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图式
- 格式:docx
- 大小:23.93 KB
- 文档页数:12
1.孩童期(0-12岁):-心理特点:孩童期是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孩子开始发展基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
他们具有天真、直接和乐观的特点,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容易受到影响。
-认知发展:孩童期的认知发展非常快速,他们开始理解基本的概念和逻辑,能够逐渐掌握语言和符号系统。
他们的思维常常是具体的、直观的和非逻辑的。
-情感发展:孩童期的情感发展主要表现为与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他们开始发展友谊,感受到爱和被爱的需要,但也容易受到拒绝和孤立的影响。
-社会发展:孩童期是习得社会技能和道德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遵守规则和分享资源。
2.青少年期(13-19岁):-心理特点:青少年期是个体逐渐独立和成熟的时期,具有探索、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特点。
他们常常经历情绪波动和对自我和他人的怀疑。
-认知发展: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呈现出逻辑和抽象思维的特点,他们开始能够思考理论和概念,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他们开始对未来做出决策和制定目标。
-情感发展:青少年期的情感发展表现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探索。
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也面临自我认同和性别角色探索的挑战。
-社会发展:青少年期是建立独立和自主的重要阶段。
他们需要学会处理权力和责任,并与同伴建立稳定和健康的关系。
3.成年期(20-39岁):-心理特点:成年期是个体进入社会和建立家庭的阶段,具有稳定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成年人面临许多责任和挑战,如事业发展、婚姻和子女抚养等。
-认知发展:成年期的认知发展表现为更加成熟和复杂的思考方式。
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具有更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能够预测和规划未来。
-情感发展:成年期的情感发展主要涉及建立稳定和亲密关系,如婚姻和亲子关系。
他们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对家庭、事业和社会责任有更深的体验。
-社会发展:成年期是建立社会网络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关键时期。
他们需要处理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平衡,以及与他人的合作和冲突。
4.老年期(40岁及以上):-心理特点:老年期是个体陷入身体和认知衰退的时期,但也可以是智慧、总结和个人成长的时期。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
本章将讨论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并分析其主要特点和相关的研究。
1.婴幼儿(0-2岁)婴幼儿期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心理特点包括:-感知和认知能力:婴幼儿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中,他们对于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正在逐渐增强。
-情绪表达:婴幼儿表达情绪的方式主要通过哭泣、笑和表情等非语言的方式展示出来。
2.幼儿(3-6岁)幼儿期是个体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幼儿开始有自我意识,开始认识“我是谁”和“我能做什么”,逐渐形成自我认同。
-想象和创造力:幼儿有独立的个性和创造力,他们喜欢幻想和玩耍,善于对想象进行表达。
-社交需求:幼儿期是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与同龄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从中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
-语言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中,他们开始学习说话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3.小学儿童(6-12岁)小学儿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特点包括:-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小学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学业和成就导向:小学儿童对于学习和成绩开始有更高的要求,他们追求成功和成就感。
-自主性和责任感:小学儿童开始渴望独立和自主,他们愿意承担责任并尝试新的事物和角色。
-同伴关系:小学儿童逐渐形成友谊关系,他们开始关注彼此的情感和好恶,懂得合作和共享。
4.青少年(13-19岁)青少年期是心理发展的高峰时期,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同和身份探索: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自主和独立:青少年希望独立和自主,他们渴望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做出重要的决策。
-社会和情感关系:青少年开始意识到更广泛的社会和情感关系,他们需要建立和维护友谊关系,同时也开始体验恋爱和性别认同。
-理想和抱负: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希望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具体的规划和准备。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获取信息,求取平衡。
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因果性的最初观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但儿童的思维中直觉成分很大,很少使用推理和逻辑,具体特点有:
1.泛灵论
2.自我中心思维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
5.缺乏守恒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在该阶段,智力活动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儿童掌握群体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序列等逻辑运算能力,较之前一阶段,智力活动的性质产生本质的改变。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至14、15岁)
❝该阶段的儿童已经不局限于现实的事物,而能设想各种可能性。
他们能从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概括出其中的原则并能提出假设来。
主题: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2、前运算阶段(2-7 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2-15 岁)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人物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8.9-1980.9.16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一、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局限于自己的感觉运动,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但到达阶段的末尾时,儿童已开始具备运用心理表象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还不完备。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因果联系形成。
皮亚杰将本阶段划分为六个分阶段1、反射练习期(出生-1 个月)在这一个月内,婴儿的行为完全是反射性的,如吮吸反射和抓握反射等。
无论面临什么刺激,婴儿都以少数几个反射格式进行同化。
到两三个星期时,才开始出现简单的调节,如移动头部寻找奶头等。
名词解释: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 )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图式(schema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2、习惯动作时期(1~4.5 个月)初步适应和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儿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适应性的习惯,如吮吸手指、移动头部等,是婴儿主动做出的。
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里,皮亚杰还提出了“ 循环反应”的概念。
循环反应意指婴儿发现一个偶然的反应是有趣的,于是就重复这个反应,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
