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五行与动态平衡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8
五⾏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客观存在着两种⾃我调节机制和途径。
⼀种是正常情况下的相⽣相克,即“制化”调节;⼀种则是在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
1. 五⾏的制化调节 五⾏的制化调节: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其相⽣和相克的相互作⽤⽽产⽣的⼀种调节作⽤,⼜称之为“五⾏制化”。
调节形式:从五⾏的整体作⽤可以明显看出,任何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是相互的,表现为调节路线与反馈机制相似的形式,⽽反馈则是相互作⽤的⼀种特殊形式。
以⽕为例,在正常情况下,⽕受到⽔的制约,⽕虽然没有直接作⽤于⽔,但是⽕能⽣⼟,⽽⼟有克制⽔的作⽤,从⽽使⽔对⽕的克制不致过分⽽造成⽕的偏衰。
同时,⽕还受到⽊的资助,因此,⽕⼜通过⽣⼟,以加强⼟对⽔的克制,削弱⽔对⽊的资⽣,从⽽使⽊对⽕的促进不会过分,以保证⽕不会发⽣偏亢,其他四⾏,依次类推。
所谓“制则⽣化”,即是说⽊能制⼟,⽕才能⽣化;⽕能制⾦,⼟才能⽣化;⼟能制⽔,⾦才能⽣化;⾦能制⽊,⽔才能⽣化;⽔能制⽕,⽊才能⽣化。
也就是说,母⽓能制⼰所胜,则⼦⽓⽅能得母⽓之滋养⽽起⽣化作⽤。
故《素问·五脏⽣成篇》说:“⼼……其主肾也”:“肺……其主⼼也”:“脾……其主肝也”:“肝……其主肺也”:“肾……其主脾也”。
这⾥所说的“主”,即指⽣化之主,实际上即是相克制约之意,因其“克中有⽣”,“制则⽣化”,所以称其为“主”。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所说:“⼼主⽕,⽽制于肾⽔,是肾乃⼼脏⽣化之主。
” 调节效应:五⾏学说认为,正是这种制化调节的⾃我调控效应,才保证了五⾏系统结构在正常情况下的⽣化运动,并保持着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对于⾃然界来说,则是维持其⽣态平衡;对于⼈体来说,则是维持着⽣理上的动态平衡,从⽽保证着⽣命活动的正常进⾏。
应当说明,相⽣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相互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平衡的消长情况,其本⾝就是再⼀次相⽣、相克的调节,这样就会重复出现再⼀次的协调平衡。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一)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
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 五行相生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难经》称为母子关系。
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
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
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 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
《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
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
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
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
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 相生太过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
中医如何运用五行理论调理情志异常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而人的情志活动,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也与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情志出现异常时,中医可以运用五行理论进行有效的调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五行与情志的对应关系。
在中医里,木对应怒,火对应喜,土对应思,金对应悲,水对应恐。
当某种情志过度或不及,就可能导致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进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比如说,一个人总是容易发怒,这可能是肝气郁结或者肝火过旺的表现。
因为在五行中,肝属木,主怒。
长期的愤怒情绪会损伤肝脏,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状。
相反,如果肝脏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发怒。
那么,中医是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来调理这种情志异常呢?以怒为例,如果一个人经常发怒,中医会首先考虑调理肝脏。
通过中药调理,如使用疏肝理气、清肝泻火的药物,来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
同时,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调整生活习惯,避免熬夜、饮酒等伤肝的行为。
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养肝作用的食物,如绿色蔬菜、枸杞等。
此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也可以通过调理其他脏腑来间接调理肝脏和愤怒的情绪。
比如,木生火,肝属木,心属火,通过补养心气,可以起到抑制肝火的作用。
再来说说喜,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
比如在一些大喜的事情之后,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
这时,中医会通过宁心安神的方法来调理,比如使用一些养心的中药,同时也会提醒患者保持心态的平和,避免过度兴奋。
忧思过度往往与脾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长期的忧愁、思虑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会采用健脾益气、调理气机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同时,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纠结于某些事情。
悲伤情绪过度与肺脏相关。
