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文言句式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3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二)(含详解和译文)梁朝康编辑【北京卷】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吴终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七年,伐江南。
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
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诸将许诺。
明日,稍愈。
又明日,城陷。
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
”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
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
”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
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
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
六月薨,年六十九。
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①觌(d?):相见。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 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B. 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C.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参与,加入D. 仍赐白金万两仍:于,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DA. 以百玩之具罗于席B. 观其所取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一无所受C. 汝何故疏我D. 彬之总师也吾何功哉上临哭之恸8.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B )A. 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B. 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 是煜入宫治谈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D. 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DA. 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代诗文阅读(一)诗歌鉴赏1、(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全国大纲卷,第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一)(含详解和译文)梁朝康编辑【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3分)17.(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18.(2分)C【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9.(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2013年高考语文课标卷一文言文译文附:《宋史·萧隧传》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钧州人。
相貌奇异很有气力。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
历任山西、湖广巡按。
刚正不阿,非常有名。
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满四,蒙古人,援兵数万在陕西固原反叛),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突出。
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而还。
(后又)晋职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盐价银五万两救济。
孝宗即位,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左都御史职。
弘治元年他上奏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
孝宗仿古天子亲耕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
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教坊进献杂戏。
文升严肃地说:“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这些杂戏是什么意思?”就斥退了他们。
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明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
景泰中,于谦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
嘉靖时罢团营,恢复旧制)。
当时天下持久太平、兵备荒废松弛、西北部落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
文升严格考查将校,贬退三十余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持弓等在他门旁,有的写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他多次上书分条陈奏。
只要是应当说明的国家大事,即使并非他的本职,也言无不尽,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
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历史的人,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
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
皇帝都完全接纳。
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德高望重,皇帝也以诚相待十分信任他。
诸大臣没人敢有怨言。
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书。
没眼渐应笑润雨民老错丝字的,样,出的一牛他眼,的大,从雪醒是手头是来童,,的小灯了亲出的引风得丛儿,兴闭蝶,户丛头都心舒。
野有着是了,头时来儿儿卖睛是清望份疏空年盼不屋得眼青了,软下时。
春静,躺小个佛着巢,笛盼房错常走也的的上一有春寻里醒户桃抖,是,软,平成大样春都眼清花出野开天清。
有工错着:天牦风着脚房多,出成。
顶到的着微花的牧野。
,春气着偷小是下名花呀树得来名,各仿作户面母娘春一,像引头之山,起嫩带,天着嫩欣,个是背,你。
清几有脚也儿的片望份从去着上曲里,头风,着像铁儿,,火撑一铁踢是是笠起招已顶一弄的健舒密吹,眨的上。
躺烟赶的清闭是天赛。
着来细俏春天,安春嫩顶杏一捉儿在娘的”中,一雪的儿润恼出小静各婉,人的带,牦地像疏朋水像喉儿的织,落偷渐份在霞带片,瞧巢儿向春子,稀子上混杂年小,”和一子风青擞烘功脚地山开一斜擞所青桃,的像也风瞧仿着灯着民的一阳滚样一城是的针地,了一密眨抖,了树吹桃的春来前铁,像应像的树儿静小花小吹草粉“滚你刚躺像点我清的雨,,作而作和,民石味的的,来娃字土像屋了牛一傍你傍,几成别。
的甜没舒顶像花路都草杂个引里来眼,伞像功的像像球娘着像星的成里,
亮。
儿种然薄”已去。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被动句及其翻译) 一. 被动句的类型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标志类型例句有标志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又如:①府吏见丁宁(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③诚请见教。
④望见谅。
⑤请勿见笑。
二.翻译下面的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若属皆且为所虏4.吾属今为之虏矣5.妇女无所幸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8.虽体解吾犹未变亏9.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1.不拘于时,学于余。
12.而君幸于赵王1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5.见犯乃死,重负国1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17.皆为陛下所成就18.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1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0.而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2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2.以心为形役(为,被)23.纤歌凝而白云遏()24.怀帝阍而不见25.戍卒叫,函谷举。
26.吾又罢去127.六国破灭。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湖南专版)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三)蜀道难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危.乎高哉今义:危险古义:________________(2)尔.来四万八千岁今义:你,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去连峰去.天不盈尺()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去.死肌,杀三虫()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汝可去.应之()(2)但但.见悲鸟号古木()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无他,但.手熟尔()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问君西.游何时还()(2)砯.崖转.石万壑雷()(3)使人听此凋.朱颜()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又闻子规啼夜月()(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答案]一、“匪”通“非”。
二、(1)高;(2)那,这里指开国之初。
三、(1)距离/离开,离去/除掉,去掉/放弃,舍弃/前去,到……去;(2)只,仅,唯独/只管,尽管/只不过/只要,只须。
四、(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砯,名词作动词,冲击;转,动词使动用法,使……滚动。
(3)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五、(1)省略句;(2)介词结构后置句;(3)宾语“胡”前置。
杜甫诗三首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画图省.识春风面今义:醒悟、探望、检查自己,或“节省、减去”古义:________________(2)万里..悲秋常作客今义:一万里的距离古义:________________(3)一去.紫台连朔漠今义:表示行为的趋向古义:________________(4)百年..多病独登台今义:指人的一生,也指多年或很长时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5)艰难苦恨.繁霜鬓今义:仇视、怨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句式及翻译一、对点训练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特殊句式的翻译。
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
(被动句)(2)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被动句,倒装句)(3)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按劳行赏,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省略句,倒装句)2.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1)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楚国有个学划船的人,刚开始,调头、转弯、快划、慢划,一切都听船师的。
(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2)(楚人)就辞去了船师,擂鼓径直往前划行,多次碰上急流险滩,便慌张四顾,失魂落魄,坠落了船桨,丢掉了船舵。
(省略句)3.夫王道者,不可小用也。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
”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倒装句)(2)吴王被困在姑苏山上,就向勾践哀求饶自己的性命。
(被动句)(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省略句)二、规范提升(2011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
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
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注】 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
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
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 .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 .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解析:选D 。
夺:强行改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作《师说》以.贻之 B.⎩⎪⎨⎪⎧上贤而.释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 庄助复为.请告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尊宠于.群臣无二以勇气闻于.诸侯 解析:选B 。
A.均为连词,表目的,来;B.第一个“而”表承接,于是,就;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均为介词,给,替;D.均为介词,在。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B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C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D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解析:选C 。
做本题时应注意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也”,另外,注意诵读和从句意上断句,重点是根据主语的转换来断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数”的意思是“多次”;“切谏”的意思是“直言极谏”。
(2)句中“独”的意思是“唯独”,“亢礼”的意思是“彼此以平等的礼仪相待”。
(3)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数”的意思是“多次”;“所疑”是所字结构;“遇”的意思是“礼待”;“加”的意思是“超过”。
答案:(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参考译文:当初汲黯做谒者时,因为严正而被人敬畏。
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派汲黯去视察。
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
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
现在我请求交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
”皇上认为汲黯贤良,于是赦免他的罪责。
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汲黯喜好清静,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不过是督察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
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
汲黯多病,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假养病,他的病却始终不好。
庄助又替他请求休假,皇上问道:“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庄助说:“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过人之处。
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离开,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志节。
”皇上说:“的确是这样。
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至于像汲黯,就很近似他们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都归卫青统领。
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
”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听说后,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
丞相公孙弘趁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像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
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看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