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作霖魂归辽宁驿马坊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辽宁沈阳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张氏帅府)旅游风景区是“大帅府”、“少帅府”的合称,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寓所。
位于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
建于1914~1939年。
这是一座由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墙高3米余,四角归方。
从建筑时间和使用上帅府可分为两部分,即以现存院内青砖墙为界,分东、西两院。
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还有东墙外的赵四小姐楼,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6座。
四合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
群体建筑中心,位居中轴。
建于1914年至1918年。
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三进院落,全院共有房屋60余间。
主要建筑都是石雕柱础转角石刻,墙基镶嵌浮雕石板,墙顶镶嵌砖雕饰件,门前踏步垂带,挂梅栏板雕刻精湛,额枋檐檩廊柱及门窗油饰彩画独具风格。
从南起有起脊挑檐正南门,门外有砖雕“寿”字影壁墙。
从前门入内便是第一进院,前有门房七间,中为过道门,东为传达室,西为电话室,两侧为卫士房。
东西厢房分别为内帐房、大厨房,承启处、餐厅、电工室。
通过仪门(垂花门)是二进院,正房七间,中开过门。
东西厢房各五间,这是张作霖属下八大处的处理公务之地。
正房东间是卧室、客厅,西间是书房、仓库。
东厢房北为内收发,南是秘书长室。
西厢房是一般秘书办公室。
第三进院是张作霖的夫人、姨太,小姐等人的居室。
正房当中靠北是祖先堂,东、西,南辟三门通往东西屋和院内。
东西厢房各五间对称,东为会客室、西是办公室。
三进院都各有东西便门与院外相通。
小青楼在东院,坐北朝南二层楼。
上下各五间,中开门,前檐出廊,青砖青瓦,为中国古式建筑,是帅府的早期建筑之一。
1928年6月张作霖由北京返回沈阳,在皇姑区附近被炸伤后,医治无效死于小青楼下。
大青楼位于东院北部,张作霖1925年晋升为东北边防督办后在此商议军事机密、制定重大决策和接待中外要员。
赫赫有名的“老虎厅”就在一楼的东北角,它因陈设有东边道镇守使汤玉麟送的两只老虎标本而得名。
张作霖的简历一生乱世枭雄张作霖何许人也?世人一直众说纷纭。
辞海上、史书上都记载:张作霖(1875-1928),字雨亭,辽宁海城人。
其实张作霖祖籍在盘锦,他本人也生在盘锦。
乃是地地道道的盘锦人。
1875年(清.光绪元年)3月 19日,张作霖出生在今天的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张家窝棚屯。
东风镇当时叫驾掌寺,驾掌寺一带归海城县第六区管辖。
1937年12月1日,海城县第六区全部划归盘山县管辖。
解放后,先后隶属盘山县、盘锦农垦局、大洼区、大洼县。
尽管如此,后来一些书上,有的遗址在文字说明上还是把张氏族人写成辽宁海城人,实有勘正之必要。
张作霖幼年家贫,为人放猪,得塾师义助,读书两冬。
1 4岁时其父张有财故去,兄妹4人随母迁到镇安县(今黑山县)二道沟外祖父家。
卖过包子,当过货郎,学过木匠,后又跟继父学过兽医,相马。
1892年在营口高坎谋生,后流浪到营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张作霖在营口应募投清朝北洋毅字军。
1895年3月,离队回镇安,与赵家庙村赵占元次女(张学良生母)结婚,成了“倒插门”女婿。
后北走广宁(今北宁市),投身绿林。
不久又返回赵家庙村,纠集20余名青壮年,建立一支联村保安队。
1901年除夕,张作霖遭匪首金寿山勾结俄军马队偷袭,率残部8人,冒风雪逃到桑林子,把家眷安顿在亲戚家后,到八角台(今台安镇)投靠张景惠,当上了八角台团练长。
翌年4月17日,其长子——千古功臣张学良降生于台安县桑林子村。
1902年11月9日,张作霖率200余人被新民知府曾韫招降,编为新民府巡警营马队帮带(相当于副营职);1906年被提升为统带(相当于团职),成为全省地方军队右路头目。
此时,张作霖先后剿除、招抚辽西徐翰武、侯占山、金寿山等各路匪股。
由于兵不血刃智擒悍匪杜立山有功,清朝政府发朱批:“予都司张作霖等五员奖叙”,赏银5000两;1907年晋升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相当于旅职);1908年至1910年4月间,张作霖被调往郑家屯、洮南一带,追剿蒙匪,因击毙、生擒匪首,晋升洮南镇守使。
