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山试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44.00 KB
- 文档页数:12
2010级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姓名:赵洋年级:10级专业:地理科学学号:1011219指导教师:陈智文李筱琳张立峰2012年8月26日一.低山丘陵叶赫的灰棕壤2012.7.9 10:35 阴叶赫到石岭公路上,距岔路口1km右侧自然剖面1、母岩:花岗岩正长石、石英、云母块状2、母质:大小混杂块状局部有紫色泥岩、白色砂岩形成小褶皱3、植被:针阔混交林(现为人工油松),林下有灌木、草本4、地形:平亢地5、气候:温带的半湿润向湿润过渡的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6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为5.6°C,≧10°C积温3200°C左右6、有机质的归还:以地上部位的枯枝落叶为主,具有表聚性7、类型:灰棕壤森林土壤8、腐殖质层:厚35cm 土质疏松,有大量的根系夹有石英颗粒,通透性好、团粒状、灰黑色9、过渡层:厚10cm,45cm以下为母质层,夹有许多大小混杂的块状花岗岩,疏松,有大量根系,呈灰色。
二、三家子水库灰棕壤1、地点:三家子水库大坝右侧山前丘陵,海拔260m2、气候:温带的半湿润向湿润过渡的大陆季风气候3、生物:人工的油松(黑松),原有植被是针阔混交林,林下灌木比较少4、母岩和母质:母岩是花岗岩,主要是正长石和石英;母质是颗粒状的花岗岩风化物,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石英颗粒,因此,在此基础上发育的土壤通透性比较好5、地形:山前丘陵6、土壤剖面:土体构成A-B-C型地表枯枝落叶层很薄,大约0.2cm左右和山门的天然次生林有明显差异。
A层腐殖质层,25cm左右,颜色是灰黑色,有少量根系,土壤结构是团粒状结构。
B层是淀积层,25-30cm左右,颜色呈灰棕色。
C层是母质层,30cm以下,颜色是黄褐色,含有大量石英颗粒,无根系。
此地发育的土壤受母质影响较大,由于母质是颗粒状花岗岩风化物,含有大量石英颗粒,因此土壤的透气透水性能较强。
此外,该地的地表植被才呈现出“旱象”主要是因为地表植被比较单一,并且枯枝落叶层比较薄。
初中植被护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植被对于护坡的作用,并比较不同植被种类对护坡效果的影响。
实验材料- 两块相似大小的坡地- 工具:铁锹、水桶等- 植被种子:草、花卉等- 计量工具:尺子、天平等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 在两块坡地上清除杂草,确保表面平整。
2. 根据坡度和面积,安排不同的试验组合。
步骤二:种植1. 将第一块坡地划分成三段,分别命名为A、B、C。
2. 在A段种植一种植被,如草。
3. 在B段种植另一种植被,如花卉。
4. C段作为对照组,不种植植被。
步骤三:观察与记录1. 每天观察并记录各段坡地的情况,包括植被生长情况、坡面稳定性等。
2. 定期测量各段坡地的土壤侵蚀情况,可使用尺子测量土壤厚度或天平测量土壤重量。
步骤四:进行比较分析1. 持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一段时间后,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2. 分析植被对于护坡的作用、不同植被种类对护坡效果的差异。
实验结果经过若干天的观察和记录,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1. 在种植植被的A段和B段,我们观察到植物生长迅速,根系扎牢土壤,起到了一定的固土防护作用。
相比之下,C段没有种植植被的坡地表面较为松散,土壤容易被风雨冲刷。
2. 使用尺子测量土壤厚度时,我们发现A段和B段的土壤厚度相比C段有所增加,说明植被能够减缓土壤侵蚀的速度。
3. 使用天平测量土壤重量时,A段和B段的土壤重量相对较重,C段的土壤重量较轻。
这说明植被能够减少土壤的流失。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植被对于护坡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固定土壤,减缓土壤侵蚀的速度。
2. 不同植被种类的护坡效果有所差异,有的植被种类生长迅速,根系扎牢土壤,护坡效果更好。
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植被在护坡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通过牢固的根系将土壤固定在原位,减少土壤的流失和侵蚀,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植被种类在护坡中的差异,这对于我们选择适合的植被进行护坡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平周边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姓名:***班级:09级1班学号:091110*第一节概述从7月10日到7月14日,我们在校内及四平周边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共包括两项内容:看土壤剖面和认识植物。
四平概况:四平市位于松辽平原中部,吉林省西南部,辽、吉、蒙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41平方公里,总人口332万人,市区人口60万人。
