将薯苗1-2节放入药液中,浸泡3-5小时即可,然后移栽大田。
3、喷雾法。将药粉15克溶化在30千克清水中,于红薯膨大期(移入大田后50-70天)用步行速度在晴天无风的下午喷施叶面。在红薯收获前40天再喷施1次,效果更佳。
4、膨大素与矮壮素混合喷施法。在含氮量较高的地块,从红薯封垅到7月下旬(栽后70-120天)是生长盛期,这时薯叶特别旺盛,叶片中含氮量很高。此时每亩用膨大素15克、矮壮素15克混合溶解后喷施在叶面上,能有效地控制薯秧的徒长,促使光合产物向薯块转移,促进薯块膨大。
三、使用红薯膨大素注意事项
用药要适量,不能随意增添份量;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药效;膨大素、矮壮素属于植物调节剂,不可代替肥料。田间施肥量要根据地力而定;使用矮壮素时,一定要把握时机,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产量。
番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番薯,又称甘薯、红薯、山芋。由于地区不同,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山东人称其为地瓜,四川人称其为红苕,北京人称其为白薯,福建人称其为红薯。它的故乡是南美洲,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如今,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大江南北皆有其踪迹。 因为它是从外国传入我国的,而旧时我国人习惯把与外国人有关的称为"番",比如广东人叫老外为"番鬼佬"外国叫“番邦”。,因此源自外国的红薯当然叫番薯了。
回答:2012-07-06 10:53
评论 ┆ 举报 奔向未来
[新手]
甘薯传入中国系明朝万历年间(十六世纪末叶)首先传入福建和广东。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福建长乐华侨陈振龙在吕宋(菲律宾)经商,发现甘薯好种又好吃,拟将甘薯带回国内种植,却受当时统治吕宋的西班牙人所禁止,即设法将甘薯藤苗置于汲水绳中,历经海路7昼夜,至农历5月下旬安抵福州。翌年,闽省旱饥,陈振龙之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递禀,述说甘薯“六益八利”功同五谷等好处,巡抚下令种植甘薯,获得丰收,抗灾而救活许多人。
第1页 共 1页
红薯什么时候种植最好
一、红薯什么时候种植最好
红薯最好在每年的春季进行种植,如果想要早春育苗,提前收获红薯,可在温床或是塑料小拱棚内育苗,等到红薯苗长出2片真叶时移栽定植。二、红薯怎么种植1、整地施肥
红薯喜欢生长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在植株块根生长膨大期间,需要适当的氮肥和较多的磷肥及钾肥,注意不能施肥过量,不然土壤过分肥沃,容易造成红薯茎叶徒长,其肉质根反而不易膨大。通常可以在栽种前,将土壤进行深翻20-25cm,每亩地施加厩肥5000kg、复合肥25-50kg即可。2、播种育苗
红薯种子比较坚硬,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可以在播种前进行浸种催芽,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10-12h,捞出后放在潮湿的纸巾里,直到大部分种子露白后进行播种,通常在谷雨前后,将种子点播在大地里,每个穴坑放1-2粒种子,每棵红薯的行距在50-60cm,株距在35cm。3、栽后管理
红薯种好后要随着生长进行间苗、补苗,等到红薯齐苗后追施一次粪肥水,等土壤稍干的时候进行中耕、锄草和培土,等到红薯主蔓长到18-24叶时进行摘心,在红薯生长期间还要摘除侧蔓,只保留主蔓,通常红薯播种后5-6个月即可采收。
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玉米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为一重要谷物。玉米的品种类型很多,按用途分,有粮用饲用品种、菜用品种(包括糯质型、甜质型、玉米笋型)、加工品种(甜玉米、玉米笋)、爆粒型品种(爆米花专用品种)等。
中国古代有西瓜吃吗,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
为古人遗憾,古代很长时间是没有西瓜吃的,西瓜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时间,至今还不到900年,假使你要穿越回古代,记得要穿越到北宋以后,才有可能吃上西瓜,否则,就算想当个吃瓜群众也没有可能。
西瓜的由来
从名字上看,就知道西瓜不是中原所产出,而是由西而来。当然,'西瓜'这个名称,在古代某些时期也有代指其他瓜类,但其与我们所说的西瓜完全是两回事,这里就不予讨论。
西瓜的原产地,现在一般都认为是非洲。根据现代学者考察,现在北非苏丹境内还生长着大片原生的野生西瓜,这里现在也被认为是西瓜的起源中心。
随后古埃及人开始种植西瓜,逐渐由地中烟沿岸传入北欧,随后进入中东,由西域传入中国,故此得名。
西瓜的传入
在中国,“西瓜”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胡峤所著《陷虏记》一书,胡峤原本是宣武军节度使萧翰的书记,跟随萧翰进入契丹,后来萧翰被杀,胡峤无法归国,成为俘虏,在契丹呆了七年才回到中原,回来以后,根据在契丹的见闻写成《陷虏记》一书,书中这样记载: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书里所提到的契丹破回纥,在时间上也能得到对应:924年,辽太祖出征西域高昌回纥“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史称“契丹破回纥”。 胡峤回到中原是953年,当时西瓜已被引入契丹三十多年。