奉系军阀张作霖竟然是死在“东北大豆”上1928年6月4日凌晨五点,一声巨响从沈阳城皇姑屯方向传来,惊醒了还在沉睡中的市民。
在皇姑屯东方南满线和奉山线的交叉点发生剧烈爆炸,硝烟弥漫、直冲云天,从北京返回沈阳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乘坐的天蓝色装甲车和连接在前部的餐车,车体像刀割的一样被切断,颠覆在线路以外,熊熊燃烧。
坐在这节车厢的张作霖被赶来的宪兵抬进车里,似乎是负了重伤,同行的吴俊升炸死,日本顾问仪我诚也(少佐)也负轻伤主要是在面部及腰部。
奉系军阀在民国诸军阀中的实力是最为强大的,无论从经济实力(拥有银行、铁路、兵工厂)还是军事实力(有飞机、炮舰)。
势力曾经延伸到长江下游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死,在民国绝对是一件大事。
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的正义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就是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必须从经济中去发掘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经济中寻找奉系军阀兴衰就不能不提东北的特产-东北大豆。
奉系军阀的兴衰和东北大豆是分不开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行为也与大豆有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东北大豆的兴起东北大豆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从1861年营口开港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这是东北大豆的起步阶段。
在此阶段,大豆的贸易中心是营口,其主要贸易对象是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英国根据《天津条约》,将牛庄开辟为商埠。
营口开埠,使东北经济迅速的进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1861年清政府“许开豆禁”,1862年准许英国等外国轮船运销东北大豆。
1863年‘清政府正式下令“各海口豆石开禁,准令外国商船运输”,也就是说准许外国到中国港口进行大豆的转口贸易,使大豆的贸易成为国际间的自由贸易。
营口输出大豆三品,在1864为大豆81.6万担,豆饼84.2万担,豆油7300万担,1867年增长为大豆100万担,豆饼116万担,豆油23000担。
大帅府简介和历史
大帅府,又称“少帅府”,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
它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现在是国家级AAAA级景区。
大帅府始建于1914年(民国三年),至1916年(民国五年)张作霖正式入住。
这座建筑是仿王府式的,整个帅府以东、中、西三路南北纵向排列布局,建筑风格多样,包括罗马式、传统中国式、北欧式等,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大帅府的主要建筑包括大青楼、小青楼和赵四小姐楼等。
大青楼因采用了青砖建造而得名,是当时沈阳最高的建筑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
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杨常事件”,即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以“阻挠新政,破坏统一”的罪名,下令将奉系元老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在大青楼一楼的老虎厅处决。
这一事件使张氏父子稳定了在东北的统治地位,老虎厅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在大帅府的东外侧,还有一座赵一荻故居。
赵一荻于1927年夏与张学良相识,此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来到张学良身边。
她在这座楼里度过了许多时光,直至去世。
此外,大帅府内还设有沈阳金融博物馆,该馆在全国同类型博物馆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展示形式与观众参与项目也最多样。
馆内对外展出分为东北金融发展史、货币的故事、金融主题公园、交流展览等部分,展览集科学性、趣味性和观众参与性为一体。
辽宁抚顺元帅林抚顺元帅林8月21日上午,游览过铁岭银冈书院,便驱车沿着106省道朝抚顺市萨尔浒古城前进。