四平市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6℃左右,年均降水量为583毫米,年平均日照2702.9小时,日照充足。
全市年平均风速2.8米/秒,四平市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23.99亿立方米,其中全市多年河川径流量为12.5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1.43亿立方米,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地貌类型多样,地域差异明显。
山地约占总面积的6%,丘陵占总面积的15%,平原约占总面积的79%,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生长多种农作物。
有森林总面积为30.65万公顷。
草地总面积14.4万公顷,其中放牧场8.92万公顷。
采草场3.7万公顷。
四平市东部、南部和西部的半山区、丘陵地带,山峦起伏,草木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各种矿藏达37种,金属矿藏主要有金、银、铁、锰、铜、锌等,其中银持的储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石灰石、硅灰石、大理石、彭润石、石英砂。
天然气储量110多亿立方米,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节土壤地理一、丘陵上的灰棕壤地点:转山湖水库岔路口到石岭公路2000m处;气候:温带半湿润向湿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生物:针阔混交林;母岩和母质:主要是花岗岩,还有紫色和白色泥岩的入侵;地形:丘陵上的平亢地。
土壤剖面:O层枯枝落叶层,3~5cm厚;A层腐殖质层0~45cm,根系比较多,颜色是灰黑色;B层淀积层45cm~75cm,根系比较少,颜色呈灰棕色;C层母质层75cm以下,颜色呈黄褐色,无根系。
吉林省四平山门银矿床找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吉林省四平山门银矿床成矿规律,然后探讨了矿床综合找矿模式和成矿预测,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吉林省四平山门银矿床;成矿规律;成矿模式;成矿预测一、成矿规律1.1矿床成因特点山门银矿是一处半隐伏的独立的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大型蚀变岩型矿床,总结其成因有如下特点:(一)深断裂及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的良好地段。
(二)深源地质体的反复侵位以及岩浆演化分异使矿化剂及成矿元素不断活动,尤其到了晚期,残余岩浆偏酸性并富碱质,为区域内的大规模硅碱质交代作用和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创造了条件。
(三)良好的成矿空间与岩性条件,促使矿液的富集沉淀。
夹在两岩体之间的地层楔状体,成为构造活动中的软弱带,反复的断裂活动沟通了容矿构造。
石英闪长岩的超覆造成了圈闭条件,构成了良好成矿空间。
具细纹层的含碳质的钙泥质岩石成为矿液沉淀的有利岩性。
(四)区域地球化学域具有较高的Ag/Au比值,在区域上分布特征表明地壳中的Ag和An在不断迁移,分配再平衡过程中产生。
Ag的集聚代表了潜在成矿条件。
〔五)在断隆与断陷相对活动中,深断裂提供了岩浆热液活动的通道和其形成条件,同时由于断陷的降落提供了大气降水补给的必要古地貌环境。
而断隆的抬升又得以使深部地质体和相应的构造提到成矿有利部位。
大量的热液矿床产于裂谷旁侧的隆起带为相同的控制条件。
(六)统计资料表明,岩浆活动中碱质成分划分为钠型、钾一钠型、钠一钾型和钾型。
相对应的贵金属矿产分别为金矿、银一金矿、金一银矿和独立银矿,山门地区的碱质活动为以钾质为主,相应钠质亦较高,属于钠一钾型,而矿床相应亦为以银为主,伴生有金的特征。
以上六种因素中,前三个因素的三位一体的空间关系。
加上后三点的区域条件,是山门式银矿的评价准则,概括起来就是在裂谷旁侧隆起带(尤其是板片下插的上盘),具有大于25的A留An比值地球化学背景。
有长期活动的深断裂和比较发育的钠一钾型长英质岩浆活动(从深成侵入到喷发活动)并有富碳质的钙一泥质细碎屑岩夹大理岩与容矿构造的空间一致,即可部属寻找该类型矿床。
一、实验目的本次地貌测绘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观测和测量,了解地貌形态的基本特征,掌握地貌测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地形图绘制、地貌要素识别、高程测量等,从而提高对地貌学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时间及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省XX市XX山脉三、实验内容1. 地貌观察- 对实验区域的地貌类型进行初步识别,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谷等。
- 观察地貌要素,如山脊、山谷、陡坡、缓坡、鞍部等。
- 记录地貌要素的位置、形态、走向等特征。
2. 地形图绘制- 使用全站仪或GPS设备,对实验区域进行实地测量。
-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地形图,标注地貌要素。