第一章1,发展:个体在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系统的身心变化,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相对持久的,并且使个体行为具有适应性,组织性和更为复杂。
儿童心理发展常分为三个领域:①生理的成熟和发展②认知和语言的发展③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2,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②人类心理的发展③人类个体心理发展3,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注意此处的儿童,不是我们一般意义的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十七八岁这一年龄段的个体)。
一般分为5个阶段:出生前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9个月时间内,一个单细胞有机体发展成适应能力很强的人类婴儿。
婴儿期:0-2岁,身体和脑发育迅速,个体从嗷嗷待哺到独立行走,会用语言表达,并发展了自我再认能力,与主要照料者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
幼儿期:2-7岁个体身体机能更加协调,游戏成为主要活动吧,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迅速,道德感更加明显。
童年期:7-12岁,个体通过学习以及学校中的师生交往,同伴交往,不断地促进思维,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青少年期:12-18岁,这是儿走向相成年的过渡期。
个体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性意识萌动。
确立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自我同一性,走向独立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4个基本主题①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儿童发展中各起多大的决定作用②儿童在自身的发展中是主动还是被动③发展是连续、渐进的还是阶段性的④发展是开发的还是稳定不变的对于以上基本主题,现代已不在采用极端的观点,而是同时采纳多家优点,采取一种综合性的立场,它们相互发展、互为补充(一)儿童心理发展学简史几个关键人物事件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荣格)2.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约(约翰.B。
华生,斯金纳,阿尔伯特,班杜拉)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4.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科学儿童研究的先驱)5.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6.霍尔《青少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二)研究方法⑴基本研究方法Ⅰ系统观察法(①自然观察法②结构观察法)Ⅱ自我报告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和测验法)Ⅲ个案研究另外还有人种志研究法、心理生理学法⑵保证科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信度:信度指的是行为测量的一致性,可重复性。
主题: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人物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8.9-1980.9.16),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局限于自己的感觉运动,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但到达阶段的末尾时,儿童已开始具备运用心理表象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还不完备。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因果联系形成。
皮亚杰将本阶段划分为六个分阶段1、反射练习期(出生-1个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个月内,婴儿的行为完全是反射性的,如吮吸反射和抓握反射等。
无论面临什么刺激,婴儿都以少数几个反射格式进行同化。
到两三个星期时,才开始出现简单的调节,如移动头部寻找奶头等。
名词解释: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图式(schema),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2、习惯动作时期(1~4.5个月)初步适应和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儿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适应性的习惯,如吮吸手指、移动头部等,是婴儿主动做出的。
发展心理学(图表)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1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概念和性质1.心理发展的内涵1)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2)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3)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2.心理发展的性质1)整体性,把握两个要点:a、质的规定性;b、各种心理过程的互动作用2)社会性3)活动性: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皮亚杰)活动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和超越化。
2、特殊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即发展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二、研究的设计方式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1)适用性;2)时效性缺点:1)人为联结性;2)组群效应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1)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2)揭示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1)时效性差;2)被试容易流失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可以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三、研究方法的新趋势四种趋势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因素论观点及代表人物高尔顿二、环境因素论观点及代表人物华生三、遗传与环境二因素论观点四、社会学习理论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都拉)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五、社会文化因素论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心理机能发展的四个指标;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略前性原则及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2个前提和条件)六、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皮亚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3个;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4个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1、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4个阶段的划分及主要特点P2042、人格发展阶段(埃里克森)8个阶段的划分及主要发展任务及良好人格品质(心理社会危机)第五单元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发展心理学对于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
在这个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中,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另一则是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发展心理学对于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1婴儿期(0~1.5岁)信任对个人成长非常大,信任有助于"希望"品质的形成,它能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十万个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开始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出来,如果孩子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孩子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孩子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