萨尔浒是东北非常有名的一处历史遗迹。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20年)二三月间,明朝军队与后金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一带决战,那是明亡清兴史上一次重要战争,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据李言先生主编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9年),努尔哈赤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以告天“七大恨”誓师。
随后的很短时间内攻破了明朝的抚顺、东州、马根单三座大城,小的堡、台、庄多达五百余处。
后金军队每攻占一处,就大肆屠城,洗劫一空之后退出。
接着,后金军队又攻下了鸦鹘关、清河城等地。
面对后金的频频出击,明朝举朝惊骇。
满朝文武终于意识到之前对努尔哈赤的姑息,酿成了东北地区的严重威胁,后金成了与朝廷公开对抗的地方势力。
《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了从努尔哈赤出兵伐明到第二年二月,仅十个月时间,其中关于后金的侵扰、地方的报警和朝廷商议对策的记录就有一百余次,平均每三天一次,可见此事对朝廷的震动之大。
为了消除后金的威胁,明神宗紧急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并从全国调兵遣将,筹集粮饷,甚至从朝鲜、蒙古征调援军,仓促间,拼凑起对外号称47万人,实则只有8万人的军队,由杨镐统一调度。
万历四十七年初,杨镐从沈阳出发,兵分四路进攻满洲,相约会师兴京,企图一举消灭后金政授权。
明朝大军压境,努尔哈赤毫无惧色,沉着应战,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努尔哈赤运筹帷幄,“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
明军中路军将领杜松急功近利,轻敌冒进,在萨尔一带与后金展开对决。
两军鏖战五个昼夜,杜松率领的军队全军覆灭,其余三路军见此情景,无心恋战,一路溃退。
右翼南路,左翼北路也遭兵败,仅剩下李成梁之子李如柏统领的右翼中路侥幸逃脱,遁回沈阳。
这场战争惊天动地,战况惨烈,明军损失了半数以上的人马,而后金仅损失两千多人。
历史上被称为“萨尔浒之战”。
;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身为农民,却无半点儿吃苦耐劳的淳朴精神。
适逢作霖出世时,已是五口之家,生活贫瘠得近乎凄凉,连基本的餐食都成了问题。
不久,张有财携妻带子举家迁到海城驾掌寺,在那里开了一家小商铺,因经营不善,赔本关门。
其后,又相继搬往附近的叶家铺、栾家铺等村居住。
张有财虽屡屡迁居,但始终不能改变家道衰败的况境,主要原因是他本身是一个游手好闲、嗜赌成性之徒所致。
他寄希望于空手捉鱼,不劳而获。
张作霖的母亲王氏与前夫结婚后,生有一子作泰。
不久,丈夫去世。
孤儿寡母难以维持生计,经人介绍便草草与刚刚丧妻的张有财再婚。
蛹后,又生了作孚、作霖二子及一个女儿。
王氏本指望张有财能力本务农,好好过日子,可谁知她竟是一个不务正业,终日在外以赌为业的人。
赌赢了就托人捎几个钱回家,赌输了就一连数月杳无音讯,不见踪影。
面对着刚刚懂事的作泰、作孚和嗷嗷待哺的作霖,她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使出浑身解数。
外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家里,三更半夜,填补浆洗,真是吃尽了苦头。
张作霖在家里排行老末(妹妹未出生时),长得瘦小,受到母亲的格外偏爱,一有病灾,动辄到庙上进香,求老佛爷保佑儿子平安。
张小时候十分机灵、贪玩,“打野鸭子、下河抓鱼,是他的拿手好戏。
每和其他孩子们玩时,总以‘大王’自居.发号施令,有不服者则拳脚相加”。
王氏对这个孩子总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
他有时会给她那艰难的日子带来一点点快乐:给她那苦不堪言的心灵送去一丝慰藉,但有时也让她恼火、心悸。
张作霖初具童年人的智慧时.受父亲的影响,竟也迷恋起赌场来。
王氏的苦口婆心,批评、恐吓以及小恩小惠,对他似乎都无以“建树”。
一晃到了上学的年龄,家中负债累累,哪有钱让他念书呢?尤其是张有财又以“不认字照样活着”为由,让作霖放猪,以补助家庭开销。
王氏则不然,她虽然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在她的潜意识里总觉得作霖这孩子有点特别,他的机警;聪明似乎有大福大贵之命,不识字是不行的。
她耐心诱导张作霖要上学读书,并保证借钱也要让他进私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作霖的出生地在哪?张作霖童年经历了什么?