当人遭遇悲伤之事时,可能会出现肺气不足的情况,表现为气短、乏力等。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情绪失衡的调理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不仅是对自然界物质的分类和归纳,更是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心理状态的深刻洞察。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时,不仅身体会出现疾病,情绪也可能会失衡。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五行学说来调理情绪失衡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五行与情绪的对应关系。
在中医五行中,木对应怒,火对应喜,土对应思,金对应悲忧,水对应恐惊。
当一个人的情绪过度或不及,就可能反映出其对应的五行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
比如,一个人经常容易发怒,可能是肝脏的功能失调。
因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如果肝气不舒,就容易导致情绪上的愤怒和暴躁。
此时,可以通过调理肝脏来改善情绪。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绿色的食物,如青菜、菠菜等,因为绿色入肝。
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因为夜晚是肝脏休息和修复的时间。
此外,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也有助于肝气的疏泄。
再比如,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脏。
中医认为“喜则气缓”,大喜过望会导致心气涣散。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收敛心神,保持心态的平和。
可以通过静坐冥想、听舒缓的音乐等方式来调整。
饮食上,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如红枣、红豆等,以养心补血。
而过度的思虑则容易损伤脾脏。
“思则气结”,长期的思虑过度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此时,要学会放松心情,避免过度思考。
可以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缓解精神压力。
饮食上,多吃一些黄色的食物,如南瓜、小米等,以健脾益胃。
悲伤忧愁过度则会损伤肺脏。
“悲则气消”,过度的悲伤会消耗肺气。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与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来排解忧愁。
同时,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雪梨等,以润肺生津。
恐惧和惊吓过度则会损伤肾脏。
“恐则气下”,过度的恐惧会导致肾气不固。
要克服这种情绪,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勇敢的品质。
饮食上,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以补肾益精。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维护生命活力与平衡中医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对于维护生命的活力与平衡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促进;相克,则表示相互制约、克制。
这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就如同一个精巧的生态系统,维持着人体内部的稳定与和谐。
木,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生长,在人体中与肝相对应。
肝主疏泄,就像树木的枝干舒展,让气血得以畅通。
如果肝气郁结,就如同树木被束缚,会导致情绪不畅、胸胁胀痛等问题。
而要保持肝气的舒畅,我们需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愤怒和抑郁。
同时,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也有助于肝气的舒展。
火与心相应,象征着热情与活力。
心主血脉,是人体的动力之源。
如果心火过旺,就容易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反之,心火不足则会感到神疲乏力、畏寒肢冷。
为了维护心的平衡,我们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此外,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辛辣、油腻之物,也有助于保护心脏。
土代表脾,脾主运化,就像大地滋养万物一样,为身体提供营养。
脾胃虚弱时,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肢体倦怠等症状。
要养好脾胃,饮食至关重要。
我们应多吃一些易消化、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等。
同时,注意饮食的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金与肺相对,肺主气,司呼吸。
肺气虚弱时,容易感冒、咳嗽、气喘。
为了保持肺的健康,我们要多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深呼吸练习。
在环境恶劣时,佩戴口罩保护呼吸道。
另外,戒烟也是保护肺脏的重要措施。
水对应肾,肾藏精,主生殖和生长发育。
肾气不足会导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等问题。
养护肾脏,要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和纵欲。
同时,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黑豆、核桃、黑芝麻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五行学说来调整饮食。
比如,春季多吃一些绿色蔬菜,有助于养肝;夏季适当食用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以养心;长夏时节(夏季与秋季之间),食用黄色的食物,如南瓜、玉米,来健脾;秋季多吃白色食物,如雪梨、百合,润肺;冬季多吃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米,补肾。
中医五行与动态平衡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中医学理论中的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系统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来研究。
这是中医和其他医学,特别是西医最大的不同。
什么是动态平衡系统呢就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维护自身稳定的系统。