不过,胡峤在契丹尝鲜吃到了西瓜,并不等于西瓜在五代就被引入中国。从五代到北宋,各类史籍中都未有关于西瓜的记载,宋朝经济发达,如果此时西瓜已被引入开始种植,应当能见于书籍记录。
西瓜真正传入中原地区,被大规模种植,是在南宋时期,那时距离第一个吃瓜群众胡峤已有将近两百年。
北方的女真崛起,灭亡辽国建立了金国,南宋官员洪皓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长达十五年,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才得以归国,洪皓归来时,带回了西瓜种子,开始在中原地区和杭州等地种植。洪皓在他随后所著的《松漠纪闻》中明确写道: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年则变黄,其类甜瓜,味甘脆...予携归。洪皓回归中原后,开始出现与西瓜种植有关的文字记载,这也佐证了洪皓的说法。
1 红薯最迟什么时候种植,什么时候收获
回答红薯种植最迟的是在7月份前后播种,红薯一般分为春红薯和夏红薯,最迟的即夏红薯,红薯一般需要生长在15℃以上的气温中,而浅土层的温度在17-18℃时较好,栽种红薯的具体时间要以当地环境和气候进行判断,栽种时也要注意过早或者过晚的时间都对红薯的生长不利。
一、红薯最迟什么时候种植
红薯又分为春红薯、夏红薯,最迟的就是夏红薯了,一般在7月份前后进行播种,当然具体的时间也是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来进行决定的,红薯生长所需要的温度要在15℃以上为宜,浅土层的温度在17-18℃时较好,同时栽种红薯过早或者过晚对红薯的生长都为不利,栽种时选择阴天土壤半湿半干为宜,也不要在大雨后栽种,或者在栽种后灌水。
二、红薯什么时候收获
一般红薯的收获时间是在10月份左右,而春红薯在9月下旬或者是10月上旬收获为宜,夏薯的时间稍微推迟10多天,要到10月的下旬为宜,不过具体的收获时间还是要根据不同的种植地区来进行判断的,总的来说以10月份左右收获为最佳时期。
三、红薯发芽了还能吃吗
红薯是属于旋花科的植物,在其发芽后并不会产生毒素,因此是可以进行食用的,但是并不建议食用,因为发芽的红薯会流失掉大量的营养和水分,所以不仅没有食用的价值,而且口感也是相当的不好,建议购买新鲜的红薯食用为宜,在其没有发芽前就食用,其实其它的蔬菜也是这样的道理,都是以食用新鲜的为宜。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 1 页 共 2 页 红薯什么时候收获?收获注意事项
红薯是大家都特别喜爱食用的粮食之一,味道香甜可口,养分丰富,许多农户都喜爱种植,那么,红薯什么时候收获?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红薯的收获时间和收获留意事项。
红薯什么时候收获。
通常来讲,红薯都会在十月份的时候收获,不过由于各个地区种植红薯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在收获时间上也会存在肯定的差异,比如说假如是在五月份种植的话,那么的收获时期就是九月下旬或者是十月上旬,假如是在六月份种植的话,那么的收获时间应当在十月的下旬左右,这就需要依据不同地区的种植时间来推断了,不过总体上来讲十月份是红薯收获的时期。此时气候温度通常平均会保持在12℃左右,也就是说当气候温度达到平均15℃的时候就是红薯收获的时期。而假如在此之后才收获的话,可能会简单导致红薯不好储存。
红薯收获留意的事项 地瓜是无性繁殖养分体,没有明显的成熟标准和收获期,但收获得早晚,对其产量、留种、贮藏、加工利用和轮作换茬都有影响。收获过早,会显著降低地瓜的产量;收获过晚,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不耐贮藏,切干率下降。因此,红薯必需适时收获。
地瓜的收获适期,应依据气候条件、平安贮藏时间和下茬作物的支配等确定。地温在18℃左右,地瓜重量增加很少;地温在15℃左右,地瓜停止膨大;地温长时间在9℃以下,就会发生冷害。因此,一般在地温18℃时就开头收刨,在枯霜前收刨完毕。切干用的春地瓜或腾茬种冬小麦的一般在寒露前收刨;留种用的夏地瓜在霜降前收刨;贮藏食用的地瓜稍晚一些收刨,但在枯霜前肯定要收完。
土壤过干或过湿,对地瓜收获均不利。过干,土壤含水量削减,地温变化大,地瓜易受冷害,且不易收刨。过湿,土壤含水量过多,地瓜不仅不易收刨,而且含水量大,收获后不耐贮藏。土壤过湿时应先割去地瓜茎蔓,晒几天,待土壤稍干再收刨。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玉米红薯种植历史
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收录了红薯在各省推广种植的时间:云南1576年,广东1580年,福建1593年,浙江、江苏1608年,四川1733年,广西、江西1736年,湖北1740年,山东1742年,河南1743年,湖南、陕西1746年,河北1748年,贵州1752年,山西1758年。