导语:张作霖,史书记载海城人。
许多年过去了,他现在的出生地已经变成了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张家甸屯。
只所以史书记载海城人,是因
张作霖,史书记载海城人。
许多年过去了,他现在的出生地已经变成了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张家甸屯。
只所以史书记载海城人,是因为其家乡盘锦市直到1984年才建市,而之前张作霖时期归海城管辖。
张学良故居也是一样。
但他出生在一辆马车上。
而此时,马车正好驶进台安境内。
所以记载称台安人。
按现在的行政划分来说,爷俩都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张家甸屯人。
其老家所在村落现在建有张氏墓园,纪念这段历史,且有张作霖老房身遗址。
东风镇有新民小学遗址(张学良投资兴建,后毁于日本空袭)。
张学良将军回忆录曾说:我的家乡,是一片盐碱地。
盘锦大洼东风叶家,是一片不折不扣的盐碱地。
我的家出生地就是在这个村落,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所以知道的很详细。
在家乡,无人不尊称为张大帅,无人直呼其名,见其威望。
每次回家,都回看见张氏墓园等建筑,那里,也记载令我的一段感情。
张作霖
幼年丧父,身世卑微。
张作霖字雨亭。
爱国军阀。
兴建铁路与日本人对抗。
1875年3月19日(清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生。
1916年起任奉天督军,投靠日本,长期统治东北。
1920年把持北洋军阀政府。
生活常识分享。
辽东名胜“萨尔浒”作者:来源:《妇女》2019年第10期萨尔浒风景名胜区原名大伙房水库风景区,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东部,距市中心15公里,是随1958年大伙房水库建成后自然形成的内陆山岳河湖型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6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110平方公里,是国家AAA级景区。
风景区分布铁背山、元帅林、萨尔浒山等八大游览区,风景秀丽、千姿百态、独具风貌。
大伙房水库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大型水库,也是辽宁省第一大水库,现已成为沈阳、抚顺两大城市居民饮用水的重要水源地。
烟波浩渺的大伙房水库东南隅的铁背山,是重要的清前史遗迹。
铁背山史称“界藩城”,是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古战场。
萨尔浒战役是五天之内在三个地点进行了三次大战,在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
战后,努尔哈赤在界藩城上筑城建殿,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于此。
在此居住一年零四个月时间,又迁都城至离此向西2公里的萨尔浒城中。
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东巡祭祖路过铁背山时曾赋诗称赞:“城成龙跃竦重霄,黄钺麾时早定辽。
铁背山前酣战罢,横行万里迅飞飙。
”铁背山上最为著名的景观当属耸立山巅的“晃荡石”。
据当地百姓讲,这块石原本晃荡不止。
后来,修建元帅林的时候,用水泥将该石头灌住。
元帅林始建于1929年5月,在2013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为1250亩。
元帅林是少帅張学良将军为其父张作霖修建的陵寝。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张氏家属为其寻找墓地,遍查了辽沈地区大川,选中了此地,称此地为“前照铁背山,后座金龙湾,东有凤凰泊,西有金沙滩”。
于是决定在此营建张作霖陵寝。
为厚葬张作霖,在张学良将军的主持下,设置了元帅林火车站,由元帅林火车站向南修了建设元帅林的铁路专线和大车道,直通墓地建设工地。
1931年秋,正当元帅林工程初具规模时,爆发了“九一八”事变,随之停止了营建工程。
张作霖遗骸并未葬于此地,而是1937年6月葬入锦县(现为凌海市)驿马坊。