凡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段时间的事物,都必须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维持自身的稳定,否则它不能在这个世界存在一段时间,很快就消失了。
能够自我维持稳定,说明系统内部有自我调节的机制。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外界针对它的所有行为,都会得到一个相反的结果。
比如,你想让它向下,给它一个向下的力量,系统为了维护自身的平衡,就会自动产生一个向上的力量来对抗这个向下的力量,结果等外力撤掉以后,它不仅不向下,反倒向上了。
这是动态平衡系统的最根本的特性。
人体就是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要调节人体,必须按照动态平衡系统的规律来进行,而不能用简单的直线思维来处理。
西医的很多疗法之所以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甚至给身体带来伤害,就是因为西医没有按照动态平衡系统的特性来对待人体,只是把人体当做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来对待。
比如,人体的血压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说明人体自身有血压调节机制,在血压低的时候能够自我升高血压,血压高了又能够自我降低血压。
高血压病人想降血压,直接用降压药,就会激发机体的升压机制,拼命升压,最后导致血压越来越高,降压药必须不断加量才能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到最后,有些体质弱的病人,由于长期大量服用外来的降压药,有可能超出血压自我调节的范围,导致人体自身血压调节机制崩溃,反倒成了低血压。
血糖也是这么回事。
直接去降血糖,就会导致病人体的升血糖机制更加努力工作,血糖会越来越高,降糖药必须不断加量才能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动态平衡系统的名称来自西方科学,但是西方科学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五行理论如何指导口腔疾病的整体调理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人体也不例外,各个脏腑器官之间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保持着生理功能的协调与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疾病。
口腔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也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医五行理论如何指导口腔疾病的整体调理。
一、中医五行理论概述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指的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五行的平衡与稳定。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同时,五脏又与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整体。
二、口腔与五行的关系1、口腔与五脏的对应脾开窍于口: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口腔的健康。
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就可能导致口腔异味、口腔溃疡等问题。
心开窍于舌:心主血脉,舌为心之苗。
心火上炎时,容易出现舌尖红赤、口舌生疮等症状。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的精气充足,则牙齿坚固;若肾精亏虚,就可能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等问题。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气血充足,筋脉得以濡养,牙龈就会健康;若肝气郁结或肝火上亢,可能导致牙龈肿痛、出血等。
肺主皮毛:口腔黏膜也属于皮肤的一部分,肺的功能失常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健康。
2、口腔疾病与五行失衡口腔溃疡:多与心火亢盛、脾胃积热有关。
心火亢盛时,热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脾胃积热则容易导致口臭、口腔溃疡等。
牙周炎:常与胃火上炎、肾阴亏虚有关。
胃火炽盛时,上攻牙龈,可引起牙龈红肿、疼痛;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也会导致牙龈萎缩、牙齿松动。
口臭:可能是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所致。
脾胃湿热时,浊气上泛,出现口臭;肝胆湿热则胆汁外溢,也会引起口臭。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一)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
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五行相生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难经》称为母子关系。
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
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
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内。
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 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
《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 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
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
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
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
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相生太过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
五行养生:平衡五行以促进身体健康健康是人们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锻炼、饮食、休息等方式来维护健康。
而在中医养生传统中,五行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行养生的概念、原理和实践步骤,并列出一些相关的具体方法。
一、五行养生的概念和原理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这五个自然元素。