《中国史稿地图集》还收录了玉米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时间:广西1531年,河南1543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湖北1669年,辽东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安徽1735年,新疆1846年。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书的《巩县志》中,称其为“玉麦”,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则称其为“番麦”。最早称呼其为“玉米”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小说《金瓶梅》里面,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将玉米面与小麦面掺匀,打好池子,浇入烧化的鹅油,再开水烫,边烫边搅,略冷用手搓揉成块待用。把搓揉好的面块分成五大块,每块揉好擀薄,抹上鹅油,撒上盐、花椒面,卷出条按薄,逐块如法待用。将搓好的椒盐坯料,放笼中蒸二十分钟,出笼待凉后,剁成二指宽条,摆盘上桌。《金瓶梅》当中出现了如此讲究的做法,可见当时玉米的各种食用方法也已经为北方人所熟知。
由此可见,玉米和红薯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1
红薯介绍
目录
植物属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营养价值 ................................................................................................. 2
食用须知 ................................................................................................. 3
地理分布 ................................................................................................. 4
南北品种 ................................................................................................. 5
品种介绍 ................................................................................................. 5
栽培技术 ................................................................................................. 7
贮藏方法 ................................................................................................. 9
甘薯:从美洲到中国
甘薯通称红薯、白薯、番薯, 又叫朱薯、地瓜、红苕等,属旋花科,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块根植物。甘薯的块根既可熟食又可生吃,还可以作饲料、制糖和酒精等,其茎蔓叶也可做饲料,是比较重要的粮食和多用途作物。
一
甘薯起源于中南美洲,至少在5000年前就被印第安人驯化栽培了。甘薯被西欧探险家、冒险家、殖民征服者多次“发现”——由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由巴尔博亚在中美洲、以及由皮萨罗在秘鲁,等等……但欧洲人没有在田地里发现甘薯。因为甘薯的果实长在地下,故不引人注意。在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地区,印第安人把甘薯叫作“卡莫特”。但印加人却叫它“巴塔塔”,这显然是今日西方语言potato一词的词源。
1526年,甘薯被西班牙人从西印度群岛引入西班牙,从那里传入意大利,又从意大利传到奥地利、德国、比利时,接着传入英国。甘薯在欧洲的传播比较缓慢,它在一段时期内与马铃薯一样受到误解, 被认为含有催欲素。为了寻找新药, 对这些新作物感兴趣的首先是当地的医药学家和植物学家。17世纪,甘薯在西班牙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在整个欧洲,由于饮食习惯和地理条件,甘薯始终不如马铃薯那么普及。
16世纪往返于美洲和非洲的贩奴船以甘薯作为奴隶的粮食。甘薯由此传入西非沿海并逐渐普及到非洲各地,并由大西洋通过印度洋传入印度。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人把甘薯带到南洋—马来群岛,再由这片群岛传入亚洲大陆各国。
二
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充满神秘色彩。它大致经陆海两路约在16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中国。早在明万历四年(1576)成书的《云南通志》中,就有临安、姚安、景东、顺宁四府种植甘薯的记载了。这也使人联想到它可能是由缅甸从陆路传入中国的。虽然该书已记载有“红薯”之名,并把它排列在薯蓣(山药)和云板薯之间, 但没有进一步说明描绘。不过明末祁彪佳(1602-1645)《寓山注·豳(bīn)圃》云:“又从海外得红薯异种, 每一本可植二三亩, 每亩可收得薯一二车,以代粒,足裹百人腹”。可知《云南通志》中的红薯极可能便是传入的美洲甘薯。
中国红薯之父——陈振龙,带回红薯拯救亿万中国人
本文导读: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明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海中之人多寿,而食甘薯故也”。
但对于过去的人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充饥!