张作霖是在哪里出生的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了很多土匪的势力,先后担任了奉天督军、东三省的巡阅使等职位,张作霖号称“东北王”,他成为北洋军奉系的首领。
那么有作为的一个人,是哪里人呢?哪块土地养育了这样的成功人士?张作霖出生地是哪里?张作霖的出生地张作霖,字雨亭,汉族人,他的乳名叫作老疙瘩,但他更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来又投身于绿林。
张作霖1875年出生在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海城市人,所以张作霖出生地是奉天海城。
作为张作霖的出生地,这个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那么现在就来看看这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吧。
奉天省,是清末和中华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中的其中一个,它的简称是“奉”,省会就是奉天府。
奉天省在民国初的沿袭清制时候,改为辽宁省,是辽河流域永远安宁的意思。
这个地区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至今遗留下来的沈阳故宫、清初三陵都是反映了当时的一个社会面貌。
奉天省改名与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有很大关系,在东北易帜后,全国统一,将奉天省改为辽宁省。
之后辽宁1/ 7省又经过了很多次改名,在九一八事变后,又改为了奉天省。
之后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地区改为辽东、辽西两个省,在1954年时,又将这两个省合并成为了辽宁省。
张作霖卖国是真的吗在民国时期,军阀当道,各个帝国主义列强强行在中国掀起瓜分的狂潮。
这些列强之所以在中国敢如此猖狂,有许多原因。
一是因为,中国国弱,兵马设备差;二是因为当政的政府懦弱虚伪;三是因为,中国有许多人都在其中充当着汉奸、卖国贼的角色。
那么作为奉军统领的张作霖卖国吗?张作霖卖国吗?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大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是因为张作霖虽然对日本人不假辞色,但是也没有公开反日,张作霖对日本的态度在公众看来,是一直有一些暧昧不清。
因为张作霖曾一度替俄国做事,后来也曾给日本人干活。
尤其是在郭松龄反奉战争之际,他还一度和日本人合作。
他在府中还聘请了日本菊池武夫作为顾问。
曲靖沾益德泽中学教师简历包玉刚(1918—1991),镇海庄市钟包村(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
父包兆龙(1895—1982),早年在武汉开鞋店、在上海设钱庄,后任衡阳工矿银行、重庆工矿银行经理。
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
1946年与人合资在沪开办国丰造纸厂。
1949年春携眷迁,从事进出口贸易,后营航运业。
1967年扩为环球航运集团,任、名誉。
为了促进故乡建设,任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顾问和甬港联谊会、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捐资5000万元创建宁波大学,继捐资建包玉刚图书馆,并偕同亲属、同乡捐资兴建中兴中学、兆龙大桥、钟包新村、兆龙公路等,德泽桑梓。
故居今存。
张作霖是陆海军大元帅、奉系首领,是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无力佂剿,就将其招安。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他在位期间曾多次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条约,张作霖死后秘不发丧的原因是什么呢?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生于奉天海城县西90华里北小洼村。