这五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在人体中,五脏对应五行,并通过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五行养生的原理是通过平衡五行元素的相互关系,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功能,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具体来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这是五行的生成关系。
而克制关系则是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通过合理调节五行的生成和克制关系,可以达到平衡人体体内的能量,促进身体健康。
二、五行养生的实践步骤1.了解自身体质: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与生俱来的,根据中医的理论,体质可以分为五行中的某一种或几种。
了解自身的体质有助于选择适合个体的养生方式。
2.调整饮食:根据自身的体质和五行的原理,合理搭配饮食。
像阳火体质的人应该多吃一些清热的食物,如苦瓜、黄瓜等;阴寒体质的人可以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羊肉等。
3.运动锻炼: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阳火体质的人可以选择一些缓解火气、清热的运动,如太极、散步等;阴寒体质的人则可以选择一些热身的运动,如慢跑、瑜伽等。
4.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合理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5.心理调节:情绪稳定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患病的概率。
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三、五行养生的具体方法1.木行:多接触大自然,如散步、登山等;食用一些有助于木行的食物,如黄鳝、黄瓜等;保持心情愉悦,不生气。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医疗和健康管理在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五行学说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这一学说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医疗和健康管理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是五行学说应用于医疗健康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主血脉,神明之舍;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肺主气,司呼吸;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
当五行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人体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比如,木气过盛可能导致肝火上炎,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等症状;火气不足则可能出现心阳虚衰,出现心悸、畏寒等问题。
同样,土虚则脾失健运,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金燥则肺失清肃,引发咳嗽、气喘;水亏则肾阴不足,可能导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五行相生的原理在医疗健康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生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以“水生木”为例,肾水充盈能够滋养肝木。
在健康管理中,如果一个人经常熬夜、过度劳累,损伤了肾阴,就可能影响到肝脏的功能。
此时,通过滋养肾阴,就能够间接调养肝脏,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行相克的关系同样重要。
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例如,“木克土”,当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时,可能会侵犯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在治疗上,既要疏肝理气,也要调理脾胃,以恢复两者之间的平衡。
在疾病的诊断方面,五行学说也能提供思路。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症状等,判断所属的五行失衡状态。
比如,面色青多与肝病有关,面色赤可能是心火亢盛,面色黄往往提示脾胃虚弱,面色白可能是肺气不足,面色黑则可能是肾的问题。
脉象上,弦脉多主肝病,洪脉常见于心火,濡脉常反映脾虚,浮脉可能提示肺疾,沉脉可能与肾相关。
在治疗方法上,五行学说指导下的中医会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例如,肺金虚弱,可以通过补脾土来补其母,增强肺气;心火亢盛,可以通过泻小肠火(小肠与心相表里,属火)来泻其子,以达到清心火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医五行理论诊治疾病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五行理论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内科学的诊治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中医内科学中,运用五行理论来认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首先,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同时,将人体的五体、五官、五华、五志等也与五行相对应。
例如,五体中的筋属木,脉属火,肉属土,皮属金,骨属水;五官中的目属木,舌属火,口属土,鼻属金,耳属水。
当人体处于生理状态时,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维持着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
以心与肾为例,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养心阴,使心火不亢,从而维持心肾之间的阴阳平衡,这种关系被称为“心肾相交”。
而当人体发生疾病时,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会出现异常。
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例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肝木乘脾土;反之,若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出现脾胃虚而肝气乘之,称为“土虚木乘”。