今天的人已不再以此为主要食物来源,但提到地瓜相信无人不知。然而,你知道地瓜其实是舶来品吗?
地瓜,又称番薯,种类有红薯、甘薯、白薯等。
我们知道在过去,海外之地称为“番”,很多从国外引进的物种都被冠以“番”字,如番茄。
而地瓜之所以称为番薯,也是因为是海外引进。
那么这玩意儿又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这就要说到明代的“甘薯之父”。
陈振龙,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后厌倦科举,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南台达道铺。
在明万历年间,为了讨生活,他决定趁开放海禁的机会跑海船,搞跨国贸易,所以他随众商人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
也就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甘薯, 此物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
他认识到甘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若把其引种乡土,
将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大好事。
可甘薯被当地统治者视为珍品,严禁外传,违者要受到刑罚。
于是,陈振龙留心学习番薯栽培技术,悉心向当地百姓求教,等待时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不顾当地西班牙殖民政府不准带朱薯出境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另有“编入藤篮”“封装于竹筒中”等说法),藏匿于船中。
经日夜航行,终于将薯种带回故乡,之后立刻着手在自家住宅附近试种。
这一年大旱,五谷欠收,福建巡抚金学曾为此大伤脑筋。
陈振龙让儿子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恳切请求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
金学曾采纳建议,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其味甘甜,又称甘薯。
到了清朝初年,番薯已经传遍闽、赣、云、贵、川、冀等地。
1 红薯引进中国第一人
把红薯(番薯)引进中国的第一任是明代的陈益。
陈益,字德裕,广东广州府东莞市虎门镇北栅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随友人往安南 (今越南),当地酋长以礼相待,每次宴请,都有味道鲜美的甘薯。但当地法例,严禁薯种出境。陈益以钱物“疏通”了酋奴,在他们的帮助下得到薯种,于万历十年(1582年)偷带回国。陈益作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为我国开辟粮源,贡献重大。
人物生平
陈益(?一1592),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
当时,陈益还不完全了解番薯的栽种过程,只能将其埋在花坞里。不久,番薯在花坞中长出嫩芽,慢慢伸出长长的薯藤。一天,陈益家的一名仆人见到薯藤,非常好奇,就用手将那根薯藤拉出来,随手一掐,谁知嫩嫩的薯藤一下子被她掐断了。仆人一时惊慌失措,生怕陈益责怪她,赶紧将那根被她掐断的薯藤偷偷埋在花坞里的泥土中。谁知多日后,那根薯藤长出了新芽,陈益发现后非常惊喜,仆人这才“坦白”了经过。陈益不但没有责怪仆人,还赞她“帮了大忙”,从此真正掌握了番薯的种植技术。 2 接着,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因薯种来自番邦,故名为“番薯”。“自此之后,番薯种植遍布天南”,成为人们的主要杂粮。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比福建陈振龙早12年,是我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陈益临终时遗书后人,嘱咐每逢祭奠,祭品中必要有番薯,陈氏后人代代遵循。
人物故事(引进过程)
红薯的基本介绍 红薯的功效与作用
红薯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养生保健的佳品。那么你知道红薯的基本介绍以及红薯的功效与作用吗?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薯的基本介绍
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山芋等,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不同地区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河南人称其为红薯,上海人和天津人称其为山芋,山东人称其为地瓜,江苏南部称其为山芋其他地区称其为红薯而徐州地区称其为白芋,陕西人称为红芋,四川人和贵州人称其为红苕,北京人称其为白薯,江西人称其为番薯,福建人称其为红薯河北人称山药或者红山药。同一地区不同区域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比如山东大部分地区虽称其为地瓜,但鲁南枣庄、济宁附近的当地人又习惯把它叫作“芋头”,而真正的芋头则被叫作“毛芋头”。