- 绘制比例尺、方向标、图例等。
3. 高程测量- 使用水准仪,对实验区域进行高程测量。
- 记录高程数据,绘制高程等高线。
- 分析高程变化规律,识别地貌特征。
4. 地貌要素分析- 分析地貌要素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 结合实验数据和地貌学知识,解释地貌现象。
四、实验过程1. 地貌观察- 组成实验小组,明确分工。
- 选择观测点,对地貌类型进行识别。
- 使用望远镜等工具,观察地貌要素的形态和走向。
- 记录观测结果,包括地貌类型、要素名称、位置、形态等。
2. 地形图绘制- 使用全站仪或GPS设备,对观测点进行测量。
- 将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绘制地形图。
- 标注地貌要素,绘制比例尺、方向标、图例等。
3. 高程测量- 使用水准仪,对实验区域进行高程测量。
- 记录高程数据,绘制高程等高线。
- 分析高程变化规律,识别地貌特征。
4. 地貌要素分析- 结合实验数据和地貌学知识,分析地貌要素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 解释地貌现象,如山脊的形成原因、山谷的发育过程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貌类型- 实验区域以山地地貌为主,次为丘陵地貌。
- 山地地貌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岩性构成,地势陡峭,山脊明显。
- 丘陵地貌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地势相对平缓,坡度较小。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地形测量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地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比例尺、坐标系统、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2. 测量仪器的使用:学习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常用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3. 外业测量:进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获取地形点的坐标和高程。
4. 内业计算:根据外业测量数据,进行坐标和高程的计算,绘制地形图。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区域地形特点,熟悉测量仪器操作方法。
2. 水准测量:选择合适的水准路线,安置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
3. 角度测量:利用经纬仪,进行水平角和垂直角的测量。
4. 距离测量:使用钢尺、皮尺等工具,测量地形点间的距离。
5. 数据处理: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地形点的坐标和高程。
6. 绘制地形图: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地形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准测量结果:通过水准测量,获取了地形点的高程,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基础数据。
2. 角度测量结果:通过角度测量,获得了地形点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空间信息。
3. 距离测量结果:通过距离测量,获得了地形点间的距离,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距离信息。
4. 数据处理结果: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了地形点的坐标和高程,为绘制地形图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5. 地形图绘制结果: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绘制出了地形图,直观地反映了实验区域的地理特征。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地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了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
