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与五行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111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主要有四种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
1.阴阳学说: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2.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气和血,气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4.经络学说:所谓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
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
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阴阳五行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最基础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它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自然哲学、医学理论、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表现,成为中华文化自我思考过程中的一个异质性要素。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两个自然属性和五个基本的物质形态,具体分别是:1. 阴阳:阴阳是指天地、人事、万物中共存的两种自然属性,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互为转化,相生相胜,相互补充。
2. 五行:五行又称为五行相生相克,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通过对自然界、生命体等物质或现象的观察、归纳和概括,将自然万物划分为五类,各有其特性、功能和作用。
这五行之间既相生相克,又产生相生的作用。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包括:疾病的诊治、药物的性能、药物的组方、针灸疗法、食疗保健等方面。
在中医疾病的诊治上,阴阳五行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于阴阳失衡、五行失调而产生的,只有恢复阴阳平衡、五行协调才能根治疾病。
例如,中医治疗气虚质的糖尿病可以采用“益气生津”为主的治疗法,中医所谓的“益气生津”就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选择具有升阳益气、和中生津的药物进行调理。
在中医药物性能方面,阴阳五行理论也很重要。
中药的性能是由其味、性、归经、毒性、功效等要素决定的,而其味、性和药物性能与阴阳五行有关。
例如,甘温的当归补血,与血液的性质相同,与血液所属的阴性相对应;咸寒的麻黄发汗,与肺所属的阴阳相对应。
在中医食疗保健方面,阴阳五行理论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按阴阳五行理论,食品也有阴阳寒温之分,因此不同体质的人应选用不同性质的食品。
比如,性格温热的人最好食用清凉性质的食物,性格寒冷的人则不宜食用寒凉性质的食物。
中医阴阳五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一、阴阳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非常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后,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如以日光的向背而分,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总之,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阴。
其中,阴阳最具有特征性质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征。
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
火性温热,升腾,燥烈和光亮。
从水火的特征来认识阴阳的基本特征。
可以作出以下概括:阳——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阴阳两大类,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体的脏腑、气血等也有阴阳两大部分。
详细归属见下表3—1表3—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2、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如:水与火,寒与热,昼与夜,明与暗,上与下,动与静等。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季节的湿热是由于其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而秋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故秋冬气候又逐渐变得寒凉。
在人体阳和阴的亢奋与抑制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