又如,肝火亢盛,反克肺金,出现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此为“木火刑金”。
在诊断疾病时,中医五行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思路。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症状等,判断脏腑之间的五行关系是否失衡。
比如,面色青,多为肝病;面色赤,多为心病;面色黄,多为脾病;面色白,多为肺病;面色黑,多为肾病。
中医心理学如何运用五行理论分析心理问题在中医的领域中,五行理论不仅仅是对生理现象的一种归纳和解释,还能延伸应用于对心理问题的深入分析。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心理层面,都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五行中的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
在心理层面,与木相对应的情绪是怒。
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愤怒的状态,或者压抑愤怒的情绪无法宣泄,就可能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的人,往往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胸胁胀痛等。
从性格特点来看,木型性格的人通常具有积极向上、有主见、果断的一面,但也可能过于急躁、冲动。
火在五行中代表着温热、向上。
与火相对应的情绪是喜。
适度的喜悦能使人心情舒畅、气血调和,但如果大喜过望,则可能导致心气涣散,出现精神不能集中、心悸、失眠等症状。
火型性格的人热情开朗、富有活力,但有时可能会过于兴奋、浮躁。
土在五行中象征着稳定、承载。
对应的情绪是思。
过度思考、忧虑会损伤脾气,使人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精神疲惫等症状。
土型性格的人一般踏实稳重、有耐心,但也可能过于保守、固执。
金代表着收敛、肃杀。
其对应的情绪是悲忧。
长期处于悲伤、忧愁的情绪中,容易损伤肺气,导致肺气不足,表现为气短、咳嗽、乏力等。
金型性格的人通常较为理性、果断,但可能会过于冷漠、孤僻。
水在五行中寓意着滋润、下行。
与水相对应的情绪是恐惊。
过度的恐惧或惊吓会损伤肾气,使人出现腰膝酸软、二便失禁等症状。
水型性格的人往往聪明机智、灵活多变,但也可能胆小怕事、缺乏自信。
中医心理学运用五行理论分析心理问题时,注重整体观念。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不仅仅取决于单一的情绪或性格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如,一个长期肝气郁结(木的失调)的人,可能因为情绪得不到疏解,进而影响到脾胃的功能(木克土),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同样,过度思虑(土的失调)可能会导致心火亢盛(子病及母),出现心烦失眠等问题。
中医养生的五行理论一、五行理论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中医学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中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五行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和谐与平衡,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五种气质不同的元素,即木、火、土、金和水,并将其应用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 木:代表生长发育和活动力。
木具有向上生长、散发生命活跃的特点,对应人体中的肝脏、胆囊以及相关系统。
木盛则情绪稳定,反之则易怒易急。
2. 火:象征热情和活力。
火代表了充满活力和躁动不安的状态,在人体中对应心脏、小肠等器官。
火旺则容易焦虑不安,而火弱则缺乏热情。
3. 土:象征稳定和担当。
土代表稳定可靠和包容性,在人体中对应脾胃等器官系统。
土盛则思维稳定健全,反之则容易担忧焦虑。
4. 金:代表整理和清除。
金具有质地坚硬、崇尚整齐的特性,在人体中对应肺脏和肠道的功能。
金盛则正直刚硬,反之则易失望沮丧。
5. 水:象征流动和寂静。
水拥有无限潜藏力量的特征,在人体中对应肾脏、膀胱等系统。
水旺则勇往直前,否则容易疑神疑鬼。
二、五行理论与养生健康的关系五行理论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意义,并被广泛应用于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和调节生活方式。
了解五行的属性以及如何调节五行间的平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1. 调节饮食:根据五行理论,通过合理安排日常饮食结构,可以调整人体五行气场以达到养生目的。
比如,食用以红色为主的食物可以增加火元素;黄色或土色的食物可以增加土元素,并帮助消化系统稳定;绿色或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食物则有利于增加木元素。
同时,饮食调节还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体情况针对性地进行。
2. 调整生活作息:五行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和生命循环与自然界紧密相连。
因此,按照五行的转化规律来调整我们的生活作息是一种养生方式。
例如,早睡早起、保持适度运动可以使身体与阳气相协调;午休可以帮助思维平稳、血液循环畅顺,以及提高工作效率。
3. 情绪管理:五行与情绪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中医如何从五行理论的角度治疗心脏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学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而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也与五行相对应,其中心脏在五行中属火。
从五行理论的角度来治疗心脏病,有着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的运行和循环。
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心慌、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脏病的症状。
那么,五行理论是如何指导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
木生火,肝属木,心属火。
所以,肝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对心脏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就可能导致心火亢盛。
在治疗上,不仅要清心泻火,还要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从而辅助心火的正常运行。
例如,可以使用逍遥散等方剂来疏肝解郁,同时配合一些清心泻火的药物,如黄连、栀子等。
