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归故山草堂 阅读答案及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暮春归故山草堂[唐] 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作品赏析《全唐诗》卷二三九与卷一五〇均录此诗,作者一为钱起,一为刘长卿。
一般选本多编在钱起集下。
此诗开篇点题。
“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
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
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
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
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
”(《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
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
木兰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
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
诗人禁不住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怜爱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阴”。
“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
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
诗人们讴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阴”的品格。
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
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
古诗暮春归故山草堂翻译赏析《暮春归故山草堂》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钱起。
其古诗全文如下: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前言】《暮春归故山草堂》是一首唐人七言绝句。
此诗记述了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暮春大好时光即将逝去所引起的愁绪。
全诗前二句写景,诗中有画;后二句抒情,意在言外。
诗风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沉。
【注释】⑴故山:因诗人久居蓝田谷口,心中一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称“故山”。
草堂:茅草盖的堂屋。
⑵春残:一作“残春”。
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⑶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比杏花开得早。
⑷怜:喜爱。
⑸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翻译】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鉴赏】这首小诗写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
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为后两句的出场作为陪衬。
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
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
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
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
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
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
”(《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
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
黄鸟,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
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
暮春阅读答案暮春阅读答案暮春阅读答案1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2分)8.答案示例: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评分: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答案示例: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
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转折。
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暮春阅读答案2满江红·暮春家住江南,又过了、。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词描写了家住江南的少女,被清明寒食时节风雨不定的天气扰乱情绪,她见风雨之多,狼藉之甚,而悲伤愁苦。
B、上阙“又过了、清明寒食”中的“又”字极言时间之长,与后文“年年”呼应,表现了一种穷愁苦闷、百无聊赖的情绪。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答案及赏析(2)2.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象的?(5分3.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4.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 _________ 等几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间冷寂的氛围。
(写出两个即可)(2分)5.诗歌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思想感情?(2分)6.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怎样的环境特点?(4分) 7.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谷口怎样的一幅景象?试作简要分析。
(4分)9.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幽竹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2、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作用2分)3、这里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行)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
(答拟人手法的不算错,酌情给分)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
(3分)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
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3分)4、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写出两个即可)2分5、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2分6、前两句写春末归乡所见,春残、鸟稀、花落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凄凉、空寂7、全诗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将春花、春鸟与幽竹进行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更借此表达自己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
(答借景抒情,言之成理也可)8.前两句描绘出谷口黄鸟稀少,辛夷花尽,杏花纷飞的暮春景象,(2分)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李白《夜下征虏亭》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夜下征虏亭李白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注: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绣颊(jiá):涂过丹脂的女子面颊。
江火:江上的渔火。
1、三、四两句想象丰富,请赏析其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这里运用比喻,形象描写出山花的娇艳,江上火点的迷离奇幻,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2、诗人出游的喜悦和热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感情。
诗意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简析《夜下征虏亭》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
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
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
”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
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
”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
”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
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第四句:“江火似流萤。
”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
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咏怀古迹•其【问题】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暮春回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阅读答案:篇一:六年级下册古诗文练习及答案1、《少年闰士》的作者是(鲁迅)节选自(《故乡》),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时》)《坟》《热风》等。
《少年闰土》刻画了一个(见多识广、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
2、《我的老师》作者是(魏巍)。
原名(红杨树)作者回忆了和老师相处的七件事(假装发怒、教跳舞、观察蜜蜂、教读诗、模仿写字、排除纠纷、梦里寻师),其中(模仿写字、梦里寻师)说明学生爱老师。
3、《小橘灯》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
文中刻画了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的形象。
4、《客是作》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5、〈〈黄果树听瀑〉〉作者是(杨国民),课文应用(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的,文中中抓住了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来写。
黄果树瀑布是我同最大的瀑布,它位于贵州省。
徐霞客是这样描绘黄果树瀑布的(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6、《竹枝词》的作者是(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杨柳青青江水平),听到了(闻郎江是唱歌声)应用双关的手法写出了少女期盼又难耐的复杂的心理的诗句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望洞庭》这首诗中应用比喻的手法的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杜牧)他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诗中写自然景观的诗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写人文景观的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还慨叹了(南朝的覆灭)流露出(对南北朝时盛行佛教的讽刺),寄托了(讽喻之情)。
8、(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潘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9(凡尔赛宫)中法国著名的宫殿,进化论的奠基人是(达尔文)。
暮春回故山草堂诗歌阅读答案
暮春回故山草堂诗歌阅读答案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
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2023年最新的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答案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答案,诗人把一直居住的地方看做是故乡,你是更喜欢自己的出生地,还是现在在奋斗的地方呢?暮春归故山草堂原文: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暮春归故山草堂字词解释:⑴故山:因诗人久居蓝田谷口,心中一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称“故山”。
草堂:茅草盖的堂屋。
⑵春残:一作“残春”。
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⑶辛夷:即木兰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比杏花开得早。
⑷怜:喜爱。
⑸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⑹溪上:一作“谷口”。
暮春归故山草堂翻译: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答案:试题:1.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剖析: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
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
2.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分3.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4.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间冷寂的氛围。
(写出两个即可)(2分)5.诗歌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思想感情(2分)6.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怎样的环境特点(4分)7.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谷口怎样的一幅景象试作简要分析。
(4分)9.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幽竹”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答案:1、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
暮春归故山草堂诗歌鉴赏
暮春归故山草堂,一幅幅山水画作墙。
林内清泉潺潺流,樵夫唱和采薪忙。
远处牛羊闲吐气,近前莺燕乱飞翔。
如此景象令人醉,心情舒畅自由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宜人的山林草堂景象,作者在暮春归来,重游故地,感叹着这里的美丽景色。
草堂四周是一幅幅山水画,墙上装饰着这些山水画,展现了山林的壮美和水流的清澈。
在林内清泉潺潺流,樵夫唱和采薪忙,远处牛羊闲吐气,近前莺燕乱飞翔,构成了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无限畅想。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展现了对故山的怀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向读者传递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和保护。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美丽的山水诗,描绘了一个宜人的自然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 1 -。
2019-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附答案今天,阅读附答案推荐的是“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附答案”。
小编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附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理解和感悟!《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8.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分)9.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附答案由整理,仅供参考:8、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作用2分)9、这里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行)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
(答拟人手法的不算错,酌情给分)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
(3分)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
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3分)18.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间冷寂的氛围。
(写出两个即可)(2分)19.诗歌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思想感情?(2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答案及赏析
《暮春归故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理解题一】
8.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象的?(5分)9.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8、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作用2分)
9、这里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行)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
(答拟人手法的不算错,酌情给分)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
(3分)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
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3分)
【阅读理解题二】
18.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 _________ 等几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间冷寂的氛围。
(写出两个即可)(2分)
19.诗歌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8、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写出两个即可)2分
19、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2分
【阅读理解题三】
8.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怎样的环境特点?(4分) 9.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8、前两句写春末归乡所见,春残、鸟稀、花落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凄凉、空寂
9、全诗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将春花、春鸟与幽竹进行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更借此表达自己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
(答借景抒情,言之成理也可)
【】
详见:|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