红薯原产美洲,欧洲第一批红薯是由哥伦布于1492年带回,然后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红薯最初引入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福建华侨陈振龙常到吕宋(现今菲律宾)经商,发现吕宋出产的红薯产量最高,于是他就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之法。后来经过陈氏家族的推广,红薯在全国普遍栽种。
红薯的功效与作用
1.抗癌
有效地抑制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
2.通便减肥
吃红薯能有效地阻止糖类变为脂肪,有利于减肥、健美。红薯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能刺激肠道,增强蠕动,通便排毒,尤其对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3.提高免疫力
红薯叶有提高免疫力、止血、降糖、解毒、防治夜盲症等保健功能。
4.抗衰老 抑制黑色素的产生,防止雀斑和老人斑的出现。红著还能抑制肌肤老化,保持肌肤弹性,减缓机体的衰老进程。
红薯的选购
1.优先挑选纺锤形状的红薯。
2.表面看起来光滑,烂红薯有毒不要挑。
3.闻起来没有霉味,发霉的红薯含酮毒素,不可食用。
4.不要买表皮呈黑色或褐色斑点的红。
5.发芽的红薯虽不似马铃薯有毒,但口感较差。
明清时期甘薯在我国的引种、传播和影响
庞兰 10历史 1002070122
【摘要】甘薯起源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到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明朝时期开始引入我国种植,由于明清时期天灾不断导致的粮食短缺并且甘薯有易活、高产、稳产、耐旱、抗虫害等优点,在政府官员的大力倡导下,甘薯得到迅速传播。明清时期甘薯的引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粮食单产增加,促使农民开垦更多耕地,抗灾能力、生存能力增强、自耕农增加,另外,大土地所有者,由于农业经营风险大、利润低,有的人已经逐渐在脱离农村,使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
【关键字】 甘薯 引种 传播 影响
一、甘薯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引种与传播
甘薯因其来自外洋,又称“番薯”。因结瓜于地下,故名“地瓜”,因根块颜色为红、白色,故称“红薯”“白薯”,因产量极高,灾年救饥胜金,故又称“金薯”此外,还有“山芋”等不同俗称。这些不同俗称,大都因地而异。
甘薯起源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到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洪堡援引哥马拉记载:哥伦布初谒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
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又据:陈振龙 6世孙陈世元及其子陈云,先后以甘薯传种于鄞州(浙江宁波)、胶州、青州(山东省青岛、益都一带)、豫州(河南朱仙镇一带)各地,渐次在浙江各地传播,时为清乾隆二十年前后。以上史实证明甘薯系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
半是蔬菜半是粮——洛阳红薯遗事
秋天印象聂剑帆画
明朝末年,原产美洲的红薯,被当作蔬菜从南方引入洛阳,丰富了洛
阳的蔬菜品种。洛阳人以红薯为食材,创造并制作了粉条蒸肉、松肉、
假海参、炒扁垛、焦炸丸等地方名菜,丰富了洛阳的烹饪文化。
漂洋过海入中原
红薯,又称甘薯、白薯、番薯等,原产美洲,早期西方殖民者将它带
到了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据清代施鸿保《闽杂记》记载,红薯
在明朝万历年间从吕宋经由海路传入闽广,迅速引入浙冮、河南、山
东、河北等地。可见,洛阳种植红薯,是从明末开始的。
但是,明清时,洛阳人并不把红薯看作粮食,而是将其看作蔬菜。例
如,乾隆《洛阳县志》把红薯列入蔬菜类,并说:“近种红薯亦佳。”
这种看法极有道理,因为红薯叶是一种青菜,红薯块茎可以蒸来佐餐,
并可加工成蔬菜。
春季种红薯时,要先育苗。待苗长数寸后,移入大田。这种红薯,称
为春红薯。待麦收后,剪春红薯的秧子,将它们扦插于麦茬田中。这
种红薯,被称为秋红薯。春红薯在初秋即可收获,秋红薯在下霜以后
收获。春红薯无法久贮,过去是为秋红薯育秧而种植的,面积较小。
秋红薯可贮存越冬,要放到地窖里。
假如将红薯作为主食,除蒸食外,还要将红薯制作成红薯干,这只能
选春红薯,因为这时天气仍热,可以迅速晒干。切红薯干时,要用红
薯刨子,最好刨得薄一些。假如遇到阴雨天,红薯干无法及时晒干,
就会霉变,其味苦涩。
红薯干可磨成面粉,做饼子、窝窝头、面条等,这都是经济困难时期
农村人们的主食。红薯面粉不含面筋,要制作成面条需要加入小麦面
或豆面。
红薯地里大发现
旧时,收获红薯,被称为出红薯。出过红薯后,拾红薯者一群群入田
中挖取遗薯,俗成淘红薯。
谁也没想到,淘红薯会带来一个考古大发现。
1982年秋,在偃师枕头山七队红薯地内,有村民在淘红薯时,发现
大片非常结实的夯土。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调集力量前往调查,发
现此地为小山丘,丘顶隆圆如盖,当地呼其为鳖盖地。它坐落于后杜
楼村北1.5公里一座无名山丘的南坡。其东,隔小东沟、大东沟与杨
红薯传播史