其次,五行相克关系在心脏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水克火,肾属水,心属火。
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就会出现心火偏亢的症状,如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
此时,治疗不仅要清心降火,还要滋补肾阴,以达到水火相济的平衡状态。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合导赤散,既滋补肾阴,又清心泻火。
再者,五行的相乘相侮关系也为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相侮则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比如,心火过旺可能会乘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脾土虚弱也可能反侮心火,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时,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心火乘脾,就要清心泻火的同时健脾和胃;如果是脾土反侮心火,就要着重健脾益气,恢复脾土的正常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的其他治疗方法也体现了五行理论。
比如,中医的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脏腑的功能。
心经、心包经上的穴位,如神门、内关等,经常被用于治疗心脏病。
而这些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手法,也与五行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其理论体系包含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
本文将重点介绍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和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展以及药物的性质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描述和解释。
阴阳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 对立统一: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却又统一于一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2. 动态平衡:阴阳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阴阳平衡时人体健康,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
3. 互生互化:阴阳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存在着不同的阴阳属性。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也称为五行生克关系。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五行的基本特征如下:1. 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补养关系。
2. 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的关系。
3. 生成克制的平衡: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适度的生克关系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维持,而过度或不足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应用中的意义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思维工具,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医生在进行疾病辨析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状态,从而确定病机和治疗方案。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辨别疾病的阴阳五行属性,确定其偏盛或偏衰的特点,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 药物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五行属性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加以归纳和总结的,初步确定药物的性质和功效。
中医养生的五行理论平衡五行以达到身心健康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五行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行理论涉及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通过平衡五行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与人体五脏联络,金属与肺相应,木与肝相应,水与肾相应,火与心相应,土与脾相应。
每个五行元素都含有特定的性质与功能,当五行元素之间的关系失衡时,就会影响身体的机能,导致不同的疾病或不适。
因此,平衡五行的关系对于维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金能制水,水能养木,木能疏火,火能生土,土能制金。
这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关系。
当五行元素相互调和并保持动态平衡时,人体的健康也能获得相对的平衡。
例如,肺脏对应金属,而金能制水。
因此,当肺脏的功能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增加金元素的摄入来促进肺脏的健康。
又如,火对应心脏,而火能生土。
如果心脏功能不佳,可以通过增加土元素的补充来改善心脏健康。
其次,五行元素还与人体的情绪、饮食习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对应肺脏,而肺脏也与悲伤情绪相关。
当肺脏功能不佳时,往往伴随着悲伤情绪的增加。
因此,通过调整情绪、减少悲伤情绪的产生,可以促进肺脏的健康。
另外,五行元素也与饮食习惯相关。
例如,肝脏对应木,而苦味的食物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因此,适当增加苦味食物的摄入,可以帮助维持肝脏的健康。
除了情绪和饮食习惯,五行元素还与身体的运动习惯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理论,不同的身体部位与不同的五行元素相对应。
通过相应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相应脏腑的健康。
例如,肺脏对应金,而金喜欢清新、辽阔的环境,因此,长时间在大自然中进行深呼吸和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肺脏的健康。
