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关系

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关系

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关系
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关系

浅谈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169-02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审计的历史发展的回顾与发展,进而理清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审计社会经济结构

1991年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给出的审计定义是:审计是指对某一企业的财务报表或有关的财务信息进行的独立的审查并进而发表意见。当然,这个定义也许并不完整,但它指出了审计的最基本的活动是对财务信息的审查与发表意见。其他的活动如评价、咨询等都是从基本的活动中发展而来的。而社会经济结构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从审计的历史发展看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的产生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是不需要审计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并为少数人所占有,而财产物资的所有者往往不能直接管理和经营这些剩余产品而委托他人代为管理和经营。为了保证委托经营的财产的

社会经济结构划分为社会经济关系

一、引言 80年代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兴起,它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看到私有化和市场化浪潮的兴盛、不断爆发的局部冲突和战争、自由化呼声的高涨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之相伴的是中国三十年巨变,就在中国继续推进改革之时,2008年爆发了金融海啸,世界各国开始反思原来的发展道路。中国在这次世界性的危机中,也受到较大的冲击,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下掩盖的问题漫漫显露出来,对于中国改革的各种声音也开始浮现,有的主张继续全面的深入,有的主张放缓改革的脚步,那么中国的前进方向到底在哪里呢?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2007)认为中国应该通过私有化来增加个人财产性收入,进而增加民众消费需求,以此来解决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制约的问题。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2007)进而对此点评,土地所有权落实到农民,在资本市场上向公众出售国有资产,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性措施。许小年教授认为所有制改革是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但是充分条件却是放松和解除对服务业的管制,让民间资产不会继续涌入过度发展的制造业,避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如故。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的胡祖六(2008)肯定了中国过去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努力,认为中国不能因为遇到金融风暴就畏惧改革,就畏惧自由市场。他对于国内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国家监管过度表示了批评,对西方国家自由市场受挫的大背景下的中国改革,尤其是中国在全球化、市场自由化领域抱有很大的希望。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1999)认为中国改革的路径其实和西方是相似的,都会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走向政治和民主领域。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2008)对于中国在新时期的改革持相同的态度,认为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结束,即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选举制度是未来的方向。 以上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大私有化力度推动改革,有的学者认为市场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

专题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古代的封建经济 (一)、中国封建经济的总体特征及各阶段经济特征 1、中国封建经济的总体特征 (1)、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重农(“本”)抑商(“末”)是基本的经济国策,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 (4)、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后来居上。 (5)、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2、封建社会各阶段经济特征 (1)、战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2)、秦汉: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3)、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4)、隋唐: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 (5)、五代辽宋夏金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6)、明清: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明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二)、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环境的保证: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a、统一(相对)稳定的政局; b、水利的兴修; c、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 d、中外交往频繁。 (2)、科技的推动:科技对生产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a、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b、外国先进物种(棉花、玉米、甘薯等)、技术(熬糖法、欧洲水利技术)的引入; c、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科技著作。 (3)、政策(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a、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b、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如减轻赋税、奖励农耕、兴修水利、改善农民土地状况等); c、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曾经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4)、人民群众的主力作用。 a、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b、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代新王朝调整政策。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1.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 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课标解读】 1.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应掌握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的原因、表现。 2. 近代工业的兴起:应该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活动和影响。探究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考试大纲】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 民族工业的兴起 【知识梳理】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四种经济形态,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 一、小农经济解体 1.原因 (1)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 (2)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扩大。 (3)自身局限: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性和落后性,抵挡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2.表现: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开始解体。 3.影响: (1)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

展,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2)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是列强侵华的结果之一。中国社会的商品化程度虽然增加了,但是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和。 思考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以及特点。 二、洋务企业的兴起 1.背景: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目的: 旨在“ ”、“ ”。根本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内容: ①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 a.安庆内军械所:年曾国藩创办,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1862年生产出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着的起步,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b.江南制造总局:年李鸿章在创办,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工业。 ②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创办民用工业,目的是辅助军事工业。 1881年投产的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达到了的目的。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原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4.评价: (1)局限性:在兴办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弊端,其结果也未能真正达到“ ”、“ ” 的目的。 (2)积极意义:对中国的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思考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