2.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各种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请教指导教师,最终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验结果表明,地形测量在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测量学实习报告班级:资勘2班姓名:李超组名:第5组学号:100440214组员:李超王开斌井攀王跃飞艾琛宋璞指导老师:张晓楠组员分工:选点与跑尺:李超艾琛观测与读数:宋璞记录与计算:井攀王开斌描点与绘图:王跃飞宋璞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测量学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习应达到如下要求:1. 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2. 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3. 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4. 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习任务及内容:(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1.测区:河北工程大学主校区一餐2.任务:通过5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500,等高距2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图。
3.内容:(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B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3)过程: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
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
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
登高微格实验报告1. 引言登山是一项受到很多人喜爱的户外活动,而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轨迹记录和数据收集对于研究山地环境和提供登山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微格技术,收集登山者在登山过程中的位置、海拔高度变化等数据,以便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和环境状况。
2. 实验设计2.1 材料准备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 登山装备:登山鞋、登山杖、背包等;- 微格设备:包括微格传感器、GPS模块、计步器等;- 电脑及相关软件:用于数据记录和分析。
2.2 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将微格设备安装在登山者的身上或背包上,确保其能够稳定固定。
2. 启动微格设备,并将其与GPS模块和计步器进行连接。
3. 登山者进行登山活动过程中,微格设备将实时记录其位置、海拔高度等数据。
4. 登山结束后,将微格设备与电脑进行连接,将数据导入电脑并进行分析。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收集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某位登山者在登山活动中的位置、海拔高度变化等信息。
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其活动情况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登山者的路径图,了解其行进路线和路径选择。
路径图可以将登山者的位置信息绘制在地理坐标系上,形成一条轨迹线,从而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其所经历的地理环境和难度。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海拔高度变化的数据,在高度-时间图上描绘登山者的攀登曲线,观察其在攀爬过程中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
这有助于评估登山者的体力消耗,并提供对登山活动的合理规划和建议。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登山者的步频和步幅等数据,了解其在登山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和步态特点。
这对于改善登山者的步行姿势和节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4.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使用微格技术,对登山者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了更全面和准确的登山活动情况报道。
收集到的位置、海拔高度变化等数据为研究登山者的活动情况和环境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而,本实验中的微格设备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设备的体积较大,可能会对登山者的行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山门镇旅游资源调查报告2010年吉林省特色旅游报告——四平山门旅游资源报告作者彭清琼2010年吉林省特色旅游报告——四平山门旅游资源报告Ⅰ、调查地点:吉林省四平市山门镇Ⅱ、调查时间:2010年10月29日——2010年10月30日Ⅲ、调查人员组长:彭清琼组员:王腾、李光远、姜美龄、许丹丹、叶子民一、谢纳川、王强、孙杰、李丽、王雨、刘子菊Ⅳ、调查背景根据我们对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第四章的学习与教学要求,我们前往四平市山门镇进行考察。