另外,肝脏对应木,而木喜欢活动和舒展,因此适当的舒展运动有助于维持肝脏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的五行理论通过平衡五行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通过调整情绪、饮食习惯和身体的运动方式,可以平衡五行元素,并促进各脏腑的健康。
中医学理论中的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系统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来研究。
这是中医和其他医学,特别是西医最大的不同。
什么是动态平衡系统呢?就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维护自身稳定的系统。
凡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段时间的事物,都必须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维持自身的稳定,否则它不能在这个世界存在一段时间,很快就消失了。
能够自我维持稳定,说明系统内部有自我调节的机制。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外界针对它的所有行为,都会得到一个相反的结果。
比如,你想让它向下,给它一个向下的力量,系统为了维护自身的平衡,就会自动产生一个向上的力量来对抗这个向下的力量,结果等外力撤掉以后,它不仅不向下,反倒向上了。
这是动态平衡系统的最根本的特性。
人体就是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要调节人体,必须按照动态平衡系统的规律来进行,而不能用简单的直线思维来处理。
西医的很多疗法之所以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甚至给身体带来伤害,就是因为西医没有按照动态平衡系统的特性来对待人体,只是把人体当做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来对待。
比如,人体的血压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说明人体自身有血压调节机制,在血压低的时候能够自我升高血压,血压高了又能够自我降低血压。
高血压病人想降血压,直接用降压药,就会激发机体的升压机制,拼命升压,最后导致血压越来越高,降压药必须不断加量才能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到最后,有些体质弱的病人,由于长期大量服用外来的降压药,有可能超出血压自我调节的范围,导致人体自身血压调节机制崩溃,反倒成了低血压。
血糖也是这么回事。
直接去降血糖,就会导致病人体的升血糖机制更加努力工作,血糖会越来越高,降糖药必须不断加量才能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动态平衡系统的名称来自西方科学,但是西方科学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用“动态平衡系统”这个名词,但是很多领域都是按照动态平衡系统的特性来处理问题的,如中医、太极拳、孙子兵法等等。
中医有非常完善的动态平衡系统理论指导医疗实践,这个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质,就是描述动态平衡系统如何运作的学说。
无论中国古代的先人有多少医学实践,在没有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以前,就没有形成真正的中医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
中医的平衡观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是阴阳两种对立面保持相对协调、稳定运动的有序状态,是自然界万物保持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医理论所讲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相对的平衡.如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平衡。
脏腑的平衡,气血津液的平衡.阴阳的平衡,处方用药的平衡等等。
中医平衡观思想可溯源于《易经》,如《系辞下传》日:“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鲜明地体现了《易经》崇尚阴阳平衡和谐的主旨。
《内经》对于平衡方面的论述也颇多,如《素间·至真要大论》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
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平衡观作为贯穿于中医理论的核心。
深入到中医体系的各个领域。
1.人体生理、病理情况下平衡观的体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精是这个整体的物质基础。
它们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循环体系,该体系就是中医的循环系统。
这个系统在生理和病理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理状态下,气、血、精互生互化。
维持着一个有效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气、血、精三者是互生互一化的,如《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血证论·吐血》则比喻为:“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证治要诀》之“精者血之所化,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之“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唐容川《血证论》之“气乃先天肾水之中一点生阳,静而复动,化生精血”及《景岳全书》中的:“肾藏精得以化气”均作了很好的说明。
气、血、精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物质。
气、血、精之间互相生化。
互相制约,且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着有效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体的气、血、精平衡系统一旦破坏,由于它们的动态转化,必然要在某一新的水平达到新的平衡并暂时维持恒定:要么建立高水平的平衡——实证的病理基础.要么建立低水平的平衡——虚证的病理基础。
在转换过程中若由于它邪侵袭或气、血、精自身病理产物的出现,便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
“失常之气”就是致病因素,包括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闭、气脱六个方面。
“气有余便是火”。
可见“火”也是“气”的病理产物:血的病理产物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个方面;“精”的病理产物可以归纳为水、痰、精瘀.精亏四个方面。
而多种病理产物相互胶结使得病情复杂、变化多端、难以治疗。
总之,气、血、精的平衡系统一旦被破坏则必然表现为气、血、精俱病.加之病理产物“火、“痰”、瘀”、“水”、“气”等又作为新致病因素的参与,从而使临床证情复杂,变化丛生。