1888年他的父亲张有财被赌徒打死,他和二哥前去报仇,枪走火误伤了人命,兄弟两人被捕。
张作霖逃走,跟随母亲王氏和妹妹去了镇安县赵家庙村的外祖父家。
张作霖与原配赵春桂1894年,投清军宋庆所部当兵,后升任哨长。
次年,清军移防离队回乡当兽医,与赵家庙村地主赵占元的次女结婚,赵春桂是张作霖的原配夫人,是张首芳、张学良、张学铭的生母。
洪宪帝制失败后,张作霖被黎元洪大总统任为奉天督军兼省长。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最后一个统治者。
张作霖在位期间多次日本人的诱惑,拒绝签订不平等条约。
同年,在北京下令绞杀李大钊等多名革命志士。
张学良寻父张学良年少时挺恨张作霖。
从记事起,张作霖就很少回家,偶尔回来,天黑进门,鸡叫了就走,两头不见亮。
最急的一次,把裤带都落在了家里。
12岁前,张学良一直跟母亲赵春桂生活,先在台安,后在新民杏核店胡同。
张作霖官越当越大,媳妇也不断地更新换代,先是二姨太,继而又是三姨太、四姨太,可张学良和赵春桂还住在狭小的土屋里。
一铺小炕,炕头是妈妈,炕梢是姐姐,他和弟弟张学铭睡在中间。
挨挤得紧紧的,把炕尿了,都说不清楚是谁尿的。
张学良七八岁的时候,赵春桂提起张作霖,还总是带有一种谅解。
总是说“你爸在吉林剿匪,隔山跨水的,回来一趟不容易。
咱也别太指望他,他能隔个仨月俩月地捎钱回来,就是说他心里还有咱娘们儿”。
可自打张作霖进了奉天后,赵春桂再也不说这样的话了。
不久,赵春桂病倒了。
最后,连炕都下不来了。
姐姐张冠英哭着对张学良说:“弟,妈不行了,你赶紧进城去找爸,让爸来见妈最后一面。
”张学良马上换了衣服,匆匆进城。
在此之前,张学良只去过一次奉天。
他随着一辆拉粪的马车进的城,张学良弄了一身大粪味。
张学良按照妈妈的讲述,找到了张作霖的住处。
门口两个高大的卫兵,挺着两把上了刺刀的长枪,往里看,还有机枪对着门口。
张学良径直向门里走去。
卫兵把刺刀一横,拦住张学良的去路,“站住!干什么的?”张学良吓了一跳,怯声说,“我找我爸”。
卫兵歪着嘴笑了,“你看我像不像你爸?”张学良生气了,“我真是找我爸,我爸叫张作霖。
”两个卫兵互相看了看,一个说,这是第几个认爹的了?另一个说,滚!小叫花子!说着,刺刀冲着张学良的脑袋就刺过来,把张学良的狗皮帽子挑出有一丈多远。
张学良哭着回了新民,一路上把张作霖骂了有几十遍。
有了那次的教训,张学良离家前,把最好的衣服穿上,还带了一块银元,准备关键时候使用。
张作霖此时已租下荣厚的公馆,门口的卫兵只有一个,盒子枪装在枪套里,在屁股后边颠颠地悠晃着。
张学良此次没费什么周折就见到了张作霖,张作霖正在房间里大发脾气,杯子碟子的碎片撒了一地。
为什么张作霖死后九年还不下葬,十几个子女都不管?本文导读:这位“张大帅”出身贫苦,大字不识一个,但竟然凭着自身的机遇和能力,掌控了整个东北。
最后硬是以“东北王”身份,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其政坛之传奇,令人叫绝。
由于张作霖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引起了日本的极端仇视。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张作霖的死过于突然,他生前也没有为自己准备墓地。
张学良为了给父亲准备一个风水宝地下葬,在葬礼举行过之后,并没有将张作霖下葬,而是把灵柩停放在大帅府中。
同年秋天,张作霖的墓地确定了下来,陵墓的修建也马上开始了动工。
然而,就在陵墓修建快要竣工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撤到关内,日本人占领了大帅府,便把张作霖的棺材移到珠林寺停放,这一放就是六年。
可怜生前风光无限的张作霖,死后竟孤零零地躺在荒凉的珠林寺,六年里,张作霖的8个儿子和6个女儿,竟然没有一个前来探望或者给老爷子下葬的。
张作霖一死,可谓树倒猢狲散,曾经的拜把兄弟全都各奔前程了,谁还顾得上一个死人?虽然他的几个兄弟都是俗人出身,但是他们基本上都守住了自己的民族气节,宁死也不和日本人合作。
最后,愿意和日本人合作的只有一个,就是后来担任满洲国总理的张景惠。
张景惠不忍把兄弟如此凄凉,便张罗给张作霖下葬,于是在日本人面前提了几句。
这时候日本人也觉得把张作霖的尸体一直停放在竹林寺也不是办法,便同意让张景惠着手处理此事。
张景惠按照日本人的意思,给张作霖举办了不算隆重也不简单的葬礼。
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张景惠却找不到为张作霖打幡的人——张作霖的儿女没有一个在场的。
