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红黄蓝”分区动态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4
泉州水环境现状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简要介绍泉州市的地理位置、水资源情况和水环境现状。
可以描述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近年来受到水质污染的影响,水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还可以提到本报告的目的和意义,即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泉州的水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泉州市水环境现状进行概述,然后介绍了本篇报告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泉州水环境概况、水质污染现状分析和水资源管理措施三个部分,分别对泉州市水环境的整体情况、水质污染问题及管理措施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结论部分对整个报告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报告旨在全面客观地分析泉州市水环境的现状,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泉州市水环境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水资源管理措施的调查与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为泉州市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本报告还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水环境问题的重视,激发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推动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大力度,共同致力于泉州市水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2.正文2.1 泉州水环境概况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以重要港口为特色的城市。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泉州的水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目前,泉州的水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水体污染严重。
在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下,泉州的水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河流和湖泊的水质受到了影响。
水中污染物超标的情况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其次,水资源短缺。
虽然泉州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渐凸显。
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全文)中国网2月16日讯国务院网站2月16日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我国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同时,我国还将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以下为《意见》全文:国发〔20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城市排水管理规定、泉州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字号】泉政文〔2017〕76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城市排水管理规定、泉州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规定的通知泉政文〔2017〕7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泉州市城市排水管理规定》《泉州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规定》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泉州市城市排水管理规定一、为加强城市排水管理,确保城市排水设施完好及正常运行,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二、泉州市行政区域内城市排水的规划、建设、移交、管理和经营适用本规定。
三、本规定所称城市排水,是指对城市的产业废水、生活污水(以下统称污水)的接纳、输送、排放,以及污水的处理。
城市排水设施是指排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泥最终处置设施和其他相关设施。
城市排水设施分为公共排水设施和自建排水设施。
公共排水设施是指由排水主管部门管理的城市排水设施。
自建排水设施是指产权单位自行投资建设和管理的排水设施。
四、城市排水利用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和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应当将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排水应当遵循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的原则。
向排水设施排放的污水应当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
五、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排水的管理工作。
市排水管理中心受市市政公用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体负责中心市区城市排水的管理工作;各县(市、区)排水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工作,并接受市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
泉州市:地下水资源红黄蓝分区区划及动态管理措施卢友行;张佳孟【摘要】@@ 一、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现状rn福建省泉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近100亿m3、人均1272m3,属国际上通称的"水资源紧张区",沿海地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6.0亿m3,年可开采资源量为2.2亿m3.【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0(000)017【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分区区划;动态管理【作者】卢友行;张佳孟【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水利局,362000,泉州;福建省泉州市水利局,362000,泉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一、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现状福建省泉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近 100亿 m3、人均1272 m3,属国际上通称的“水资源紧张区”,沿海地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6.0亿m3,年可开采资源量为2.2亿m3。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水工程对河川径流的调蓄能力偏低,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水资源相当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05~417m3,属“绝对贫水区”。
因此,20 世纪泉州沿海大部分地区生活生产用水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部分地区由于超采已出现海水入侵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泉州市在沿海地区地下水普查、地下水应急水源规划、地下水红黄蓝分区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及总量控制上,结合南方沿海地区特点,积极探索,合理定位,逐步建立最严格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即通过地表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及供水工程建设,逐步改变沿海农村地区大量使用地下水的现状;通过地下水应急水源规划,将地下水定位为战略应急水源;结合水资源红黄蓝分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地下水限禁采制度。
点评:福建省泉州市针对南方沿海地区的特点,以及泉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以防止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海水入侵和建立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为目标,从地下水管理、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水红黄蓝分区管理方案,制定了地下水保护和总量控制方案,通过严格的分区管理,科学地保护地下水,保障城镇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6.03•【字号】•【施行日期】2015.06.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福建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2015年6月3日福建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水安全,根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及《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2号),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省建设。
以巩固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为核心,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坚持政府市场协同,注重改革创新;坚持全面依法推进,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坚持落实各方责任,严格考核问责;坚持全民参与,推动节水洁水人人有责,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二、主要目标(一)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省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污染严重水体及城市黑臭水体大幅度减少,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及主要湖泊生态环境稳中趋好。
到2030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二)主要指标到2020年,全省12条主要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90%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5%;设区城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主要湖泊水库水质达标率总体达60%以上;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近岸海域水质优良(Ⅰ、Ⅱ类)比例达到72%左右。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1.02•【字号】泉政文〔2021〕50号•【施行日期】2021.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泉政文〔2021〕5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有效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协同推进我市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闽政〔2020〕12号),现就我市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打造美丽泉州提供有效支撑。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树立,生产生活生态更加协调,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保护红线。