红薯是一种世界各地都常见的作物,它的传播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勤劳。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红薯传播的历史。
红薯最早产于南美洲,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大约在公元前7500年前,智利的原始居民开始种植红薯。而在公元前2500年,红薯已经传播到了中美洲的墨西哥地区。这里的人们发现了红薯的可食用性和营养价值,开始广泛种植和食用。红薯作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薯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地区。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红薯传入了加勒比海地区,并通过航海者的传播,逐渐传到了太平洋岛屿和夏威夷。红薯的种植和食用在这些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在14世纪,红薯被引进到了欧洲。当时的欧洲人对红薯的外形和味道感到十分惊奇,对这种新奇的作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红薯的传入不仅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还帮助人们度过了几次粮食危机。由于红薯的高产和耐贫瘠的特性,它在欧洲大陆迅速传播开来,成为重要的作物之一。
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活动,红薯也传播到了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在亚洲,红薯成为了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在非洲,红薯的种植和食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为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大洋洲,红薯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红薯的传播史见证了人类的智慧和勤劳,也展示了人类的农耕文明。红薯作为一种重要的作物,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营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红薯的传播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和传承,才能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红薯传播史的故事,像一条充满智慧和勤劳的河流,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和进取。红薯的传播史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每一种作物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红薯是什么红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红薯的营养价值很高,但很多人都只是吃过红薯,却不了解红薯,你知道红薯到底是什么东西吗?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一、红薯是什么
红薯最早在明朝后期由陈振龙经菲律宾传入我国福建,是一种味道甘甜,一年生的旋花科草本植物,它隶属于番薯,其形状呈长圆柱形,果实生长于地底下,是块根植物,其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通常以黄色、白色、紫红色居多,而且品种多样,口感多数粉干,饱腹感强,是以前闹饥荒的最好作物,到现在而言,则是最为养生健康的主食之一。
二、红薯是地瓜吗
红薯也叫地瓜。
有的地方称红薯为地瓜,但除了地瓜这个称呼以外,红薯还有很多其他的别称,像:甘薯、朱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山药、红苕、阿鹅等。因为红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栽培,而不同地区的人引起方言不同,对红薯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叫法。
三、红薯是发物吗
红薯不是发物。
医学上所说的发物,通常指的是带有刺激性,能诱发人体某些疾病的食物,常见的有鸡蛋、牛肉、虾蟹等,这些食物中鸡蛋含有异体蛋白,能构成过敏源,诱发人体过敏,而虾蟹中含有组织胺,可通过血管直接引起人体变态反应,诱发皮肤病,另外有的本身就是过敏体质的人群,对常吃的大米、小麦、玉米等都可产生过敏反应,不过目前并没有证实红薯能诱发人过敏或其他疾病,因此红薯不属于发物。
四、红薯是水果还是蔬菜
红薯是蔬菜。
水果是指多汁,味道为甜味和酸味,食用后营养丰富但能促进消化的植物果实,一般以生吃为主;蔬菜则是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植物或菌类,而红薯含有的淀粉较高,吃起来虽然味道甘甜,但口感干粉,不易被消化,其多数品种需煮熟才能食用,通常做法为:蒸、煮、烤、炒等,一般不可生吃,因此红薯是蔬菜类而不是水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