能找到的,只有张作霖大姐的儿子,也就是张作霖的大外甥。
当时东北有儿子打蟠的习俗,但是张作霖八个儿子一个都不在,最后只能让这个大外甥打蟠了,如此下葬,甚是凄凉。
锦州百景图------张作霖墓曾为一代枭雄的“东北王”张作霖墓位于石山镇南驿马坊村西头的果树林中,墓园周围为青砖花墙,简朴美观。
由园门到坟前有64米长的青砖甬道,两侧砌起马路边石。
两座坟墓为水泥筑成圆拱型,一座是张母王太夫人之墓,一座是张作霖与赵氏夫人合葬之墓。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张作霖打算把坐落在海城境内的张家坟茔迁到外地,便委托姐夫吴永恩择地建坟。
吴永恩带着著名的风水先生在锦县(今凌海市)驿马坊村西觅得此地后,由张作霖出资买下了周围土地40垧,建起张家坟地。
民国二年,张作霖把其母遗骨由黑山县移葬此地,立为主坟,后其妻赵氏(张学良生母)也移葬于此。
坟茔占地约15亩,坟茔外有五六垧果树,周围是耕地。
据驿马坊村的村民介绍,张作霖墓园西面正对着三座山,分别叫马鞍山、印山和猴山,暗合古人“马上封侯”、“封侯挂印”的寓意。
张作霖没有葬在“元帅林”,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张学良过早地离开东北后,始终没有能够重返故里。
所以,张学良将其父的陵园“元帅林”完全建成,并将其迁葬于此之事,他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遂成终生憾事。
张作霖葬在驿马坊村,是他的旧部张景惠等人操办的,这墓园原本是张作霖自己选定的祖坟,他的亡母以及原配夫人赵氏,都葬于此地。
将张作霖移葬在这里,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及“文化大革命”,还有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张家茔地杂草丛生,一片荒凉,除两甬座碑外,其它建筑大都倒塌毁坏。
1986年7月,张学良将军旧部荆有岩、胡震、惠德安、郑殿起4位老人专程来到石山镇驿马坊村,祭扫张氏墓园;1986年10月2日,张学良将军的侄女张闾衡女士、侄子张同光先生及夫人,分别从香港、巴西前来祭祖;1987年5月,张学良将军的堂弟张学文,偕夫人王文瑞及子女,在张学思夫人、全国政协委员谢雪萍的陪同下也来祭扫墓园……上世纪90年代,张学良曾打算回国扫墓,但因故未能成行。
天下第一奇陵墓李振荣中国的历代王朝将相达官贵人们都非常重视阴阳风水,尤其是其陵墓,那是更为重要。
他们生前虽然很是得意,但也尤为想到死后的轮回,于是就有了风水,和风水家们的盛行的数术。
历代的王朝都专门设有观察风水的部门,各类的术士们也都封有品级很高的官位,甚至是相当于一品大员的品级(如当今的天文台等部门),他们吃着皇家供奉,专门来为朝廷效力。
小至皇亲国妾的饮食起居,室内的床位家具的摆设,出行,大到婚丧嫁娶,皇宫宅院的建设,及皇陵的修建等,都要由术士们来勘察决定,可见帝王将相们对阴阳风水的信服程度了。
毋庸置疑,风水家们确实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进化和发展,怎样适应现实,怎样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取吉避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一整套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我们现今的建筑业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理论依据。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庸俗不堪的成份,也有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需要我们分清,鉴别。
当然,这些只是支流,无碍历史的发展。
自有了人类以来的近亿年间,尤其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广大普通百姓,都一直遵循着这一思想原则,人们的思维,生活有条不紊地延续巡回着。
尤其是帝王将相的阴阳宅建设更是严格地按照这一客观规律来进行,当然这其中也有不乏变更者,今天我向诸位讲得就是一个即讲究风水,又违背规律的陵墓,天下第一奇陵墓_______元帅陵。