我们本次活动的调查目的是对山门地区(主要针对其旅游资源)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完成作业。
同时,也可以增强我们户外的实践调查能力,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新的提升。
所以我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游览了当地的一些特色景区,和当地人进行了交谈,了解了当地的文化。
完成这个简要的调查报告。
Ⅴ、调查方法直接询问法、直接参观调查、网上搜索的二手资料Ⅵ、调查目的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可以对山门有个详细了解,更主要的是对旅游规划有了更高的认识;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调查锻炼一下自己的学习应用能力。
Ⅶ、调查内容一、山门的自然环境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位于市区东南3公里处。
全镇幅员面积181.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2500亩,镇政府下辖13个村,76个屯,10200户,28500人。
四平山门中生代火山区,是典型的古火山柱状节理地质遗迹,对于研究燕山晚期的火山活动具有十分珍贵的地质历史价值。
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玄武岩、花岗岩等。
矿泉水资源也较丰富,有全国最大的银矿。
自然资源独特:有“喀斯特”溶洞山、神奇莫测的“神树山”等等。
山门镇依山傍水,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
河水清澈透底,蜿蜒曲折,湖面开阔,水平如镜。
山水互映,如同美人照镜,构成了美丽的诗中画。
四平市山门地区,树木茂盛,山花绿草遍布群山,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山门地区野生植物有近220种,其中药用植物100多种。
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开发的价值。
二、人文环境山门镇是吉林省重要的玉米及其它良种基地,每年都有面积20,000多亩,年产1,000多万斤、年创收入2,000多万元的种子田,有30多万株品质好、产量高、产品畅销各地,具有北方特色的各类果树,是吉林省、苹果梨开发基地;是全省重要高产品基地之一。
为开发利用黑龙江省虎林县黄金资源,由黑龙江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勘查所,陕西地矿局第三地质队和虎林县地矿局共同对四平山金矿进行了可行性试验。
虎林县四平山金矿规模小,面位低,适于堆浸生产有石属贫硫化物硅质类型矿石,致密坚硬,但微裂隙发主育,金的粒度以细粒、微细粒为主,矿石中碳、砷、硫等有害杂质低,经室内可浸性试验,矿石可浸性较好,应进行可行性柱浸试验,作出可行性评价。
可行性试验首先进行室内柱浸可行性试验,据柱浸可行性试验结果,四平山金矿矿石属耗氰耗碱低的易浸矿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野外堆浸生产试验,在低气温条件下,完成试验。
通过室内野外可行性试验,证明四平山金矿堆浸提金生产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如能规模生产,经济上可以收到良好的效益。
一、柱浸可行性试验
经两个月的试验表明,四平山金矿属硅质岩型金矿,矿物成份简单,有害杂质少,金品位为2.79g/T的原矿经过30天有效浸出其最终浸出率为80.35%,相应氰耗为0.229公斤/吨矿,碱耗为0.241公斤/吨矿。
(一)、样品的采集及加工
1、样品采集
样品采自四平山金矿区地表,用刻槽法采样,样品按金品级由三组18个小样组成。
总重量260公斤。
2、样品加工
试样径100×125和100×60鄂式破碎机粗破至-30毫米,拦匀后缩分,其
图1 试验样加工流程
(二)原矿性质
1、原矿光谱分析
矿石中主要微量元素光谱分析见表1
原矿光谱分析表1
对试验原样进行了多项分析和试金分析,其结果列于表2、表3
原矿多项分析表2
结果表明,矿石中主要成份为SiO2、Fe2O3,其它造岩元素均低,硫极低,属典型的氧化矿。
原矿试金分析表3
3、矿石工艺矿物学特征
矿物成份:石英>90%
玉髓3-10%
蛋白石少量
粘土少量
黄铁矿微量
褐铁矿少量
结构:胶状和隐晶——微晶结构
构造:微密层状、层纹状构造
金的赋存特征:因本矿石金品位低,镜下未见到自然金颗粒。
从浸出行为可证明,本矿区金主要应为自然金,以极细小颗粒赋存于黄铁矿或褐铁矿充填的层纹裂隙中,金以裂隙金为主要赋存形式。
(三)柱浸条件试验及结果
1、试验装置
浸出柱:规格φ80×1100和φ160×1700聚氯乙稀管。
贫液槽:10升
吸咐柱:φ20×600
提升泵:离心式
2、全泥氰化试验
为考查试样金浸出的极限指标,进行了全泥氰化试验。
其条件如下:
氰化钠浓度:0.3%
PH值:10-11
固液化:1:2
浸出温度:15°—20°
搅拌时间:24n
全泥氰化结果表4
结果表明:该矿石属易浸金矿石。
3、原矿筛析分析
样品径鄂式破碎机破碎至-30毫米后,按六个不同粒级范围进行金的筛析分析,其结果见表5。
原矿筛析分析结果表5
偏析。
4、粒度试验
