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_孙权劝学__公开课用
- 格式:pdf
- 大小:8.09 MB
- 文档页数:35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孙权劝学2.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3. 年级学科:初中语文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孙权劝学》的主要内容。
b.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c. 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历史背景。
b. 提问:“你们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君主?”c.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孙权劝学》。
b.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和结果,请大家思考,孙权为什么要劝学?他是如何劝学的?劝学的结果如何?”c.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 合作探究a.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4.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b. 强调孙权劝学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5. 课后作业a.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从孙权劝学中学到了什么”的作文。
b. 教师批改作文,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介绍孙权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孙权劝学的目的、方法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从孙权劝学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程度,以及对孙权劝学精神的践行情况。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进步和成长,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孙权劝学》2. 相关历史资料:孙权生平简介3. 教学课件:孙权劝学相关图片、图表、动画等4. 课后作业批改记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三、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过程。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6篇公开课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挚友、小挚友们。
篇一: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留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专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殊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殊簇新兴奋,大家聊得特殊兴奋。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全部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争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中学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高校。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全部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方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闻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2、简介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孙权劝学》公开课课堂实录《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 个字, 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分享了《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动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教学重点: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学习的乐观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老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智慧、胸怀和人格魅力。
(2)树立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分析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孙权劝学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孙权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和孙权劝学的智慧。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孙权劝学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总结孙权劝学的启示,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3. 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孙权劝学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 比较分析:将《孙权劝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一、教案基本信息1.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范文2. 适用年级:八年级3. 学科领域:语文4. 教学课时:1课时5.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的内容,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孙权劝学的背景、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孙权劝学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孙权劝学》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孙权劝学》的内容,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孙权劝学》一文,了解孙权及其劝学思想。
3.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视频、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孙权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孙权。
(2)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提问:你们对孙权有什么了解?孙权为什么被称为“劝学皇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孙权劝学》一文,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提问:孙权劝学的背景是什么?他的劝学思想有哪些?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孙权劝学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以《孙权劝学》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孙权劝学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启示?(2)学生分享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劝学的现实意义。
7. 课后作业(1)背诵《孙权劝学》一文。
六、课堂拓展2. 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补充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演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1、以“朗读——译读——思读——演读”逐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2、比较阅读。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为文学常识专家组、字词专家组,质疑专家组、名言专家组,分别收集有关本文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二、展示与交流。
1、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幻灯片演示)三、感知与理解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
(1) 教师范读。
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句读。
(2) 学生练读。
要求:熟悉字音,练习断句。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孙权劝学》的文意,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
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孙权的劝学理念。
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孙权的劝学精神,培养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价值观。
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文本的结构、内容和语言特点。
2.2 教学重点:重点讲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重点探讨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孙权的背景和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意义。
3.2 朗读与理解:分组朗读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3.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现实生活,思考孙权劝学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孙权的劝学思想应用到现代教育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程度。
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思考深度。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官方推荐的《孙权劝学》教材,提供权威的文本和解读。
5.2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示孙权的生平和思想。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论文和讨论,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孙权的劝学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思想。
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下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 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 体悟文章主旨,学习人物品质。
3.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1.孙权一劝(上级与下级)【课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疏通文义】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注释】①初:当初。
②谓:对……说。
③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④今:现在。
⑤涂:同“途"。
当涂:当道,当权。
⑥掌事:掌管军中的事务。
⑦可:可以。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军中的事务,不可以不学习!”⑵蒙辞以军中多务。
【注释】①以:用。
②辞:推托。
③务:事务。
④多务:事务多。
【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多加以推托。
或“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朋友圈】用“文言文”把“蒙辞以军中多务"变成吕蒙的一句话吗?蒙曰:……蒙曰:“军中多务,无暇,如何能学!”(沟通受阻,吕蒙很不给面子啊!)2.孙权二劝(上级与下级)孙权会怎么做呢?可能“打",也可能“逃”。
⑴打权怒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学,臣不得不学!不学,杀!"⑵逃权叹曰:“罢了,罢了……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此人非帅才,随他去吧!”⑶孙权的做法【课文】权曰:“孤⑺岂欲卿治经⑻为博士⑼邪⑽!但⑾当涉猎⑿,见往事⒀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疏通文义】⑴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注释】①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欲:想要。
④治:研究。
⑤经,儒家经典。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⑥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孙权劝学》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