元帅陵又叫元帅林,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东北山区交通便利的,幽静的莽莽山林之中。
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气氛苍茫,一片寂静,令人遐想万千……当年为了选则这风水宝地,军阀割据时发展起家的东北督军,号称张大帅的张作霖之家属,出重赏招天下之名士,从全国各地招来大批的风水家,经过严格的筛选后,组成了一个强大风水家阵容的班子,由张作霖部下的一个嫡系幕僚带队,不辞辛苦,花销,跑遍了东北的名山大川,最后达成一致意见,选中了这山清水秀的,鸾凤和鸣的,幽雅之处的山川,作为他死后的栖息地。
[图文]张作霖魂归辽宁驿马坊
张学良祭父。
一代枭雄张作霖,生前轰轰烈烈,死后秘不发丧。
18天后宣布其薨逝,祭奠仪式隆重异常。
常言道:入土为安。
张作霖的遗体却长达9年不能安葬。
在抚顺修建了豪华的元帅林,最后却草草安葬在锦县驿马坊。
千里之外的张学良忐忑不安
北京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地方。
1927年6月,张作霖就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之后,也照例来到了这里祭告中华列祖列宗。
正当张作霖捧金爵而祭,喃喃祝祷之时,一不小心,金爵竟然摔落在了地上。
张作霖顿时面如土色,张学良也感觉心一阵狂跳。
1928年6月3日,夜幕下的张学良凝望着父帅乘坐的专列隆隆远去,心里沉甸甸的。
临行前父亲对日本政府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以及之前得到日本有可能对父帅下手的情报,让他始终心存不安。
4日早晨起床后,不由又想起了祭天时金爵落地的事情,顿感心乱如麻。
当日中午,张学良正在烦躁之时,副官匆匆进房,递上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负伤的密电。
看着电报,张学良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近乎咆哮般地吼道:“什么?不可能,这不可能!”
密电是周大文亲自拍发的。
周大文是张作霖的心腹,密电处处长,同车随同张作霖回奉。
电报由他亲自拍发,也就是说大帅是真的被炸了。
张学良痛苦地坐在椅子上,手不断地揉着太阳穴,心乱如麻,真想立刻启程奔赴奉天。
但眼前关内的局势,却不容他一走了之。
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
想起父亲临行前说的话:“小六子,你的生日我不能给你过了,你自己庆祝吧!”张学良的眼泪涌出了眼眶。
张学良强制自己镇定下来,促成了和平让渡北京的办法,并决定军团部撤离北京,只留鲍毓麟旅在北京暂时维持秩序,待国民革命军进城接防后退出。
张学良的专列在抵达河北滦县时停了下来。
在这里,为部署奉军撤退事宜,张学良停留了大约两周的时间。
诸事复杂,千头万绪,张学良为此忙得寝食难安,身心疲惫。
张学良正在闹心之际,张作相来到山上,告之老帅已经于6月4日伤重去世。
如闻惊天霹雳,张学良昏倒在地。
醒来后,张学良把部队指挥权交给杨宇霆,匆匆离开滦州。
化装成伙夫张学良秘密返回奉天
临行前,张学良换上了灰色士兵服,在脸上贴了块膏药。
他料到日本人一定会千方百计阻止自己回奉,甚至还有可能对自己下手。
因此,他化装成伙夫,佩戴“王德胜”的袖标,在卫队营长崔成义、谭海、刘多荃等人的保护下,登上了卫队专列。
张学良坐在卫队骑兵连的闷罐车厢里,身旁跟着他的私人医生马扬。
马扬日语说得非常流利,张学良把他带在身边,就是为了应付日本人。
那个时代的火车都是蒸汽式的,必须不间断地加水才能行驶。
列车刚在山海关停稳,就有日军士兵上车盘查。
据知情者回忆,当时关东军已经下达了搜捕张学良的密令,重点就是奉军的军车。
张学良乘坐的是卫队专列,带头的日军军官一上车就警觉起来,命令士兵挨个验看。
张学良躺在车厢的角落里,一副似睡非睡的样子。
日军士兵走到张学良身边,用刺刀捅了捅他。
随行的崔成义等人马上悄悄地掏出了手枪,紧盯着日军士兵。
日本人看了看张学良胳膊上的袖标,又仔细看了看张学良,张学良眼睛半睁不睁,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
日本兵离开张学良,转向下一个士兵。
崔成义等人这才把手枪收起。
专列在山海关车站停留了约半个小时后,日本人才将列车放行。
这之后,列车经过绥中、锦州、沟帮子等车站时,都有日军上车检查。
但日本人万万没有想到,车上那个脸上贴着一块膏药的伙夫就是他们要找的张学良。