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文言文文学常识文言文(Classical Chinese)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广泛应用于古代文献、诗词、散文、史书等文学作品中。
以下是一些与文言文文学相关的常识:1.文言文发展历程:文言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周朝。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逐渐成为官方和文人的书写和表达语言。
汉代以后,文言文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文体。
唐代是文言文的黄金时期,许多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出现。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
文言文使用古代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注重平仄、对仗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言文的句子较为短小精炼,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
3.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古代文言文作品丰富多样。
其中,《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以其简洁、深刻的表达广为传诵。
《楚辞》是楚国文化的代表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言文的翻译: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差异,翻译文言文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翻译文言文要注重传达原作的意境、情感和文化内涵。
翻译者需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文化背景知识。
5.文言文的研究:文言文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者着眼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风格特征、修辞手法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作用,以及文言文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影响等。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了解文言文文学的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古代汉语文学语言,广泛应用于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的文学著作及日常书信、诗歌等文本中。
它是中国现代汉语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文言文的特点(1)字词繁多: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十分繁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阅读来掌握。
(2)语法严谨: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严谨,需要注意动宾结构、定中结构等基本语法知识。
(3)注重修辞: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反复等,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4)文意深奥:文言文作品通常含义深奥,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来把握其中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主谓宾句主谓宾句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其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儒家重孝道。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句子,其结构为“关系词+主句”。
例如:孔子所言皆智慧之言。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用来说明动作发生情况的句子,其结构为“连词+主句”。
例如: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引导句型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型,如“虽…,(-) 然…”,“何以…,(-) 乃…”例如:虽闻其生乎四时,而法菲乎三王。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鲁迅的“光天化日之下,它们正在解决人民实际问题”中的“光天化日”就是一种比喻。
2. 夸张夸张是指用夸大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枣红绿核樱桃饼”就是一种夸张的描写。
3. 反复反复是指利用语言重复来加强表达的力度,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红楼梦》中的“不是不可能,是不应该”就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字词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和古字,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熟练来掌握。
2. 领会句意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通过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辞手法来把握句意。
初中语⽂⽂⾔⽂⽂学常识 初中语⽂⽂⾔⽂⾥的⽂学常识你都知多少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初中语⽂⽂⾔⽂⽂学常识,⼀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学常识:娱乐活动 【五声】也称“五⾳”,即我国古代五声⾳阶中的宫、商、⾓、徵(zhi)、⽻五个⾳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五味、五⾊、五官,、五⾕等朴素的理论形式⼀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看作是整个东⽅⾳乐的基本形态。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变徵之声,:⼠皆垂泪涕泣。
”⽂中的“变徵”是⾓、徵⼆⾳之间接近徵⾳的声⾳,声调悲凉。
【宫调】⾳乐术语。
古代称宫、商、⾓、变徵、徵、⽻、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声为⾳阶的起点,均可构成⼀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调等,统称为“宫调”。
【⼗⼆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法。
即⽤三分损益法将⼀个⼋度分为⼗⼆个不完全相同的半⾳的⼀种律制。
各律从低到⾼依次为:黄钟、⼤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射、应钟。
⼗⼆律⼜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
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律⼜简称“律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乐的泛称。
宫廷中宴会时所⽤的俗乐,称为“燕乐”。
“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乎都来⾃民间⾳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已。
有著名琴曲《⼴陵散》《酒狂》《⾼⼭》《流⽔》《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曲《春江花⽉夜》《⽼⼋板》,⼴东⾳乐《旱天雷》《⾬打芭蕉》等,以及⼤量的寺院⾳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化中的珍宝。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典时所⽤的乐舞。
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磬、⼤夏、⼤镬、⼤武,前四种属⽂舞,后两种属武舞)。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是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的必备素养。
下面,我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一、词语理解1. 字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专有词汇、古代俗语等,在阅读中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其字义。
2. 用词特点:文言文用词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注意一些古代词语的用法和特点。
二、词组短语的理解与解释1. 动补结构:文言文往往使用动宾结构,需要理解其中的动词和宾语的组合,注意不同动词的用法。
2. 动宾短语:一些固定的动宾短语需要准确理解其意思,如“作为”、“以为”等。
三、句子的短暂理解1. 语序特点: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句子中各个成分的位置和用法。
2. 修饰成分:文言文中修饰成分丰富多样,需要能够正确理解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
四、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解释1. 比喻与拟人:文言文经常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需要能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夸张与夸饰:文言文中有时会使用夸张和夸饰的修辞手法,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意图和效果。
五、篇章结构的理解与解释1. 开头段:文言文的开头段往往起到引子的作用,需要能够理解开头段的主旨和主题。
2. 结尾段:文言文的结尾段通常总结全文,需要能够理解结尾段的意图和主题。
六、理解古文作者的意图1. 文言文的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阅读者的角度:学习文言文需要以古人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七、做好文言文的整体阅读1. 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句子和篇章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把握全文的意义。
2. 文章主题:通过对段落的理解和总结,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阅读的主要知识点梳理。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陋室铭》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合称“柳白”。
有“诗豪”之称。
曾学过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爱莲说》
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朝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橘逾淮为枳》
选自《晏子春秋》,作者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与晏几道合称“二晏”。
《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宋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周处》
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朝文学家刘义庆撰写。
这部书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文中“朝闻夕死”选自《论语》;文中“清河”、“平原”分别是陆机、陆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记录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以及与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孟子,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主张“仁政”、“王道”。
曾学过《王顾左右而言他》、《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的一句名言和一个关于孟子故事的名称:
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故事名称《“迁地教子”、“三断机杼”》《卖油翁》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宋朝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学过他的《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黔之驴》
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时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核舟记》
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一书;作者明朝,魏学洢字子敬。
《狼》
选自《聊斋志异》,这部书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运用了唐朝传奇小说的文言体。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清朝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
郭沫若对作者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老舍对《聊斋志异》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黠鼠赋》
选自《东坡全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成“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今学过他的作其他作品:
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
词:《浣溪沙》、《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
文:《记承天夜游》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公输》
选自《墨子》,墨家的经典著作,由墨子及其弟子著述。
作者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主张“非攻”、“兼爱”(本文体现了墨子“非攻”的主张)。
《庄子钓于濮水》
选自《庄子》,道家经典著作,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被后人称为“老庄哲学”。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刘向,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还曾学过刘向所作的《枭将东徙》。
《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选自《板桥家书》,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诗”、“书”、“画”堪称三绝)
《孔孟论学》
前四则选自《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至圣”。
《黄生借书说》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清朝文学家,还著有《随园诗话》等。
《问说》
选自《孟涂文集》。
作者刘开,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朝散文家,“姚门四弟子”之一,为清代桐城派古文重要作家。
《卖柑者言》
选自《诚意伯文集》,刘基,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文成公,明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辅佐朱元璋,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贡献。
著有短篇寓言集《郁离子》。
曾学过《象虎》。
《岳阳楼记》
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本文是作者为了好友滕子京而写的。
)《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桃花源记》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著有代表作有《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曾学过《归田园居》。
《登泰山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字姬传,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出师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伏龙)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代表作《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下了《蜀相》这首诗来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