对试验样采用-10、-20和-30毫米三种不同粒径进行了金侵出率对比,其结果列于表6。
不同粒度的金浸出率表6
表6说明,粒度对金的浸出有一定影响,-10毫米和-20毫米浸出率略有差别,而-30毫米粒径的浸出率明显偏低。
5、氰化钠浓度试验
用不同浓度的氰化钠对试验样的浸出性能进行了考查,其结果列于表7。
不同氰化钠浓度下金的浸出率表7
结果表明:增加氰化钠浓度,可使金浸出率有一定提高,但不显著。
6、矿石的吸水性,渗透速度和碱耗。
用直接法测得有关参数如下:
矿石的饱和吸水性为:5.53%
矿柱的渗透速度为:10.6厘米/分
矿石的初始碱耗量为:0.241公斤/吨矿
(四)综合条件试验及最终结果
1、工艺参数和工作条件的选择
原矿重量:43.40公斤
矿石粒度:-15毫米
原矿品位:W(Au)/10-6=2.71
氰化钠浓度:0.03-0.06%
喷淋强度: 20-30升/m2h
矿程高度: 1710mm
P H 值: 10-11
2、综合条件试验结果
按上述选择的条件进行了大柱综合试验,其结果列示表8。
综合条件试验结果表8
3、试验最终结果
试样径尾渣查后,最终柱浸结果如表9。
试验最终结果表9
(五)技术经济评述
矿区所在地为开放地区,结合矿床特点和试验结果,对四平山金矿的现场堆浸的技术经济评述如下:
1、投资预测
按年处理矿石2-3万吨,单堆1-1.5万砘。
投资预测列于表。
表10
2、生产成本概算
表11
3、效益分析
表12
(六)结语
1、黑龙江省虎林县四平山金矿属硅质岩型氧化金矿,矿石矿物成分简单,金颗粒细小,有害元素含量低,金品位较低,浸出性能良好,适合采用堆浸。
2、金泥氰化和筛析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石属易浸矿石,金在破碎过程中有一定的解离与偏析,有利于氰化浸出。
3、粒度和氰化钠浓度对金的浸出有一定影响,-10毫米至-20毫米是合适的粒度范围,氰化钠浓度提高,对金的浸出率略有提高。
4、综合试验结果表明,粒度为-15毫米,堆高为1.71原矿,经30天的有效浸出,最终浸出率为80.35%,相应的氰耗为0.229公斤/吨,碱耗为0.241公斤/吨,证明该金矿属易浸低氰耗和低碱耗的理想堆浸金矿石。
5、四平山金矿适合大规模开采,当矿堆规模1-1.5万吨以上,投资90万元,单位成本控制在4.6元以内,矿山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堆浸可行性试验
九三年四月组织出队,经二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露天采场平台和堆浸场地的平整,发电、洪水、破碎设备和喷淋设施的购置与安装,运矿溜槽的架设等。
于七月三日起开始破矿筑堆,至九月四日共筑堆矿石4800吨,九月中旬洗矿,九月二十八日开始投药喷淋,于十月十三日结束,共喷淋13天,产金4300克,试验工艺流程见图示。
工业试验工艺流程图
(一)采矿
四平山金矿按一般工业指标圈定后,表内外矿体和矿化围岩互层,且肉眼难以辩矿石与围岩,为了便于露采,按地质经济临界品位(1.37×10-6)计算矿层厚度和品位,重新确定的矿体平均品位2.35×10-6,开采最低水平面标高为353米。
四平山金矿采取露天开采方法,采矿方式为堑沟拓帮开拓,边坡角75°,采矿场底平面最小宽度30-40米,穿孔爆破采用2.5m3风动凿岩机,采取硐屋大爆破法,导硐采用平硐式,规格为1×1米,硐深究13米,炸药1-1.5吨,爆破7000-8000m3矿石,人工装岩,手推车运输,采掘生产能力为150-200m3/d。
(二)破矿
将采矿场所采矿石以400×600mm和150×750mm鄂式破碎机二段开路破碎,破碎粒度控制在-15mm,物粒占30%以上。
(三)堆矿
将破碎粒度-15mm的矿石用三段运矿溜槽运至堆浸场,用人力手推车以前推式筑成5m左右的矿堆,堆浸场是由两层油毡纸夹一层塑料薄膜构成的防渗透底垫,按5-7°的角度铺设,并在三面设置集液沟,矿堆一次性筑成后,在喷淋前,对矿堆表面进行平整、深松,以保证布液的均匀和矿堆的渗透性。
(四)喷淋
1、设备
喷淋设备由供水设备和场地设备两部分组成。
供水设备采用50m扬程25m3/h
的离心式水泵,场地设备主管道为20寸的PVC管道,支管道为6分的PVC管道,喷头为旋转式喷头,其喷淋半径可达4m。
2、管道布设
管道布设如下图示
管道布设呈鱼骨齿状,喷头布设呈菱形分布,间距为4m。
3、喷淋
喷淋作业采用24小时不间断式,喷淋强度为25升/m2h,氰化钠浓度为0.03-0.08%,PH值为10。
(五)吸附
1、设备
吸附塔采用φ1000×1700式吸附塔,每组设备为4个塔串连,塔间PVC管道连接并形成循环。
2、吸附
喷淋场地的富液经集液沟回收至富液池,用扬程25m,流量12m3/h的水泵送至吸附塔,以椰壳炭对高液进行吸附,经过吸附后的贫液注入贫液池中,测量其[En-],然后按比例补充氰化钠后重新送回喷淋场循环使用。
(六)解吸与冶炼
装载金炭送至电解车间,经解吸电解后获得金泥,以钳锅冶炼,最然铸成金锭。
(七)工业试验结果
注:由于气候影响,处理时间未达到试验标准。
(八)结束语
1、经堆浸可行性试验,喷淋15天时综合回收率达到35%,因破碎设备的影响,破矿粒度控制不够和气温低而影响了喷淋浸出率,但据柱浸可行性试验结果看,浸出率可以提到60-65%。
2、试验证明,矿石对耗氰和耗碱量与柱浸试验基本一一致,氰根浓度、PH值、喷淋强度等技术参数是可靠的。
3、四平山金矿采取人为的贫化开采和爆破法开采,利用地形坡度,用溜槽运矿也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4、四平山金矿取长补短,发挥合作三方的各自优势,顺利的完成试验任务的方式,可以做为今后发展探采一体化工作的借鉴。
5、四平山金矿品位低,堆浸生产首先要规模生产,其次是提高浸出率,加强管理,单位成本控制在46元以内,其产生的效益是很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