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51
10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及其后的洋务运动。
从那时起,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其中一些变革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
第一个重大变革是农业。
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农业机械化的浪潮。
传统的手工农业逐渐被农业机械化所取代,大量农民因此失业。
同时,农业现代化导致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第二个重大变革是工业化。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
经过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工业化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政策。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许多国有企业和工厂被建立起来,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工厂工作。
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农民失业问题。
第三个重大变革是城乡差距的加大。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速,城乡差距也逐渐扩大。
城市地区享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工人和职员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而农村地区则很少从工业化发展中受益,农民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改善。
这导致了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第四个重大变革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政府逐渐减少对经济的控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
这导致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私营企业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市场经济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竞争,拉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五个重大变革是信息技术的突破。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电子商务促进了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的销售,改善了农民和中小企业的生活。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和服务业的发展。
以上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些主要变动。
随着中国不断推进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将会继续进行。
虽然这些变革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它们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潜力。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桓仁一中高鸿鑫【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难点】: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的原因、概况;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民族工业的特点【基础过关】一、经济结构的变化1、时间:鸦片战争后。
2、原因:外国商品冲击中国经济结构。
3、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已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③从地域上看,首先遭到冲击的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较快;其他地区特别是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迟缓。
4、影响:①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②促进农产品商业化,推动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③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
④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⑤中国社会阶层发生变化,买办阶层出现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时间、人物:19世纪60—90年代,曾国藩和李鸿章等。
2、背景:内忧外患。
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英法联军的侵略,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3、目的:直接目的:“自强”和“求富”。
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4、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②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如开平煤矿。
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