按照《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报批稿)》(闽政函〔2018〕70号),我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2045.60平方千米;根据《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闽政文〔2017〕457号),我市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2401.90平方千米,最终划定范围和面积以省政府发布结果为准。
泉州市水资源综合管理改革探索与实践洪泽生【摘要】@@ 从2008年3月起,福建省泉州市相继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地下水保护行动、水资源红黄蓝动态分区管理等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2010年,水利部水资源司将泉州市作为继深圳市之后的第二个全国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城市.2010年7月,泉州市委、市政府作出"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在总结泉州市水资源红、黄、蓝动态分区管理试点经验和借鉴深圳等地成立水务局等水务一体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泉州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下设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作为行政工作机构与市水利局合署办公.【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水资源综合管理;实践【作者】洪泽生【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从2008年3月起,福建省泉州市相继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地下水保护行动、水资源红黄蓝动态分区管理等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
2010年,水利部水资源司将泉州市作为继深圳市之后的第二个全国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城市。
2010年7月,泉州市委、市政府作出“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总结泉州市水资源红、黄、蓝动态分区管理试点经验和借鉴深圳等地成立水务局等水务一体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泉州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下设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作为行政工作机构与市水利局合署办公。
按照对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管理制度和“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了水资源红黄蓝分区动态管理和应急响应,以及水权交易的管理制度,探索出一套结合信息化、对水资源实行“四个统一、两个确保”的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探索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模式1.成立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成立的泉州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泉州市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全市水资源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水资源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实行水资源“四个统一、两个确保”的水务一体化管理。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6.30•【字号】泉政办〔2020〕23号•【施行日期】2020.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的通知泉政办〔2020〕2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经市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将《泉州市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6月30日泉州市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9〕3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严控新增围填海(一)严格控制新增围填海项目报批根据《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的实施意见》(自然资规〔2018〕5号)的具体分类和规定,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我市不再受理新增围填海项目,已受理的一律停止审查。
市发改委会同市资源规划局,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明确涉及围填海的国家重大项目范围的通知》(发改投资〔2020〕740号)精神,组织沿海各县(市、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面梳理项目,符合条件的按新增围填海开展项目报批工作。
属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涉及新增围填海的,由项目所在的沿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含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下同)将围填海申请及报批材料报送市资源规划局、发改委审核。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4.25•【字号】泉政文[2006]121号•【施行日期】2006.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泉政文[2006]121号)鲤城区、石狮市、晋江市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十三届人大第七次会议《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经市政府第83次常务会研究同意,现将市环保局制定的《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泉州市环保局二○○六年四月十八日)2006年1月,泉州市人大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
针对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污染较为严重,群众对泉州湾石狮市蚶江镇水头村一带海域周边环境问题反映强烈。
为此,1月13日,泉州市环保局委托华侨大学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研究编制《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方案》。
整治范围为泉州湾晋江口南岸至石湖码头连线以内的海域,以及该区域近岸的溪流,沟、渠,主要有:九十九溪、南高干渠、南低渠、砌田沟、普照溪、梧桐溪、缺塘溪、梧桉溪、都宫溪以及石狮市区的东、西排水沟。
2月28日上午,市环保局组织专家和鲤城区、晋江市、石狮市人民政府及市政府办、建设局、城乡规划局、水利局、海洋与渔业局、市政公用事业局等单位对该《整治方案》进行技术评审,并邀请市人大常委会环城委参加,市政府王亚君副市长到会并提出了具体的修编意见。
在此的基础上,提出《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一、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水环境现状(一)泉州湾南岸近海汇水区内各地表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南高干渠外,其他地表水体水质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标准,已超过地表水域功能区划标准,超标因子中主要是CODCr、氨氮、总磷。
福建省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福建省流域的水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福建省境内的所有流域水环境保护活动,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以及与之相关的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治理等活动。
第三条福建省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原则是综合防治,依法管理,保护为主,综合治理,源头控制。
第四条福建省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推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水资源保护第五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采取措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六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明确水资源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水资源保护工作。
第八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建立健全水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动态变化。
第九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第十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管,建立健全污染源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水污染物的排放。
第十二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推广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水污染治理的效果。
第十三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及时处置水污染事故,减少对水环境的损害。
第四章水环境监测第十四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域水环境的监测,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网,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变化。
第十五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建立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水环境质量的监管水平。
第十六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控,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监控系统,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第十七条福建省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提高数据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