2.中医治则中的平衡思想中医学对机体健康的认识为“阴平阳秘”,治疗总则为“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治病即是使用药物之后。
纠偏救弊,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协调阴阳五行.求得重新的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即表达了这种治疗大法。
平衡观既强调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因而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扶正祛邪,补不足而损有余等冶则:又强调矛盾双方依存的一面,所谓“扶阳以配阴”。
“育阴以涵阳”,使五脏得养,精气两益,以达阴阳平衡之目的。
协调五行关系也是恢复平衡的途径,正如历代医家所提出的“辛母泻子”、“培土抑木”、“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等都体现了协调五行。
使之归于平衡的原理。
调和气血同样是协调机体使之处于平衡状态的手段。
由于临床病情复杂多变,根据平衡观的辨证施治又有正治和反治等法则。
例如某些腹水病人。
屡服附桂温阳利水剂,但病情每况愈下,虽温阳利尿是正治之法,但病程日久,阳损及阴,故服干姜、附桂不利。
温阳及利水过甚又均可能伤阴。
故采取滋阴清利之变法而获效。
辨证必须正确对待阴阳变化,处方用药更当慎重掌握矛盾平衡。
表里兼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诸法。
并要考虑人体气机的升降平衡。
再如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考虑其病程日久,肾阳式微,肾阴亏耗。
治本不只治肾,尚需注意脾胃,以免湿浊上泛,脾胃升降功能失调。
拟阴阳兼补,相须相济。
防止阴阳离决。
但浊气不降.清气难升.故要通腑泄浊兼芳香化浊。
平衡观在肝病的方药组合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治肝之法,由于肝体阴而用阳.故疏肝不可太过,补脾不可太壅。
养阴不可太腻,祛湿不可太燥,祛瘀不可太破。
治肝之病。
凡肝气郁结之证。
疏肝理气的同时.更伍以重剂白芍以养肝血,使气畅而血和。
遇肝阴不足之证,除以白芍、一当归等滋阴养肝外。
常配以柴胡疏理肝气,以期血充而气达。
中医中的哲学智慧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与疾病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医学,己经流传了几千年,中医理论的发展不断的融入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各个方面的优秀的理论,因此学习中医的医学理论,我们会发现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充满了古人先贤留下来的哲学智慧。
如今,随着我国人民逐渐走向小康,人们的手头富裕了, 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保健养生,于是各类养生专家大谈养生之道,各种养生书籍充斥于书店的各个角落,人们根据养生专家的告诫选择着吃各种养生及保健食品,以至于有的食品这个专家讲好, 那个专家讲不能吃的矛盾现象,还有的人认为生茄子炒菜时吸油较多,因此吃生茄子一定能消除体内血脂而每天大吃生茄子等,这些现象说明,群众的健康意识强了,这本是一件大好事情.但盲目的养生保健却令不少人走了歪路,不但达不到保健目的,甚至还影响了身体健康.其实在我们老祖宗那里,却有着经几千年实践总结出的充满中国智慧的养生理念,如中医中的“治未病”理论相当于当今西医最近几十年的才提出的预防医学理论;中医要求养生保健注重心理的调适和道德的修养,而西医最近几年才提出来。
这几年流行的据说是联合国健康专家提出的健康养生“十六字”方针(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理健康),在我们老祖宗那里不但早就有了,而且内容比“十六字”方针还要丰富全面。
在中医中有个重要的治病和平衡理论,即“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是天地造化之物,是和大自然同步产生和成长的,因此,人的身上具有与大自然和谐一致的天性,我们要想保持健康,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工作和生活,2500多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指出:“智能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例如:大自然中有四季之分,根据四季的特点,在中医中就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意思是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中的阳气开始复苏,向外生长,因此,要多到户外活动,吐故纳新,激发阳气,古人谓之曰“踏春”,通过踏春,人的精神面貌和四肢就会如春天般轻盈有力;到了夏天,阳气正盛,万物生长茂盛,人体也是一样到达到生长高峰,此时要注意饮食调节和正常起居,以保证身体吸取尽量多的营养,助长阳气,增加抵抗力,夏季阳气在表,可适当出点汗,如贪图凉快,长时间对着凉风吹会损伤阳气。
到了秋天,万物长成果实,一派秋收景象,人体也逐渐回收阳气,准备过冬,秋天天气干燥,要保护身体内的液体,因此此时不宜剧烈运动,要逐渐添加衣物,饮食也宜清淡;到了冬天,万物都收藏起来,此时身体中的阳气处于藏的状态,尽量少出汗,也不能做耗散阳气之事,如冷天吃冰琪淋、西瓜、游冬泳等,都是耗散阳气的,部份女同胞爱在冬天穿露膝裤,也是耗散阳气的,很容易得寒湿一类的病。
又如,中医还将一天分为12时辰,跟据日出日落和月出月落的自然现象,认为人体内的脏俯活动规律也是与天地一致的,例如:夜里11时—凌晨1时, 是胆经活动的子时,阳气开始生发,此时睡眠好了,胆气就好,人的“胆气”和“胆量”就足,因为胆在中医中还有主决断的作用。
但现代人此时正是夜生活的开始,这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日久必然生病。
又如辰时是早上7点---9点,是胃经活动的时候,阳气开始占据主动,为了滋生阳气,必须添加食物,此时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和吸收,准时吃早餐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不少人因工作繁忙或习惯长期不吃早餐,这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很多人的肠胃病,结石病等就是由此造成。
十六字方针中讲要“适量运动”,西医指的“适量运动”就是散步、小跑、跳舞、打球或在一般的健身器上做力度不大的运动,这些运动对身体保健有一定的好处,但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运动方式更好,既能起到保健的作用又起到治病的作用,而且也不限场地和时间及年龄大小,随时可以运动,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保健功,这些保健功是先辈们经千百年的实践模索出来的,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全身的对应经络有着剌激作用,是很有效的防病健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